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朗香教堂的圖?正文

朗香教堂的圖?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怎樣查朗香教堂的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

 
朗香教堂,又譯為洪尚教堂,位於法國東部索恩地區距瑞士邊界幾英裡的浮日山區,坐落於一座小山頂上,1950—1953年由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設計建造,1955年落成。朗香教堂的設計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被譽為20世紀最為震撼、最具有表現力的建築。
朗香教堂的白色幻象盤旋在歐聖母院朗香村之上,從13世紀以來,這裡就是朝聖的地方。教堂規模不大,僅能容納200余人,教堂前有一可容萬人的場地,供宗教節日時來此朝拜的教徒使用。
出生於瑞士的勒·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築裡程碑式的人物,其設計作品顯示了同時代的繪畫與雕塑到建築的概念轉換,在其努力變革並逃離歷史風格束縛的過程中,建築和其他視覺藝術共享了進入抽象的旅程。朗香教堂是勒·柯布西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要作品,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在朗香教堂的設計中,勒·柯布西耶脫離了理性主義,轉到了浪漫主義和神秘主義。
[編輯本段]【朗香教堂的布局、結構和體系】
在朗香教堂的設計中,勒·柯布西耶把重點放在建築造型上和建築形體給人的感受上。他摒棄了傳統教堂的模式和現代建築的一般手法,把它當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
教堂造型奇異,平面不規則;牆體幾乎全是彎曲的,有的還傾斜;塔樓式的祁禱室的外形象座糧倉;沉重的屋頂向上翻卷著,它與牆體之間留有一條40厘米高的帶形空隙;粗糙的白色牆面上開著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著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牆面與塔樓的交接的夾縫處;室內主要空間也不規則,牆面呈弧線形,光線透過屋頂與牆面之間的縫隙和鑲著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來,使室內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氣氛。
[編輯本段]【朗香教堂的構思與設計過程】
勒氏生前曾說了不少和寫了不少關於朗香教堂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材料,可是還不夠。應該承認,有時候創作者本人也不一定能把自己的創作過程講得十分清楚。有一次,那是朗香建成好幾年以後的事,勒柯布西耶自己又去到那裡,他還很感歎地問自己:“可是,我是從哪兒想出這一切來的呢?”勒氏大概不是故弄虛玄,也不是賣關子。藝術創作至今仍是難以說清的問題。需要深入細致的科學研究。勒氏死後,留下大量的筆記本、速寫本、草圖、隨意勾畫和注寫的紙片,他平素收集的剪報、來往信函,等等。這些東西由幾個學術機構保管起來,勒柯布西耶基金會收藏最集中。一些學者在那些地方進行多年的整理、發掘和細致的研究,陸續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報告。一些曾經為勒氏工作的人也寫了不少回憶文章。各種材料加在一起,使我們今天對於朗香教堂的構思過程有了稍為清楚一點的了解。
勒·柯布西耶關於自己的一般創作方法有下面一段敘述:“一項任務定下來,我的習慣是把它存在腦子裡,幾個月一筆也不畫。人的大腦有獨立性,那是一個匣子,盡可往裡面大量存入同問題有關的資料信息,讓其在裡面游動,煨煮、發酵。然後,到某一天,喀哒一下,內在的自然創造過程完成。你抓過一只鉛筆,一根炭條,一些色筆(顏色很關鍵),在紙上畫來畫去,想法出來了。”這段話講的是動筆之前,要作許多准備工作,要在腦子中醞釀。
〖創作思想和立意的形成〗
在創作朗香時,在動筆之前勒氏同教會人員談過話,深入了解天主教的儀式和活動,了解信徒到該地朝山進香的歷史傳統,探討關於宗教藝術的方方面面。勒氏專門找來介紹朗香地方的書籍,仔細閱讀,並且作了摘記。大量的信息輸進腦海。
過了一段時間,勒氏第一次去到布勒芒山(hillofbourlemont)現場時,他已經形成某種想法了。勒氏說他要把朗香教堂搞成一個“視覺領域的聽覺器件”(acousticcomponentinthedomainofform),它應該象(人的)聽覺器官一樣的柔軟、微妙、精確和不容改變”(《勒柯布西耶全集1946—52》p.88)第一次到現場時,勒氏也在山頭上畫了些極簡單的速寫,記下他對那個場所的認識。他寫下了這樣的詞句:“朗香與場所連成一氣,置身於場所之中。對場所的修辭,對場所說話。”
在另一場合,他解釋說:“在小山頭上,我仔細畫下四個方向的天際線,……用建築激發音響效果——形式領域的聲學”。把教堂建築視作聲學器件,使之與所在場所溝通。進一步說,信徒來教堂是為了與上帝溝通,聲學器件也象征人與上帝聲息相通的渠道。這可以說是勒氏設計朗香教堂的建築立意,一個別開生面的巧妙的立意。
〖方案的設計和改進〗
從1950年5月到11月是形成具體方案的第一階段。現在發現的最早的一張草圖作於1950年6月6日,畫有兩條向外張開凹曲線,一條朝南象是接納信徒,教堂大門即在這一面,另一條朝東,面對在空場上參加露天儀式的信眾。北面和西面兩條直線,與曲線圍合成教堂的內部空間。
另一幅畫在速寫本上的草圖顯示兩樣東西。一是東立面。上面有鼓鼓地挑出的屋檐,檐下是露天儀式中唱詩班的位置,右面有一根柱子,柱子上有神父的講經台。這個東立面布置得如同露天劇場的台口。朗香教堂最重大的宗教活動是一年兩次信徒進山朝拜聖母像的傳統活動,人數過萬,宗教儀式和中世紀傳下來的宗教劇演出就在東面露天進行。草圖只有寥寥數筆,但已給出了教堂東立面的基本形象。這一幅草圖上另畫著一個上圓下方的窗子形象,大概是想到教堂塔頂可能的窗形。
此後,其他一些草圖進一步明確教堂的平面形狀,北、西兩道直牆的端頭分別向內卷進,形成三個半分隔的小禱告室,它們的上部突出屋頂,成為朗香教堂的三個高塔。有一張草圖勾出教堂東、南兩面的透視效果。整個教堂的體形漸漸周全了。然後把初步方案圖送給天主教宗教藝術事務委員會審查。
委員會只提了些有關細節的意見。1959年1月開始,進入推敲和確定方案的階段,工作在勒氏事務所人員協助下進行。這時做了模型——為推敲設計而做的模型,一個是石膏模型,另一個用鐵絲和紙扎成。對教堂規模尺寸做了壓縮調整。勒氏說要把建築上的線條做得具有張力感,“像琴弦一樣!”整個體形空間愈加緊湊有勁。把建成的實物同早先的草圖相比,確實越改越好了。
 
