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糊狀便,有時稍稀或帶綠色,略帶有酸味,每天排便3-4次。寶寶腸道內有許多正常寄生菌,如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它們在腸道中幫助分解食物,促進吸收,還能在腸道內營造一個酸性的環境。腸道致病菌最怕酸性,很難在腸道內生存致病。添加輔食以後,大便次數減少,每日1-2次。
人工喂養的寶寶糞便呈淡黃色或灰色,質地較硬,因奶粉中蛋白質較多,有明顯的蛋白質分解的臭味,每日1-2次,有時有奶塊。若同時加澱粉類食物,大便次數不多,但量較多,呈深褐色,臭味加大。
糞便改變調整飲食
■大便次數較平時增多,質地較稀,夾有黃色油狀小顆粒,帶有酸味,這是脂肪消化不良所致。
調整飲食:母乳喂養的可只給寶寶吃前半段奶,脂肪含量較高的後半段奶則擠出棄去。此外,母親要多飲水及少吃含脂肪高的食物或油炸食品。
■大便呈水樣,帶有泡沫,味酸刺鼻如馊食般,這可能是對糖類不消化所致。
調整飲食:在奶中少加糖,或暫停乳類食品,代米湯、淡豆漿,並用葡萄糖調味。
■糞便惡臭如臭雞蛋味,帶有不消化的奶瓣,可能是蛋白質消化不良。
調整飲食:對未加輔食的寶寶可限制奶量1-2天。對已經加蛋、魚、肉末等輔食的寶寶可暫停添加,待正常後再逐漸添加。
■大便呈褐色球狀,難以解出,甚至大便周邊帶有,這是硬便損傷了肛門。
調整飲食:多飲些水,喂些蔬菜湯、胡蘿卜泥、紫菜湯、蘋果泥、蘿卜汁、黃瓜汁等。對1歲以上的寶寶可給予蜂蜜水喝。
糞便異常區別對待
寶寶吃了綠葉蔬菜,大便會呈淡綠色。吃了西紅柿或西瓜,大便有可能略帶紅色,這都是正常的代謝現象,家長不必擔心。
若大便次數明顯過多,或大便帶膿血,有較多的粘液,多為腸道疾病,此時調整飲食無效,應帶寶寶到醫院診治。
幾乎每個寶寶都不止一次地發生過腹瀉,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寶寶。所以,它是寶寶們最容易患的“小兒四病”之一。寶寶上吐下瀉時,媽咪們的心裡都很著急,恨不能讓寶寶快快地好起來!於是,一股腦兒地給服用各種藥。然而,寶寶非但不見好,反而越來越止不住地瀉,甚至拖至幾個月不愈,使寶寶的生長發育受到很大影響,有時甚至危及生命。為了寶寶平安健康長大,媽咪對寶寶腹瀉病的防治及護理應該多多了解 小寶寶的大便有時是發綠的,糞便的顏色與膽汁的化學變化有關。在小腸上部時由於膽紅素及膽紅素的作用,故呈黃綠色,有時寶寶腸蠕動快,刺激膽汁分泌,也是會有綠便的,你可以給寶寶喂些媽咪愛。如果寶寶沒吃飽也是會屙綠色的便便的。 我的孩子是從7個月開始白天一口奶也不吃,只有在夜裡才肯吃奶的。這是寶寶厭奶期的表現,所以你不要勉強寶寶吃奶,在輔食上多下些功夫。我的經驗是,白天他不吃就不吃晚上能吃就吃,過幾天白天再試試他可能就又可以吃奶了,只是量不會太大,多給寶寶吃些有營養的輔食,就不會擔心寶寶營養不全面了,下面有一篇關於這一特殊生理時期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寶寶厭奶的現象普遍發生在六個月之後,甚至有的寶寶在四個月左右便有厭奶的現象,其發生的原因很多。小兒科醫師林炫沛表示,隨著時間的流逝,嬰兒的生理發育及感官功能愈來愈成熟,開始對周遭的環境產生好奇並喜歡探索,自然就容易對“吃”分心,這該是厭奶的主要原因。另外,四個月之後可開始替寶寶添加輔食品,寶寶在吃了與牛奶不同的多樣化食物之後,很可能會“喜新厭舊”,變得不再只鐘情於“牛奶”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 厭奶的發生並非就代表著寶寶會營養不良,如果寶寶的成長曲線屬於正常,且活動力一如往昔,無其他異常的現象發生,就像有些生理的不適症狀會導致寶寶厭奶(如:剛打完預防針、長牙期間、脹氣等),這種情形通常持續幾天後即恢復正常,父母就毋須過於擔憂。然而如果寶寶食欲仍然不振,且出現活動力變差的情形,則有必要察覺是否有其他的生理疾病了。
寶寶厭奶的因應方法 至於在厭奶時期是否有一些因應方法,營養師謝玉秀提供以下幾項要領供父母參考:
不宜隨意更換牛奶 如果寶寶平時所喝的牛奶口味或成份忽然被更換了,也容易引起孩子拒絕喝奶的行為,所以當家長們考慮替寶寶換奶時,須采漸進式的添加方式(每天半匙添加新奶粉直至全部更換為止)。
