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品,包括牛奶、酸奶、奶酪、奶粉、冰淇淋等必然含有乳糖。以現有技術條件和生產成本,是不可能把食品原料中的糖全部除掉的。
另外,無糖食品並不等於低熱量食品。因為無糖食品只能保證沒有添加糖,而依然含有大量的澱粉和脂肪等高熱量的成分。例如無糖巧克力仍然含大量可可脂,無糖點心同樣含有澱粉、黃油、奶油以及酥油等脂肪,而這些物質產生的熱量,都是糖的好幾十倍,所以不能依賴無糖食品減肥。
如果要購買這類產品,不妨先查看它含有多少熱量。當然,最好還是多吃諸如豆類、奶類、粗糧、蔬菜一類的天然食品。它們肯定不含有人工添加的糖分,而且對控制體重有益。 隨著中秋節的臨近,月餅銷售開始升溫。記者今天走訪市場發現,目前市場上流行一種低糖、無糖月餅,很受市民歡迎。但據記者了解,打著“健康牌”叫賣的“無糖月餅”實際上有點“虛”。記者今天走訪海口市場時,在一家超市月餅專櫃上看到外地某品牌一款無糖月餅,售價為每盒100多元,比普通的月餅價格略貴。銷售人員介紹說,這款月餅是專門為糖尿病患者生產的,非常有營養價值,而且老人多吃也不怕。</p>記者看到,在這款月餅的包裝盒上,“無糖”的字樣非常醒目。但仔細看配料表,卻發現上面標有木糖醇、多元糖醇、麥芽糖醇等字樣。含這麼多糖,上面怎麼還寫著無糖呢?面對記者的詢問,銷售人員解釋不清楚,只是說這種月餅吃下去,木糖醇在人體內不會被吸收。那麼,“無糖月餅”真的無糖嗎?海南一家傳統月餅生產企業的鄭師傅介紹說,現在市場上大部分宣稱“無糖”月餅,其實只是不含蔗糖、果糖等成分,而不能說沒有糖分。那些含有麥芽糖、葡萄糖等澱粉糖的月餅,也是含糖的,木糖醇作為調味劑,也會慢慢產生少量糖分。<tablecellspacing=0cellpadding=0align=leftborder=0><tbody><tr><td></td></tr></tbody></table>“很多消費者對‘無糖’這個概念存在誤解,認為不含蔗糖就是無糖食品,其實真正意義上的無糖食品應是不含任何一種糖,包括蔗糖、麥芽糖、葡萄糖等。”他說,目前月餅市場不存在一點糖分不含的月餅,而且,國家到目前為止尚未對“無糖月餅”的具體標准進行明確界定,所以,“無糖月餅”是名不副實。由於存在這些消費誤區,一些市民認為“無糖”月餅可以放心吃,海南省營養協會有關人士提醒市民,月餅一般含油脂較多、熱量較高,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嬰幼兒、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應少吃。對於無糖或低糖月餅,也要控制食量,所謂“無糖”月餅只是不添加蔗糖、果糖等,但只要月餅的外皮含有澱粉,這些碳水化合物就可能轉化為葡萄糖,因此市民在食用月餅時要“量力而行”,不要因為商家打出“健康”“無糖”就敞開了吃。</p>轉自中新網<ahref=" 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www.chinanews.com.cn%2fjk%2fjk-shts%2fnews%2f2009%2f09-24%2f1884318.shtml "target="_blank"> http://www.chinanews.com.cn/jk/jk-shts/news/2009/09-24/1884318.shtml </a> 糖類物質是多羟基(2個或以上)的醛類(aldehyde)或酮類(ketone)化合物,在水解後能變成以上兩者之一的有機化合物。在化學上,由於其由碳、氫、氧元素構成,在化學式的表現上類似於“碳”與“水”聚合,故又稱之為碳水化合物。 [編輯本段]糖的歷史 在古代,人們利用蜂蜜來制造糖果。最先是在羅馬周圍的地區出現了糖衣杏仁這種糖果。制造者用蜂蜜將一個杏仁裹起來,放在太陽底下曬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了。這種糖果一直以來廣受人們的喜愛。位於meuse的verdun地區是今天最有名的糖衣杏仁制造地。這裡的braquier公司制造多種形狀和顏色的糖衣果仁,有巧克力的、烤杏仁的、開心果的,均采用古老的方法精心制作。制造糖衣果仁的過程超過10天。 flavigny修道院的茴香糖相比之下要小一點、圓一點。這種糖果是1650年的時候在位於bourgogne地區的flavigny小城被發明的,現在已被出口到20個國家。 由於糖果的價格昂貴,直到18世紀還是只有貴族才能品嘗到它。但是隨著殖民地貿易的興起,蔗糖已不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眾多的糖果制造商在這個時候開始試驗各種糖果的配方,大規模地生產糖果,從而使糖果進入平常百姓家。這就是今天我們能見到如此眾多的糖果的重要原因。 [編輯本段]制糖技術史 史前時期,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後發展為從谷物中制取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制糖、手工業制糖和機械化制糖3個階段。 早期制糖階段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國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饴將谷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樣甜。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饴糖。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來的糖。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 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饧”)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制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制糖。 甘蔗制糖甘蔗制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制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國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裡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饧……"的記述。交州在現今的廣東、廣西一帶,與上述的楚國同是中國的南方,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區。甘蔗饧是一種液體糖,呈粘稠狀,是將甘蔗汁濃縮加工至較高濃度(粘稠),便於儲存食用。這裡的加工技術已經提高了一大步。 東漢張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之句。這裡“沙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看作是砂糖的雛形。 6世紀時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寫到:“蔗出江東為勝,盧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裡描述的種蔗區域更加廣闊了,種蔗的技術也已提高,且已經制出砂糖。