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吮指頭和咬指甲是兒童期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行為障礙。據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的調查資料表明,在6—12歲的兒童中,“經常”和“幾乎整天”吸吮手指頭的兒童發病率為12%;而咬指甲的兒童其發病率則高達44%。另一位心理學家也證明了在14歲的兒童中,有程度不一的咬指甲行為的占55%。吮指頭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超過了兒童期應該的年齡,更反映出具有這種怪癖者的心理不健康。心理學家發現,吮手指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除了可能致使手指浮腫、牙齒閉合不良和感染疾病外,而且還是“對學習和工作產生內心緊張、壓力、憂慮或煩躁的症候……。這些行為本身雖然不能直接妨礙人的學習和工作,但卻可能是妨礙人學習和工作的自卑感、敵對感、或個人內心的某種別的情緒狀態的表現。”大家知道,吸吮是一種原始反射,凡接觸到嬰兒口唇的任何物體,都會引起吸吮反射。在嬰兒時期,吸吮自己的手指頭很常見。到2—3歲後,此現象一般會逐漸減少。但在嬰兒饑餓時,吸吮自己的手指頭有得到如吸吮母親乳頭般的滿足;在寂寞無聊、焦慮不安、身體有疼痛或其它不舒服表現時,吸吮指頭可以聊以自慰、減輕焦慮、轉移注意力,因而仍可能吸吮手指。如果偶然出現這些行為或持續時間不長,不應視為病態。隨著兒童年歲的增長及與外界接觸的增多,一般這一不良嗜好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消除。但是,若諸如饑餓、疾病、孤獨無伴、缺乏玩具等不良情境經常存在,吮手指的行為就可能形成一種癖好,以致難以革除。至於咬指甲的病因,心理學家認為與吮手指頭一樣,一般發生在其情緒緊張或抑郁的時候,並往往伴有睡眠障礙、磨牙齒、吮手指頭等症狀。有的人咬指甲行為是孩提時代對父母咬指甲行為的模仿,一般獲得了快感,逐漸形成了頑固性習慣。一位長相頗佳的少女,養成了吮大拇指的習慣。其表面雖然較活潑,但內心卻隱藏著許多憂慮。因為她的母親不僅喜歡打扮,而且凡事吹毛求疵、唠叨不停,她既希望女兒學芭蕾、又要她學民族舞蹈,更要她練鋼琴、讀英文。這位少女內心裡並不喜歡這些,而她母親卻非常熱衷於此,不惜花費時間和金錢,為其請名師。買這買那。每次女兒學芭蕾舞時,她就走在旁邊指點批評。練習時只要有一位學員的姿勢顯得優美,她就高聲喊女兒注意模仿,搞得女兒緊張兮兮的。可見,女兒吮手指的行為就是緣於這種內心沖突和對其母親極度不滿的結果。預防和矯治吮手指和咬指甲的關鍵,在於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避免錯誤的哺乳方法,以杜絕養成不良嗜好。對於已養成此類不良習慣的兒童和成人,在矯治時應注意:1.弄清原因,對症下藥。對兒童,如屬於喂養方式不正確,應培養孩子有規律的進食習慣,做到定食定量、饑飽有節;如屬於孤獨、寂寞等原因,則要給孩子一些有趣味的玩具,讓他們有機會與成人或其他孩子一起玩樂,培養其對環境、游戲的興趣,以轉移其注意力,逐漸糾正此類不良嗜好。對成人,應引導他們認識其行為的幼稚性,並教授正確有效的排憂解愁的方法,自覺戒除這一怪癖。2.正確教育,切忌粗暴。吮手指和咬指甲,在幼兒時期是很自然的,因此不應簡單地禁止,否則反而會強化這一行為,使他們感到更緊張。只有主動提供多種有趣的事如做手工、做游戲等,而不應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自然會解除其困惑,而不致這些不良嗜好的產生。因此,對此類兒童的不良嗜好施予強行制止的行為是有害無益的,嘲笑、譏諷、恐嚇、打罵更是不妥,這樣做只能使孩子的情緒更加緊張不安,甚至產生自卑感、孤獨感等不健康心理。3.厭惡療法。在童年時期,如果兒童養成了吮手指或咬指甲的怪癖,可以采用厭惡療法進行治療和矯正。如在兒童手指上塗上黃連水或辣椒水,使其感受到咬指甲或吮手指的苦痛,從而中斷該行為。
許多孩子和成人都有咬指甲和摳指甲的習慣。在所有神經性習慣中,咬指甲是最常見的習慣。
●放松手。讓孩子握緊拳頭直到感到手很緊張,握金拳頭數15下,然後猛地放開,這時他會感到手發熱和額頭出汗。讓他反復做這個練習,一直做到手放松後發熱和感到沉甸甸的為止。
●放松嘴和下巴。給孩子發出這樣的指示:閉緊嘴,輕輕地磨牙,閉住嘴微笑,用鼻子深深地和緩慢地吸進一口氣,吐氣時突然張開嘴。反復練習,知道臉部肌肉放松為止。
●讓孩子意識到咬指甲時的樣子。讓他坐在鏡子前觀察自己咬指甲的樣子,這個方法很靈,能使一些孩子受到強烈觸動。
