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1、一般治療:休息,根據病情平臥或半臥位。水分入量要充足,液量不少於70~80ml(kg·d),有心力衰竭者減至60ml(kg·d),口服困難者應給靜脈補液。室內保持空氣清新,經常通風換氣,室溫以20~22°c,相對濕度以60%~70%為宜(住平房的爐上煮開水保持開蓋冒泡,或地上灑水,用濕洋拖把反復擦地等,都可起到增加室內濕度的效果),盡量吃富於熱量的流食、半流食,如奶類、代乳品、粥、蛋羹等,定時幫助患兒翻身變換體位。 2、病原治療:沒有明確病原的,一般首先按細菌感染治療,如細菌感染以肺炎球菌多見,可以先選用青霉素肌肉注射40~80萬u/次,每日2次,病情較重者需靜脈輸液可以靜脈點滴青霉素鈉鹽,120~240萬u/次,每日2次,青霉素過敏者可給紅霉素、羅紅霉素、交沙霉素,如先鋒ⅳ號、先鋒ⅴ號、先鋒ⅵ號、希刻榮及泰可欣等。病原明確者選針對性藥物,若為桿菌感染選用氨基糖甙類,如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有效,但此類藥物對聽神經及腎髒功能皆有損害,尤其能引起永久性耳聾,所以要慎用。即應用劑量要偏小,療程要短。目前臨床常選用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加克拉維酸(安美汀)及頭孢類抗生素。一般7~10天,可靜脈點滴3天,病情好轉後改為口服。病毒感染者常用威樂星、威利寧口服,病毒唑靜點,或與抗生素合用,10mg/(次·kg)體重,每日1~2次。 3、對症治療: (1)吸氧:喘憋者,有青紫或證實有低氧血症者可間斷或持續吸氧。采用鼻管或口罩吸入,給的合適時患兒感到舒服、安靜、喘憋、青紫狀態皆能改善,否則搖頭、躲閃、煩鬧即給的不適宜,注意鼻管有無分泌物者塞,要定時查看並清理。 (2)止咳祛痰劑:嬰兒不會吐痰,幼兒會吐痰者亦不多,只聽孩子咳嗽、呼噜,有時痰者發憋或咽到胃裡,痰積多了剌激胃,咳嗽後易引起嘔吐,此時不宜給含嗎啡類的麻醉鎮咳劑,暫時止咳實為假象,痰更排不出來,易者塞呼吸道、抑制呼吸及成瘾。此時可給藥物幫助患兒祛痰止咳。本院自制的“咳近”已在臨床應用30余年,受到很多家長及小患者的青睐,本合劑內含枸椽酸鈉(化痰)、吐根糖漿(祛痰)、非那根(鎮靜、平喘)等,價格低廉。此外“美可、嬰童咳水、急支糖漿、化痰口服液、鮮竹瀝、咳喘舒”等中西藥合劑,也可選用或配伍應用。 霧化吸入可以幫助化痰、排痰,住院患兒必不可少。一般4種藥物配伍吸入:α糜蛋白酶1支,慶大霉素4u1支,異丙腎素1mg1支及地塞米松2mg1支加100ml生理鹽水。每日霧化吸入2~3次,第六次10~20分鐘。有加濕器的家庭亦可於加濕器中各放1支藥,於加濕霧氣同時噴入室內,雖藥液濃度很低,對肺炎患兒也有幫助。 (3)退熱劑或物理降溫,同上呼吸道感染。 (4)鎮靜劑,患兒躁動不安影響休息,易引起和加重心衰,應適當給鎮靜劑,亦可降低耗氧量,常用有口服10%水氯醛、魯米那,注射用魯米那鈉鹽(苯巴比妥鈉)、鹽酸氯丙嗪和異丙嗪各半量的合劑。 4、心力衰竭治療:除吸氧、鎮靜外,需給強心劑以維持心髒的功能,常用地高辛30~40ug/kg為飽和量,首劑給1/3~1/2量,余量分2次,6~8小時各1次靜脈緩注。需要給維持量者,每天可給1/10~1/6飽和量,每日1次靜肪給藥或肌肉注射至心衰恢復。注意地高辛的毒性反應有否惡心、下即不再用藥。另注意有無心律不齊、脫落脈等。 5、激素應用:喘憋重,中毒症狀較重,重症肺炎應用皮質激素可以緩解症狀,改善病情,常用強的松。每日服1~2ml/kg,分2~3次口服,有靜點者可給地塞米松每日0.3~0.5ml/kg,分1~2次靜脈點滴(小壺給藥),3天~1周。 6、支持療法:重症肺炎,伴營養不良、貧血或免疫力低下的患兒可酌情輸新鮮血或血漿,5~10ml(kg·次)。 7、中醫中藥:用抗生素無效者或肺炎遷延不愈時用中藥配方以清熱化痰止咳為主、佐以消導化積,可用青黛3g、生石膏9g、銀杏9g、百合9g、杏仁9g、全瓜蒌9g、蟬衣3g、焦三仙9g或炒谷、麥芽各9g等。睡眠不佳者加勾*9g,咳喘明顯者加葶苈子6g、萊菔子6g,連服5劑。 [預防與保健] 1、從生後即注意科學喂養,爭取母乳喂養,增加免疫力預防佝偻病、貧血及營養不良。 2、多去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多曬太陽,加強體格鍛煉,增強抗病能力。 