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飲酒嗎 阿拉伯人概況 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國家內部,阿拉伯語為阿拉伯國家官方用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分為眾多方言,使用阿拉伯文。自6世紀起使用源於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文字。絕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多數屬遜尼派,少部分屬什葉派。此外,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約旦的極少數人信仰基督教。 阿拉伯人的民族來源可以上溯到遠古的閃米特人部落,他們認為自己是以實瑪利的後代。在歷史上與亞述人、阿拉米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來人(猶太人)等有親緣關系。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 [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 後,各阿拉伯部落在伊斯蘭教旗幟下完成統一後,迅速向外擴張。8世紀中葉建立起東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中國史稱“大食”)。四大哈裡發時期(632~661)建都麥地那,後移至庫法。倭馬亞王朝(661~750)遷都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750~1055)遷都巴格達。10世紀起,國勢漸衰,並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哈裡發政權。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占巴格達,東部哈裡發國遂亡。西部各哈裡發國也隨之先後覆滅。但哈裡發的名義一直延續到1258年。 阿拉伯人把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帶到阿拉伯帝國各個角落,取代了當地語言和宗教,同時吸收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形成以巴格達、開羅和科爾多瓦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在文學、醫學、史學、數學、天文、建築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對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重要貢獻。阿拉伯風格的建築物至今遍布於西亞、中亞和北非。早在阿拔斯王朝(中國古書“黑衣大食”)時期,阿拉伯人即與中國發生貿易關系,經內陸走絲綢之路。“怛羅斯戰役”後,阿拉伯人不僅控制了中亞,還得到了造紙術。經海路到廣州、泉州、揚州等地經商,並有一些阿拉伯人留居中國。在巴格達還設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 阿拉伯人絕大部分從事農業。耕地用駱駝或馬、驢,少數地區用水牛或瘤牛;許多地區開始采用現代農業技術。一部分阿拉伯人仍過游牧或半游牧生活。半游牧民主要飼養山羊和綿羊,兼營農耕。游牧的阿拉伯人亦稱“貝都因人”,主要飼養駱駝,仍保留部落制度及血族復仇殘余。盛行嫡堂婚姻,個別地方尚有交換婚和臨時婚。傳統住宅一般為泥土房、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住塔式和堡壘式多層樓房;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及其他沿海地區居民多住用棕榈葉和蘆葦搭成的茅屋或用珊瑚礁砌築的小房。因為天氣炎熱,當地人大多喜歡將床搬到屋頂睡覺,以便於乘涼。游牧民住羊毛或帆布四角帳篷。傳統服裝為白長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燈籠褲;戴白布或方格布的蓋頭或纏頭。大部分地區的婦女外出戴面紗。婦女喜戴戒指、項鏈和鼻環等首飾;有的還在前額、脖頸、雙唇、雙頰、胸部、腳掌黥染藍色花紋。[2] 16世紀以來,絕大部分阿拉伯人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在某些地區長達400年之久。19世紀起又相繼遭到英國、法國、葡萄牙、意大利等殖民主義國家的的占領和掠奪。阿拉伯人反對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從未停止。自20世紀40年代起,各地區阿拉伯人分別建立了獨立國家。然而阿拉伯國家之一的巴勒斯坦仍然遭受以色列的占領。目前,各國阿拉伯人正為發展民族經濟而努力。不少阿拉伯國家石油工業發達,城市建設迅速發展,城市人口也日益增多。 [編輯本段] 阿拉伯人的定義