●觀察孩子何時何地咬指甲,避開誘發環境。 .吸吮手指——表現為時間較長、神情專注、吸吮欲較強時
寶寶在嬰兒期,正處於用嘴感知世界的階段,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和照顧,長大以後,很容易出現咬指甲、吸煙等不良習慣,甚至容易產生脾氣暴躁、心理焦慮、對人缺乏信任感等現象。
如果孩子長時間專注地吃手指頭,媽媽們一定要通過安撫的方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從手指轉移到玩具、畫冊等色彩鮮艷的東西上,使其能夠更多的認知其它事物,對於大腦的發育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針對個別孩子的吸吮欲望特別強烈,如果不能用懷抱、撫摸、玩具等方法來滿足需求的話,建議各位媽媽們借用假奶嘴,有了它的幫助,一般能夠避免寶寶吸吮手指。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假奶嘴永遠不能代替來自父母的關愛,一旦發現孩子吸吮手指,就不負責任的把奶嘴塞進孩子的嘴裡,而不去查找孩子吸吮的真正需要,反而會適得其反,使孩子遇事更加依賴奶嘴來自我安慰和調節情緒,從而防礙孩子的正常成長。
2.吸吮手指——為了減輕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嬰兒時期的寶寶,往往對這個世界既好奇又驚恐,如果出現一些突發事件,如摔到地上,很容易使孩子從此產生不安全感以及情緒焦慮等現象。
在孩子獨自耍玩一段時間後,如出現哭鬧、煩躁的現象,應及時把孩子抱在懷裡,用手輕輕撫摸孩子的後背,並輕聲細語與其對話,這樣會給孩子帶來親切和愉快的感覺。
3.吸吮手指——媽媽喂奶方式不當
當我們在喂奶時,由於抱孩子的姿勢不當,不能使孩子躺在臂彎裡感到很舒服,或喂奶的方法不正確,喂食的速度太快,沒能滿足孩子吸吮的欲望。即使寶寶的肚子吃飽了,但是在心理上還沒能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便會通過吸吮手指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在喂奶的時候不要心急,等孩子主動吐出乳頭的時候再離開。邊喂奶邊觀察孩子的表情,看他是不是有一種滿足感,並且用胳膊來體會孩子細小的身體變化,他是不是躺得很舒服。如果寶寶已經能夠用奶瓶喝奶了,那麼一定要注意奶瓶嘴口的大小一定要適中,過大容易使寶寶喝奶過程中得不到足夠的滿足,從而導致寶寶吃手指頭。
聽了專家的分析,我開始留心觀察我家寶寶了,我發現寶寶吃奶的時候很認真,躺在我懷裡一動不動,有時吃著吃著能夠睡著。一旦寶寶吃飽,就會主動扭過頭去,或者干脆來個鯉魚打挺。於是我開始從我和老公身上找原因了。我們平時都要上班,偶爾還要加班,即使到了周末,經常睡懶覺,把一些本應父母做的事情推脫給家裡的小阿姨,忽略了和孩子的親昵與交流。於是本著“寶寶健康、父母己任”的原則,我和老公無論每天多晚回家,只要他還醒著,我們都會抱起他拍一拍,哄他睡覺。如果時間充裕,我們會拉著寶寶的手,看著他的眼睛,與他對話,盡管他還聽不懂,但是從他認真而好奇的眼神中,分明可以看到心裡的平靜與安寧。
專家提示
雖然處於嬰兒期的孩子吃手指頭是很正常的現象,一般都采取順其自然的原則,但如果孩子是由於其它原因而擁有這個習慣的,那家長決不能袖手旁觀了,要及早認清,撫平孩子幼小的心靈。
曾經有人對2650個寶寶做過調查,發現其中46%的寶寶都有吃手指頭的習慣,男、女孩之間沒有什麼顯著的差異,可見有這種習慣的孩子還不在少數。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在該階段如果父母能夠順其生理發展的需要,比如孩子在臨睡前有吃手指頭的習慣,不必太擔心,等孩子一睡著,記得把手指頭從他嘴裡移出來,不要讓他吃一整晚,以免長此以往手指變形,並試著讓他抱著熊寶寶或是布娃娃睡,用這種取代的方法,慢慢地把孩子的習慣矯正過來。相反,如果父母此時強硬的制止孩子吃手,反而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陰影,長大後容易焦慮、發脾氣,對別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有人認為過早斷奶是造成孩子吸手指頭的原因,也有人認為當孩子在6、7個月大開始長牙時,吃手指頭會造成暴牙,這兩種說法都沒有科學上的根據,通常暴牙是因為下颚形狀構造有問題,而斷奶的早晚、與吃不吃手指頭並沒有太大的關系。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