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孩子性格膽小怎樣培養鍛煉正文

小孩子性格膽小怎樣培養鍛煉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在努力分清“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正在學習“我”和周圍環境怎麼相處。由於年齡的關系,這個過程比我們想象得慢了許多,他們會對一些以前不熟悉的環境(比如快速移動的物體、嘈雜的聲音、陌生的環境)感到緊張和恐懼,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包括怕黑、怕水、怕高。專家說,這些都只能說明幼兒還沒有適應周圍的環境,並不意味著孩子有什麼不對。當然,也就不能說明孩子“膽小”。
當幼兒已經感到緊張和害怕了,家長千萬不可當著外人批評他“你怎麼這麼膽小”,這等於在教會他:以後你遇到事情,凡是不知該怎麼辦時,就是膽小!也不能假裝沒有看見或堅持讓孩子一個人待在引起緊張的環境裡(比如黑屋子),讓這麼小的孩子獨自面對恐懼是毫無道理的,況且這樣做也培養不出勇敢的孩子。1—3歲的幼兒在心理上正處於建立信任和委托感的階段,在此階段中,孩子受到驚嚇時保護是惟一正確的做法。如果你不保護他,他可能更害怕,可能真會變成“膽小鬼”,長大後也不會有充分的自信。
具體做法:
父母可以預先告訴孩子可能出現的變化。比如孩子害怕大的聲音,那麼走在鐵路旁,你要先告訴孩子:來了一輛大火車,如果你不想聽汽笛聲,先把耳朵捂上。這是讓孩子做個決定,是提供機會讓他選擇。但有些媽媽會對孩子說“快捂上耳朵,火車來了,汽笛聲該嚇著咱們了”,這樣說等於告訴他害怕是對的,你希望他這麼做。
要馬上撫愛受到驚嚇的孩子。孩子已經受到驚嚇,告訴他“別怕”一點用處都沒有。你要慢慢地跟他說話,輕輕地拍拍他或緊緊地抱住他,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這樣做會讓他感到安全。“恐懼”這東西是通過教育、經歷和被自己信任的人切實保護才能擺脫的。
不要總提使孩子受到驚嚇的事。安撫孩子的最好辦法不是不停地說話,控制住你自己,盡量少說,只是摟緊他。等他恢復正常後,不要繼續談論使他害怕的那件事,不要試圖幫他分析什麼,“噢,寶貝兒,剛才叔叔把咱們舉到半空,嚇著咱們了是不是?”這樣的話毫無安撫意義,反倒強調了恐懼。
除了上述三點,專孩子膽小怎麼辦?
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數都跟小時候受驚嚇有關。有的家長經常用一些刺激性語言嚇唬孩子,給孩子講“鬼怪”故事,本來是想讓孩子聽話、老實,沒想到卻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用恐嚇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
還有的家長雖然意識到了嚇唬孩子不對,卻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當孩子表現出膽小或正在害怕時,家長又表現出過分的關心和愛護,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裡千哄萬哄,不離左右,為他忙前忙後,甚至把平時孩子最喜歡的吃的、玩的一並送上,想借此打消孩子的恐懼心理。
可事實上,這樣做卻適得其反。不但不能讓孩子膽子變大,反而會助長孩子的恐懼心理。因為家長這樣做只是讓孩子暫時回避了他所懼怕的事物,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為什麼怕,怕什麼的問題,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又會舊態復萌。
所以科學家們指出,當孩子們表現出害怕時,讓孩子采取回避的態度,回避後又給他更多的關懷和溫暖,給他吃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這實際上是強化了他的恐懼心理。因為他表現出恐懼,尤其是回避恐懼給他帶來了好處,所以,他的膽子越來越小。
我們許多家長也常犯這樣的錯誤,“乖乖,別怕,有媽媽呢!”“我給你找點好吃的。”這恐怕是很多做母親的口頭語。長此下去,孩子的膽子沒有變大,倒會影響到以後孩子性格的發展。男孩表現為膽怯、退縮、自卑、孤僻及人際關系障礙;女孩則表現為過分害羞,過分嬌氣,過分依賴,難以承擔生活中最起碼的職責,導致行為異常。
那麼對膽小的孩子,家長應該怎樣進行幫助呢?
