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結構。 織物結構包括厚度、緊密度(覆蓋系數或空隙率)等。 緊密的結構需要大量的經緯紗,覆蓋系數大,uv透射率低,防護作用就大。 稀松織物的覆蓋系數低,光線不易受到遮蔽,其防護作用就小。 紫外線防護系數(upf)隨著織物的密度而增加。 對於織物重量較重的厚重織物也有相似的情況。 這是由於為得到某一色澤,染料必須選擇性地吸收可見光輻射,而有些染料的吸收帶伸展到紫外光譜區域,因此它起著紫外線吸收劑的作用。 一般來說,隨著紡織品色澤的加深,織物紫外線透過率隨之減少,防紫外線輻射性能提高。 此外,化學纖維的消光處理也影響其紫外線透過率。 不同染料與紫外線透過率的關系見表3。 作為服裝面料,考慮到夏季穿著時對柔軟性和舒適性的要求,對於滌綸、氨綸等合成纖維織物,可選擇適當的紫外線吸收劑,並與分散性染料一起,進行高溫高壓染色,使紫外線吸收劑分子融入纖維內部;對於棉、麻類織物,可用浸軋法,經烘干和熱處理後,將紫外線吸收劑固著在織物表面。 對於裝飾用、產業用紡織品,可選用塗料印花或塗層法,將具有抗紫外線效果的反光陶瓷材料粘合劑塗印在織物表面,形成一層防護薄膜;也可用紫外線屏蔽劑或紫外線吸收劑對織物表面進行精密塗層,經烘干和熱處理後,在織物表面形成一層薄膜。 塗層劑可選用pvc、pa、pu等,也可與陶瓷微粉共混塗層。 此外,應用納米技術及微膠囊技術,也可增強織物的抗紫外線功能。 不同織物抗紫外線整理前後的紫外線透射率見表4。
表4不同織物整理前後的紫外線透射
布樣
針織物
平紋織物
斜紋織物
緞紋織物
整理前
整理後
整理前
整理後
整理前
整理後
整理前
整理後
透射率(%)
18.64
11.43
18.65
0.04
15.70
0.01
6.84
0.01
4·5其他因素
紡織品防紫外線輻射性能的一般規律:短纖織物優於長絲織物;加工絲產品優於化纖原絲產品,細纖維織物比粗纖維織物好;扁平異型化纖織物優於圓型截面化纖織物;機織物優於針織物。
5紫外線屏蔽劑
所謂紫外線屏蔽劑,即具有吸收或反射紫外線作用的物質。 紫外線屏蔽劑可分為無機和有機兩類化合物。
5.1無機類紫外線屏蔽劑
無機類紫外線屏蔽劑,也稱紫外線反射劑,主要通過對入射紫外線反射或折射,而達到防紫外線輻射的目的。 它們沒有光能的轉化作用,只是利用陶瓷或金屬氧化物等細粉與纖維或織物結合,增加織物表面對紫外線反射和散射作用,以防止紫外線透過織物而損害人體皮膚。 這些粉末包括高嶺土、碳酸鈣、滑石粉、氧化鐵、氧化鋅、氧化亞鉛等。 經試驗,在310-370nm波長區,對紫外線的反射或防護效果,以氧化鋅和氧化亞鉛為好,二氧化鐵和高嶺土也有一定的作用。 這些無機組分與有機類紫外線屏蔽劑相比有一定優點,除耐光與防紫外線比較優越外,耐熱性能也比較突出。 特別是氧化鋅還具有抗菌防臭功能。
5.2有機類紫外線屏蔽劑
有機類紫外線屏蔽劑,也稱紫外線吸收劑,主要是吸收紫外線並進行能量轉換,將紫外線變成低能量的熱能或波長較短的電磁波,從而達到防紫外線輻射的目的。 作為紡織品用的紫外線吸收劑應具有:
(1)安全無毒,特別對皮膚應無刺激和過敏反應;
(2)吸收紫外線范圍廣和效果良好;
(3)對熱、光和化學品穩定,無光催化作用;
(4)吸收紫外線後無變色現象;
(5)不影響或少影響紡織品的色牢度、白度、強力和手感等;
(6)耐常用溶劑和耐洗性良好。
