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a)。 3.蛹側面觀呈逗點狀,胸背兩側有1對呼吸管,是分屬的重要依據(圖18-3)。蚊蛹不攝食,但可在水中游動,靠第一對呼吸角呼吸,常停息於水面,遇驚擾時迅速潛人水中。蛹的抵抗力強,在無水情況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濕潤,仍能發育羽化為成蚊。經二天完全成熟。 4.成蚊新羽化的成蚊經1~2天發育,即行交配、吸血、產卵。自卵發育到成蚊所需時間取決於溫度、食物及環境等諸因素,在適宜條件下約需9~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 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沒有硬之前無法起飛(羽化)。雄蚊在羽化後24小時之內其腹節第八節以後全部反轉180°完成交配姿勢。交配的動作因種類而有不同,有的黃昏時刻在田野廣曠之處形成蚊柱作群舞。蚊柱不一定單純由一種雄蚊聚集而成,往往有幾種不同蚊種集合而成。此時雌蚊見到群舞光景,就飛近蚊柱與同種雄蚊交配離去。交配通常需要10-25秒。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後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體,形成交配栓於雌性交配孔內,但逐漸溶解,約於24小時後完全消失。一生只交配一次,後其一生(100多天後)產下的卵尚可受精。 三屬蚊生活史各期主要鑒別特征見表18-1。 表18-1按蚊、庫蚊、伊蚊生活史各期主要鑒別特征 按蚊庫蚊伊蚊 卵舟形,有浮囊,分散,常排成圖案狀浮於水面 圓錐形,無浮囊集成卵筏,浮於水面 橄榄形,無浮囊分散,沉於水底
幼蟲 無呼吸管,具氣門;有掌狀毛;靜止時與水面平行呼吸管長而細,有呼吸毛多對;無掌狀毛;靜止時頭下垂,與水面呈角度呼吸管短而粗,有呼吸管毛1對;無掌狀毛,靜止時狀態同庫蚊
蛹呼吸管粗而短、漏斗狀口闊、具深裂隙,體大多灰褐色呼吸管細長、管狀、口小、無裂隙,體大多棕褐色 呼吸管長短不一、口斜向或三角形、無裂隙,體黑色
成蚊觸須雌、雄與喙等長, 雄蚊末端膨大呈棒狀, 翅多具黑白斑, 足有無白環不定, 停息時體與喙成一直線,與停落面成一角度。 觸須雌蚊甚短,短於喙之半,雄蚊則比喙長, 翅多無黑白斑, 足多無白環, 停息時體與喙有角度, 體與停落面平行。 觸須雌蚊同庫蚊, 雄蚊與喙等長, 翅無黑白斑, 足有白環, 停息時同庫蚊
[編輯本段]【生理與生態】 1.孳生習性成蚊產卵的地點就是幼蟲的孳生地,蚊蟲孳生地的區分在調查和防制上有重要的意義。各種蚊蟲對孳生環境有一定的選擇,可分為5種類型: (1)田塘型:田塘型主要包括稻田、沼澤、蘆葦塘、各類池塘、草塘、人工湖等大型或較大積水場所,是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的主要孳生地。 (2)緩流型:緩流型主要包括清潔的小溪、灌溉溝渠、溪床、積水梯田、滲水坑岸邊等,是微小按蚊的主要孳生地。 (3)叢林型:叢林型主要包括叢林濃蔭下的山溪、蔽蔭的山澗溪床、石穴、泉潭等小型清潔積水體,是大劣按蚊的主要孳生地。 (4)污水型:污水型主要包括窪地積水、陰溝、下水道、污水坑、沙井、淺潭、清水糞缸、積肥坑、污水池,是淡色庫蚊和致倦庫蚊的主要孳生地。 (5)容器型:包括積水的人工容器(如缸、罐、壇、桶、盆、碗、瓶、盒、廢舊輪胎等)和植物容器(如樹洞、竹筒、葉腋、椰子殼等可以積水的部分),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的主要孳生地。 2.成蚊交配蚊羽化後1~2天便可交配,交配常在未吸血之前。交配是在群舞時進行的,群舞(groupdancing)是幾個乃至幾百、數千個雄蚊成群地在草地上空、屋檐下或人畜上空飛舞的一種性行為。雌蚊飛入舞群即與雄蚊完成交配,然後離去。通常雌蚊一生只需交配一次。 蚊的活動主要是指尋覓宿主吸血的行為,其活動能力與溫度、濕度、光照及風力等有關。多數蚊種在清晨、黃昏或黑夜活動,伊蚊多在白天活動。在我國偏嗜人血的按蚊,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其活動高蜂多在午夜前後。兼嗜人畜血的多在上半夜,如中華按蚊。