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武夷山與朱子理學有首不可分割的聯系。朱子理學在武夷山孕育、形成、發展。朱熹從14歲到武夷山,直到71歲去逝,在武夷山從學、著述、授徒、生活50余年。朱子理學在這裡萌芽、成熟、傳播。朱熹在武夷山創辦的武夷精捨等書院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書院,直接在武夷山受業於朱熹的學者達200多人,許多成為著名理學家,形成有影響的理學學派。在朱熹的影響下,歷代理學家紛紛以傳道為已任,在武夷山溪畔峰麓擇基築室,著述授徒,僅宋元間在武夷山創立書院的著名學者就有43位,使武夷山成為理學名山。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教授贊譽:"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朱熹及其門人、後人在武夷山的活動,為武夷山留下極其珍貴的文化文化遺存,如書院遺址武夷精捨、有朱熹等理學家富有哲理的題刻,"逝者發斯"、"修身為本"、"智動仁靜"等、有現存朱熹撰並書字數最多的"武夷神道碑"、還有朱熹創辦的社倉等等。這些文化遺存,對研究朱子理學和儒學的興衰演變以及中國哲學理想史都是非常珍貴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價值比較】
武夷山從生態、景觀、歷史文化等方面與其它同類地區和遺產地的價值比較,有以下突出特點:
常綠闊葉林是分布在亞熱帶地區大陸東岸的植被類型。按地區分布格局可分為亞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常綠闊葉林,其中以亞洲的中國常綠闊葉林分布最為廣泛,位於北緯23o40′-32o、東經99o-123o,海拔100m-2800m之間,氣候差異明顯,形成的亞熱帶常綠林又占中國常綠闊時林面積的3/4,區內發育有殼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木蘭科(magnoliaceae)、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和杜英科(elaeocarpaceae)樹種為標志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它是常綠闊葉林的典型代表。而武夷山常綠闊葉林又是中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分布最為典型、物種最豐富和森林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的。
與我國同類遺產地的景觀方面相比,黃山雄奇,峨眉山峻秀,泰山古老,但這些遺產地都是山岳風景,或有山無水,或有水不能舟游,或有文少景,或有景缺文。武夷山則集山岳、河川風景於一身,不僅"奇、秀、美、古"兼而有之,而且在山與水的緊密結合、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上達到絕妙的境界。清澈碧綠的九曲繞山而行,曲折萦回。發育典型的丹霞單面山、塊狀山,柱狀山臨水而立,千姿百態。又有3000余年的古文化遺存灑落在溪畔峰麓,巖壁洞穴。自然山水之中溶注著濃郁的文化氣息。游人乘坐古樸輕巧的竹筏順溪而下,急速飛躍險灘,緩緩漂過深潭,飽覽武夷溪光山色,瞻仰兩岸文化古跡,既可享受桂林的詩情畫意,又可領略百勝灘的驚險刺激,令人歎為觀止。這一獨特的資源是其他遺產地所難以比擬的。
與同類歷史文化遺存相比,在我國長江流域及東南亞地區的十幾處懸棺葬中,武夷山架壑船棺是年代最早、形制最古樸的。武夷山西漢閩越王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更有許多位居全國同類文物的前列,有全國最大的花紋空心磚,全國最長的鐵矛頭,有全國最重的鐵犁,有全國最重的鐵門臼、戶樞,有全國最早的鐵魚叉、順形陶水管道、宮中豪華浴池;還有同時期僅見的鐵五齒耙。這些文物分別代表當時中國文明的最高水平。
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武夷山與泰山各有千秋。泰山孕育孔子,孔子集前古學術思想之大成,開創儒學,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主要骨干。武夷山造就了朱熹,朱熹集孔子以下學術思想之大成,構建了完整的儒學思想體系------朱子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700余年間的正統思想。因而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在中國文化史、傳統史、思想史、教育史和禮教史上影響最大的,前推孔子,後推朱熹。綜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堪與倫比。自有朱子,而後孔子以下之儒學,乃獲生機,發揮新精神,直迄於現代。
【重點景觀介紹】
1.天游峰景觀
天游峰海拔408m,相對高度215m。它是一條由北向南延伸的巖脊,東接仙游巖,西連仙掌峰,削崖聳起,壁立萬仞,高聳群峰之上。每當雨後乍晴,晨曦初露之時,白茫茫的煙雲,彌山漫谷;風吹雲蕩,起伏不定,猶如大海的波濤,洶湧澎湃。站在一覽台上望雲海,變幻莫測,宛如置身於蓬萊仙境,邀游於天宮瓊閣,故名"天游"。一覽台位於景區中心,是一處絕好的武夷山水觀賞台。隨著時序流轉,在這裡可以觀賞到日出、雲霧、佛光、夕陽、明月等天游五絕,從一覽台上賃欄遠眺,但見群峰點點。俯瞰九曲溪,可見溪水蜿蜒,竹筏輕蕩,武夷山水盡收眼底,令人心胸開闊,陶然忘歸。峰上有一澗沿崖壁流下峰底,形成高差約120m的瀑布,稱雪花泉。峰上名木古樹眾多,常綠闊葉林郁郁蔥蔥。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贊道:"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
峰頂胡麻澗旁的石壁上,有歷代摩崖石刻近百處。其中最大一幅為"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顯將軍嶺南徐慶超題寫。意思是說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勝地",理應號稱"第一山"。也有人解釋說,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他所占居的名山,就應該是天下"第一山"。
