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為什麼落地,牛頓-愛因斯坦-高國新的三種解釋
蘋果為什麼落地,而不落向其它地方?
牛頓的答案是萬有引力。
萬有引力這一直觀的描述以及牛頓的相關計算,令世界著謎,得到了各屆的贊許。我們拉一樣東西,例如拉一只羊,需要用力,牛頓形象的描述地球拉蘋果,也存在某種力,也就是萬有引力,十分容易令人理解,再加上實驗的證實及天體運行的驗證,令萬有引力這一概念長時間成為物理學的經典。
然而,什麼是“萬有引力”,為什麼地球和蘋果之間有這樣一種互相拉扯的力,牛頓沒有解答,同時將這個問題交給“上帝”來解答。
蘋果為什麼落地,而不落向其它地方?
愛因斯坦的答案是世界上不存在萬有引力,蘋果落地只是具有質量的物體令時空彎曲。
“引力”其實是時空扭曲的表現,舉一個二維的例子:一張繃直的橡皮筋網。
1、橡皮筋網上放上兩個質量不一,體積相同的球,網扭曲了
2、小質量的球滾向大質量的球的速度更快。這就像是蘋果滾向地球一樣。
就這樣,科學界更認同地球和蘋果之間不存在一種互相拉扯的力,而是具有質量的物體存在某種互相靠近的關系。
然而,人類日常生活經驗中互相靠近的行為很多時候需要施加力,因此,愛因斯坦這種不存在互相施加力而可以互相靠近的解釋不容易令普通人理解,但精於計算的科學家普遍認同愛因斯坦的理論。與此同時,愛因斯坦也沒有解答,為什麼具有質量的物體可以令彼此互相靠近,同樣也將這問題交給“上帝”來解答了。
人類的經驗直覺開始與科學產生分岐,科學往往證實,人類的經驗直覺不一定是對的。
蘋果為什麼落地,而不落向其它地方?
高國新的《性質宇宙學》中的答案是,物質這種性質在維持它的物質性質的時候,存在本能幸福感,兩種物質在相互靠近時候所結合的物質性質屬性更強(正如合在一起的蘋果與地球比分隔1萬光年的單獨的蘋果與地球的物質屬性更強),物體的本能快感更強烈並且得到滿足而相互靠近。
簡單地說,任何物質在相互靠近時會產生一種快感、一種愉悅感。
地球與蘋果結合在一起,地球與蘋果的共通屬性,也即物質屬性,得到了加強,地球與蘋果在維持原來的物質屬性時已有本能幸福感,現在靠近可增加本能幸福感並且令幸福感得到滿足,因此相互靠近。
高國新的解釋與牛頓、愛因斯坦的解釋差別很大,看似荒唐怪誕,卻是唯一在解釋蘋果與地球靠近的原因時,不產生更多附屬問題讓“上帝”來解答。
再來深入分析高國新《性質宇宙學》的這種解釋是否合理。
為什麼高國新會說地球與蘋果結合在一起,“物質”屬性更強烈時,“物質”會有一種本能幸福感?
