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廬山雲霧茶是否發酵正文

廬山雲霧茶是否發酵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廬山雲霧茶是否發酵
 
廬山雲霧
廬山雲霧茶,古稱“聞林茶”,從明代起始稱“廬山雲霧”。此茶產於江西廬山,是綠茶類名茶。
廬山雲霧茶的工藝特點:由於天候條件,雲霧茶比其他茶采摘時間較晚,一般在谷雨之後至立夏之間始開園采摘。采摘標准為一芽一葉初展,長度不超過5厘米,剔除紫芽、病蟲害葉,采後攤於陰涼通風處,放置4--5小時後始進行炒制。經殺青、抖散、揉捻、理條、搓條、提毫、烘干、揀剔等工序精制而成。
廬山雲霧茶的品質特點:芽壯葉肥,白毫顯露,色澤翠綠,幽香如蘭,滋味深厚,鮮爽甘醇,耐沖泡,湯色明亮,飲後回味香綿。
與黃山相比,在古代,廬山的名氣要響得多。歷代名人,交口贊譽,認為宇內名山,除五岳以外,首推匡廬。唐代大詩人李白說:"余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匡廬真天下之冠也。"
相傳,廬山種茶始於漢代,據《廬山志》記載,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後,佛教徒便結捨於廬山。當時全山梵宮僧院多到三百多座,僧侶雲集。他們攀崖登峰,種茶采茗。東晉時,廬山成為佛教的一個很重要中心,高僧慧遠率領徒眾在山上居住三十多年,山中也栽有茶樹。唐寧兩代文人墨客多有贊頌之作,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在廬山香廬峰結廬而居,親辟園圃,植花種茶,詩雲:"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麋林鹳是交游。"寧代詩人周必大有"淡薄村村灑,甘香院院茶"之句。
後來,明太祖朱無璋曾屯兵廬山天池峰附近。朱無璋登基後,廬山的名望更為顯赫。廬山雲霧正是從明代開始生產的,很快聞名全國。明代萬歷年間的李日華《紫桃軒雜綴》即雲:"匡廬絕頂,產茶在雲霧蒸蔚中,極有勝韻。"
匡廬之山,真是雲的故鄉,雲的世界。廬山雲霧,千姿百態,變幻無窮,時而像浩瀚的波濤,時而像輕盈的薄絮,整個廬山都沉浸在那朦胧飄渺的雲霧中,"千山煙霭中,萬象鴻蒙裡",一如太虛紀境。因而,有雲霧茶之名,"霧芽吸盡香龍脂",雲霧的滋潤,促使芽葉中芳香油的積聚,也使葉芽保持鮮嫩,便能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
廬山雲霧茶功效
風味獨特的雲霧茶,由於受廬山涼爽多霧的氣候及日光直射時間短等條件影響,形成其葉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單寧,芳香油類和維生素較多等特點,不僅味道濃郁清香,怡神解瀉,而且可以幫助消化,殺菌解毒,具有防止腸胃感染,增加抗壞血病等功能。
朱德曾有詩贊美廬山雲霧茶雲:“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廬山雲霧-采制工藝
廬山雲霧
廬山雲霧茶的工藝特點:由於天候條件,雲霧茶比其他茶采摘時間較晚,一般在谷雨之後至立夏之間始開園采摘。采摘期在四月下旬或五月上旬,要求只采初展的一芽一葉初展,長度不超過三厘米,制特級茶。采回後先剔出紫芽和病蟲害葉,然後攤於陰涼通風處,放置四至五小時,再進行炒制。
廬山雲霧茶的加工制作十分精細,手工制作,初制分殺青、抖散、揉捻、炒二青、理條、搓條、揀剔、提毫、烤干(或烘干)等工序,精制去雜、分級、勻堆裝箱等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要求,如殺青要保持葉色綠翠;揉捻要用手工輕揉,防止細嫩斷碎;搓條也用手工;翻炒動作要輕。這樣才能保證雲霧茶的品質優佳。
具體操作方法:
1、殺青
每鍋投葉量為350~400克,鍋溫150~160℃。主要手法雙手拋炒,先抖後悶,抖悶結合,每鍋葉量較少,鍋溫不高,炒至青氣散發,茶香透露,葉色由鮮綠轉為暗綠,即為適度。時間約6~7分鐘。
2、抖散
制作
為了及時散發水分、降低葉溫、防止葉色黃變,剛起鍋殺青葉置於簸盤內,雙手迅速抖散或簸揚10余次,這樣可以使香味鮮爽、葉色翠綠、淨度提高。
3、揉捻
一般用雙手回轉滾揉或推拉滾揉,但用力不能過重,以保毫保尖,當80%成條即為適度。
4、初干
揉捻葉放在鍋中經過初炒,使含水量降至30~35%,鍋溫80℃左右,以抖炒為主。
5、搓條
鮮葉
是進一步緊結外形散發部分水分。初干葉置於手中,雙手掌心相對,四指微曲,上下理條,用力適當,反復搓條,直到條索初步緊結、白毫略為顯露、含水量減少到20%左右時即可。搓條溫度應控制在60℃左右,時間10~15分鐘。
6、做毫
通過做毫使茶條進一步緊結,白毫顯露,茶葉握在的手中,兩手壓茶並搓茶團,利用掌力使茶索斷碎。溫度控制在40℃左右,時間約10分鐘。
7、再干
廬山雲霧
鍋溫上升到75~80℃,茶葉在鍋中不斷收堆,不斷翻散,至含水量減少到5~6%,用手捻茶可成粉時即行起鍋。再干手勢要輕,盡量減少碎斷。干茶起鍋後經適當攤放,經過篩分割末即可。
廬山雲霧茶的品質特點:芽壯葉肥,白毫顯露,色澤翠綠,幽香如蘭,滋味深厚,鮮爽甘醇,經久耐泡,湯色明亮,飲後回味香綿。
 