2.九曲溪景觀
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精品旅游項目,因而有了到武夷山旅游"不坐竹排(竹筏),等於白來"之說。游客到星村乘坐竹筏,至一曲武夷宮碼頭上岸,從九曲順水漂流而下,游程約90分鐘。
九曲溪發源於森林茂密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全長62.8公裡。進入風景區的一段河流除受河流自然彎曲的作用之外,還受多組巖層斷裂方向控制,形成深切河曲,使9.5公裡長的河流,直線距離僅5公裡,曲率達1.9。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質達國家地面水ι類標准,九曲溪從西向東,蜿蜒自如,山繞水轉,水貫山行,溪水晶瑩,可謂曲曲含異趣,灣灣藏佳景。清澈的溪水是武夷山的靈魂,乘上古樸的竹筏蕩入山光水色之中,如融入神話般的境界,令人心曠神怡,游人可領略到探奇之美,心境之和,漂流之趣。
山與水的完美結合是九曲溪旅游線路最突出的特色。曲折萦回的九曲溪貫穿於丹崖群峰之間,如玉帶串珍珠,將36峰,99巖連為一體,構成"一溪貫群山,兩岸列仙岫"的獨特自然美景。由於水繞山行,山臨水立,仰角適中,灘潭交錯,山不高有高山之氣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身臨其間,有如漫步奇幻百出的山水畫廊,錢其琛副總理游覽武夷山後感慨萬千欣然留下"三峽雄偉壁立,漓江清碧秀麗,武夷山水,兩者皆備,盡在其中"的贊歎。
游覽九曲溪的水上工具是古樸的竹筏。坐筏觀山,極目皆圖畫,丹山、碧水、綠樹、藍天、白雲相映成趣,呈現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缤紛的色彩美。沿途看到奇峰相疊、嵌空而立,那高低相錯的山巒,如旌旗招展,那氣勢磅礴的巖峰,如萬馬奔騰。展示了大自然中極富韻味的參差美。武夷山以竹筏為游覽交通工具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浮力大,吃水淺,輕便靈活,筏工只要用一根竹篙駕馭。它可以平穩地漂過深潭,也可飛快地滑下淺灘;可以靈巧地避開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劇地轉彎。人坐筏上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無噪音、無污染,抬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側耳能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剛柔相濟。可以說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畫中游,"看山不用杖而用舟",即使是白發翁妪,仍可盡情漫游,遍覽山水之美。
3.大紅袍景觀
大紅袍景區位於武夷山風景區的中心部位,景區著名大峽谷"九龍窠"內。這是一條受東西向斷裂構造控制發育的深長谷地,谷地深切,兩側長條狀單面山高聳、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對峙骈列、獨特的節理發育,使峰脊高低起伏,有如九條巨龍欲騰又伏。峽口矗立著一座渾園的峰巖,象一顆龍珠居於九龍之間,勢如九龍戲珠,高遠眺望,維妙維俏。谷地中、丹崖峭壁的上下,勁松蒼翠,修竹扶陳,綠意蔥蔥。久負盛名的武夷茶王"大紅袍"就根植在峽谷的最深底部。區內還有九龍洞、九龍瀑、九龍潭、海螺疊翠、流香澗、清淙峽、飛來巖、玉柱峰、雄獅戲龜等自然景觀和九龍名叢園,古代摩巖石刻等人文景觀。
舉世聞名的大紅袍生長在九龍窠谷底靠北面的懸崖峭壁上。這裡疊著一大一小兩方盆景式的古茶園,六株古樸蒼郁的茶樹,挺拔精神、枝繁葉茂。它已有340余年的歷史,其成品的色、香、味均在烏龍茶之首,故有"茶中之王"美譽。椐民間傳說:明朝有一秀才趕考途經武夷天心永樂禅寺、忽然重病,考期已近,病尚未愈,心焦如焚。寺中方丈以九龍窠崖上之茶葉為藥給秀才服用後,病即痊愈。後秀才高中狀元,衣錦返鄉。為報救命之恩,把欽賜的紅袍披於茶樹之上,因此得名。
九龍澗、瀑、潭。九龍窠兩則懸崖峭壁上,常年不斷有巖泉滴落,涓涓細流匯成澗流,洞水流到九龍亭前山谷,澗床落差大,形成泉瀑,瀑下深潭稱為九龍潭,三者結合構成奇景,蔚為壯觀。
游覽九曲溪的水上工具是古樸的竹筏(當地人叫竹排)。坐筏觀山,極目皆圖畫,丹山、碧水、綠樹、藍天、白雲相映成趣,呈現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缤紛的色彩美。沿途看到奇峰相疊、嵌空而立,那高低相錯的山巒,如旌旗招展,那氣勢磅礴的巖峰,如萬馬奔騰。展示了大自然中極富韻味的參差美。武夷山以竹筏為游覽交通工具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浮力大,吃水淺,輕便靈活,筏工只要用一根竹篙駕馭。它可以平穩地漂過深潭,也可飛快地滑下淺灘;可以靈巧地避開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劇地轉彎。人坐筏上無遮無攔,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無噪音、無污染,抬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側耳能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剛柔相濟。可以說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畫中“看山不用杖而用舟”,即使是白發翁妪,仍可盡情漫游,遍覽山水之美。
武夷山的得名有兩中傳說:唐堯時代有一長壽老翁隱居此山,生二子,長曰武,次曰夷。二人開山挖河,疏干洪水,率眾農耕。後人為紀念他們,就把此山稱為了武夷山;再一種說法是:此地為古越人的棲息之地,古越人的首領叫武夷君,後人就把此地稱作武夷山了。西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在此設壇,用干魚祭祀武夷君,唐天保年間,朝廷封武夷山為“天下名山”。
http://baike.baidu.com/view/2006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