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中國面條的來歷及文化正文

中國面條的來歷及文化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我國的面條起源於漢代。那時面食統稱為餅,因面條要在“湯”中煮熟,所以又叫湯餅。早期的面條有片狀的、條狀的。片狀的是將面團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鍋而成。到了魏、晉、南北朝,面條的種類增多。著名的有《齊民要術》中收錄的“水引”、“馎饦”,“水引”是將筷子般粗的面條壓成“韭葉”形狀;“馎饦”則是極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

隋、唐、五代時期,面條的品種更多。有一種叫“冷淘”的過水涼面,風味獨特,詩聖[被屏蔽廣告]
[被屏蔽廣告]杜甫十分欣賞,稱其“經齒冷於雪”。還有一種面條,制得有韌勁,有“濕面條可以系鞋帶”的說法,被人稱為“健康七妙”之一。

宋、元時期,“掛面”出現了,如南宋臨安市上就有豬羊庵生面以及多種素面出售。及至明清,面條的花色更為繁多。如清代戲劇家李漁就在《閒情偶寄》中收錄了“五香面”、“八珍面”。這兩種面條分別將五種和八種動植物原料的細末摻進面中制成,堪稱面條中的上品。

面條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大眾食品,很多國家都聲稱擁有面條的發明權,其中以意大利、阿拉伯和中國三家為主。最近,著名的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面條》的論文,稱中國考古學家在青海省[被屏蔽廣告]的一個遺址中找到了距今約4000年的面條實物,面條“發明權”之爭宣告終結。

2002年10月中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茂林帶領工作人員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新石器遺址上發現了一個倒扣著的碗,在碗形泥土的頂端,也就是原碗的底部位置上,赫然躺著一團鮮黃色的線狀物,質地柔軟,外表形似我們今天常吃的“拉面”,粗細相當均勻,直徑只有約0.3厘米,長達50厘米。

論文的主要作者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厚遠是中科院研究微體古植物學方面的專家,他說:“為了弄清楚這個‘面條’的來歷,我們主要檢測了其中的兩種物質:植硅體和澱粉。”植硅體是一種在植物生長過程中充填到細胞中的二氧化硅礦物,不同植物細胞中植硅體的充填形態也不一樣,可以長久保存不變化,能夠比較精確地對植物進行分類。他說:“從植硅體的形態和結構來看,它只與我國西北地區種植的谷子、黍相似,並不是我們現在廣泛食用的小麥。”從形態和光學特征上對比研究了“面條”中的澱粉,結論佐證了“谷子(小米)、黍原料說”。

呂厚遠說,軟體化石的保存極其困難,中國這碗面條能留下有賴於所在地的特殊遭遇。喇家毀於一次災難性大地震,盛著面的碗倒扣在地上,窯洞塌下來,黃土覆蓋上去。呂厚遠說:“幸運的是碗倒扣在地上,使碗中的面條和碗底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至於使面條直接承受壓力而化為粉末,保持了最初的狀態。”大地震後是大洪水,黃河帶來的泥沙使喇家遺址連同那碗來不及食用的面條被密封在地下,直到4000年後才重見天日。

由於面條作為軟體的極難保存的材料,長期以來世界上沒有發現早期面條的直接證據,所有的論斷皆來源於一些文字記載或壁畫,時間也不過2000年左右。喇家遺址發現的這碗面條,不僅為中國人贏得了面條發明者的殊榮,也為新石器農業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提供了線索。



 
面條的歷史
面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於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中國東漢年間巳存記載,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最早的實物面條是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的,他們在2005年10月14日在黃河上游、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進行地質考察時,在一處河漫灘沉積物地下3米處,發現了一個倒扣的碗。碗中裝有黃色的面條,最長的有50厘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該物質的成分,發現這碗面條已經有約4000年歷史,使面條的歷史大大提前。面條最初只稱為“餅”,“水溲餅、煮餅”便是中國面條先河——“餅,並也,溲面使合並也”(引:劉熙《釋名》),其意指用水將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稱之為“餅”;以水煮的面條或面塊亦全作“餅”稱。
在不同朝代均有對面條之記載。由初期的東漢、魏晉南北朝、到後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但起初對面條之名稱卻不統一,除普遍水溲面、煮餅、湯餅外,亦有稱水引餅、不托、馎饦等。“面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面條”為長條形,花樣卻多不勝數,什麼冷淘、溫淘、素面、煎面……皆屬“面條”;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歎為觀止,可擀、可削、可撥、可抿、可擦、可壓、可搓、可漏、可拉……中華面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面,並會以面食招待貴賓。
中國全盛時期–唐朝,便有提到當時宮廷要求冬天要做“湯餅”;夏天則做“冷淘”(冷陶即現今之冷面/過水涼面)。元代出現了可以長期保存的“掛面”;明代又出現了技藝高超的“抻面”。這些制面技藝的出現都為面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清代最有意義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現,而且在乾隆年間又出現了方便面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面”。其實中華面食在清朝發展巳相當成熟且穏定,甚至各個地區均有其獨特風味,如中國五大名面:四川擔擔面、兩廣伊府面、北方炸醬面、山西刀削面及武漢熱干面。加上中外文化交流與發展,更令中華面條、面食之文化於全世界大放異彩。
中華面馳名中外,對世界之面食文化亦有深遠影響。現今的日本拉面實於一九一二年由中國引入傳統拉面制作技巧到橫濱。

