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用筷子做什麼好正文

用筷子做什麼好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用筷子做什麼好
 
中國人使用筷子,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歷了一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於是不得不隨地折取一些草莖木棍來幫助。

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記載,纣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姜子牙喜歡釣魚,整天又釣不著,只有空著兩只手回家,他的妻子很生氣,這天姜子牙又釣魚回來了,妻子連忙喊他吃飯,姜子牙很餓伸手就去抓肉吃,這時不知從哪兒飛來一只小鳥,落在他的手面上抓他,他趕走了,又去抓肉吃,小鳥又落在他的手上抓他,他想這是只神鳥吧?我趕走了兩次怎麼又飛回來了,這時,小鳥說話了,姜子牙跟我走,就飛了出去,姜子牙也隨之而去。小鳥飛到一個竹芭上停了下來,抓了兩根小竹棒給姜子牙說,你拿去夾肉不要用手抓了,姜子牙聽了小鳥的話,就把兩跟竹棒拿回家,坐下就夾肉吃,這時竹棒跟冒出一股煙,姜子牙很驚訝,怎麼會冒煙那?是不是肉有問題?坐在跟前的妻子看在眼裡,說出了實話,肉裡我放毒藥了想毒死你。從此以後,姜子牙吃飯的時候都用這小竹棒,以防辟邪的,在後來人們都用它就叫筷子了。
聽說南方的筷子差不多是用竹子做的。
 
筷子是一種食具,用於夾起食物並把它們送往口裡。
英文名:chopstick(單根筷子),chopsticks(一雙筷子)。
起源於中國,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幫助吃飯的工具),也叫筯,還叫棶,因為箸和住是諧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後來就用停住的反義字”快“加個竹字頭,就成了現在筷子名稱的由來。(清朝趙翼曾引用明朝陸容的《菽園雜記》說:「起於吳中。凡舟行諱住諱翻,故呼箸為快子」)
筷子從古代就流傳至鄰近國家,當今已成為東南亞多個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筷子多為竹制,亦有金屬、象牙與塑料等。
[編輯本段]使用方法
筷子的使用方法並不唯一
*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
*下面的筷子要固定,只動上面的筷子,然後夾住食物,這點很關鍵。
*兩根筷子頭部合起來,筷子尖對准,很容易就能夾起吃的東西。
*盡量用筷子尖夾取,需要時左手放在食物下方承托,避免在送到嘴之前食物滴漏。
[編輯本段]使用的禮節
*夾起食物之後,不應該放回盤碟;
*不能用筷子對著人或用餐時拿筷子指手畫腳;
*不能夠用筷子在菜盤上來回的轉而卻又不夾菜;
*不能將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飯。這是祖先奉獻物安置方法,參見腳尾飯(有指因為像拜神時,香插入神爐的動作,再者一般拜祭不會這樣做,望他人指正;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裡請客吃飯時,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
*不能夠將筷子含在嘴裡。
。。。。。。
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進餐用具。握筷姿勢應規范,時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時,應先將筷子放下。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盤子上,還則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請服務員換一雙。在用餐過程中,已經舉起筷子,但不知道該吃哪道菜,這時不可將筷子在各碟菜中來回移動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進嘴裡,或用舌頭舔食筷子上的附著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動碗、盤和杯子。有事暫時離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裡,應把它輕放在筷子架上。
在席間說話的時候,不要把筷子當道具,隨意亂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點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輕輕地放下,盡量不要發出響聲。
使用筷子的禮儀
中國的筷子是十分講究的,“筷子”又稱“箸(筋)”,遠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記載“纣始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富貴的標志。做筷子的材料也不同,考究的有金筷、銀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現在有塑料筷。湖南的筷子最長,有的長達兩尺左右;日本的筷子短而尖,這是由於吃魚片等到片狀食物的緣故。筷子傳入日本是唐代,現在它是世界上生產使用筷子最多的國家,平均年產130億雙筷子,其中90%,是只用一次的“剖箸”。日本人還把每年的8月4人日定為“筷子節”,並且在使用筷子時講究”忌八筷”。
中國使用筷子,在人類文明史上是一樁值得驕傲和推祟的科學發明。李政道論證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種族時說:“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發明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熱,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
比較起來,西方人大概到16世紀、17世紀才發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日本的學者曾測定,人在用筷子夾食物時,有80多個關節和50條肌肉在運動,並且與腦神經有關。因此,用筷子吃飯使人手巧,可以訓練大腦使之靈活,外國人對這兩根神奇的棍狀物能施展出夾、挑、舀、撅等功能欽羨不已,並以自己能使用它進食而感到高興。
在長期的生括實踐中,人們對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禮儀上的忌諱: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時,不能坐在餐邊,一手拿一根筷子隨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盞或茶杯。
二忌擲筷。在餐前發放筷子時,要把筷子一雙雙理順,然後輕輕地放在每個人的餐桌前;距較遠時,可以請人遞過去,不能隨手擲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橫一豎交叉擺放,不能一根是大頭,一根是小頭。筷子要擺放在碗的旁邊,不能擱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暫時離開時,要把筷子輕輕擱在桌子上或餐碟邊,不能插在飯碗裡。
五忌揮筷。在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菜盤裡揮來揮去,上下亂翻,遇到別人也來夾菜時,要有意避讓,謹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說話時,不要把筷子當作刀具,在餐桌上亂舞;也不要在請別人用菜時,把筷子戳到別人面前,這樣做是失禮的。
[編輯本段]筷子起源
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國是筷箸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纣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雲「纣為象箸,箕子歎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纣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懷疑古籍「纣為象箸」的記載,他們認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無象,何來牙箸?據考古學家發現,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還有「茯象」和「來象」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據《本味篇》載:「旌象之約」,就是說象鼻也是一種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時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圍獵,才有「纣為象箸」的可能。
大禹為傳說的中國用箸第一人