高國新主要依據以下兩個對客觀世界的總結。第一個是“性質慣性定律”。
1、性質慣性定律
世界上任何性質的事物,只要不受其它性質事物的影響或內部性質變化的影響,必定保持原本的性質。
這原理的概念有點像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一定理表明:任何物體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直到受到其它物體的作用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但是“性質慣性原理”不僅適用於牛頓第一定律,並且適用於宇宙的所有現象。例如您擁有1000萬元,那麼擁有1000萬元可以講是一種性質。假如您不被外界事物改變這種性質,這就意味著您既不花錢也不掙錢,那麼您的錢必定不會多也不會少,換言之,“您擁有1000萬元”作為一種性質將會慣性地維持原本的性質。又例如您如果不接受外界任何新的信息、體內的物質亦不發生變化,至於體內物質所決定的思想感覺也必定永遠保持原來的思想感覺不變。
這條規律也適用於物理學上的所有現象。例如鐘擺現象,假設鐘擺沒有受到外界事物的干預,那麼它必定不會停,這就意味著鐘擺作為一種性質必定有維持它原本性質的慣性。
高國新指出,“性質慣性定理”是宇宙最基本的規律之一,換言之,人類可以提出種種理由質疑任何一個理論,包括質疑“萬有引力論”、“相對論”、“超弦論”等等,卻無法用任何一個理由質疑“性質慣性定律”,因為“性質慣性定律”是人類最基本的共識之一,就像人類的另外一個共識是人類都是動物,大家都找不到人類不是動物的任何質疑理由。
根據這種宇宙最基本的規律“性質慣性定律”,地球與蘋果都有共通的性質,也就是物質性質,換言之,地球與蘋果都有維持這種物質性質的本能慣性。
問題關鍵之處在於,地球與蘋果的而且確都有維持這種性質的本能慣性,但是,為什麼他們在維持這種本能慣性有一種本能幸福感。
這裡需要引入高國新的另外一個描述。
高國新這樣描述,物理學的研究必須包括人類在內,不包括人類在內的任何科學,必然不是真正的科學,因為人類是存在於宇宙的一分子,任何欠缺宇宙其中一分子的研究必定不是對宇宙的最科學研究,現代對宇宙的研究重任落在物理學身上,因此物理學也必須對宇宙的一分子人類作包含研究。
高國新通過以下一個例子描述物理學的研究描述必須包括人類在內的重要性。
這個例子就是以下這個提問的答案:
問題如下:第一種情況是:你很喜歡你的兒子,經常和兒子在一起,十分親近;第二種情況是:你在路邊遇到討厭的人,避而繞道。請問作為外界觀測者,並將外界觀測者放大1000倍並拉遠10公裡後,那麼外界觀測者研究你時,你已成為一顆“點”,然而外界觀測者是否認為因為某種引力令大點(你)與小點(你兒子)相近,或是因為某種排斥力令大點(你)與另外一個大點(你所討厭的那個人)相離呢?
正確答案:不是某種引力令大點(你)與小點(你兒子)相近,或是因為某種排斥力令大點(你)與另外一個大點(你所討厭的那個人)相離。是因為某種愉悅感、快感令大點(你)與小點(你兒子)相近,並非因為某種引力。是因為疼苦感、厭惡感令大點(你)與另外一個大點(你所討厭的那個人)相離,並非因為某種排斥力。
高國新指出,現代物理學中的力的大小,其實也就是得到某種愉悅或回避某種疼苦的欲望大小而已。正如你用手拍一張木枱,你大力拍下去,其力則大(其實是因為欲望大),你小力拍下去,其力則小(其實是因為欲望小而已)。
高國新通過引入人類這個宇宙中重要的一員進入物理學研究描述的視野,消除物理學研究描述的一些界限,令物理學的研究描述可包括人類的活動在內,不再令物理學強行將人類活動之外的客觀世界剝離出來單獨研究。
高國新指出了吸引力與排斥力的本質(物體相互靠近與遠離的本質),其實就是物體得到某種愉悅感、快感的欲望的表現與回避某種疼苦感、厭惡感的欲望的表現而已。