阿拉伯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羅人種血統。游牧的阿拉伯人又稱“貝都因人”(意為“荒原上的游牧民”),靠飼養駱駝為生,仍然保留著部落制度。 可以有三種方式判斷一個人多大程度上被認為是阿拉伯人。 ①政治上:如果他生活在阿拉伯國家,也就是這個國家是阿拉伯聯盟(arableague)(或者更含糊一點,阿拉伯世界(arabworld))的一個成員。這個定義包括 [阿拉伯女子] 阿拉伯女子 三億多人。 ②語言上:是否他的母語是阿拉伯語,這個定義包括二億多人。 ③基因上:是否他的祖先曾經生活在阿拉伯半島。 對於上述因素考慮的重要程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大多數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的人們是考慮到政治和語言的因素,但是也有人雖然滿足上面的兩條,但是基於基因的考慮認為自己不是阿拉伯人。不太多的人只根據政治而不把語言考慮其中,這樣庫爾德人(庫爾德語屬印歐語系,而阿拉伯語是閃含語系,顯然不是一個民族,甚至不是相近的民族)、柏柏爾人自己不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但是有些人不這麼看,例如有些柏柏爾人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阿拉伯的民族主義者認為庫爾德人是阿拉伯人)。 另外,《古蘭經》認為以實瑪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穆斯林們認為以實瑪利是他們屬靈上的祖先,而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即易卜拉欣)的兒子,所以阿拉伯人也認為亞伯拉罕(即易卜拉欣)是其祖先。[1] [編輯本段] 阿拉伯人的歷史
伊斯蘭教前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語陽性名詞為arabi,陰性名詞為arabiyah,復數為arab。 阿拉伯人是以阿拉伯語為民族語言的民族。在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廣為傳播以前,阿拉伯人系指阿拉伯半島上以游牧為生的閃米特(semitic)居民。近代則包括從非洲大西洋海岸的茅利塔尼亞到伊朗西南的沼澤地帶操阿拉伯語的諸民族,其范圍包括北非馬格裡布(maghreb)全部,阿拉伯半島以及中東等廣大地區。 由於有相當大的地區變異,該民族有各種不同的體型,無法以刻板模式畫分。阿拉伯半島上的早期阿拉伯人,主要是在荒漠上放牧綿羊、山羊和駱駝的游牧民族。定居的阿拉伯人則在綠洲上種棗、椰和谷物。綠洲也成為商隊們從阿拉伯南部和非洲之角向文明的北方運送香料、象牙和黃金的貿易中心。迄今,沙漠游牧部落與市民及農民之間的區別在阿拉伯世界中仍普遍存在。那時候的阿拉伯人信仰原始宗教,南方阿拉伯人主要崇拜日月星辰,北方阿拉伯人則將泉水,巖石和植物等物體作為神靈加以崇拜。當時的阿拉伯人仍處於氏族社會的階段,由於貧瘠的沙漠可以供養的人十分有限,阿拉伯人開始向外遷移,但是當時的波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又對阿拉伯人入境進行控制,造成了阿拉伯半島內部相對的人口過剩,使得半島內部的阿拉伯人征戰不斷,血親復仇盛行。
伊斯蘭教的復興
