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熱帶魚魚身上出血如何治療正文

熱帶魚魚身上出血如何治療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熱帶魚魚身上出血如何治療
 
[病原體]為凹口科、小瓜蟲屬、多子小瓜蟲。這是一類體型比較大的纖毛蟲。它的形態在幼蟲期和成蟲期有很大的差別。小瓜蟲的幼蟲侵襲魚的皮膚和鰓,尤以皮膚為普遍。當幼蟲感染了寄主後,就鑽進皮膚或鰓的上皮組織,把身體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內,在胞內生長發育,變為成蟲。成蟲沖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動一段時間後落在水體底部,靜止下來,分泌一層膠質的胞囊。胞囊裡的蟲體分裂法繁殖,產生幾百甚至成千的纖毛幼蟲。幼蟲出來,在水中自由游動,尋找寄主,這就是小瓜蟲的感染期。幼蟲感染了新寄主,又開始它的生活史。
[症狀]觀賞魚因小瓜蟲寄生而發病的病例較為普遍。魚體感染初期,胸、背、尾鳍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狀分布,此時病魚照常覓食活動,幾天後白點布滿全身,魚體失去活動能力,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游動遲鈍,食欲不振,體質消瘦,皮膚伴有出血點,有時左右擺動,並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游動蹭癢,游泳逐漸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傳染速度極快,若治療不及時,短時間內可造成大批死亡。
小瓜蟲的適宜水溫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節發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溫、缺乏活餌的情況下容易流行。當水溫升至28℃時,小瓜蟲就會開始死亡。
[防治方法]多采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弱點,提高水溫,再配備藥物治療,通常治愈率可達90%以上。若治療及時,治愈率可達100%。
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綠和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處理,療效較好;也可用1%鹽水浸泡數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或用28~30℃的百萬分之二(2ppm)的鹽酸奎寧藥液浸泡3~5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硝酸亞汞藥液浸泡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鐘,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一至零點二(0.1~0.2ppm)的硝酸汞溶液潑灑,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魚缸裡的過濾器要24小時開著,只在清洗濾芯時才停一下。
同為性格溫柔的、體型大小相當的、不具較大攻擊性的熱帶魚都能混合在一起養。
 
熱帶魚壽命短,一般只有2~3年(小型魚)。魚患病及時治愈是延長壽命的重要手段。

(一)病態表現 


有時不同的病有相同症狀,這就需要根據特殊症狀做為確診的主要依據。 
(1)病魚精神不振,萎靡,俗稱“不現實”,活動量明顯減少; 
(2)離群躲在角落或扎堆。 
(3)尾鳍、背鳍或不伸展,俗稱夾尾巴。 
(4)食欲不振,不搶食。 
(5)體表顏色不鮮艷。 
(6)身上出現特殊病變或症狀是診斷的主要依據。例如:斑點、長白毛、爛塊、紅腫、水腫、充血、瘀血、出血、顏色異常、粘膜增多、粘膜脫落或到處蹭其體表或各鳍、到處鑽左右擺動等異常表現。 
(7)熱帶魚患傳染病須具備3個條件: 
①病原體:細菌、病毒、霉菌、寄生蟲等; 
②傳染途徑:被污染的水、用具、水蚤、病魚等。 
③易感動物(魚):同種魚大部分同時得了相同的病。 

(二)發現病魚的措施 

(1)首先區別是否是傳染病,應及時診斷,如不能確診一律暫時不動或按傳染病飼養管理。 
(2)發生傳染病的魚群或個體應嚴格隔離,一切飼養用具都要分開使用。 
(3)根據病情發展,可酌情停食或少喂飼料,詳細觀察其取食及活動情況,在確診後可以酌情投藥。 
(4)發病期間加強飼養管理,注意水溫變化,最好使其恆溫,換水尤應慎重。也可酌情淘汰病魚。 

