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博羅哪裡有烏榄正文

博羅哪裡有烏榄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博羅哪裡有烏榄
 
今年好過去年了。
 
瓦剌先世為“斡亦剌”。原居住於葉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區。成吉思汗立國時,所部有四千戶。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有世婚關系,在蒙古國中一直享有“親視諸王”的特殊地位。14世紀時,以元朝皇室衰微,遂乘機擴大實力,積極參予各派系紛爭。

在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領瓦剌時,瓦剌實力相當強大,時稱“四萬衛拉特”。轄境除葉尼塞河上游外,還包括額爾齊斯河上游、科布多東南札布罕河流域等地。他們為同控制著汗位的東部蒙古貴族分庭抗禮,並進而稱雄於漠北,一面結好於明廷,遣使向明廷貢馬。一面又積極同東部蒙古統治集團進行斗爭。


瓦剌興起
1414年,明成祖統兵北征,與戰於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馬哈木敗。東部蒙古阿魯台又發兵往擊。馬哈木又敗,積憂憤死。子脫歡繼襲,明廷仍封之為順寧王。

1423年,阿魯台與明廷關系惡化,被明軍擊敗,脫歡乘隙於飲馬河(今克魯倫河)破其眾,俘其大量馬駝牛羊和部眾。飲馬河之捷,使脫歡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得到大大加強,統一瓦剌各部。

1434年,又出兵擊阿魯台於母納山(今內蒙古烏拉山)、殺阿魯台及其子失捏干,盡收其部眾,東西蒙古一時俱為所有。脫歡本欲自立為汗,但因他不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遺裔,受到部下的強烈反對。於是擁立元裔脫脫不花為汗,並讓其管轄阿魯台舊有部眾,居住於呼倫貝爾草原一帶;又將己女嫁與脫脫不花為妻,自為太師,居住漠北,直接掌握蒙古的政治、經濟實權。

1439年,脫歡病死,子也先(蒙文稱額森)繼位,瓦剌在其統治時期,勢力達到全盛。控制東部蒙古各部,一面又利用軍事征討、封官設治、聯姻結盟等手段,把乞兒吉思、哈密、沙州、罕東、赤斤、兀良哈三衛等,分別置於自己統治之下。又結好女真各部,使之為其效力。極盛時勢力東抵朝鮮,西達吹河、塔拉斯河,北括南西伯利亞,南臨長城。

在也先統治初期,瓦剌與明廷關系一直是比較密切的。可是,1449年夏,也先借口出兵進攻大同、宣府、遼東、甘肅。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率兵親征,也先誘明軍至大同,破其前鋒。接著,又聚軍於土木堡,殲滅明軍主力,俘明英宗以去,史稱為土木之變。同年十月,也先進圍北京,企圖迫明廷訂城下之盟。但因北京軍民英勇奮戰,也先計劃未能實現。由於傷亡慘重,加上兵士厭戰,內部矛盾重重。1450年也先被迫將明英宗送還,雙方重新恢復正常通貢互市關系。也先與脫脫不花向不相睦。脫脫不花名義上雖然是汗,但實際權力卻操在也先手裡。也先自恃勢強,垂涎汗位,欲立己姊子“為太子”,脫脫不花拒之,雙方發生激烈戰爭。脫脫不花初與弟阿噶巴爾濟聯兵,彼此實力大致相當,難分勝負。後因兄弟內讧,阿噶巴爾濟叛投也先。脫脫不花勢孤被敗,遁入兀良哈。脫脫不花死後,也先自稱“天聖大可汗”,建號“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兒為太師。

後來東部蒙古達延汗再興,瓦剌部則移師西北地區,勢力一度擴張至伊犁河流域一帶。為了保證貿易的順利進行,阿失帖木兒還不時遣使向明朝通貢。

瓦剌分為四大部:准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17世紀初,准噶爾部強勢控制天山南北,土爾扈特部西遷到伏爾加河沿岸,和碩特部又在固始汗率領下遷到青海。



鞑靼

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名稱,自唐迄元先後有達怛、達靼、塔坦、鞑靼、達打、達達諸譯,其指稱范圍隨時代不同而有異。

