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普通人對原****的印象,除了傳說中那無比巨大的破壞力外,剩下的大概只有那壯觀的蘑菇雲了。但是,究竟蘑菇雲是怎麼形成的,知道的人就寥寥無幾了。下面就來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原****之所以不同於其它的****,其關鍵在於它爆炸時釋放的無與倫比的能量,在其爆炸中心區會產生數千萬度的高溫與幾百萬個億帕的高壓。這些高溫高壓迅速地影響著其周圍的空氣,大約在二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就能使它周圍的空氣升溫膨脹而又快速上升,並且依靠那上沖時的巨大能量將地面的石頭、碎片、粉塵等各種物質粒上高空而形成蘑菇莖。而在上升的過程中由於同周圍低濕空氣的接觸,這就使得熱氣團的溫度逐漸降到同周圍氣體的溫度相同了,於是便向水平方向散開而形成蘑菇頂,這樣一個完整的蘑菇雲便形成了。隨著上升高度的增加,地面壓力的逐漸減小,蘑菇莖部分的組成物便紛紛落下,最終一切恢復正常。 轟炸日本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把原****應用於戰爭。嚴格的說,美軍用原****襲擊廣島和長崎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核戰爭,但卻從此把人類社會帶進了陰森恐怖的核大戰的陰雲裡。繼美國之後,原蘇聯在1949年、英國在1952年、法國在1960年分別搞出了自己的原****。風起雲湧的核軍備競賽把古老而原始的戰爭概念徹底改寫。一個國家在世界上能否有地位,一個國家在世界上是否有發言權,已不再僅僅體現在這個國家有多少飛機、多少坦克、多少大****的實力上,更主要的,是看這個國家有沒有原****。面對這種嚴峻的生存格局,剛剛建立不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們果斷決定:研制中國自己的原****!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在中國西部羅布泊實驗場爆炸成功。從而使中國一步跨入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核大國”俱樂部,以有核國家的身份,奠定了自己在人類社會上非同尋常的位子。 核戰爭中使用的武器叫核武器。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裂變或聚變反應,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核武器的主要種類有原****、氫彈和中****和特殊性能核武器。原****是利用原子核發生裂變(分)時釋放巨大能量的原理產生殺傷力。而氫彈則是利用原子核聚合(合)時同樣釋放巨大能力的原理產生殺傷力。這一“分”一“合”雖然機制相反,但都有巨大能量釋放出來,而且氫彈的“聚變反應”比原****的“裂變反應”所釋放出的能量要高千倍。氫彈是以氫元素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來釋放能量的,它的威力比原****更巨大。從原****爆炸成功到氫彈爆炸成功,美國用了7年時間,法國用了8年時間,英國用了4年半,原蘇聯用了4年時間,而中國僅用了2年8個月! 這是因為原****爆炸後產生了巨大的熱量,使周圍的地面的小顆粒迅速被汽化,空氣也被加熱,迅速膨脹,上升,帶著這些小顆粒一起上升,當上升到了一定高度,上升氣流逐漸冷卻下來,在很高的高度停下來,但下面又源源不斷的上來氣流,上面的已經冷卻的就被頂開,形成了巨大的蘑菇蓋,下面的上升氣流就成了蘑菇的柄,就有了蘑菇雲 為了在核爆炸地點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壞,如攻擊像導彈地下 倉庫及雷達設施等具體軍事目標,核彈需要在接近地面時引爆。 核戰略家們創造了一個恰當的名詞“地爆”來稱謂它。作為核爆 炸的形式之一,地爆的聲響就好似一場大暴雨或是氣球炸裂時發 出的聲音。此外,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原****是在遠離地面 的空中爆炸的,被稱作“空爆”。“空爆”的殺傷范圍更大,但 它的點爆炸威力卻較弱。
在地爆時,地面被炸出一個巨大的彈坑,大量的泥土和碎石 被拋向空中。在“爆心投影點”,即爆點附近,爆炸的威力可以 使巖石水分蒸發,甚至將其熔化。在間隔一段時間後,離爆心較 遠的巖石也將被粉碎,從彈坑中散射出來。這一過程的發生,連 同燒焦了的彈體和彈殼的殘骸,都加劇了核火球把大量的塵埃帶 入到大氣層中,被蒸發了的巖石和金屬以及被熔化成液態狀的巖 石很快就凝縮成極小的塵埃微粒。核爆炸的強烈放射性使得一切 都變成了帶有放射性沾染的廢墟。放射性持續的時間取決於是什 麼樣的放射材料。為了增加放射性強度,核彈表面可塗上一層像 钚那樣具有高度放射性的物質,這種核彈常被稱作“髒彈”。而 最大的“潔彈”是中****。它爆炸時產生的能量幾乎全部都變成 具有很大殺傷力的中子束,而不是沖擊波,就像放射性一樣,具 有致命的殺傷力,它使所有與中子沖撞的東西也具有放射性。但 中****的目標是殺傷人,而建築設備卻完好無損。一般說來,既 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占領敵人的城市(在放射性允許的條 件下),是奪取戰爭勝利的理想方式,正是基於這種考慮,人們 才研制中****。
被核爆炸掀起的大石塊雖然很快從空中落回地面,但是一個 巨大的、由放射性微粒構成的煙柱卻騰空而起,一直進入大氣層。 核爆炸會產生一股強大的向上對流的空氣,這股氣流有助於把核 塵埃帶到地球大氣層中的逆溫層頂部,即人們所熟知的對流層頂。 對流層頂以下就是對流層。在這裡,空氣的溫度隨著高度的下降 而降低並且易於形成不穩定的對流。大多數氣候現象都在對流層 生成,如雲、暴風雪、鋒(即冷熱團的分界處)等。對流層頂以 上是同溫層。空氣的溫度在這裡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而空氣 的運動變得相對穩定。地面至對流層頂的高度,在極地為6英裡, 在赤道則為11英裡。同時,對流層頂在不同地區上空的高度還 根據不同氣候條件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當核塵埃煙柱到達對流層 頂時,便開始沿水平方向向四周擴散,形成人們所熟知、然而卻 決不願親歷目睹的蘑菇狀煙雲。它非常像在冷鋒中積雨雲的風暴 雲層加速展開的情景,當其升到對流層頂時,同樣也是水平地向 四周擴散,從而形成一個“鐵鑽”的形狀。在爆炸當量為100 萬噸級或更大威力的核爆炸中,核塵埃將升入同溫層,抵達15 英裡的高空,當爆炸當量為50百萬噸級時,核塵埃則上升到 30英裡的高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