望廬山五老峰        
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雲松。

望廬山瀑布水(其一)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
一條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廬山
張繼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信好,
並發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雲開瀑布泉。
惬心應在此,
佳句向誰傳。

晚泊浔陽望香爐峰
孟浩然
掛席幾千裡,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陽郭,
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
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捨近,
日暮空聞鐘。

廬山獨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雲。
鐘聲知何處?
蒼蒼樹裡聞。

望廬山五老峰
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雲松。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江上送客游廬山
張繼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信好,
並發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雲開瀑布泉。
惬心應在此,
佳句向誰傳。

晚泊浔陽望香爐峰
孟浩然
掛席幾千裡,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陽郭,
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
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捨近,
日暮空聞鐘。

廬山獨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雲。
鐘聲知何處?
蒼蒼樹裡聞。
江西廬山,古稱敷衍原南障山、天子都、天子障等名。傳說殷周時期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結廬隱居於此,由此得名匡山,匡廬。“廬山”這個名字的由來又有這樣的傳說:周威烈王時(公元前四世紀),有位匡俗先生(也有的書稱匡裕、匡續),在山巅結廬,一心修煉。周天子知道後屢次請他出山,他屢次回絕,後來干脆潛入深山。使者尋了好久,才找到匡俗居住的草廬,而其人已羽化登仙,後人便以其草廬命名此山,故曰:“廬山”。
廬山風光秀麗,素有“春山如夢、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之美譽。史書最早關於廬山的記載是在司馬遷的《史記》裡:“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便這樣贊美道:“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如此名山,酷愛如畫山水的中國詩人們自然不會惜墨,他們為廬山留下了一首首壯美的詩篇。這些詩篇不僅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也是我們考察廬山昔日的人文.地理.景觀的寶貴財產。
今天的廬山,風景秀麗依然,這使它贏得了一系列殊榮: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單位、中國首批4a級旅游區、全國文明風景區、全國衛生山、全國安全山、國家地質公園、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世界遺產地(我國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廬山在今人的品評中屢屢折桂,成為馳名遐迩游人趨之若骛的旅游勝地,那麼古人眼中的廬山又如何呢?