原名為tatar,本是居住在呼倫貝爾地區的蒙古語族部落之一。最早的記載見於732年突厥文《阙特勤碑》,稱otuz-tatar(三十姓鞑靼),系概稱突厥東面、契丹之北的蒙古語族諸部,當因其中tatar部最強故有此名,大抵相當於漢籍中的室韋。735年的突厥文《■伽可汗碑》還載有toquz-tatar(九姓鞑靼),謂其曾與toquz-oghuz(九姓烏古斯)聯合反抗突厥。8世紀中葉,九姓鞑靼又與八姓烏古斯聯合反抗回鹘,其活動地域已到色楞格河下游及其東南一帶。此後,鞑靼人逐漸向蒙古高原中部、南部滲透;840年回鹘汗國的滅亡和回鹘西遷,為他們提供了更大規模地進入大漠南、北的機會,“達怛”之名開始出現在842年的漢文文獻中。唐末,漠南鞑靼數萬之眾被李克用父子招募為軍進入中原,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和權力角逐。同時,九姓鞑靼則據有原回鹘汗國腹心地區鄂爾渾河流域。隨著鞑靼人取代突厥語族部落成為蒙古高原的主體居民,鞑靼一名也漸演變為對蒙古高原各部(包括非蒙古語族部落)的泛稱。

遼興,鞑靼諸部經過遼太祖耶律億至遼聖宗耶律隆緒各朝的經略,盡為遼廷屬部,《遼史》通稱之為阻卜或術不姑,而有北阻卜、西阻卜、西北阻卜、阻卜札剌部之別。遼廷分別命其首領為大王(或夷離堇),置西北路招討司以統之;並建三城於鄂爾渾河上游與土拉河之間,置鎮、防、維三州,駐軍鎮戍,開辟屯田。統和末年(1011),又派官充任諸分部節度使以加強統治。鞑靼(阻卜)諸部需歲貢馬、駝、貂鼠皮、青鼠皮等,且需應征出兵。歲貢的沉重,節度使的貪殘,使他們不堪忍受,激起多次反叛。開泰元年(1012),鞑靼部長殺節度使以叛,圍攻鎮州;太平六年(1026),西北路招討使蕭惠出征甘州失利還鎮,鞑靼諸部乘機皆叛;大安八年(1092)“北阻卜”部長磨古斯乘各部起義反遼,規模尤大,延續八年始被平服。遼亡前夕,宗室耶律大石(西遼德宗)退據漠北,後率部西遷,其中就有一部分鞑靼(阻卜)人。

金朝重點用兵於宋,蒙古高原各部勢力乘機有了很大發展,呼倫貝爾草原的塔塔兒(tatar)部,以鄂爾渾河上游為中心的克烈部,崛起於鄂嫩河、克魯倫河中上游的蒙古部,據有阿爾泰山至杭愛山地區的乃蠻部,以及漠南的汪古部等,都很強盛。他們雖先後臣服於金,但除汪古部外,多時服時叛,襲擾金朝北境,尤以塔塔兒、蒙古二部為甚,金朝不得不築長城以防之。在宋人文獻中,往往將蒙古高原各部概稱為鞑靼,又就其離漢地的遠近、文化的高低不同,區別為黑鞑靼(指蒙古諸部)、白鞑靼(指汪古部)、生鞑靼。成吉思汗統一諸部、建立大蒙古國後,諸部游牧民均被編入各千戶,遂統稱為蒙古人,開始形成蒙古民族共同體。元代文獻中一般都用“蒙古”這一族名,而以原來的各部落名稱作為姓氏標志,但民間漢文卻仍習慣地稱他們為“達達”(鞑靼),一些漢譯蒙文文獻亦以“達達”譯寫原文中的蒙古(mongqol)。於是鞑靼一名又為漢人對蒙古族的俗稱。