這種砂糖是將蔗汁濃縮至自然起晶,成為帶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饧的加工技術又提高一步。 手工業制糖階段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後,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制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制糖業。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學習熬糖法。歐陽修、宋祁撰的《新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揚州諸蔗,柞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說明在中、印頻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制糖技術的經驗交流。 從唐宋開始形成的手工業制糖以來,制糖技術逐步得到發展,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工藝相繼出現,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種也相繼出現,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論著作。 公元674年,中國發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該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設施,將蔗汁熬至相當濃度後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從上淋入黃泥漿,借助黃泥漿的吸附脫色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現,標志著制糖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種土法制糖在中國沿用了千余年。 唐大歷年間(766~779),四川遂寧一帶出現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制作,為制糖業增添了獨特的產品。 唐宋制糖手工業昌盛,所產之糖的品種和質量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糖產品不僅銷售國內各地,還遠銷波斯、羅馬等地,促進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廣泛興起的制糖手工業,擴展至全國的很多區域,如現今的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間,大量的閩、粵移民至台灣,同時也帶去了種蔗制糖技術。由於台灣氣候適宜於種植甘蔗,制糖業很快得到發展,並成為中國主要制糖基地之一。 8世紀中葉,中國制糖技術傳到日本。13世紀左右,傳入爪哇,成為該島糖業的起源。15~16世紀,中國的僑民也在菲律賓、夏威夷等地傳播制糖法。 當中國的甘蔗制糖技術向外傳播的時候,世界上的另一個甘蔗制糖發源地印度,也不斷向各國傳播甘蔗制糖技術。7世紀,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種植技術傳入西班牙、意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開始有甘蔗種植,隨後甘蔗的種植技術又傳入北美洲的一些國家。15世紀末,哥倫布將甘蔗制糖技術傳至西印度群島,很快又傳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紀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術先後傳到墨西哥、巴西、秘魯等,不久,甘蔗制糖業在南北美洲都發展起來。 在長期的制糖實踐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總結出來。北宋王灼於1130年間撰寫出中國第一部制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內容豐富,分別記述了中國制糖發展的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制糖的設備(包括壓搾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中,記述了種蔗、制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一書更系統、更詳盡。這些方法,在中國民間一直沿用到20世紀。書中記述的采用牛拉石辘(或木辘)多次壓搾取汁的方法(壓搾法),與現代的甘蔗多重壓搾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首次總結了石灰法澄清工藝,其原理在現代的制糖業中仍有沿用。“甘嗜”中總結的具有系統性的壓搾取汁、石灰法澄清、濃縮煮糖等手工業制糖工藝,成為現代機械化制糖的工藝基礎。 機械化制糖階段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甜菜制糖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制糖業的發展,直接導致了制糖業的機械化。 甜菜制糖業的興起長期以來,用來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寒冷地區則不能種蔗制糖。18世紀末期,一種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終於被發現,給制糖業的發展帶來重大突破。 1747年,德國化學家a.馬格拉夫發現甜菜塊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視。1786年,馬格拉夫的學生f.k.阿哈爾德在柏林近郊試種甜菜成功,實現了從甜菜中提取蔗糖並開始進行甜菜的選擇和育種工作。1799年阿哈爾德發表論文,宣告可以用甜菜制糖。1802年,阿哈爾德在東歐西裡西亞附近的庫內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廠。同年,俄國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廠。1811年,法國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廠。此後,歐洲各國相繼建廠,甜菜制糖業很快興起。1810年,俄國的甜菜糖廠已達10座。1824年,烏克蘭開始建立甜菜糖廠,此後15~20年間,已發展到67座,烏克蘭遂成為俄國的主要產糖區。 甜菜制糖業在歐洲的迅速崛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原因。19世紀初,拿破侖對不列顛島實行封鎖,英國則從海上對歐洲大陸實行經濟封鎖,歐洲海上運輸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資和食品如甘蔗糖等無法從海上運往歐洲大陸,這種情形客觀上促使了歐洲甜菜制糖業的迅速發展。不久,甜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