我國東北有一則民間傳說,相傳大禹在治理水患時三過家門而不入,都在野外進餐,有時時間緊迫,等獸肉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然後開拔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折樹枝夾肉或粉粢(米飯)食之,這就是筷箸最初的雛形。傳說雖非正史,但因熟食燙手,筷箸因運而生,這是合乎人類生活發展規律的。
《禮記》鄭注雲「以土塗生物,炮而食之」。這是把谷子以樹葉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專家認為這種烤食法也推動了箸之形成。當先民把包好塗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時,為使其受熟均勻,不斷用樹枝撥動,我們聰明祖先也就是在撥動原始爆米花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天長日久,筷箸的雛形也漸漸地在先民手中出現。
這當然是推測,因為新石器時代末期進入到夏禹時代還沒有文字,當時無法記錄箸之發明過程,但飲食專家的這些推測是不無科學道理的。
《韓非子·喻老》稱筷為「箸」,這再次佐證筷最初是以木竹為材質。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們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國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者聲」,古人雲:「箸為挾提」而挾從木,這又一次旁證先民最早以細樹桿或竹為挾食工具。不過用樹枝、細竹從陶鍋中挾取燙食到箸之形成,這是一個數百年甚至更遠的漫長時間。
人類的歷史,是進化的歷史,隨著飲食烹調方法改進,其飲食器具也隨之不斷發展。原始社會,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進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燒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從羹中撈取菜肉用餐匙極不方便,而以箸挾取菜葉食之卻得心應手,所以《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鄭玄注「挾,猶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時代羹為副主流,食羹用匙極不方便,以手來抓滾燙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於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總而言之,箸的出現,並不是孤立的。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發現了匕匙。當歷史推進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發展,生活條件也有所改善,單以匕匙進食已不能適應烹饪的進化,箸也就順乎潮流而出現。不過四千年前的夏代,箸還處於雛形,後又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演化,至商湯時代也就漸漸形成比虎口長一些的兩根長短相同的小棍棍。繼而發展到商代末期,纣為滿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貴生活需要,而下令獵象鋸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誕生史無記載,現在只能根據一些專家的種種推論和旁證來追溯占箸的產生,但我們認為箸的如此出現是歷史推衍的必然結果。
筷子的發明與食物形式有關
我們的祖先發明筷子與食物有關。中華民族很早就開始了農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適應性強的谷子(黍)。黍類糧食有兩大特點,一是顆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時候,我們祖先可能是將谷粒(小米)搗碎煮粥食用的,往往還要摻雜一些野菜、樹葉之類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並節約糧食。據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義是摻有野菜和樹葉的粥狀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區還有一種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摻上一些甜杏仁之類的東西,食用時用熱水一沖即可。在這裡,“油茶”一詞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義。廣東人至今把吃早點叫做“吃早茶”,實際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較接近原始的意義。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讀作“恰”,很接近“茶”字讀音。在華北一些地區,把“熬玉米粥”稱為“擦黏粥”,同樣,“擦”與“茶”同音。這些現象都說明“茶”原本是一種食物。茶吃起來比較費事,其中的野菜和樹葉之類會妨礙茶的流動,而不容易把茶喝進口中。這是我們的祖先發明筷子的關鍵所在。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塊,可以切成小塊拿在手中進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殼,可以蒸煮成團,同樣可以用手抓著是進食。我們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種粘稠的半流質食物,不能用手抓著吃,也不能用手撈食影響其中的野菜和樹葉。可能有一個聰明的古人順手取來小木棍兒之類的東西試著把野菜或樹葉撥入口中,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稱呼是“箸”,箸字的繁體寫法是“筯”。從讀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幫助進食,並非必不可少的進餐工具。但那時的小木棍兒之類還不能稱之為筷子,筷子之所以稱筷子,主要在於人們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術,而用筷技術則需經過刻苦練習才能掌握。我們的祖先發現用小木棍兒之類撥食茶中野菜樹葉的方法之後,就會紛紛模仿,最後把小木棍兒的數量固定為兩根。熟能生巧,古人們使用小木棍兒的技藝越來越高,直到把兩根小木棍兒使得上下翻飛,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樣靈活自如,筷子就誕生了。在這裡,本人把筷子定義為兩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兩者缺一不可。
[編輯本段]名稱解析
筷子於唐、宋、元、明、清統稱「箸」

筷子有多種名稱,先秦時期稱「挾」,也作「莢」。

[1] [2] 下一页

怎樣減肥瘦身不反彈?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