面條的文化
面條主要用麥子面粉制作,於面出現之前,飯、粥為普遍中國人的主食,但當面出現後,面條地位即跟米食平起平坐–北方人主以面食為主糧;南方人雖倚重吃米飯,但面食亦成為重要小吃。
南北兩地之面條實有著天壤之別。南方的“面”指以面粉制成的面條,以蛋面為主,用的並非雞蛋而是鴨蛋黃,面身幼、面質爽口彈牙。其中生面、干面皆有之。廣受歡迎的有細條干面及蝦子面;北方的“面”則指以小麥磨成的粉,面條多不用蛋,用之以鹼水,加入鹼水能令面條變得容易消化,故面條成為北方人主要食糧之故。跟南方的相比,北方面條面較粗,面質軟滑柔韌。如果在北方如果說“要面”,老板只會給予面粉;而在南方,賣的則會是巳加工好的面條。
北方人以面為主食,因而面食較重其質和量。北方人做面常加時令葉類鮮熟,佐以生蔥、生蒜、香菜等調味,味重油多,配料及湯相對較鹹,主要是驅寒,飯量大的也可配饅頭、燒餅。南方反之,因南方人以米飯作主食,面條為小吃或招待、迎合北方人口味,因小巧習慣喜以小碗盛放,但不放蔥姜、葉菜,喜歡放醬油、搾菜、明菜油,一般是掛面,外觀和口味對嗜好面條一族來說差強人意。
傳統面條當然以人手巧制,由和粉、打面、拉面或切面全用人手,不過南方及北方做面亦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北方出名拉面,固名思義用手拉制而成,拉面要做得軟滑但有韌性,絕非易事,需膂力過人,對力度控制要得宜,剛中帶柔,才能做出佳品。反觀南方面條,卻重柔中帶剛,爽而不脆,關鍵亦在做面時的力度,面團和好後,利用人體的彈跳力以大竹壓之,面團壓簿,最後切成幼條。
要數特色的中華面,首推伊府面,簡稱“伊面”,既可以湯煮,亦可作干炒,由清乾隆進士伊秉绶家廚所創。伊府面中國南北兩方皆有制作,尤以閩、贛最出色。伊府面之特色在於它不用水和面,改用雞蛋液;經沸水煮後用冷水沖涼、烘干,再用油炸,令其變半成品。因制法獨特,可適合不同煮法,所以伊府面確是面中上品及筵席上的特面點。
另一聞名中外的擔擔面,於一八四一年出產於四川。意思簡單之極–挑擔叫賣的面;當時民生苦困,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為求生計,挑起擔子沿街賣面。雖說面食於古時算為上品,達官貴人均喜愛之;但擔擔面並不只專賣給有錢人吃,其對象反著眼在平民大眾。擔擔面起初只在橫街窄巷擺賣,面質相當粗糙,僅用滾水渌熟,湯底則用辣椒油、豉油,再加少許炸菜,味道辛辣,以作裹腹。要到後期才進入了大飯店、賓館,再與其他小吃登上酒席桌。
在香港極受歡迎的雲吞面,面底是生面。生面早時產於廣東,以雞蛋或鴨蛋做面,雞蛋令面身變得爽口;鴨蛋則令生面增添蛋香。好的生面稱為銀絲幼面,面要幼,煮後呈黃色,當然要爽口彈牙,不能太硬亦不能太軟,而最重要的是,生面煮後不可帶鹼水味。
面條的故事
中華面條除了南北文化各異,其實很多面款亦含不同意義或有其背後獨特故事。
傳統中華面條——長壽面。中國人每逢生辰設於宴會最後必吃食品,因面條長長的,寓意長命百歲。古時吃長壽面象征祝福新生男嬰長命百歲,此世俗一直沿襲下來。吃面時要將一整條面一次過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夾斷,亦不可以口咬斷之。吃長壽面除寓意長壽外,也代表敬老。有傳黃帝於冬至當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後的每一個冬至都以吃長壽面代表敬老,所以長壽面又稱“冬至面”。其實有關“長壽面”的意義眾說紛纭,以上僅屬其中。
壽辰時吃的面線亦會稱為“壽面”。面線以福州最出名,有多種叫法:結婚時送予女方的會叫“喜面”;孕婦於產期吃的稱“福面”;以面線相贈親友的則是“太平面”;老弱及病者吃的,屬健康食品的,面線會被稱為“健康面”。民間有傳面線乃九天玄女為母親王母娘娘祝壽而費煞思量所准備之賀禮。因而做面線的人家中都會供奉九天玄女的神像。福州面線的品種繁多,有雞蛋面線、龍須面線、銀絲面線等。(引:《中國名食掌故》)
又例如先前曾提過的“冷淘”,原由當今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所創。據說武媚娘年輕時天姿國色,十四歲巳被選入宮當才人。因要與青梅竹馬的愛人常劍峰分開,臨進宮前他倆到一面店吃面。有見當日天氣炎熱,媚娘靈機一動,與老板研制出柔軟可口的“冷淘”。巧遇當天是媚娘生日,為了懷念當年情境,致以後每逢武則天壽辰之日心命御廚烹煮冷淘,直到壽終正寢此習都並未曾變改。(引:《中國名食掌故》)
陝西岐山面又有著另一故事,岐山面又稱“和氣面”。話說西周時,殷纣王妒忌周文王姬昌功績,將他囚禁在羑裡的城堡。後來周文王回到家鄉,鄉親見他因受苦而變得消瘦,都帶來大量食物予之補身。周文王為答謝大家對他的愛護,便親自做面、並以大家帶來的食物煮面招呼。當面吃完,大家將剩下的湯倒回,再滔面。這種只吃面、不喝湯的吃法被稱為“和氣面”。(引:《名食故事》)
 

剖腹產坐月子產後飲食與應注意哪些事項??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