事實上,現代物理學的確走入一種誤區,例如太過注重數理化。舉一個簡單例子,某個小伙子喜歡一個姑娘,他想方設法靠近這個姑娘。將這個小伙子以及姑娘的觀察視角拉遠,他們將被物理學家觀察為粒子,現代物理學家更注重在數學上揭示這兩個粒子的行為,例如多少天靠近一次,靠近的距離多遠,分離的速度如何,規律性如何,靠近程度如何,甚至還在未能規律性的使用公式解釋時引入一些常數等等,到最後,描述這個小伙子靠近姑娘的公式將無限復雜,就像現在超弦計算一樣無限復雜,與此同時,物理學家希望在這條公式中揭示兩個粒子(小伙子與姑娘)靠近與分離的本質,這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因為,無論這個公式有多復雜,小伙子靠近姑娘的本質就是小伙子喜歡這個姑娘,想靠近這個姑娘而已。
至今為止,物理學僅解決了一些數理問題,例如通過計算推斷宇宙由超弦組成,但超弦的本質是什麼?現代物理學永遠無法得出答案,物理學家同樣像愛因斯坦、牛頓一樣將許多本質問題交給“上帝”來回答。
高國新將人類的行為、欲望、思想引入物理學後,創立的《性質宇宙學》很好地解決了物理學中原來無法解釋的本質問題:例如宇宙如何產生超弦、超弦的本質、超弦如何構築世界等等。這在以後會有論述。
高國新指出,人類是宇宙的一員,與宇宙本質上是無界的,人類的規律與宇宙的規律本質是相同的。因為人與宇宙無本質界限,任何人為的分離都無科學根據的,因此高國新總結出另外一個宇宙定律:“性質慣性幸福原理,性質被改變痛苦原理”。
2、性質慣性幸福原理,性質被改變痛苦原理
人類當中有這樣一個規律,感覺愉快的,必然盡量維持,感覺疼苦的,必然盡量回避。有一些特殊例子如苦行憎,雖然苦行憎受苦卻不會努力改變他現在的狀態,然而他卻是在追求更喜歡的幸福,所以本質上苦行憎也在盡量維持他追求幸福的幸福感。人類與宇宙無本質界限,任何人為的分離都無科學根據的(若強行分離,現代物理學將成為解釋宇宙的次品),因此我們所知道的宇宙萬物也是遵守與人類相似的規則。
根據“性質慣性定律”,宇宙萬事萬物都有維持他原來性質的本能慣性。這種維持性質本能慣性的能力,也就是萬事萬物在維持原本特性時有一種本能幸福感而希望盡量維持的表現。
性質慣性幸福原理,性質被改變痛苦原理即是指性質在維持他的原本性質時有慣性的本能幸福感,在不能維持他的原本性質時有慣性的本能疼苦感。
現在再回頭分析蘋果與地球,蘋果與地球為了讓彼此物質的性質得以維持並更強烈(合在一起的蘋果與地球比分隔1萬光年的蘋果與地球物質屬性更強),為了滿足物質屬性的這種本能幸福感而相互靠近,這就是除牛頓與愛因斯坦外的第三種解釋,也是三者之中最接近宇宙本源的解釋。
高國新通過《性質宇宙學》史無前例的將世界的現象轉化為幾種“基本語言”:
1、性質為維持原來性質的本能慣性;
2、性質為維持原來性質的本能慣性欲望;
3、性質本能慣性欲望得到滿足的一定快感,性質本能欲望得不到滿足的一定疼苦感。
現代物理學有普遍共識,認為宇宙的根本是由振動的弦線組成,稱之為“超弦”,“超弦”理論已通過一系列數理上計算的驗證。但物理學家對“超弦”的本質一無所知。
通過《性質宇宙學》的幾種“基本語言”,高國新進一步解釋宇宙最基本的性質如何誕生“超弦”,並揭示了“超弦”的本質,並揭示“超弦”如何構築宇宙萬物的最根本原因。高國新成功令《性質宇宙學》成為“超弦”理論的最有力基礎。
與此同時,高國新也成為世界上首個建立“哲學”與“物理學”最根本統一基礎的學者。
“物理學”的種種未發掘“聖杯”,在全新的科學理論《性質宇宙學》中存在無窮的吸引力。在“哲學”與“物理學”統一的未來,將有更多令人驚奇的發現與思想家誕生。
有興趣的讀者,可上-網-搜-索《性質宇宙學,超弦理論的終極揭秘》閱讀超弦理論與《性質宇宙學》的融合,並了解“哲學”與“物理學&rdqu[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