(三)介紹幾種常見魚病 

1.白點病是傳染性很強的外寄生蟲病。 
(1)病原體:多子小瓜蟲(寄生蟲)。傳染途徑:水蚤、病魚,污染的工具是熱帶魚的1號病。熱帶魚比金魚易患白點病,水溫忽高忽低是本病的誘因,也是初學者常常失敗的原因。歐洲最初興起熱帶魚飼養業時曾因此病全軍覆沒。及時發現早治療,早隔離,加強消毒,保持恆溫是防止此病的有效方法。白點病分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為2~3天,常致魚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達60%~70%。 
(2)症狀:早期,各鳍及身軀有個別的小白點,有食欲,精神沒有多大變化。中期,鳍、身軀到處是白點,沒有食欲,不愛活動,到處蹭癢,顏色變暗。晚期,白點布滿全身,魚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魚有氣無力,左右搖擺,體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3)治療:此病要綜合治療,只用藥收效不大,加強飼養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減少污染,保持水溫恆定,升溫比原水溫高2~3℃為佳。在沒有水草的情況下可適當投藥,水草對各種藥物敏感很快枯死。熱帶魚常用驗方如下:參考驗方1:早期可投入0.5%~1%食鹽,可取得一定效果。參考驗方2: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劑灑全箱。用火柴棍蘸甲基藍結晶粉,涮入病魚箱內變色即可,都有較好效果。參考驗方3:早期、中期,將紅汞放入水中,變成淡紅色即可,有很好的消滅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復使用,因汞有毒,魚不易排出體外。參考驗方4:中期、晚期,特效藥為硝酸亞汞,但魚對此藥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況下不采用。90×45×60(厘米)箱放綠豆粒大小一塊即可,此藥也不能反復使用。


2.出血性腐爛病為細菌性傳染病。 
(1)病原體:為細菌。傳染途徑為水蚤或病魚以及被污染的工具。此病不易根除,好了後常常是帶菌者,水質惡化立即又發病,死亡率較高,一般為50%左右。 
(2)症狀:魚體出現出血點,各鳍由鮮紅充血變成蒼白而爛掉,腮絲也由紅變白,部分爛掉。解剖內髒有出血點。常並發腸炎。發病急,蔓延快(2~3天)易造成大量死亡。 
(3)治療:停食4~5天,全箱投抗生素藥物青霉素:90×45×60(厘術)箱80萬單位,上、下午各1支,連續3天為一個療程。一般4~5天可治愈,初期可治愈,中期可以得到控制,爛掉的鳍需1個月左右才能長好。把患病箱內的水草拔出用清水沖淨並用美藍消毒(用火柴棍蘸一下美藍結晶變化即可)15~30分鐘。在病魚箱內投放呋喃西林粉劑(1~5ppm),一般3天可得到控制,6天左右治愈。發病初期也可用0.5%~1%的食鹽,亦得到控制。

3.輪蟲病此病為傳染性原蟲病。 
(1)病原和症狀:病原體為輪蟲,傳染途徑多為喂水蚤時帶進蟲體。新魚蟲要清洗多遍才能喂魚,否則易得此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不高。一般症狀:輪蟲在箱內聚成雲霧狀。魚浮在水面,在魚身上、鰓內到處寄生。色體粘膜增多,呼吸困難。病魚如不及時治療,也會大量死亡。 
(2)治療:最好的方法是把全箱的水倒掉,把魚移入新箱,再投些藥。治療的特效藥是硫酸銅,90×45×60(厘米)的箱放綠豆大小結晶塊即可。水草對硫酸銅特別敏感。要拔掉草再投藥。不能用部分換水方法處理,這樣反而加速輪蟲的大量繁殖,魚將加速死亡,所以必須全換水與投藥同時進行。此外也可用0.5%~1%的濃鹽水治療也有效。 

4.水霉病是霉菌性傳染病。 
(1)病原和症狀:病原體為各種水霉菌。傳染途徑:水蚤、病魚。養過2~3年魚的房屋到處有霉菌,新水2~3天就可污染霉菌。在魚沒有外傷或魚體健壯時不發病。反之,即刻可以發病。雖有傳染性,但發病率不高,死亡率也不高,但病程長(幾個月),也不容易根治。在魚外傷外長出白長毛或白毛纏身。魚卵更易感染。 
(2)治療:沒有特效藥,以預防為主。保持水質的清潔,和魚體健壯。日常操作及撈魚時要輕巧,不要造成魚體外傷。用0.5%~1%食鹽可以抑制霉菌生長。通風多曬太陽,增加紫外線照射,以及流動的水是最好的預防措施。此外,也可將患魚撈出,把外傷處的白毛用鑷子取下,在患處塗些呋喃西林干粉,有一定療效。 

