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什麼是復實地板正文

什麼是復實地板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什麼是復實地板
 
比較知名的牌子有:聖象和匯麗


復合地板,實木地板,三層實木,它們都有不同的優缺點,具體選擇那種,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選擇合適自己的.
復合地板的優點是比較耐磨,穩定性一般,價格比較便宜.
實木地板的優點是環保,腳感比較好,穩定性一般,價格是比較高的.
三層實木的優點和實木比較相似,有區別的就是穩定性比實木的更強,缺點就是表面的硬度不好.
 
什麼是禅?!


有人問大龍智洪禅師:"什麼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趙州禅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禅師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投子大同禅師與嵇山章禅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裡邊。"

章禅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萬象,在什麼地方?"

大同禅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這就是禅,禅者的態度,禅者的智慧。



一位禅僧向趙州請教:"怎樣參禅才能開悟?"

百歲高齡的老趙州像是有什麼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來,邊向外邊走去邊說:"對不起,現在不能告訴,因為內急。"

剛走到門口,趙州忽然又停止了腳步,扭頭對禅僧說:"看,老僧一把年紀了,又被人稱為古佛,可是,撒尿這麼一點小事,還必須親自去,無法找到任何人代替。"

禅僧恍然大悟:禅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禅的感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自己親口嘗一嘗。


《什麼是禅?》。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來說是有問題的,因為禅不是能講的。禅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禅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分子和社會上層人士的重視。
“禅”可以開拓吾人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慧,引導進入更超脫、自由的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麼是禅,那就不能不盡力弄清楚。現在把內容分成三個部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禅的歷史,禅的內容與禅的修法。
一、禅的歷史
佛陀談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翰無涯;可是,這些無量數的文字般若,與禅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系。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诃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禅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禅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教,曾經三次捨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這一下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如此辛勞,怎麼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面來說,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禅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天是直心之言;但是卻得不到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可以體會到禅的高妙,確實是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居心,只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禅師的眼裡,是微不足道的。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出少林寺,拜谒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准許,神光遂在門外停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入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並問他:
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道: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乃告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慧能,其根法甚利,雖處南蠻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慧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後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根據,若是見性,即得衣缽,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缽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缽沒有傳給他。
慧能在柴房得悉此事,心想亦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牆上。這偈語是這樣寫
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知道慧能已經見性。為恐其招忌,仍著人將偈試去。然後到柴房敲門。問道:米熟了沒有?
慧能回答曰:早就熟了,只等著篩耳。
五祖遂又在門上敲了三下,慧能會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請他開示。
五祖傳授他《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頓然大悟。五祖遂將衣缽傳給他,並命他南行,以待時機。五祖送到江邊說:“操船送。”
慧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遂到南方弘化,終成為震爍古今的六祖。
從這些歷史記載,可知禅的風格確是相當獨特的,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實是得其真機。但是由於禅門宗旨,並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禅的機鋒教化,都是明心見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佛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則是建立在“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進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這一層的意義?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報,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嗎?至於今天誰才能直探禅門本源?這就要靠眾生求法的宏願和實踐了!

二、禅的內容
古今禅門公案皆為禅師考驗或印證弟子悟道的對答,其實這種對答,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考試”。不同的是,它是隨各人的根性與時間、地點而變化,它沒有明確的劃一標准答案,也不是從思考理解得來的。所以,如果不是禅門的師徒,有時候很難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來推敲,往往會發覺“公案”之違背常理。
禅是離語言對待的,是不可說的,一說即不中;可是,究竟真理固然如此,但對一般人如果不說,豈不是永遠無門可入嗎?所以,見到禅宗的語錄居然也相當多,就是這個緣故。現在,就禅的內容特色列舉幾點,以為入門的契機,使進一步認識禅門的風光。
(一)禅與自
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輔助始得成佛,而禅宗則是完全靠自的力量。如淨土法門持誦佛號,密宗持誦真言,都是祈請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後得度。在禅門裡有一警語:“念佛一句,嗽口三天”!禅師們認為成佛見性是自家的事,靠別人幫忙不可能得道,唯有自己負責,自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證。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風光,人人具足,反求內心,自能當下證得。
宋朝時,大慧宗杲禅師要道謙外出參學,道謙不肯,後來宗元與他同往。宗元曾告訴他說,有五件事別人不能幫忙:走路、吃飯、饑、渴、排洩。
有人問趙州禅師道:“怎樣參禅才能悟道?”
趙州禅師聽後,站起來,說道:“要去廁所小便。”

