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人死了怎麼呼吸正文

人死了怎麼呼吸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人死了怎麼呼吸
 
人的死亡雖然有可能是突然的,如因頸部被切斷、頭部輾壓傷、高空墜落所致的多數內髒破裂、身體支離斷碎等而引起的死亡,但是,這些情況畢競是少數。在一般情況下,死亡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它表現出各種不同的階段性變化,這些變化是人體生命功能逐步喪失的結果。了解死亡的發展過程,對於急救患者、傷者和被害人,識別生前傷和死後傷以及解決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某些問題,都有重要意義。
法醫學將典型的死亡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瀕死期、臨床死亡期和生物學死亡期。死因的千差萬別,決定了不同死因的死亡過程各有特點和差異,但其基本規律是相同的。
一、瀕死期
瀕死期又稱死戰期或瀕死掙扎期,是人在臨死前掙扎的最後階段。在這個時期,身體和重要器官功能發生嚴重紊亂和衰竭。最初,病人或者被害者多有面容苦悶、時有鼾聲、血壓升高等現象。隨後即出現呼吸困難,心搏減弱,體溫、血壓下降,意識模糊,大小便失禁,各種反射減弱、遲鈍或消失,以及昏迷、抽搐等。最後,即漸次過渡到臨床死亡期。
瀕死期的長短和表觀,與死因、年齡、健康狀況等密切相關。瀕死期持續的時間,有的只有幾秒鐘,有的可持續數小時甚至更長。法醫檢驗中遇到的暴力性死亡,瀕死期短暫,甚至沒有,如延腦、腦橋、心搏傳導系統的損傷,心髒破裂大出血以及神經反射性心跳停止等引起的死亡,都是極為迅速的,好些都沒有瀕死期。除了上述死因外,由於窒息、中毒、損傷等引起的死亡,一般都有或長或短的瀕死期。病死,特別是慢性病死亡者,都有較長的瀕死期,但急病死亡者除外。在同等條件下,青壯年和體質健壯者,有較長的瀕死期,而且較明顯;老年人和體質瘦弱者,瀕死期較短,其表現征象亦不明顯。
法醫屍體檢驗時,應當注意,瀕死期所形成的損傷,仍有一定的生活反應;在特定場合下,應當注意應用瀕死期的各種特點來鑒別是生前溺水還是死後沉屍,是生前上吊還是死後懸屍,等等。
二、臨床死亡期
處於瀕死狀態的人,若未及時救治或者挽救無效,就會發展到臨床死亡期。這是生物學上死亡前的一個短暫階段。在這個時期內,心搏停止,呼吸停止,各種反射完全消失。一般情況下,我國醫生就是根據這三大體征來診斷死亡的,所以稱為臨床死亡。處於臨床死亡的人,從外表看,機體的生命活動已經停止,但是,機體組織內微弱的代謝活動仍在進行。在心搏和呼吸停止(神經反射消失一般都早於心搏和呼吸停止)後4~5分鐘或稍長時間內,機體內稍存少量氧,還能保持最低的生活狀態,如果使用人工呼吸機,心髒按摩、心髒起搏器等急救措施,生命尚有復蘇的可能。因為在通常情況下,臨床死亡的持續時間,也就是血液循環停止後,大腦皮層耐受缺氧的時間,為5~6分鐘。當然在不同情況下,臨床死亡期的長短是可變的,如在低溫或耗氧量低的情況下,臨床死亡期就可能延長,甚至可延長到1小時或更久。此外,瀕死期長的,則臨床死亡期一般就
短。
國外學者曾對1200例心跳停止後復蘇成功的病例進行分析,結果是:94%是在心跳停止後4分鐘救活的;6%是在心跳停止後4分鐘以上救活的;但這些患者都發生了神經系統的後遺症。因此,國外資料一直認為人腦耐受缺氧的“臨界時限”是5~6分鐘,並認為在心跳停止3~4分鐘後救活者常有永久性腦損害。當然這並不絕對,1973年,《中華醫學雜志》曾報到,北京、上海、南京心髒復蘇小組對循環驟停8分鐘以上的12例病人復蘇成功。由此可見,腦耐缺氧的“臨界時限”不一定限於5~6分鐘。但是,腦耐缺氧超過6分鐘確實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所以,法醫工作者應當密切配合臨床醫務工作者,爭分奪秒地搶救危重病人或被害人,爭取復蘇,減少中樞神經系統的後遺症。
三、生物學死亡期
生物學上的死亡,指整個機體的重要生理功能停止而陷於不能恢復的狀態。它的外表征象,是軀體逐漸變冷,發生屍僵,形成屍斑。生物學死亡也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首先是大腦皮層和腦細胞的壞死,接著是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水久停止,最後是各個器官和組織功能的相繼解體。生物學死亡是死亡的最後階段,發展到這個階段的病人已不能再復活,現代醫學科學技術對它已是無能為力。
 

唯一20分跪求狗狗突然弓著背部後腿僵硬是什麼病 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