5.疖瘡病為細菌性傳染病。 
(1)病原和傳播途徑:病原體為桿菌。傳播途徑:水蚤,病魚或工具。熱帶魚中有幾種易染此病。如二年的虎皮、一年以上的小桃核、紅桃核、蔓龍。這類魚特別易因患此病而死亡。但發病率不算高。自然死亡率不高。 
(2)症狀:魚體從肌肉層長出硬泡,有時能流出大量膿血。 
(3)治療:待泡熟後開刀排膿,再用呋喃西林水沖洗干淨,塗呋喃西林干粉或抗生素粉劑均可收到較佳效果。嚴重者立即淘汰,發現身上有鼓包者撈出單獨治療。大型魚可肌肉注射青霉素(4~8萬單位)或用藥液沖洗瘡面。預防此病應保持水質清潔,防止魚外傷。 

6.爛鰓病為細菌性傳染病。 
(1)病原:病原體為粘球菌,傳染途徑主要是病魚。從商店購買魚易帶此病。金魚、熱帶魚都易得此病,不易根治。常常並發腸炎,有時不出現任何症狀魚即死掉,只有撬開腮蓋或解剖後,才能確診此病。死亡率一般50%~60%,有時高達80%。 
(2)症狀:腮絲由鮮紅變成蒼白,由外緣開始靡爛,脫落。腮蓋骨內充血,中心骨壞死脫落。腮絲之間粘膜增多,呼吸困難,輕者浮水面,重者沉箱底很快死亡。有的魚並發腸炎,解剖腸出血,亦有潰爛的斑點。輕者有食欲,重者無食欲。 
(3)治療:個別魚得病撈出淘汰。如普遍患病,全池灑藥,停食4~5天。用紅汞治療,其用量以使水變色即可,能保持3~4天,亦可撒呋喃西林粉劑,濃度為1~2ppm。還可用抗生素(青霉素、金霉素、紅霉素)。90×45×60(厘米)1次用80萬單位,上、下午各1支,3天為一個療程。一般2個療程即愈。 

7.感冒非病毒性,沒有傳染性。由於水溫突然變化造成的,倒箱最易造成此病。 
(1)症狀:魚倒入新箱很快夾尾,不愛游動,或輕度地左右晃動。有個別魚沉入箱底而又馬上竄上來。若不及時發現治療,可造成大批死亡。 
(2)治療:掌握水溫恆定,停食2~3天,以1%的食鹽灑入箱內,一般1~2天即好轉。 

8.水螅是一種腔腸小動物,常隨魚蟲帶入箱內,在水溫22~26℃大量繁殖,對成魚無大害,對幼魚是天敵。它與魚爭水族箱中氧氣及食物。一旦發現很難根除。水螅對魚雖有害,但可做為中、小學生生物實驗的教材。 
(1)症狀:水螅尖端有吸盤,另一端帶有觸手的口,吸盤能在玻璃、水草上吸附,身體與觸手在水中晃來晃去,爭吃喂魚的餌料。幾天之間繁殖滿箱,更易傳入其他魚箱。 
(2)治療:特效藥為硫酸銅,90×45×60(厘米)箱可放綠豆粒大小結晶塊將它們殺死,但對養有水草的箱就不方便了。這種情況在發生初期(數量不太多,可放幾捆紫銅絲,3天左右可將它們殺死。紫銅絲可與水族箱中的酸根作用,生成銅的化合物,殺死水螅。目的達到後盡快取出銅絲,過多銅對魚有毒。 

9.魚虱是傳染性寄生蟲病。病原體為魚虱,途徑是在喂魚蟲時常帶入魚虱或有病魚存在。蟲體寄生於魚體表鱗片縫中吸取營養使魚逐漸消瘦,發病率不高,死亡率也不高,較易治愈。 
(1)症狀:蟲體寄生魚體表鱗片縫之中。病魚表現不安,到處蹭。有的蟲體被蹭掉,有的蹭不掉。傳染較快。如發現幾條魚有蟲體,全箱要下藥。 
(2)治療:大型魚,把魚撈出用鑷子鑷掉蟲體,患處可塗磺胺、呋喃西林粉劑。小型魚類,絕大部分已得魚虱,可用1ppm晶體敵百蟲液體浸魚或遍灑魚箱,高錳酸鉀治療也有效,用量可掌握在水稍變色即可。 

10.水鼓病無傳染性。病原體尚不清,發病率不高,死亡率高。症狀:魚腹鼓大,

[1] [2] 下一页

右朵突然聽不清楚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