人們說,建築是人類文明的紀念碑。這是因為它濃縮了人類對物質
的駕馭能力,沉澱著社會的政治文化,更凝結著藝術家智慧的結晶。當我們即將邁上新
世紀的台階時,不妨回首曾經留下的座座紀念碑,去感受前輩百年探索與進步的節奏,
領悟探索者凝聚在建築中的豐富內涵。本世紀的建築潮流,是從擺脫希臘――羅馬式和
哥特式束縛開始的,被稱為建築的革命。
事實上,不論你對這些建築做出何種評價,都無法否認20世紀是建築藝術上最豐富
多彩的100年,盡管其中不乏丑陋、怪誕、無聊甚至一無可取的糟粕,但無法掩飾的是,
本世紀的世界建築群星璀璨,絢麗多姿。因為我們看到,在20世紀的100年裡,古典復
興派、新理性主義、當代鄉土派、後現代派、簡潔派、前衛派、新表現派、解構派、高
技派、生態派、仿生派,以及建築類型學、建築現象學、行為建築學等等學派與理論不
斷出現。他們留下的林林總總的高層建築、大跨度建築、智能建築、生態建築、仿生建
築,讓我們看到了新的科學技術所創造的建築奇跡,更看到了新的技術美學觀正在新時
代中逐漸成長。
建築現代化發端於19世紀,在20世紀得到成熟及擴展。尤應指出的是,20世紀有一
批倡導改革的建築師,屹立起無數建築經典。所以我們認為,創新與發展是20世紀建築
創作的主旋律,也應成為人類應特別把握並借鑒的建築經典。建築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它往往反映出明顯的時代特征及藝術品質,無論是科學與藝術結合好的,還是或科學或
藝術的單體傑作,都是20世紀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書都作了遴選。限於篇幅及選取原
則的非權威性,本書舉例的僅僅是一種探索及示范,未被收錄的肯定是絕大多數,不妥
之處,還請同行指正。下面以清華大學吳煥加教授在《回顧20世紀的建築》一文中用32
個字所作的描述作為對本世紀建築輝煌的概括:“推陳創新,全面躍進,百花爭妍,百
家爭鳴;曲折演變,持續出新,同而求異,多而流行。”
c.p.s.百貨公司大廈,美國芝加哥(1899~1904年)
建築師:l.h.沙利文
c.p.s.芝加哥百貨公司大廈建於1899~1904年間,由著名建築師、芝加哥學派的中
堅人物l.h.沙利文設計,並作為沙氏的代表作載人史冊。在社會經濟和技術發生變化的
時刻,他主張適應新的條件,創造新建築。c.p.s.百貨公司大廈分兩期建造,1904年落
成。它的立面處理直率地反映出框架結構的特征,大部分采用橫向長窗。但是l.h.沙利
文並不完全拋棄已往的建築手法,大樓細部有不少裝飾,底部還用了許多鐵的花飾,樓
頂原來有小挑檐。l.h.沙利文沒有把建築看作單獨的實用工程。自c.p.s.百貨公司大廈
問世以後,因采用框架結構而誕生的橫向扁平窗成為風靡一時的新形式,被人們贈以
“芝加哥窗”的美名。該建築是一座跨世紀的建築,它既包涵著過去,又啟示了未來。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1916年)
建築師:e.沙裡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於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築中的珍品,也是北歐
早期現代派范疇的重要建築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
細部簡練,既表現了磚石建築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現代派建築發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
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艾裡爾・沙裡寧(eliel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築
師a.高迪(atonio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築藝術探新中勇於開辟另一條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
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他發揮想象力,建築形象奇特,怪誕不經。同時
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
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征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
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
紀念堂內部用排列柱將平面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牆壁上繪制了表現林肯
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於主廳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莊嚴。爾後人們
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莊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造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建築風格仍保持著強
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瑞典建築師r.奧
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將歷史上的多種建築風

[1] [2] [3] 下一页

我家的新房是杉木吊頂,房間的門用什麼顏色比較好?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