  趙州禅師走了兩步,停下來,又說道:“看這麼一點小事,也得自己去!”
求法也如是,別人何嘗幫得上忙?言下道謙恍然大悟。
從前父子兩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親帶著兒子,同往一個地方作案。到那個地方時,父親故意把兒子關在人家衣櫥內,隨後就大喊捉賊,自個兒卻逃走了。兒子在情急之下,乃偽裝老鼠叫聲,才騙走了那人家的主人,終於逃了出來。
當他見著父親的時候,一直不停地抱怨。

  父親告訴他說,“這種功夫是在訓練的機智,看的應變能力,偷的功夫,而這種應變的智力是要自己掌握的,別人是沒有辦法幫得上忙的。”
這一則故事,雖然不一定是實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禅門的教學態度。禅師們常常將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識領域的死角,然後要他們各覓生路。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能夠沖破這一關,則呈現眼前的是一片海闊天空,成佛見性就在此一舉。“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這種披荊斬棘的創發宏願,在禅門中可說是教學的基本宗旨。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在修持上獨立承擔,自追尋,自完成,這是禅的最大特色。
(二)禅與知識
禅不講知識,因此,不受知識的障礙,也更視知識為最大的敵人。知識教人起分別心,在知識領域裡,人們會因此迷失了自,甚至為邪知邪見所掌握,形成危害眾生的工具。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尋自,其過程和手段,往往不順人情,不合知識,違反常理。

  因為在禅師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紅的,柳不一定是綠的,他們從否定的層次去認識更深的境界。他們不用口舌之爭,超越語言,因而有更豐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說:“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語句,完全是在與迷妄的分別意識挑戰,以破除一般人對知識的執著。掃除迷妄分別的世界,使人進入一個更真、更美、更善的心靈境界。禅語是不合邏輯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禅語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六祖曾說:有一物,無頭、無臉、無名、無字、此是何物?
神會接口答道:此是諸佛之本源,眾生之佛性。
六祖不以為然,明明告訴無名無字,什麼都不是,偏偏又要指一個名字相(佛性)出來,這豈不是多余。禅的教學是絕對否定一般分別意識;不容許意識分別來參雜其中。
在佛門中,被人們贊美為知識廣博的智閒禅師在參訪藥山禅師時,藥山問他:“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智閒禅師愕然不能回答,於是盡焚所藏經書,到南陽耕種。有一天,當他在耕地時,鋤頭碰到石頭,铿然一聲,而告頓悟。“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這就是藥山不用知識來教授智閒的原因。他要讓智閒放下一切知識文字的迷障,來返求自心。這種超然的教學,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這在一般知識界裡,簡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這是禅的另一項特色。
(三)禅與生活
人整天忙碌,為的是生活,為的是圖已此身的溫飽,可是這個“身”是什麼?
禅師說:“拖著死屍的是誰?”
這種問題,在一般人是不容易體認得到的,人們辛苦地奔波,飽暖之外,又要求種種物欲;物質可以豐富起生活,卻也常會枯萎了心靈;口腹之欲滿足了,卻往往反而閉鎖了本具的智慧。人們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種不自覺的意識下被向前推動著。善惡是非的標准,都是社會共同的決定,沒有個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這一時代的人們,往往感覺到,雖然擁有了前人所夢想不到的物質生活,卻也失去了最寶貴的心靈自。這是現時代的人類的悲劇。事實上,人們也逐漸地覺察到這一危

[1] [2] [3] [4] 下一页

中國最大的家紡公司是哪家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