國內外紫外線吸收劑品種很多,常用的第一代產品有水楊酸酯類化合物、金屬離子整合物、薄荷酯類、苯並三唑類和二苯甲酮類等。 這些紫外線吸收劑沒有反應性官能團,不易固著,很易擴散。 第二代吸收劑包括瑞士汽巴嘉基公司開發的鄰-羟基苯-二苯基三唑的衍生物,是一種陽離子自分散型配方,可用於高溫染色、軋染、印花等,有優良的升華牢度和熱固著性能。 瑞士科萊恩公司開發的rayosan系列可與纖維素纖維上的羟基和聚酰胺上的氨基反應,不改變織物外觀、手感、透氣性,也有耐光和耐水洗牢度。
紫外線吸收劑可使紫外線能量轉化為光、熱等形式釋放,在一定程度上是穩定的,但長時間、大劑量的紫外線照射會引起吸收劑分子分解。 因此,為提高整理效果的耐久性,通常可采用微膠囊技術,將吸收劑裝入微膠囊中,對織物進行後整理。
總之,對紫外線屏蔽劑的研究應注重於提高織物的防紫外線輻射性能及耐久性,適用於各種不同纖維原料的織物,不影響織物的柔軟度、色牢度及強力,並盡量保證整理劑本身及對人體、織物、環境不產生危害和污染。 還應研究整理劑濃度與不同織物品種之間的一般規律,加強加工工藝研究,在滿足紡織品的防紫外性能指標要求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降低生產成本。
6提高紡織品防紫外線輻射功能的途徑
為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必須減少紫外線透過織物的量。 而減少紫外線的透過量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
6·1防紫外線纖維
主要指在合成纖維生產過程中,摻入紫外線屏蔽劑,用共混和芯鞘等方法紡絲,使纖維具有遮蔽紫外線的功能。 這種方法所得到的織物效果持久且手感較好,但對處理技術要求高,成本大,且有不易用於天然纖維及在混紡時效果難以控制等弱點。
日本可樂麗公司於90年代初首家推出具有防紫外線功能的"esmo"纖維,即在pet聚合物熔體中均勻摻入細陶瓷粉末紡制成滌綸纖維。 近年來,發現將特殊結構的陶瓷超細微粒混入纖維內制成的纖維,不僅能屏紫外線,又有隔熱作用(即反射可見光和紅外線)。
6·2防紫外線輻射整理
紡織品防紫外線輻射整理的整理工藝與其最終用途有關,其整理工藝大致有以下四種:
6·2·1高溫高壓吸盡法
對滌綸、耐綸等合成纖維織物的紫外線屏蔽整理,可以與分散性染料高溫高壓染色時同浴進行。 這時紫外線吸收劑分子溶入纖維內部,只要選擇合適的(包括皮膚毒性低)紫外線吸收劑就可以。
6·2·2常壓吸盡法
對於一些水溶性的吸收劑處理羊毛、蠶絲、棉以及錦綸紡織品,則只需在常壓下於其水溶液中處理,類似水溶性染料染色。 有些吸收劑也可以采用和染料同浴進行一浴法染色整理加工。
6·2·3浸軋法
由於紫外線屏蔽劑大多不溶於水,又對棉、麻等天然纖維缺乏親和力,因此不能用吸盡法,而采用與樹脂(或粘合劑)同浴,將屏蔽劑固著在織物(纖維)表面。 浸軋液由紫外線屏蔽劑、樹脂、柔軟劑等組成。 但經干熱處理後,織物上孔眼易被樹脂(粘合劑)所覆蓋,會影響整理織物的風格、吸水性和透氣性。
6·2·4塗層法
一般在塗層劑中加入適量紫外線屏蔽劑,藉塗布器(如懸浮刮刀、圓網等)在織物表面進行塗層,然後經烘干及必要的熱處理,在織物表面形成一層薄膜。 這類方法雖使耐洗牢度及手感受到影響,但對纖維種類的適用性廣,處理成本低,對應用的技術和設備要求不高。 塗層法使用的紫外線屏蔽劑,大多是一些高折射的無機化合物,它們吸收紫外線效果與其顆粒大小有關。