中國田園詩人的開山鼻祖陶淵明晚年曾經隱居廬山,與廬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辭去縣令後的晚年是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幽靜閒適中度過的,其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江西廬山。陶淵明在這一段時光中留下了許多贊美廬山景色的詩歌,這些詩歌清新自然,開我國山水田園詩之先,他“書生耕田”的意氣與傲氣,更是成為千百年來後人高山仰止的豐碑。他在《歸園田居》中寫到: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可以想見他的居所,必然百草豐茂,人跡罕至,以至於“道狹草木長”。詩中最令人稱奇的是“夕露沾我衣”這一句了,大意是借著月光種豆歸來,在草叢中行走的時候不知不覺被露水粘濕了衣裳。露水的形成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水汽條件好,二是下墊面溫度比較低(低,指與露點溫度比較)。當水汽條件成熟,下墊面溫度接近或等於地表露點溫度(可用1.5米處露點溫度代替)時,露水就非常容易形成。在早晨或是大霧彌漫的天氣,或許“露沾我衣”不足為奇,但明明是早起種豆直至傍晚,豆子在春夏之交生長,盛夏成熟,“帶月荷鋤歸”說明他那個時候剛剛從豆田悠悠而歸,時間應該不是很晚。春夏之交的傍晚,以現在的北京時間計,大約也就是晚上八點的光景。江南水鄉平原,一般夏天的晚上在十點以後氣溫才會逐漸下降至露點以下,而在廬山陶淵明的田園居所,晚上八點鐘水汽就開始冷凝成露,可見廬山的水氣非常豐富而山區氣候與平原地區的不同。廬山北依長江,東南毗臨鄱陽湖,西南部與丘陵山區相連,初夏開始盛行於我國東南部地區的東南季風為廬山帶來了大量的水汽,而高山上散熱較快,晝夜溫差大,相應的傍晚氣溫下降得也快,這是廬山上露水形成時間較早的地理條件。
此外,露珠的形成要有一定的天氣條件。一般大氣穩定,風小,天空晴朗少雲,地面上的熱量能很快散失,溫度下降,這樣的天氣會有利於露水的形成,當水汽遇到較冷的地面或物體時就會形成露水。“帶月荷鋤歸”表明是一個月朗星稀的大好天氣,有利於露水的形成。可見,一首清新自然的詩歌裡面,不僅包含了對自然現象的描述,還與一定的科學規律相符合。古詩歌對於古氣候研究的價值可見一斑。
廬山以“雲霧”而聞名遐迩。這“雲霧”又分為二,其一就是廬山雲霧茶(古稱“聞林茶”)。古人雲,“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事實上,上好的茶葉一般都出產在有山有水的地方,這些地方水汽豐富,山地晝夜溫差大,茶樹撷英取華,出產的茶葉自然內涵豐富非凡品所能及。廬山雲霧茶因茶樹皆生長於雲霧彌漫的山腰,故名。據舊山志記載:廬山種茶,起於東晉。據載,當時名僧慧遠,在山上居住三十余年,聚集僧徒,講授佛學,在山中發展種茶。唐朝時廬山茶已很著名。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往廬山峰挖藥種茶,並寫下了詩篇:“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麝林鹳是交游”。北宋時,一度列為貢品。這時雖然未明確地見到雲霧茶的出現,但從北宋詩人黃庭堅的詩中,隱約可見宋時已有雲霧茶了。詩雲:“我家江南摘雲腴,落豈霏霏雪不如”。這裡所寫的“雲腴”是指白而肥潤的茶葉。到了明代,廬山雲霧茶名稱已出現在明《廬山志》中。這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以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等“六絕”名揚天下。
其二是真正的雲霧。豐富的水汽給廬山創造了無與倫比的雲霧之美。如今廬山的游人,不少就是慕廬山雲霧之名而來,渴望

[1] [2] 下一页

紅蘿卜能敷面膜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