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掉寶寶吃手的壞習慣? 先看看孩子為什麼吃手: 寶寶剛出生時,口唇接觸媽媽的乳頭就會自發地作出吃奶的吸吮動作,這是一種生理性的吸吮反射。當他們在饑餓時,無論口唇碰到什麼東西,都會引起吸吮反射,甚至在熟睡中也會自發的出現吸吮動作。 稍大一點,饑餓時大多數寶寶(占嬰兒的90%)會將自己的手指放在口中吸吮,這是一種正常現象,爸爸媽媽不必太在意。 2—3歲後,寶寶饑餓時會要求吃東西,這種吸吮手指現象逐漸消失。寶寶4歲了,還吃手,甚至出現咬指甲、咬被角、咬衣服袖口的現象,就可能是行為問題,需要進行矯治了。寶寶需要吸吮。剛出生的寶寶對吸吮有一種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想辦法自己滿足自己——吸吮手指,這是一種替代和安慰。 吃手是寶寶對愛的呼喚。爸爸媽媽或看護人很少和寶寶肌膚相親,很少陪寶寶說話、做游戲,寶寶饑餓、患病時不能得到及時的撫慰,吃手是寶寶的一種自慰方法,其中多少有些無奈。吃手是寶寶排遣壓力的方法。如果寶寶的生活環境、看護人經常更換,或爸爸媽媽對寶寶要求過嚴,經常訓斥打罵寶寶,家庭關系緊張等等,在教大心理壓力下,寶寶會通過吃手來派遣內心的壓力。 吃手是寶寶對抗孤單寂寞的方法。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個寶貝,孩子不免孤單,如果孩子常獨自在家裡玩玩具、看電視,接觸不到同齡的伙伴和新鮮事物,不免會感到寂寞,孤單和乏味,孩子會用吃手來排遣孤單和寂寞。
寶寶吃手害處多: 手寶寶常吃手,小手浸泡在口水裡,受到牙齒的壓迫,時間一久容易出現手指蛻皮、腫脹、感染、變形。 牙小手放在嘴裡,影響出牙,時間一久可能會引起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 衛生寶寶的小手東摸西動,粘了不少髒東西,一吃手,髒東西就入口了,容易引起腹瀉、感染寄生蟲等。 心理如果寶寶形成了吃手的壞習慣,不僅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也容易產生緊張、焦慮、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緒情感,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
應對吃手有對策 1、讓寶貝享受吮吸的快樂。媽媽要盡可能用母乳喂養寶貝,讓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樂。如果要斷奶,要及時添加輔食和配方奶,逐漸過渡,讓寶寶有一個適應過程,切忌突然斷奶,讓寶寶感到焦慮和沒有安全感。 2、多陪寶寶。爸爸媽媽要多摟抱、多陪伴寶寶,仔細分辨寶寶的各種要求,滿足他的各種需要,有條件的媽媽可以為寶寶做撫觸按摩,睡前給寶寶講輕松愉快的故事,讀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寶寶愉快地入睡,時時感到安全、幸福、滿足。 3、給小嘴找個依靠。當寶寶吃手時,媽媽可以給寶寶一塊磨牙餅干,讓他的小嘴啃啃,或來個安慰奶嘴或磨牙棒替換一下小手。 提示:安慰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潔和消毒。 4、為寶寶營造寬松、溫馨的氣氛。媽媽爸爸最好為寶寶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穩定、寬松的成長氛圍,讓寶寶快樂成長。 5、伙伴多多,活動多多。媽媽爸爸可以讓寶寶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鼓勵他廣交朋友,多接觸外面的新鮮世界;為寶寶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盡量不讓他一個人閒著,他就想不起來吃手了。 6、請醫生幫幫忙。如果寶寶滿四歲了。還吃手,媽媽爸爸就應當帶著寶寶一起咨詢心理醫生,和醫生一起分析寶寶吸吮手指的原因,根據不同原因進行糾正,輕的可指導爸爸媽媽滿足寶寶情感需要等措施,重者采用行為矯治方法。 厭惡療法在寶寶經常吸吮的手指頭上抹黃連素等無毒的苦味劑,或纏上紗布,讓寶寶吸吮時產生厭惡感,減少或消除這種不良行為。 提別提示:在矯治過程中,爸爸媽媽的態度要和藹,語言動作要輕柔,以關愛鼓勵為主,不要大聲呵斥,打罵寶寶,寶寶有進步時,要及時給以表揚。