嗜人按蚊吸血活動始於日落後0.5~2小時,可持續至黎明5時,吸血高峰通常在上半夜。 3.吸血習性雄蚊不吸血,只吸植物汁液及花蜜。雌蚊必須吸食人或動物的血液卵巢才能發育、產卵,同時在吸血過程中獲得病原體而成為傳播媒介。 蚊蟲對宿主的選擇性因蚊種而異。大劣按蚊、嗜人按蚊、白紋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庫蚊、淡色庫蚊等嗜人血;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等偏嗜家畜血。偏嗜人血的蚊可兼吸動物血,嗜吸動物血的也可兼吸入血。即使是同一蚊種,其吸血習性也可發生變化,如在海南島的微小按蚊主吸人血並內棲,而大陸的微小按蚊則不同程度地吸取家畜血液並外棲。這種差別也反映在它們的媒介效能上,即偏嗜人血的蚊,傳播人體疾病的機會較多,往往是蚊媒疾病的主要媒介。因蚊能兼吸人和動物的血,故能傳播人獸共患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腦炎和黃熱病。蚊吸血習性是判斷蚊與疾病關系的一項重要內容。 4.生殖營養周期和生理齡期蚊每次從吸血到產卵的周期稱為生殖營養周期(gonotrophiccycle)。生殖營養周期分3個階段:①尋找宿主吸血;②胃血消化和卵巢發育;③尋找孳生地產卵。三個階段所需的時間主要決定於胃血消化和卵巢發育的速度,並受棲息場所內的溫度和濕度影響。正常情況下,兩次吸血的間隔時間與其卵巢周期發育相一致,稱為生殖營養協調,通常約為2天。但也有個別蚊種需吸血2次以上才使卵巢發育成熟。一般蚊一生中有生殖營養周期3~7次,產卵總數幾十個至幾百個不等。雌蚊的生殖營養周期的次數是蚊蟲存活時間的一個度量指標,稱為生理齡期(physiologicalage)。蚊蟲每排卵一次,在卵巢小管上就留有一個膨大部,所以根據卵巢小管上膨大部的數目多少,可判斷雌蚊的生理齡期。生理齡期的次數越多,傳播疾病的機會也越多,故生理齡期的判斷在流行病學上具有重要意義。 5.棲息習性雌蚊吸血後即尋找比較陰暗、潮濕、避風的場所棲息。室內多棲於蚊帳內、床下、屋角、門後、牆面及雜物上。室外多棲於草叢、洞穴、樹下及人畜房捨附近的農作物中。棲性大致分為3類:①家棲型:蚊吸飽血後仍停留室內,待胃血消化、卵巢成熟才飛離房捨,尋找產卵場所。如淡色庫蚊、嗜人按蚊。②半家棲型:吸血後稍在室內停留,然後飛出室外棲息。如中華按蚊、日月潭按蚊。③野棲型:自吸血至產卵完全在野外。如大劣按蚊。此分型並非絕對,即使同一蚊種,因地區、季節或環境的不同,其棲性也會改變。蚊蟲的活動和棲息習性關系到殺蟲劑的應用效果,特別是室內滯留噴灑和蚊帳處理的效果。 6.季節消長和越冬蚊的季節消長與溫度、濕度和雨量等密切相關。我國氣候南北懸殊,各蚊種季節消長亦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區的不同蚊種,或不同地區的同一蚊種,也因蚊本身的習性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有不同的季節消長情況。如中華按蚊,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每年3月初出現第一代幼蟲,成蚊密度在5月起始上升,7月達高峰,9月以後下降;但在台灣省每年4月至9月間有兩個高峰。我國大多數地區在6~9月是成蚊密度高峰季節。媒介蚊蟲的季節消長與疾病流行的季節有關。 越冬是蚊對氣候季節性變化而產生的一種生理適應現象。蚊本身規律性生理狀態受到阻抑,進入休眠或滯育狀態。以成蚊越冬的雌蚊表現為不吸血,卵巢停止發育,脂肪體增大,隱匿於山洞、地窖、牆縫、暖房、地下室等陰暗、溫暖、潮濕、不通風的地方,不食不動,新陳代謝降至最低點;到次年春暖時,蚊始復蘇,飛出吸血產卵。以成蚊越冬的有致倦庫蚊、淡色庫蚊、中華按蚊等;以卵越冬的多見於伊蚊,嗜人按蚊也可以卵越冬;以幼蟲越冬的多見於清潔水體孳生的蚊種,如微小按蚊,騷擾阿蚊的幼蟲也能越冬。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全年平均溫度均達10℃上,蚊蟲無越冬現象。越冬機制復雜,受外界因素如溫度、光照、內分泌調節、種的遺傳性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編輯本段]【重要傳病種類及與疾病的關系】 蚊類不僅吸血騷擾,而且傳播多種疾病,在我國,重要的傳病蚊種如下: 1.