了解原因,補充需求 如果寶寶的厭奶現象是因為生病了,那就必須先依症狀的不同給予適當的食物。如:便秘會影響寶寶的食欲,導致他無法專心喝奶,這時可試著多給寶寶吃些蔬菜、水果類等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可改善便秘的症狀。
多樣化的食物供給 寶寶會產生厭奶的情形,可能是因為吃膩了單一的食物,如果父母能在食物的種類上做變化,將可提高孩子對食物的接受程度,另外,如果寶寶開始吃輔食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父母甚至可以在食物的顏色上下點功夫,如:胡蘿卜、瘦肉、青菜、蛋黃……都是輔食品的最佳“調色”材料。
營養足夠的替代品 寶寶不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父母可提供一樣含鈣的食物替代品,如:小魚干、骨頭湯等以補其不足。
減少外界的刺激 孩子容易因分心而忘記“吃”,如果四周不斷有人走動或有嘈雜聲,如此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因而忘記喝奶的“行動”。因此給孩子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事。
留意奶嘴的設計 有的寶寶厭奶可能是因為奶嘴的口徑大小不適合吸吮,使他無法順利喝奶。測試奶嘴口徑的方式為,把奶瓶倒過來,標准口徑的牛奶會成水滴狀陸續滴出,奶水滴得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寶寶的不適感,而引起厭奶的情況。 大便深綠色的是什麼原因? 不消化 寶寶大便呈綠色的可能的原因
一般母乳喂養兒的大便偏酸性,正常大便略呈綠色,有時會混雜一些白色顆粒。
奶粉喂養兒若排出綠色大便,則表示腸的蠕動加速,或腸道有炎症,為腹瀉的一種象征。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排綠色的大便是受了某種驚嚇,這是錯誤的。
另外,為了寶寶的健康,須攝取足量的鐵質,吃含有鐵質奶粉的寶寶,若不能完全吸收奶粉中的鐵質,則大便呈黃綠色,大便中的白色顆粒較大,且較容易有臭味。
觀察嬰幼兒的大便性狀可以了解其消化情況。
如果嬰兒大便的臭味明顯,則表示蛋白消化不良,這時應適當減少奶量或將奶沖稀。如果大便中多泡沫,則表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就必須減少甚至停止喂食澱粉類的食物。若大便外觀如奶油狀,則顯示脂肪消化不良,應減少油脂類食物的攝入。回答者:simon_wwq-榜眼十二級7-1109:10您覺得最佳答案好不好?目前有1個人評價其他回答共3條您好!大便的顏色與膽汁的化學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膽汁是由肝髒分泌的,肝細胞不斷地分泌膽汁,匯入肝管,再經膽總管輸入十二脂腸。膽汁的顏色與其中所含的膽色素種類和濃度有關,可由金黃色到深綠色不等。膽色素包括膽紅素和膽綠素,二者可相互轉化。小腸上部的膽汁含膽紅素和膽綠素,使大便呈現綠色。當大便推送到結腸時,膽綠素經過還原作用,又轉變為膽紅素,大便呈黃色。人乳喂養兒的大便偏酸,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部分膽紅素轉變為膽綠素,使排出的大便呈淺綠,這是正常的,而奶粉喂養兒的大便偏鹼性,使部分糞膽紅素進一步轉變成糞膽原,糞膽原是無色的,所以大便呈淺黃色。 如果有大便性狀的改變要考慮是否有消化不良的情況,在奶粉中添加點奶伴葡萄糖。 這段時間給寶寶的飲食要注意清淡,避免吃些刺激性過大的食物,護理上注意選用對寶寶刺激性較小、性質溫和的日用品。 人工喂養的嬰幼兒,如果出現較硬、灰白色、有惡臭的糞便,則表示乳量過多而糖分過少,應改變乳糖的比例。如果糞便呈深棕色、有泡沫和水而且量多,表示喂澱粉類食物如稀飯、面糊、紅薯量過多,應減少這類食物而增加乳類含量。如糞便呈顆粒狀棕黃色,多為飲水過少,或在熱天衣著太厚,嬰幼兒出汗失水過多。也有的是因為食物中的纖維素含量太少所引起的。