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耳朵耳廓皮膚為何蜂窩狀小坑正文

耳朵耳廓皮膚為何蜂窩狀小坑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耳朵皮膚現蜂窩小坑
 
“這是人的耳廓裡的一塊骨頭,呈自然的蜂窩狀,傳說這種骨頭只有一種人....去了四肢,割去了唇和鼻子,只留下了一雙空洞的雙眼,整個皮膚就像我們
 
鹿茸是指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未骨化而帶茸毛的幼角。鹿茸
本品為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現市售品種類規格較多,由於原動物不同,分為花鹿茸(黃毛茸)和馬鹿茸(青毛茸)兩種;由於采收方法不同又分為砍茸與鋸茸二種;由於枝叉多少及老嫩不同,又可分為鞍子、二槓、掛角、三岔、花砍茸、蓮花等多種。

[原動物]

1.梅花鹿別名:花鹿。

cervusnippontemminck--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

陸棲獸類。是一種中型的鹿。雄鹿有角,每角具四叉,雌鹿無角。鼻端裸露部分不超過鼻孔間寬,眶下腺明顯,呈裂縫狀;耳大直立,頸細長,頸部和胸部下方有長毛。尾短,臀部有一塊顯明的白斑。四肢細長,後肢外側裸關節下有褐色腺體,是為跖腺。主蹄狹尖,側蹄小。雄鹿第二年開始生角,不分叉,以後每年早春脫換新角,增生一叉,至生四叉。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干成一鈍角,第二枝不明顯,主干在其末端再分兩小枝。冬毛厚密,呈棕灰色或棕黃色,四季均有白色斑點,夏季白斑更明顯。四肢毛色較淡,背部有深棕色的縱紋。頭頂與頸部呈棕灰色,有白色斑點,斑點排列成行,沿背脊分成二列,體側斑點自然散布,不成行列。尾背棕黃色,或發黑。鼻端裸露部分深棕色,鼻面及頰部毛沙黃色,嘴角、颏、眼四周有淡黃色毛。耳內毛白色,腹面毛白色。臀部的白色塊斑有深棕色的邊緣。鼠蹊部白色。夏毛薄,無絨毛,全身紅棕色。

棲息於針葉及闊葉的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邊緣,冬季在山地的南坡、低窪地和雪覆蓋較少地方,春秋季則在平曠少樹的地方,夏季常到較密的樹林內,晨昏則在開曠田野、潮濕的地方,有時遷移到高山草原。

行動輕快迅速,聽覺與嗅覺發達,視覺稍弱。以青草、樹葉、嫩芽、樹皮、苔藓、蕈等為食,春夏季喜食鹽。人工飼養可用豆餅、面麸皮、高粱渣、玉米渣、豆類、豆皮和大麥渣、白薯秧、青草、花生秧、骨粉、鹽為飼料。

分布甚廣,東北、華東、華西等地山區均有。

2.馬鹿

cervuselaphusl.--鹿科cervidae

陸棲獸類。為大型鹿的一種。體形較大,體重200公斤,身長2米余,背脊平直。鼻端裸露。有眶下腺,腺孔呈裂縫狀。耳大而直立,成圓錐形。頸長,頸下被毛較長。尾短,具有軟的尾毛。四肢細長,蹄大,成卵圓形,二側蹄較長。雌獸無角,雄獸有角,其尖略向內彎成"u"字形。第一、二叉在眼睛上邊,很發達,特稱眉叉,其尖向上。角干相當長,角基隆起一圈,表面有粗糙的嵴突。毛色均勻,冬毛厚密,棕灰色,嘴和下颌毛色棕黑,兩頰較淺,眼上有稀疏的剛毛,額上棕色,

耳廓背黃褐色,內側白色,頸上有鬃毛,顏色較深,為棕黑色,背脊上有一條棕黑色的背紋。體側為黃棕色,臀部有一塊黃白色斑。四肢背面和臀側均為棕褐色,內面顏色較淺,鼠蹊部毛色白。夏毛較短,為赤褐色,臉、嘴與四肢內側蒼灰色。

棲息於較大的混交林裡。性機警,善奔跑,聽覺、嗅覺靈敏,視覺稍鈍。日間活動,天亮前後活動最頻繁。以草及樹上的幼嫩枝葉為食。夏季向高山遷移,夏秋兩季多在密林中覓食嫩的樹葉,早春和冬季常出沒於綠林,尋覓樹枝,喜食鹽。養鹿場飼養可用玉米、麸子、豆餅、小米外,白薯葉、花生秧、樹葉、柳葉等為飼料。群棲,經常三五成群活動;雄鹿平時獨居,交配期雌雄同居。

廣泛分布於我國的東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區。

以上兩種原動物的檢索表:

1.體較小,成獸有白色斑點,角叉少(4~5)………………………………梅花鹿cervusnippon

1.體較大,成獸無斑點,角叉多(6~8)…………………………………………馬鹿c.elaphus

[采制]

一般分鋸茸和砍茸兩種方法,現分述如下:

1.鋸茸:雄鹿從第二年開始生茸,一般從第三年開始鋸茸,鞍子及二槓每年可采收2次。第一次在清明後45~50天(頭茬茸),采後50~60天(立秋前後)采第二次(二茬茸);而三岔則采一次,約在7月下旬。鋸時將鹿用繩子拖離地面,迅速將茸鋸下,傷口敷"七厘散"或"玉真散",再貼上油紙,放回鹿捨。鋸下之茸內含許多血液,必須立即加工,久則腐敗。加工時先洗去茸毛上不潔物並擠去一部分血液,將鋸口部用線繃緊,縫成網狀,另在茸根釘上小釘,纏上麻繩,以防水炸時變形。然後固定於架上,置沸水中反復燙炸3~4次,每次15~20秒鐘,使茸內血液排出,至鋸口處冒白沫,嗅之有蛋黃氣味為止,全部過程約需2~3小時。然後晾干,次日再如前法燙炸數次後,風干或用火烤干。烤前須用布帶系住鋸口兩側之釘上吊在烘架上,爐內放煙焰皆盡之炭火或柴火為宜,溫度保持在70~80℃,烤時用鐵皮加蓋,烤2~3小時,取出晾干後再烤,如此反復烤2~3次,至茸皮半干時為止,再行風干並修整即成。

2.砍茸:砍茸後鹿即死亡,故今已少用此法,但已生長6~10年的老鹿、病鹿或獵取時已射死的野鹿則可采用。飼養的老鹿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中旬采收,即先將鹿頭砍下,再將茸連腦蓋骨鋸下。刮掉殘肉和浮膜,再將腦皮繃緊,然後將茸固定於架上,如前述方法反復燙炸,燙炸時間一般較鋸茸為長,約需6~8小時。然後將腦皮掀起,將腦骨浸鍋中煮一小時,徹底挖淨筋肉,再用沸水澆燙腦皮至7~8成熟,陰干,再經修整即成。

[炮制]

用火燎毛,用玻璃片刮淨後,以布帶纏繞,用熱白酒自底部孔內灌入,不斷添加酒,潤透為止,切片,壓平後曬干。

[藥材及產銷]

本品為雄鹿的未經骨化的幼角,經加工干燥而成。

[名稱]鹿茸cornucerviparvum

1.花鹿茸cornucorvinipponparvum別名:黃毛茸。

2.馬鹿茸cornucervielaphiparvum別名:青毛茸。

[產地及銷售習慣]

1.花鹿茸:主產於吉林雙陽、伊通、吉林市、東平,遼寧西豐、蓋平,河北天津以及北京等地,銷全國。近年來其他地區也有開始飼養的,但量尚少,僅供本地應用。

2.馬鹿茸:主產於黑龍江寧安、愛輝、慶安、富錦、林口、依蘭,吉林撫松、敦化、珲春,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海拉爾、布特哈旗,新疆伊犁自治州、阿勒泰,青海海西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剛察,雲南思茅、臨滄、保山、維西,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肅岷縣、張掖等地均產;此外西藏、湖南、台灣亦產。東北所產者稱"東馬茸",品質最優,主銷出口,國內廣東、福建銷量較大;西北產者稱"西馬茸",品質稱次;主銷國內華南、華東等地區。

[化學成份]

含骨質。又據報告含膠質及蛋白質,灰分中含鈣、磷、錳等。此外並有極少量的女性卵胞激素。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1.花鹿茸:

⑴鋸茸:呈圓柱狀分枝,多具一個側枝(二槓),枝頂鈍圓。主枝長14~20厘米,鋸口直徑3.3厘米;側枝長9~15厘米,直徑較主枝稍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布有黃色或灰白色細毛茸。下部毛疏,上部毛密。鋸口面白色,有蜂窩狀小孔,外圍無骨質。體輕,臭微腥,味微鹹。

有的具二個側枝(三岔)或三個側枝(四岔),其形較二槓為細,略呈弓形而微扁,側枝較長,枝頂略尖,下部多有縱稜級及突起的疙瘩。

二茬茸和頭荏茸形狀相似,但挺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下部有縱稜筋,皮色灰黃,毛較粗糙,鋸口外圍多已骨化,體較重,腥味無。

⑵砍茸:即帶腦骨之茸,亦分二槓、三岔等規格。茸形與鋸茸相同,腦骨前端平齊,後端有一對弧形骨分列兩旁,俗稱"虎牙"。外附腦皮,皮上密生茸毛,氣味亦與鋸茸相同。

均以粗大、挺圓、頂端豐滿、質嫩、毛細、皮紅棕色、有細潤光澤者為佳。

2.馬

鹿茸:多為砍茸,少有鋸茸。形狀和花鹿茸相似,但體形一般均較花鹿茸為粗大。分枝亦較多,側枝一個(單門)、2個(蓮花)、3個(三岔)、4個(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蓮花、三岔、四岔為主。東馬茸長15~33厘米,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黃色;鋸口面外圍有骨質;分岔愈多則質愈老;毛粗而疏;下部並有縱稜;稍有腥氣,味微鹹。西馬茸長可達90厘米,表面多有稜,多抽縮干癟,側枝較長且彎曲,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長,鋸面色較深,余同東馬茸。

又四川產的馬鹿茸分岔較多,一般為四岔、五岔、六岔;毛長而密。

[效用]

[性味]甘鹹、溫。

[功用]補精髓,助腎陽,強筋健骨。

[主治]腎虛、頭暈、耳聾、目暗、陽痿、遺精、腰膝痿弱、虛寒帶下及久病虛損等症。

[用量]1g~5g。

[禁忌]陰虛陽盛者忌用。

鹿茸的保健作用非常高,是良好的全身強壯藥。鹿茸含有比人參更豐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後患者,有較好的保健作用。鹿茸可以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具有免疫促進劑的作用。它能增加機體對外界的防御能力,調節體內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疾病發生和促進創傷愈合、病體康復,從而起到強壯身體、抵抗衰老的作用。
 

打完甲流育苗送孩子上幼兒園行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