公元6世紀時,拜占庭帝國與波斯帝國頻繁交戰,使得途徑紅海的上路幾乎中斷,從而刺激了麥加古萊西人的貿易活動,極大地動搖了當地的氏族社會制度,私有制產生,麥加開始繁榮起來。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出身貴族哈姆希氏族,可是家庭已經敗落。穆罕默德尚在娘腹中時,父親外出經商染病身亡。穆罕默德的童年在沙漠中長大,5歲返回麥 [阿拉伯國家版圖] 阿拉伯國家版圖 加,6歲時母親病逝,此後由他的祖父和伯父撫養。穆罕默德的少年靠著為人放牧維持生計,隨後跟著伯父前往敘利亞經商,從而使年輕的穆罕默德開闊了眼界,學習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穆罕默德25歲時,受雇於富孀赫蒂徹,前往敘利亞經商,不久後穆罕默德於赫蒂徹成婚,從此過上了家境殷實的良好生活。 然而穆罕默德並不貪圖富貴,經常於禁月(伊斯蘭歷9月)期間到麥加近郊的山洞靜居隱修,沉思苦想,尋求真正的信仰。據說610年的某個夜晚,安拉的啟示開始降臨。後來穆斯林稱這個夜晚為“授權之夜”(古拉經稱之為“高貴的夜晚”),從這一天起,伊斯蘭教誕生,穆罕默德開始了傳播伊斯蘭教的生涯。 伊斯蘭教成立後,穆罕默德采取秘密傳教的方式傳教,入教者寥寥無幾,且大多數是金鵬好友。大約在612年,穆罕默德公開傳教,卻遭到古萊西人的反對,伊斯蘭教面對夭折的危險。正在這時,穆罕默德邂逅了葉斯裡卜的來者,原來是葉斯裡卜內部為了有限的資源開始相互厮殺。620年的禁月和621年,分別由6名和12名葉斯裡卜人皈依伊斯蘭教。621年,穆罕默德和葉斯裡卜人在麥加郊外訂立誓約:穆罕默德負責調停葉斯裡卜部落內部的糾紛並傳教,葉斯裡卜人對穆罕默德宣誓效忠。622年朝觐時節,75名葉斯裡卜皈依者來到麥加,與先知穆罕默德訂立新的誓約,全力支持穆罕默德。隨後麥加的穆斯林開始遷往葉斯裡卜,這些人被稱作“遷士”,他們都是早期穆斯林開的核心成員。穆罕默德將葉斯裡卜的名字改為麥地那,意為“先知之城”。穆罕默德首先制止了麥地納的仇殺,隨後對麥加的古萊西人展開反擊,經過一系列的軍事勝利,以及伊斯蘭教中的團結,平等的說服力,大批阿拉伯人皈依伊斯蘭教。 629年,穆罕默德來到麥加朝觐。632年,穆罕默德率領10萬穆斯林來到麥加朝觐,發表了著名的“告別演講”,闡述了伊斯蘭世界的社會准則。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逝世,但是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強大帝國已經初步確立。
伊斯蘭教後的阿拉伯人
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於阿拉伯半島中西部,成為團結沙漠游牧部落──貝都因人──和綠洲城鎮居民的宗教力量。在一個世紀之內,伊斯蘭教廣泛傳播於目前大部分阿拉伯語世界,此外,還傳入中亞和伊比利半島。作為伊斯蘭教經典《可蘭經》語言的阿拉伯語,因伊斯蘭教的快速興起而廣泛通行於中東及北非地區。阿拉伯文化的要素,包括對游牧生活的贊美,便同許多當地文化傳統結合在一起。然而今日的阿拉伯人並非全為穆斯林,在世界各地,以阿拉伯語為本族語言的約有5%是基督教徒、德魯士教派(druzes)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和泛靈論者。
[什艾提尕爾清真寺] 什艾提尕爾清真寺 經過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戰爭,穆罕默德及其繼承人開始率領阿拉伯騎兵隊四周進行征服,用了十余年的時間,基本打下了現在的阿拉伯世界疆域以及土耳其,西班牙,中亞和意大利,印度,外高加索的一部分。阿拉伯人經歷了早期麥地納哈裡發時代,倭馬亞王朝以及阿拔斯王朝。另外,在北非和歐洲的西班牙,法國的一部分都有過穆斯林政權的存在,並且十分包容,基督徒,猶太人只要交納人頭稅就可以保持自身信仰。 20世紀中,阿拉伯世界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都市化、工業化、非部落化和西方影響等方面的壓力而有所改變。近一半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住在都市和城鎮,家庭和部落的紐帶逐漸被打破,女性和男性一樣獲得更多的教育和工作機會;且由技術人員、專業人員和官吏組成的新興中產階級獲得權勢。 大部分阿拉伯人繼續生活在狹小而孤立的農村中當農民,在那裡傳統價值和傳統行業仍然盛行,包括女性的卑屈和家庭隔離(深閨制)。都市阿拉伯人多半趨向於按職業或國籍而不按部落區分,農民則仍尊重畜牧的流動生活(游牧),並自稱他們與沙漠中那些過去和現在的大部落有血緣關系。由於石油工業發展而促成的民族主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游牧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現在過著沙漠放牧生活,即傳統的阿拉伯文化的典型生活的游牧民只占現代阿拉伯人口的5%。其馀游牧民中,許多人已放棄全部游牧,或鄉居務農、飼養家畜,或受雇於石油公司,或是在城鎮尋求其他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