由於紫外線屏蔽劑幾乎不溶於水,如把屏蔽劑溶於非水溶劑中進行整理加工,不僅操作不便,而且污染環境,一般大多采用對紫外線屏蔽劑進行乳化處理,使屏蔽劑均勻分散於水相中,並能較穩定保持紫外線屏蔽作用,對織物進行整理;或通過改變紫外線屏蔽劑分子結構,從而賦予屏蔽劑以水溶性,但由於母體分子結構小,影響了整理劑結構,提高了成本。
6·3防紫外線纖維與織物後整理相結合
紫外線吸收劑與紫外線反射劑在纖維或織物上同時應用,則可以增效,防護效果更為優越,如尤尼卡公司的托納多uv先用含特殊陶瓷粉的聚酯長絲制成織物,再以紫外線吸收劑進行後整理,所得織物的紫外線屏蔽率達90%以上。
7防紫外線輻射整理紡織品性能的效果評價
目前,防紫外線織物國際上尚無統一的測試方法和標准,常用的測試方法有以下4種:
7·1紫外分光光度計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法或紫外線強度計測定各種防紫外線試樣的分光透過率曲線,可以判斷各波長的透過率,並可用面積比求出某一紫外線區域的平均透過率,評價防護效果。 但這種方法有其不完善之處。 因此纖維織物大都呈半透明狀,表面凹凸不平,因此光在織物中透過情況較復雜,除部分光被材料吸收外,還有光的折射和反射,折射反射量和單纖維的表面形態、織物組織結構和厚度密切相關,因而測出的透過率偏低。 只有采用較完善的測試手段,如使用有積分球捕集裝置或乳白玻璃消除擴散法,以及用end-on型光電倍增管的分光光度計將所有方向的光加以捕集,才有可能獲得准確值。
織物經整理後,防紫外線福射的效果比原織物有所改進,因此除測定絕對值外,一般還可作空白試驗,用以相對比較其紫外線透過的降低百分率,表示整理織物的防紫外線效果。
7·2皮膚直接照射法
在同一皮膚相近部位,以一塊或幾塊織物覆蓋皮膚,用紫外線直接照射,記錄和比較出現的時間以進行評定。
測定陽光防曬因素(sunprotectionfactor)。 為適應防護紫外線輻射的嚴格科學意義,現已逐漸改用紫外線輻射防護系列upf(ultravioletprotectionfactor),它指防護品被采用後,紫外輻射使皮膚達到出現紅斑的臨界劑量所需時間和不用防護品時達到同等傷害程度的時間值之比。 根據upf的測量結果評價織物抗紫外線輻射的防護效果。 upf值越大,即表示防護效果越好。 (見表5)
表5
upf范圍
防護等級(protectioncategory)
15-24
防護效果良好(goodprotection)
25-39
防護效果很好(verygoodprotection)
40-50,50+
防護效果極佳(excellentprotection)
7·3變色褪色法
利用光敏染料染色的基布,放在標准紫外光光源下,上面覆蓋待測織物,開啟光源,光照一定時間後,然後觀察覆蓋物下面光敏染料染色基布的顏色變化情況,顏色變化越小,說明待測織物阻隔紫外線的效果越好。
7·4紫外線強度累計法
利用紫外光照射放在紫外線強度累計儀上的織物,按給定時間照射,測定出通過織物的紫外線累計量,然後進行計算。 對於防紫外線織物質量的評價指標,現在采用紫外線遮蔽率較多。 紫外線屏蔽率是目前國內產品區分防紫外線效果好壞的標准。 a級:紫外線屏蔽率大於90%;b級:紫外線屏蔽率80%-90%;c級:紫外線屏蔽率50%-80%。 一般應選a級為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