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冬至是吃餃子的季節嗎?有什麼講究嗎?正文

冬至是吃餃子的季節嗎?有什麼講究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灶公”灶前過夜。

冬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著,天未亮,就吵著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裡,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後,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戶尉”,保一家平安。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一般是12粒,閏年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來爭食時,噪聲嘩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

冬至早,一家人帶著“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潮汕冬至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後,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谷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後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裡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後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後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於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據王琳乾先生的《汕頭舊俗談》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未處決,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一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於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於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興義冬至習俗
興義人過冬至就是全家在家或者到館子裡吃涮羊肉或者狗肉火鍋,十分熱鬧。興義最出名的就是當地的羊肉粉,因為放醬,味道十分香濃爽口。

紹興冬至習俗

冬至是紹興民間一年中的大節,諺稱“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們一直是把它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的。《嘉泰會稽志》稱其節“大略如正旦而差簡”,且諸多事情皆以冬至為起點。農歷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後106天為准,謂“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為頭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記季節變化。民間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過冬,冬至月底,賣牛買被”,“冬前不結冰,冬後凍煞人”及“晴冬至爛年邊,雨冬至晴過年”之諺,以冬至遲早、晴雨占一冬寒暖與年邊干濕。是日,民間必家家團聚宴飲,一如除夕吃年夜飯之俗。

紹興民間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廟裡去祭祖,謂“做冬至”。一般於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稱“送寒衣”。祭祀之後,親朋好友聚飲,俗稱“冬至酒”,既懷念亡者,又聯絡感情。紹興、新昌等縣的習俗,多於是日去墳頭加泥、除草、修基,以為此日動土大吉,否則可能會橫遭不測之禍。

冬至又稱“長至”,一年中,此日夜晚為時最長,故民間有“困覺要困冬至夜”之說,謂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夢天天。

舊時,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紹興人愛在冬至日前後將一年中的吃飯米預先舂好,謂之“冬舂米”,一來因為過了冬至,再個把月時間就“著春”了,家事將興,人人須忙於備耕,無暇再去舂米;二來因為春氣一動,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時的堅實,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減少糧食的損耗。

紹興人家中釀酒,一般都愛在冬至前下缸,稱為“冬釀酒”,釀成後香氣撲鼻,特別誘人,加之此時的水還屬冬水,所釀之酒易於保藏,不會變質。此時還可以用特種技法釀成“酒窩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禮品饋贈親友。

 馄饨冬至夜,紹興民間還有“生火熜”習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內,謂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來年家事興旺發達。

舊時越中,無論男子婦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則挨家挨戶都要吃一頓面條,謂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傳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卻各有說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團而就節;夏至食面,則用面(條)之長狀夏至之長晝。雖然後者可用壽慶吃面討長壽彩頭之俗進行印證,但畢竟無見於記載。晚清紹興學者范寅在《越諺·飲食》中說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時食”,可見古代紹興還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紹興民間忌諱甚多,忌說不吉利之語,忌吵罵滋事,忌打碎盤碗;婦女不歸寧,出嫁婦女務必於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過夜;不許打罵孩子,即使是最頑皮的學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責罰,先生只能舉著戒尺警告說:“帳,給你記到明天再算!”。
 
冬至為何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捨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捨“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立冬,冬至都吃餃子,忘了就忘了,沒什麼影響,就是以前鉸子是好東西,找個由頭吃罷了,現在生活好了,可以天天吃了,



下面是貼的吃餃子的原因:

但是冬至吃餃子一說是來自民間對張仲景的紀念



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為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

其實在傳統上立冬這天沒什麼特別的關於吃上面的講究。吃餃子估計是很多人認為是節氣總要吃點什麼,而又對節氣有些不大熟悉,於是拉了餃子來當壯丁。如果說希望在吃的上面達到一些對身體的調養的話,我覺得按照秋冬養陰不擾乎陽的原則最好多一些溫熱少些生冷的東西。



由於冬天在五行中屬水,味歸於鹹,色顯於黑,對應的髒器是腎,也就是解剖學上的泌尿生殖系統。所以多吃一些熱量相對搞一些的東西,同時多補充一些水分,如果有條件的話在膳食中增加一些黑色的食品會很好,水系的食物大部分都是黑色的。天氣冷了人的活動量也減少了,加上空氣的干燥水分流失很大,很容易排便不規律。所以早點或夜宵的時候吃一點黑芝麻糊會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另外這個時候溫度低了很多,吃飯前最好先喝點熱的湯水以免壓了涼氣造成不舒服。吃東西的時候也最好趁熱吃,納溫以護脾土,土平才可生水,這樣才可以讓身體與冬季的養藏之道取得一致。



還有就是水火不相容,因此冬天過於燥熱的東西要少稍微克制一些,特別是酒這種大熱大陽之物。



平時經常感覺口干舌燥的人,這時候可以用鴨子配點冬蟲夏草,加些黃酒、蔥、姜上鍋蒸了來吃。做的時候要注意的是,由於鴨子的肉質纖維比較嫩,所以事先去血沫子的時候要冷水下鍋,等水開起來後撈出就可以了,不然吃的時候口感不好。
 
二十四節氣
立春:斗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斗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斗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諺語雲:“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春分:斗指壬。太陽黃經為0°。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太陽黃經為15°。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能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谷雨:斗指癸。太陽黃經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得以生長,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諺雲“谷雨前後,種瓜種豆”。
立夏:斗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小滿:斗指甲。太陽黃經為60°。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北斗指向已。太陽黃經為75°。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瘦下來了,胸小了,怎樣豐胸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