淡黃色、液狀、量多、發亮,而且可以在便盆中滑動的大便,是因為食物中脂肪過多所致,應減少脂肪類食物,增加糖分。一旦孩子睡覺著了涼,大便可呈稀糊狀,不帶粘液,每日排便3—4次。這時應采取保暖和減少食量的措施,或暫時少吃、不吃油脂食物和蔬菜,稍飲濃茶,即可恢復。深草綠色含纖維較多的稀便,多因吃蔬菜過多所致。量多的、不成形、淡黃或深黃色、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有惡臭的糞便,表示給孩子吃的食物太多了。應減少其食量。糞便量減少、呈粘液、色暗褐或暗綠,這是嬰兒饑餓性糞便,往往在消化不良限制飲食後發生,只要多喂一些奶就會恢復。還有一種“便結性糞便”,數日一次,糞便干結、堅硬,多為飲水或進食量不足、斷奶、蛋白質偏多、先天性體質不良、腸蠕動緩慢等原因引起,應針對原因加以糾正。在嬰幼兒的異常糞便中,最常見的是消化不良性糞便:大便次數增加,有酸臭味,糞便裡多泡沫、呈粘糊狀;或糞便為稀水樣,並有刺鼻的臭雞蛋味;糞便顏色變淺呈灰白色粥樣或奶糜狀;糞便中可見到脂肪滴,形似油珠;糞便中有食物殘渣,“吃啥拉啥”。嬰兒同時伴有腹脹、肛門排氣多,或哭鬧不安。這時,需要請醫生對其診治。膿血樣便主要見於小兒痢疾,大便中可混有粘液,常伴有腹痛、發熱、惡心、嘔吐等症狀。發現這些情況,也應及時到醫院診治。嬰兒吃奶後,如果是單純的母乳喂養,糞便就呈黃色或金黃色,粘稠度均勻,如藥膏狀,有酸味而不臭,每天排便1—4次。糞便中偶然含有少量奶瓣,或稍稀薄一些,略帶綠色,不能算是消化不良。吃牛、羊奶嬰兒的糞便多為淡黃色或土灰色,比吃母乳時的大便稍干一些,帶有輕微的臭味,糞便中常混有奶瓣、凝塊,每天大便1—2次,如果奶中加糖較多,則大便柔軟些,便次也會增加。混合喂養的嬰兒,糞便量較多、柔軟、呈黃色或淡褐色、臭味也較大,每天可便1—3次。較大的嬰兒,加吃蔬菜後就可有綠色糞便,多吃了肉類、動物內髒等,糞便會呈黑褐或黃褐色。 是嬰幼兒便秘。 一、食物療法:對嬰兒便秘首先要尋找原因,若系母乳喂養,母乳量不足所致的便秘,常有體重不增,食後啼哭等。對於這種便秘,只要增加乳量,便秘的症狀隨即緩解。牛奶喂養的嬰兒更易發生便秘,這多半是因牛奶中酪蛋白含量過多,因而使大便干燥堅硬。這種情況可減少奶量,增加糖量,即把牛奶的含糖量由原來的5~8%增加到10~12%,並適當增加果汁。不滿3~4個月的嬰兒可在牛奶中加一些奶糕。因奶糕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腸道內部分發酵後,可刺激腸蠕動,有助於通便。對於4~5個月以上的嬰兒,可適當增加輔食,最好將菠菜、卷心菜、青菜、荠菜等切碎,放入米粥內同煮,做成各種美味的菜粥給寶寶吃。蔬菜中所含的大量纖維素等食物殘渣,可以促進腸蠕動,達到通便的目的。此外,輔食中含有大量的b族維生素等,可促進腸子肌肉張力的恢復,對通便很有幫助。嬰兒便秘經以上飲食調整效果仍不佳者,可給寶寶飲服蜂蜜水,即常服蜂蜜水或將蜂蜜放入牛奶中喂養,效果較好。也可吃點大蕉,短期內即能發揮潤腸通便的作用。此外,蓖麻油亦是通便佳品,嬰兒便秘時可食用,每次5~10毫升,通便效果顯著。也可用豆油替代,但須熬開冷卻後再食用。每次5~10毫升即可。 二、訓練排便習慣:可以訓練定時排便。因進食後腸蠕動加快,常會出現便意,故一般宜選擇在進食後讓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條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藥物處理:嬰兒便秘經以上方法處理仍不見效的,可以采用開塞露通便。開塞露主要含有甘油和山梨醇,能刺激腸子起到通便作用。使用時要注意,開塞露注入肛門內以後,家長應用手將兩側臀部夾緊,讓開塞露液體在腸子裡保留一會兒,再讓孩子排便,效果就好,在家庭中也可用肥皂頭塞入小兒肛門內,同樣具有通便作用。以上通便的簡易方法不妨一試。
嬰兒便秘是一種常見病症,其原因很多,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屬功能性便秘,這一類便秘經過調理可以痊愈;另一類為先天性腸道畸形導致的便秘,這種便秘通過一般的調理是不能痊愈的,必須經外科手術矯治。絕大多數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