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對於孩子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學習能力、文學欣賞能力都有著極大的好處,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
北京雨潤花教育書店專營精品早教、家教、少兒圖書,還有教具和學具,一定要抽空來看看! 在寶寶的手上稍微抹點辣椒類的汁,覺得不好吃,他就不吃了 我家的也是啊,老是吃大拇指,都4歲了,還在吃,不吃的話就不肯睡覺。 寶貝吃手是因為他對母體的一種記憶,吃手使他有安全感,可以告訴寶貝,手上會有細菌,吃到肚子裡面就會生小蟲子,會咬小肚子的,肚子疼了就要去醫院打針了,寶寶要去打針嗎?一般寶貝都是怕打針的,你不住的提醒他,慢慢的就會改掉吃手的習慣了。 吃手這件事要分年齡段來看。四歲以後吃手才不正常。不同年齡吃手方式也不一樣。一歲以內的孩子應該會吃手。吃手是孩子心心理發展的一個表現,也是嬰兒口部運動的核心。同時孩子吃手可以增強自信心。早期國外研究孩子吃手的比較多,如果父母在一兩個月或者是三個月以內開始阻斷孩子吃手,孩子的心理發育將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孩子長大以後自信心不足,多疑、膽小。 所以不要強行改掉寶寶吃手的習慣除非寶寶已經3、4歲了還吃手 寶寶愛吃手,是讓全球父母都感到頭疼的事。除了把細菌吃進肚子以外,父母更擔心的是,吃手會不會影響寶寶長牙和齒型呢?
雖然有不少心理學家和醫生將寶寶吃手的行為解釋為“寶寶探索認知的第一步”,而一旦吃手變成了寶寶改不掉的壞習慣,父母就會擔心起來:寶寶要咬著手指長大嗎?吃手會影響齒型嗎?牙齒會不會長不出來了?等等,等等。
一位長期從事小兒牙齒健康的醫學專家,曾對9個來小兒牙科健康門診就診的1—6歲寶寶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1歲6個月的寶寶,有19.2%的寶寶有吃手的習慣;3歲寶寶,有10%的寶寶仍愛吃手;而3歲6個月的寶寶,保留吃手習慣的比例下降至7.8%。以後,隨著寶寶的長大,吃手的比例會減少,但始終未止。由此可見,吃手的壞習慣在0—6歲寶寶中都甚為“風行”。
0—3歲寶寶吃手:父母不必太過擔憂!
這位專家說,3歲之前,寶寶正處於乳牙的初步發育階段,在這個階段寶寶的吃手行為,還不至於對寶寶日後的齒型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每個人都有第二次的長牙機會,即便乳牙長的參差不齊,只要長恆齒時多加注意,還是有機會長出一口漂亮的恆齒來的。但是,乳牙若發育不良,還是會發生或多或少的後遺症,所以,父母最好能讓寶寶在3歲前改掉吃手的毛病,確保日後的牙齒健康。
3—4歲寶寶吃手:易留下齒型後遺症!
這個年齡階段,是寶寶牙床發育的關鍵期,吮吸手指的動作可能會導致恆齒前傾。因此,如果3—4歲的寶寶過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導致恆齒的齒型缺陷,例如長出龅牙等症狀。3歲寶寶如果還在吃手,父母除了用各種方法來協助寶寶改掉這個不良習慣外,也可以每天用手指有意識地為寶寶做牙齒按摩。按摩的方法是,用食指朝寶寶吃手時手指的反方向,做緩慢的按壓動作,並注意確保成人的手部清潔。
4—5歲寶寶吃手:細心誘導效果最佳!
4歲的大寶寶還在吃手,父母一定會擔心變成無法修正的頑固性不良習慣。當你失去耐心時,也許會發現,越是強制地幫寶寶戒掉吃手毛病,越是適得其反。專家建議父母可以在寶寶吃手時,利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導正;在日常生活中,切忌使用反覆“提醒”(在寶寶沒有吃手的時候,也一直唠叨著:“不要再吃手喽!”)的方式來強化寶寶吃手的意念;如果想讓寶寶了解吃手的害處,可以通過講故事或一些生活化的方式來講道理。
一般來說,人的恆齒會在6—13歲之間發育完成,因此,在6歲之前讓寶寶改掉吃手習慣勢在必行。但在此要特別提醒各位父母的是,習慣並非一日養成,導正更需要耐心和方法,聰明的父母,祝你們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