嗜人按蚊(an.anthropophagus)成蟲灰褐色,雌蚊觸須較細,末端兩白環寬,常相互連接;翅前緣基部一致暗色;後足跗節僅有窄端白環;腹側膜上無t形暗斑。該蚊是我國獨有蚊種,分布在北緯34°以南地區,主要孳生於植物遮蔭較好、水質清涼的靜水或緩流小積水中,如稻田、茭白田、水坑、灌溉溝等。是瘧疾和馬來絲蟲病的重要媒介,傳瘧作用高於中華按蚊。 2.中華按蚊(anophelessinesis)雌蚊觸須具4個白環,頂端2個寬,另2個窄;翅前緣具2個白斑,尖端白斑大;腹側膜上有t形暗斑;後足1-4跗節具窄端白環。分布於除新疆和青海以外的全國各省區,是廣大平原,特別是水稻種植區瘧疾和馬來絲蟲病的重要媒介。雖然不是高效的傳播者,但由於種群數量大,可引起暴發性流行。幼蟲主要孳生於緩流清水中,如小溪、溝渠、滲出水等。 3.微小按蚊(an.minimus)棕褐色小到中型蚊種。雌蚊觸須具3個白環,末端兩個白環等長並夾一約等長的黑環;觸須後半部有一較窄白環,上述黑、白環也可有變化;翅前緣具4個白斑;各足跗節一致暗色。分布在北緯32°以南山地和丘陵地區,是該地區瘧疾的主要媒介。 4.大劣按蚊(an.dirus)灰褐色中型蚊種。雌蚊觸須具4個白環,頂端白環最寬。翅前緣脈具6個白斑,第6縱脈有6個黑斑。各足股節和胫節都有白斑,後足胫節和第1跗節關節處有一明顯的寬白環。大劣按蚊是熱帶叢林型按蚊,主要孳生於叢林邊緣蔭蔽的溪床積水、淺潭、小池等處。大劣按蚊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海南島以及雲南西部和廣西南部的少數地區,通常有較高的自然感染率,是海南島瘧疾媒介防制的主要對象。 5.淡色庫蚊(culexpipienspallens)和致倦庫蚊(cx.p.quinquefasciatus)褐色、 紅棕或淡褐中型蚊種。成蚊的共同特征是:喙無白環;各足跗節無淡色環;腹部背面有基白帶。致倦庫蚊和淡色庫蚊的形態、生態習性近似,但在我國的地理分布不同,以北緯32~34°分界,致倦庫蚊分布在南方廣大地區,淡色庫蚊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在分界區可有它們的中間型。兩者都被稱作“家蚊”,是室內常見的刺叮吸血蚊蟲,是城市滅蚊的主要對象之一。幼蟲主要孳生在小型,特別是污染的坑窪、水溝以及容器積水。淡色庫蚊和致倦庫蚊是班氏絲蟲病的主要媒介。 6.三帶喙庫蚊(cx.tritaeniorhynchus)棕褐色小型蚊種。喙中段有一寬闊白環,觸須尖端為白色;各足跗節基部有一細窄的白環;第2—7腹節背面有基部淡色帶。廣布除新疆自治區以外的全國各省區,是絕大多數地區稻田蚊蟲的優勢種,但也廣泛孳生在沼澤、池塘、灌溉渠、窪地積水等處。雌蚊人畜血液兼吸,而偏吸牛、馬、豬、犬等血液,是我國流行性乙型腦炎的主要媒介。 7.白紋伊蚊(aedesalbopictus)中小型黑色蚊種,有銀白色斑紋。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縱紋,從前端向後伸達翅基水平的小盾片前而分叉。後跗1—4節有基白環,末節全白。腹部背面2—6節有基白帶。分布較廣,北達沈陽(約北緯41.8°),西北至寶雞,西南到西藏自治區,但以北緯34°以南為常見,多孳生在居民點及其周圍的容器(如缸、罐、盆、廢棄輪胎等)和植物容器(如竹筒、樹洞等)以及石穴等小型積水中。 8.埃及伊蚊(ae.aegypti)深褐或黑色而具銀白色或白色斑紋的中型蚊種。中胸背面兩肩側有一對由白寬彎鱗形成的長柄鐮刀狀斑,兩白斑之間有一對金黃色縱線,形成一弦琴狀斑紋。分布限於北緯22°以南的海南,廣東、廣西部分地區和台灣省的南部。主要孳生在室內及其周圍容器積水中。雌蚊偏吸人血,而且在一個生殖營養周期中有多重吸血的習性,因而增加了傳播疾病的機會。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我國登革熱的媒介。 [編輯本段]【防制原則】 由於蚊蟲的抗藥性愈來愈嚴重,加之殺蟲劑對環境的污染及對生態平衡的影響,單純依賴化學滅蚊的做法已不可取,當前多采用綜合治理的辦法,包括環境治理、化學防制、生物防制及法規防制等。 1.環境治理通過環境處理和環境改造改變孳生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