3、少去公共場所人多擁擠的地方,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的病人。 4、注意氣溫變化,及時增減孩子的衣服避免著涼,過熱時要多喝水。 5、一旦患上肺炎要加強護理,注意室內通風,保證適宜溫度、濕度,少量多次飲水,吃易消化食物。 患支氣管炎的患兒要注意休息,保持臥室的空氣流通,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給予易消化的食物,多飲開水。供給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每次各1片,每日3次。對慢性和多次發病患兒,應供給維生素ad,每次1片,每日2—3次。年幼體弱病孩,輕症可口服磺胺類藥物或青霉素類藥物,並配用一定的化痰止咳藥,起協同治療作用。磺胺類藥可選用復方新諾明,每日每千克體重20毫克,分2次口服。由於磺胺類藥物排洩較慢,易在腎髒中引起結晶沉澱,故用藥期間要供給充分水分,以利排洩。有的孩子對磺胺類藥物有過敏。用後發生皮疹、剝脫性皮炎等,若遇有過敏史的不能用。青霉素類藥物可選用阿莫西林,每日每千克體重40—80毫克,分3—4次飯後口服。口服青霉素類藥物也要注意有無青霉素過敏史,對有青霉素過敏的小兒要慎用,對特異性體質,以及容易引起過敏應的小兒甚至要禁用。這類患兒可改用頭孢菌素類藥物頭孢拉定,每日每千克體重25—50毫克,分3—4次服用。化痰止咳藥可選用化痰片,每次1/2一l片,每日3次。
對於因各種原因引起的過敏性咳嗽,通過血象檢查可發現嗜伊紅計數增高,此類咳嗽往往病程較長,可增加抗過敏的藥物賽庚啶,每日每千克體重0。25毫克,分3次口服。對反復患支氣管炎的小兒,應讓他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注意氣候冷暖變化,避免穿衣過多或過少。如果支氣管炎反復不愈,應到醫院仔細檢查是否患有支氣管先天畸形、支氣管擴張、低蛋白血症、結核以及慢性鼻窦炎、扁桃體炎等疾病。
小兒支氣管炎還可用中醫辨證施治: (1)風寒型:咳嗽、喉癢、痰稀色白、鼻塞、涕清、身疼、脈浮緊、苔薄白,方用杏蘇散加味:蘇葉3克,陳皮3克,半夏4.5克,獲苓9克,甘草3克,枳殼4.5克,薄荷3克,肺風草9克,白芷3克,前胡4。5克,水煎服,每日2次。 小兒支氣管炎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見於深秋及寒冬。由感染(細菌、病毒)、刺激(物理、化學)、變態等所引起氣管及支氣管黏膜的急性反應,分急、慢性。成人多見腺病毒或流感病毒,兒童則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引起。 急性支氣管炎起病急,可有畏寒、低熱、頭痛、鼻寒、流涕、噴嚏、咽痛、聲嘶等感冒症狀。以後出現咳嗽,初始為刺激性干咳,後有黏痰或膿性痰,少數人痰中帶血,一般持續3~5日後逐漸好轉,有時咳嗽可能持續2~3周。肺部可聞及干性或濕性羅音,咳嗽後羅音減少或消失。少數病兒可有白細胞增高,提示為細菌感染或合並感染。過敏性者在鼻涕和痰液內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x線檢查大多正常,或僅見肺紋理增粗。 慢性支氣管炎常伴有呼吸道反復感染和變態疾病,有長期吸煙或吸入刺激性氣體、煙霧、粉塵史,咳嗽或咳痰可延續3個月以上。兩肺可有散在性干性或濕性羅音,x線檢查可見有下肺紋理增加,呈條狀或網狀。如並發肺氣腫時,則兩肺透亮度增強,兩側膈肌低位。 小兒支氣管炎的治療與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治療原則相同,不再贅述。 (一)中醫治療 1.湯藥 (1)風寒咳嗽型:咳嗽聲重較急,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惡寒無汗,咽癢,發熱或不發熱,頭痛,苔薄白,脈浮。用杏仁、半夏、荊芥各6克,前胡、蘇葉各10克,麻黃3克,生姜3片。水煎沮服,每日2次,每日1劑。 (2)風熱咳嗽型:咳痰不爽,痰黃稠粘,口渴咽痛,鼻流濁涕,發熱頭痛,有汗,舌苔微黃,脈浮數。用桑葉、菊花、連翹、枇杷葉各10克,杏仁、前胡、桔梗、黃芩各6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3)熱痰壅肺型:咳嗽痰多,稠粘難咯出,發熱面赤,目赤唇紅,煩躁不安,小便黃少,大便干燥,苔黃,脈滑數。