明朝人把退據蒙古高原的北元政權及其治下的蒙古族稱為鞑靼。洪武元年(1368)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棄大都北逃,兩年後死於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裡諾爾西),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退到漠北,仍用大蒙古——大元國號。由於明朝的多次進攻和蒙古貴族內部的激烈斗爭,其勢力逐漸削弱,元順帝後裔雖然仍被奉為正統,但汗權衰微,權臣勢盛,愛猷識理達臘以後的四代大汗(脫古思帖木兒至坤帖木兒)都在內爭中被殺。貴族鬼力赤篡奪了汗位,因非汗裔,部眾不服,其部將阿魯台殺之,另立坤帖木兒弟本雅失裡為汗(即蒙文史書上的額勒錐特穆耳汗),阿魯台自任太師,專擅朝政(事在1408年)。其後,阿魯台與雄踞蒙古西部的瓦剌部貴族攻戰不已,各自擁立北元汗裔為傀儡可汗;明朝則利用雙方矛盾,先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等三人為王,繼亦封鞑靼太師阿魯台為王,使其相互抗衡。馬哈木子脫歡統一瓦剌各部後,出兵攻殺阿魯台及其所立之阿岱汗,另立脫脫不花為汗(即蒙文史書上的岱總汗),治鞑靼諸部。脫歡子也先進一步擴展勢力,完全兼並了鞑靼,並殺汗自立。也先以異姓貴族篡奪汗位,部下離心,紛紛背叛,不久亦在內爭中被殺,瓦剌勢衰,鞑靼復起。但各部異姓貴族仍爭權奪利,操縱可汗,相互混戰。1480年(一說1470)把禿猛可(明人所稱第二個“小王子”)即位,號達延汗(即“大元可汗”),史稱他“賢智卓越”。達延汗擊敗瓦剌,削平割據勢力的反抗與叛亂,統一了鞑靼各部,分六萬戶以治之,自掌察哈爾、喀爾喀、烏梁海左翼三萬戶,而以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右翼三萬戶封與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號賽音阿拉克濟農(濟農,明人譯為吉能,當是漢語“晉王”的譯音),汗權大大加強,結束了權臣專政、諸部紛爭局面。1517年達延汗死後,鞑靼又陷於分裂。巴爾斯傳羅特次子、土默特萬戶俺答汗控制了右翼三萬戶,稱司徒汗,與大汗(達延汗的繼承者,明人通稱為小王子)分庭抗禮,進而吞並左翼一些部落,迫使汗庭東遷義州(今遼寧義縣)邊外。俺答曾大舉進攻明朝,1571年達成協議,受明朝封為順義王,恢復並發展了與明的封貢關系,土默特的中心地豐州灘“板升”被命名為歸化城。他還遠征瓦剌及甘、青、藏交界地區,將西藏佛教(黃帽派)傳入蒙古,封其主鎖南堅錯為達賴喇嘛三世,達賴喇嘛之號自此始(見達賴三世)。鞑靼大汗東遷後,在土蠻汗(即圖們札薩克圖汗,1558~1592年在位)時代曾一度強盛。明末,林丹汗力圖重建統一,並聯合明朝抗擊後金。他雖然收服了右翼諸部,並得到漠北喀爾喀部的擁戴,但卻懾於後金,倉促西逃,1634年死於撒裡畏兀兒境內大草灘地方(今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兩年後,其子率十六部降清,鞑靼亡。鞑靼一名作為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稱,也傳到西方,蒙古軍西征,西方人即稱他們為鞑靼。到清代,西人又把滿族也稱為鞑靼。

鞑靼斯坦共和國

鞑靼(tatar或tartar)人屬突厥語族,混合了蒙古人和跟隨蒙古人西征的其他種類的突厥人的血統,他們主要居住在俄羅斯聯邦的鞑靼斯坦共和國和西西伯利亞、中亞的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1944年被斯大林從克裡米亞強行遷入),原蘇聯共有六百多萬鞑靼人,分喀山鞑靼人、克裡米亞鞑靼人、西伯利亞鞑靼人等很多種,是今俄羅斯聯邦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遷入中國新疆境內的稱塔塔爾族,他們大多是遜尼派穆斯林,少數改信東正教(稱楚瓦什人,主要在俄聯邦楚瓦什共和國境內),還有部分信原始的薩滿教。鞑靼斯坦共和國的鞑靼人屬喀山鞑靼人,他們的祖先主要是伏爾加-保加爾人(thevolgabolgars),保加爾人原居中亞一帶,後隨匈奴人西遷到黑海以北,七世紀時分成五部,一部西遷到多瑙河下游地區,聯合斯拉夫人打敗了東羅馬帝國的軍隊,建立保加利亞汗國,後被當地的斯拉夫人同化,成為基督徒。後來保加利亞人就成為同化了這支保加爾人的斯拉夫人的名稱。另一支保加爾人北上到伏爾加河中游、卡馬河流域一帶,稱伏爾加-保加爾人,蒙古西征時稱他們為不裡阿耳,被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征服。拔都在西征結束時建立欽察(金帳)汗國,跟隨拔都留下的蒙古人只有四千戶(參加拔都西征的軍隊約15萬人,西征結束後,其他各系宗王的部隊都回原來的地方去了,剩下的是拔都自己的部隊,大多是來自中亞的突厥人),他們淹沒在突厥人的汪洋大海裡(突厥人的數量是他們的百倍以上),他們後來逐漸被周圍的操突厥語諸部混血同化,講突厥語,信伊斯蘭教。後來蒙古人和欽察汗國統治下的伏爾加-保加爾、欽察(奇卜恰克)等突厥語民族共同使用蒙古人帶來的名字--鞑靼人,伏爾加-保加爾人失去了自己原來的名字。
 

豪雅wjf211a ba0570美國買多少錢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