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鴕鳥是不是每年都要掉一次羽毛正文

鴕鳥是不是每年都要掉一次羽毛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鴕鳥是不是每年都要掉一次羽毛
 
非洲鴕鳥體長183—300厘米,身高240—280厘米,體重130,000—150,000克。頭小,頸長。嘴短而扁平,呈三角形。眼大如網球。軀干粗短,胸骨扁平,沒有龍骨突起。翅膀短,羽毛雪白蓬松,已經退化。尾椎骨分離。腿長而粗壯,具2趾,趾下有角質的肉墊。體羽蓬松柔軟。雄鳥和雌鳥的羽色有所不同,雄鳥主要為黑色,雌鳥主要為灰褐色。<br>非洲鴕鳥分布於非洲西北部、東南部和南部。棲息於荒漠、草原和灌叢等地。晨昏活動。叫聲響亮,性情機警。喜愛結群,通常為10—15只。不能飛翔,但奔跑速度很快。食性以植物為主,也吃一些動物性食物。婚配為一雄多雌,一般1只雄鳥配3—5只雌鳥。築巢於地面,所有的雌鳥將卵生在同一個巢穴中。每只雌鳥產卵10一12枚,每窩的卵數可以達到25一30枚。卵大,黃白色,大小為152×203毫米,卵重1300—2000克左右。白天雌鳥孵化,夜晚雄鳥承擔。孵化期為40—42天。雛鳥為早成性。3歲性成熟,壽命為60年。<br>其實鴕鳥的祖先也是一種會飛的鳥類,那麼它是怎麼變成今天的模樣的呢?這與它的生活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鴕鳥是一種原始的殘存鳥類,它代表著在開闊草原和荒漠環境中動物逐漸向高大和善跑方向發展的一種進化方向。與此同時,飛行能力逐漸減弱直至喪失。非洲鴕鳥的奔跑能力是十分驚人的。它的足趾因適於奔跑而趨向減少,是世界上唯一只有兩個腳趾的鳥類,而且外腳趾較小,內腳趾特別發達。它跳躍可騰空2.5米,一步可跨越8米,沖刺速度在每小時70公裡以上。同時粗壯的雙腿還是非洲鴕鳥的主要防衛武器,甚至可以致獅,豹於死地。<br>非洲鴕鳥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現生鳥類。非洲鴕鳥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適應性廣,飼料轉化率高,繁殖率高,壽命長,有效繁殖年限長,故其經濟價值高。鴕鳥肉為紅色,蛋白質含量高,膽固醇含量輕低,並含有人體必需的21種氨基酸。其肉質鮮美,營養價值與牛肉相似,比較適合現代消費者的口味。<br>非洲鴕鳥全身羽毛均為絨羽(僅有羽軸和羽小枝),羽毛質地細致,保暖性好,手感柔軟,可作高貴的服飾和頭飾。它的羽毛不帶靜電,可用於擦拭高級精密儀器和電腦。<br>非洲鴕鳥的卵是現存鳥類中最大、最重的卵,卵重可達體重的1%左右。一枚卵相當於20枚雞蛋的重量。卵殼堅硬,厚約0.2—0.3厘米,具有象牙光澤,可作高級雕刻觀賞品。非洲鴕鳥的卵加工後,其適口感比雞蛋細嫩、無腥味,味道鮮美,是高級營養補品。<br>非洲鴕鳥的皮可制成極佳的皮革,其特點是:輕柔,美觀,有獨特的毛孔圖案,透氣性好,拉力強,不易老化,耐用,可卷曲,制成產品後使用年限長,並隨時間的增長,產品表面更光亮。<br>非洲鴕鳥的飼養場地要選擇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地帶,10—15度的平坦坡地上圍欄飼養。不在交通要道,不靠近機場和鐵路邊。場地周圍,以鐵絲網欄相隔,有彈性,欄高約2米,可避免非洲鴕鳥受驚或急走時撞上圍欄受傷。<br>非洲鴕鳥的房捨應坐北向南,運動場在南面。房捨分育雛捨、中鳥捨和大鳥捨。房捨要求保溫、防雨、防風、防獸和通風良好。房捨前有相應所需的運動場。運動場呈長方形;有1/3為水泥地,其余為沙地或草地。中鳥捨和種鳥捨,做成能避風擋雨的遮蔭棚捨便可。運動場一定要足夠,保證每只鳥的運動和生活。運動場與鳥捨相連呈長方形;種鳥運動場和遮雨棚捨至少寬30米,長50—80米,每組種非洲鴕鳥(1雄3雌)的飼養面積為1500平方米。運動場內鋪沙或草,不允許有積水的凹窪坑。圍欄外還要有足夠的綠茵地帶和青飼料種植地。<br>非洲鴕鳥飼養以地面平養為主,要求地面清潔、衛生、干燥溫暖。在水泥地面養雛鳥而用墊料時,墊料上要鋪上麻袋、透氣橡膠板,或硬質彈性細眼塑料網等,避免雛鳥吃墊料。雛鳥捨及運動場要打掃干淨,將玻璃、塑料布、鐵絲及其他不能吃的異物收拾起來。雛鳥在捨內飼養時,要在飼料內加上少量砂礫,以幫助消化。一周內加砂礫1次,用量約占當日飼料量的1%左右。