用麻黃3克,生石膏15—20克,杏仁、黃芩、前胡、蘇子各6克,川貝母、瓜萎仁各10克,萊菔於5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必要時可每日2劑。 (4)痰飲咳嗽型:咳嗽,痰多色白而粘,容易咳出,胸脘痞悶,食欲不振,苔白膩,脈滑或濡滑。用半夏、橘紅、杏仁、白術、茯苓、太子參各10克,蘇孑6克,白芥子、細辛各1.5克,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5)陰虛燥咳型:咳嗽日久,干咳無痰或少痰,口渴咽干,或潮熱盜汗,手足心熱,舌質稍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用百部、沙參、知母、杏仁、枇杷葉、前胡各10克,紫菀、烏梅各6克,青黛3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2.中成藥 (1)桑菊感冒片,或銀翹解毒片,每日2次,每次3片,周歲內兒酌減。 (2)川貝枇杷糖漿,每日2次,每次5毫升。或養陰清肺膏,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周歲內兒酌減。 (3)銀黃口服液,每日2—3次,每次5毫升。
(二)西醫治療 1.咳嗽:復方甘草合劑,每歲每次1毫升,每日3次。劇咳:咳必清5歲以上每次6.25—12.5毫克。 2.咳痰不暢:氯化铵每日每公斤20—60毫克,分4次,口服。 3.高燒不退:新諾明干糖漿,2—5歲一次1/2包,6—12歲一次1~2包,一日3次口服。或乙酰螺旋霉素片,每日每公斤體重20—30毫克,分4次口服。 區別肺炎與非肺炎時注意以下幾點,同時也是小兒肺炎的常顯態.
一看發熱
兒童罹患肺炎時大多有發熱症狀,體溫多在38℃以上,持續兩三天時間,退熱藥只能使體溫暫時下降一會兒,不久便又上升。兒童感冒雖然也會發熱,但體溫多數在38℃以下,持續時間較短,退熱藥的效果也較明顯。
但同時也應該警惕不發熱的小兒肺炎,寶寶患肺炎體溫可能會很高,但也可能不發燒,甚至體溫低於正常。發燒時間長短,也不能作為判斷肺炎的依據。有的寶寶發燒僅兩天就已發展為肺炎,而有的寶寶發燒一周也並不是肺炎引起的。所以但從發熱並不能判斷孩子是否患了肺炎,還需結合其他幾方面判斷。
二看咳嗽和呼吸
判斷還是是否罹患肺炎還需看孩子有無咳、喘和呼吸是否困難。感冒和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喘多呈陣發性,一般不會出現呼吸困難。若咳、喘較重,靜止時呼吸頻率增快(即不到2個月嬰兒呼吸次數≥60次/分;2-12個月嬰兒≥50次/分;1-5歲幼兒≥40次/分),兩側鼻翼一張一張的,口唇發青或發紫,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提示病情嚴重,不可拖延。
病毒性肺炎的病原體50%以上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該型肺炎占小兒肺炎住院總數的三分之一。好發於冬春季。最典型的好發年齡是6個月-3歲大。這些孩子往往起病急,先有〃感冒〃症狀,持續時間約3天,表現發低燒(測量體溫在38℃左右)、流清鼻涕水、咳嗽,約60%患兒也可不發燒。2-3天後咳嗽加重,呼吸快而淺表,每分鐘可達60-100次。最突出的症狀是喘、憋、呼氣延長,喘鳴之聲音有時不必用聽診器,只要靠近患兒就可聽到,患兒非常痛苦。
大葉性肺炎是指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肺葉有炎症並有完全實變,病原體是肺炎鏈球菌。細菌性肺炎約占兒童肺炎總數的10%—30%左右。典型患者著涼後表現為寒冷、發高燒、胸痛、咳嗽、吐鐵銹色痰,呼吸困難、面部和口唇青紫。
三看精神
要想及時發現兒童肺炎,細心的媽媽們也應該注意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孩子在發熱、咳嗽、喘的同時精神很好、能玩、愛笑,則提示患肺炎的可能性很小。相反,孩子精神狀態不佳、口唇青紫、煩躁、哭鬧或昏睡、抽風,少數患兒可出現谵語則說明孩子病得較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