從雛鳥出殼至12周齡的生長階段,由於生理功能尚未健全,對環境條件變化極敏感,因此是養殖中最重要、最關鍵的階段,需要精心照料,科學管理。<br>非洲鴕鳥是雜食鳥,有著特殊的消化功能,能從粗纖維中攝取能量。因此,供給精飼料時需注意能量的供給量不要過高。如精飼料能量供給多時,加上青飼料中的能量,往往會導致體內能量過多而沉積成體脂,從而影響繁殖力。<br>非洲鴕鳥生長速度快,新陳代謝旺盛,在10周齡前應逐步增加粗飼料在日糧中的比例,以便更有效地促進後消化道建立微生物生長活動區域。隨著日齡的增長,10周齡後再加大青飼料在日糧中的比例,使它們能更有效地從青草中獲取營養,從而降低飼養成本。青飼料常用的主要有韭菜、葉類蔬菜、象草、苜蓿草、黃草、黑麥草等。<br>中文:澳洲鴕鳥又名鸸鹋<br>英文:emu<br>澳洲鴕鳥能堂而皇之地走上澳大利亞國徽,<br>得益於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是澳大利亞的象征性動物之一。澳洲鴕鳥是世界最大的陸地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是鳥綱鶴鴕目鸸鹋科唯一殘存種。<br>澳洲鴕鳥形似鴕鳥而較小,體高約1.5米。嘴短而扁,羽毛灰色或褐色。翅膀退化,足三趾,腿長善走。產於澳洲森林中,吃樹葉和野果。是僅次於鴕鳥的最大鳥,棲息於開闊森林與平原,羽毛發育不全,具纖細垂羽,副羽甚發達,頭、頸有羽毛、無肉垂。<br>鶴鴕目(casuariiformes)鸸鹋科(dromaiidae或dromiceiidae)唯一生存的鳥類。鶴鴕目還包括鶴鴕(cassowary)。鸸鹋產於澳大利亞,不能飛翔。是現存的另一種最大鳥類,身高超過1.5公尺(5呎),體重超過45公斤(100磅)。鸸鹋(dromaiusnovaehollandiae或dromiceiusnovaehollandiae)是由殖民者所造成的幾個絕滅類型中唯一的幸存者,體健壯,腿長,同其親屬鶴鴕一樣。兩性體羽均為褐色,頭和頸暗灰。鸸鹋的跑速每小時可達50公裡(30哩)。被困時用三趾的大腳踢人,鸸鹋終生配對。每窩產7~10枚暗綠色卵,卵長13公分(5吋)。在地面上築巢。雄鳥孵卵約60天。體上有條紋的幼雛出殼後很快就能跟著成鳥跑。鸸鹋成小群取食果實和昆蟲,也可能毀壞莊稼。特別的氣管結構在繁殖期可發出巨大的隆隆聲。有3個亞種棲息於澳大利亞北部、東南部和西南部,第四個亞種(現已絕滅)曾棲息於塔斯馬尼亞島。[編輯本段]分布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但是在開闊地區比較常見而在山地和茂密的森林等地比較罕見。鸸鹋易於飼養,被廣泛引入其他國家,在我國很多動物園中都能見到。它外表很像非洲沙漠中的鴕鳥,但沒有鴕鳥高大,其身高約1.5米-2米,成年雌性鸸鹋比雄性的大。體重數十公斤不等,從動物分類學來說,它應屬於鴕鳥類中的一種。<br>鸸鹋喜愛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沙漠地帶,全身披著褐色的羽毛,擅長奔跑,時速可達70公裡,並可連續飛跑上百公裡之遙。鸸鹋雖有雙翅,但同鴕鳥一樣已完全退化,無法飛翔。以野草、種子、果實等植物及昆蟲、蜥蜴等小動物為食它能泅水,可以從容渡過寬闊湍急的河流。鸸鹋耐饑渴,長相一直保持史前時代的形狀,沒有絲毫變化,這令一些動物學家深感困惑。[編輯本段]習性鸸鹋或出雙入對,或三五成群,極少見有踽踽獨行的。鸸鹋的成熟期長達3年,一只成年雌鳥只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產蛋,每次7-15枚,而孵卵的責任由雄鳥來承擔。在整個孵化期間,雄性在長達兩個半月的時間裡幾乎不吃不喝,表現出極強的“父愛”,它們完全靠消耗自身體內的脂肪來維持生命,直到小鸸鹋脫殼而出,新生命的啼鳴回響在湛藍的天空……每次孵化後,雄性體重會降低許多,雛鳥出殼後,仍由父親照料近2個月。<br>鸸鹋很友善,若不激怒它,它從不啄人。它對食物也不講究,主要以草類為食,也愛吃一些草蝶及昆蟲。在野生動物保護區裡,鸸鹋能經常改善伙食,吃到游人喂它的面包、香腸及餅干等。當有汽車在公路邊停下來時,鸸鹋毫無戒備,反而會大搖大擺地踱步而來,爭搶著把頭伸進車窗,一是對你表示親近,二是希望你能給點好東西吃。<br>科學研究表明,數十萬年的地質和氣候變遷,仍無法改變它們最初形成的原始型態,這種神奇的適應能力在自然界的進化史中是極為罕見的。
 

狗狗正常每天拉幾次便便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