首先,要讓孩子面對恐懼,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家長要多加鼓勵。要明確孩子怕什麼,針對孩子所怕的事物進行科學的解釋和適當的安慰。一般孩子害怕都是由聽的有關“鬼怪”故事,或是電視節目中的恐怖情節引起的。所以家長平時不要給孩子講迷信或帶有恐怖色彩的故事,讓孩子看電視也應有所選擇,尤其是睡前更不宜看有關凶殺,驚險等節目,以免孩子做惡夢,加重孩子的恐懼心理。
家長平時也要有意識地從正面對孩子進行勇敢教育。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少年勇敢的故事,以激勵孩子鍛煉自己膽量和意志的決心和自信心。
當孩子表現出膽小時,做家長的不必過分關注他,甚至可以有意識忽視他的這種情緒。可以讓孩子去試著摸一摸他害怕的物體或家長親自摸一摸,恐懼心理會自然消失。
比如,孩子不敢一個人去廚房或者廁所,家長就可以訓練他單獨去干點什麼,“去幫媽媽把廚房裡的杯子拿來,我急等用。”一般膽小的孩子聽到讓他去廚房,就會有些猶豫,如果家長說些“別怕,哪兒什麼都沒有”之類的話,或者見孩子有些猶豫就干脆大聲斥責“膽小鬼”,只能加重孩子的害怕心理,讓他覺得干這件事很發怵。
如果家長換一種說法,用很平淡的語氣對孩子說:“我要藍色的那個杯子”或者“請你幫我把兩個杯子全拿來,我等著倒水呢。”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你讓他干的事情上,“拿幾個,什麼顏色的”而不會在意去哪兒,那個地方怎麼樣。
當孩子回來後,家長應給予口頭獎勵和物質獎勵,增加他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尤其是當孩子主動表現出勇敢和其他正常的,膽大的行為時,家長更該及時鼓勵,這樣通過反復強化訓練,孩子的膽小就會逐漸糾正過來。
有一點家長要注意,改正孩子膽小的毛病,不能操之過急,要慢慢試著來。有些家長“恨鐵不成鋼”,整天大聲地斥責孩子,“你怎麼這麼廢物”“膽小鬼”,結果孩子受這種消極暗示的影響,會更覺得自己不行,什麼都不敢做,哪兒都不敢去,膽子會愈發變小。由於得不到外部環境的幫助,還會引起其它的心理障礙。
家長應該多想些辦法,在自然、寬松的環境中,使孩子的潛意識發生變化,由於這種變化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孩子易於接受、且效果比較好。
家長也不要采取強迫或壓制的手段。如果孩子已經表示自己害怕做什麼,家長為了所謂的“鍛煉”,偏要命令孩子去干,孩子大都會哭鬧不休,心裡驚恐不安,根本不會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勉強為之,也達不到效果的。
孩子膽小,有恐懼心理,不僅會在生理上受到影響,造成睡眠不好,消化功能紊亂心律不齊等,而且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家長一定要高度重視,嚴加預防。

http://ok.ent100.net/xin/181645199.html


孩子膽小怎麼辦
很多年輕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孩子的“害怕”問題:怕黑、怕高、怕水、怕見生人等。媽媽多會擔心,爸爸則一口咬定,這孩子,沒出息,一點不像我!
孩子“害怕”就是“膽小”嗎?當了爸爸媽媽,恐怕就回憶不起來自己小的時候了。實際上,1—3歲的幼兒正在努力分清“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正在學習“我”和周圍環境怎麼相處。由於年齡的關系,這個過程比我們想象得慢了許多,他們會對一些以前不熟悉的環境(比如快速移動的物體、嘈雜的聲音、陌生的環境)感到緊張和恐懼,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包括怕黑、怕水、怕高。專家說,這些都只能說明幼兒還沒有適應周圍的環境,並不意味著孩子有什麼不對。當然,也就不能說明孩子“膽小”。
當幼兒已經感到緊張和害怕了,家長千萬不可當著外人批評他“你怎麼這麼膽小”,這等於在教會他:以後你遇到事情,凡是不知該怎麼辦時,就是膽小!也不能假裝沒有看見或堅持讓孩子一個人待在引起緊張的環境裡(比如黑屋子),讓這麼小的孩子獨自面對恐懼是毫無道理的,況且這樣做也培養不出勇敢的孩子。1—3歲的幼兒在心理上正處於建立信任和委托感的階段,在此階段中,孩子受到驚嚇時保護是惟一正確的做法。如果你不保護他,他可能更害怕,可能真會變成“膽小鬼”,長大後也不會有充分的自信。
具體做法:
父母可以預先告訴孩子可能出現的變化。比如孩子害怕大的聲音,那麼走在鐵路旁,你要先告訴孩子:來了一輛大火車,如果你不想聽汽笛聲,先把耳朵捂上。這是讓孩子做個決定,是提供機會讓他選擇。但有些媽媽會對孩子說“快捂上耳朵,火車來了,汽笛聲該嚇著咱們了”,這樣說等於告訴他害怕是對的,你希望他這麼做。
要馬上撫愛受到驚嚇的孩子。孩子已經受到驚嚇,告訴他“別怕”一點用處都沒有。你要慢慢地跟他說話,輕輕地拍拍他或緊緊地抱住他,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這樣做會讓他感到安全。“恐懼”這東西是通過教育、經歷和被自己信任的人切實保護才能擺脫的。
不要總提使孩子受到驚嚇的事。安撫孩子的最好辦法不是不停地說話,控制住你自己,盡量少說,只是摟緊他。等他恢復正常後,不要繼續談論使他害怕的那件事,不要試圖幫他分析什麼,“噢,寶貝兒,剛才叔叔把咱們舉到半空,嚇著咱們了是不是?”這樣的話毫無安撫意義,反倒強調了恐懼。
除了上述三點,專家們還建議讓環境的變化慢一點,小一點,讓孩子能逐步適應。大多數孩子都能克服恐懼。記住一句話:不要著急。家們還建議讓環境的變化慢一點,小一點,讓孩子能逐步適應。大多數孩子都能克服恐懼。記住一句話:不要著急。
 
1.從小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
父母要多給寶寶做事的機會,不要總是認為孩子小,什麼都替他們去做。過度保護的環境,往往難以形成寶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旦從溫暖地家庭走出去,寶寶容易變得依賴膽怯。正確的做法是從小就有意識地給寶寶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不僅可以讓寶寶表現自己的能力,樹立寶寶的自信心,並能使寶寶在學習做事情的過程中變得勇敢。
父母要經常關注寶寶的情緒變化,與寶寶多交流。在一般情況下,寶寶在活動或交往的過程中,家長只在一旁觀察、指導,即使做些保護也不要讓寶寶完全察覺。對於寶寶自發的無端恐懼(如怕到黑的地方去,)家長就該用自己的示范,為寶寶排除恐懼心理。
2.多鼓勵寶寶與他人進行交往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引導他盡量習慣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可以經常帶他去串門,或者去公園,但家長要充滿愛心,使他有安全感。平時不能用某些事物恐嚇寶寶,比如"再不好好睡覺,大老虎就來了",或者寶寶每做一件事,家長必定先"提醒"寶寶"那可危險"等等。
在生活中,鼓勵寶寶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多提供與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機會。當寶寶一天天長大,要去面對令他困惑的新情境時,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會讓寶寶知道,一切都是有趣的,一切都是友好的,只需要讓寶寶拿出更多的好奇和勇氣來面對。當寶寶面對生人時,當寶寶主動結識小朋友時,要表揚他、誇獎他,讓他感到這是一件快樂的事。
膽怯的寶寶一般都不願意與別人主動交往,下面這兩個技巧可以提供幫助:
從小范圍活動開始
邀請一、兩個孩子到家裡來玩,在自己家裡寶寶會感到安全。可以玩有組織的游戲,每個孩子都要輪到。家長要在旁邊,不要走遠,如果寶寶想靠在家長身上,就讓他靠。家長要安排,但不要給他壓力。
家長也可以利用寶寶的特殊興趣來鼓勵他參與活動,這樣可以消除寶寶的緊張不安。如果寶寶對畫畫有特殊的興趣,那麼家長就可以幫他邀請一些小朋友,在家裡或小區的草地上畫畫,寶寶在這樣的小團體裡,就能有興致,而且十分自如地表現自己。久而久之,與人交往的願望逐漸加強起來。
與小一些的寶寶玩耍
多和比自己孩子年齡小的寶寶一起玩,也是行之有效的良方。這樣可以給寶寶創造更多的自我表現和取得成功的機會,年齡小的孩子也有了"學習的榜樣"。家長在此時應多給寶寶創造有利條件,表揚寶寶的每一個微小進步,時間長了,寶寶就會慢慢地解除心理障礙,日漸大膽甚至可能從容不迫地待人處事了。
3.用游戲的方法培養寶寶的表現力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喜歡融入到游戲的情境中。可以用游戲的口吻鼓勵寶寶在家裡進行各種表演。首先讓寶寶表演給父母看,這樣他不會感到羞怯。寶寶表演的節目可以是他喜歡和熟悉的任何題材,如一段兒歌、一首唐詩、一段舞蹈等。父母要加以表揚、鼓勵,增加寶寶的自信心。
進一步就可以布置"場景",讓寶寶對"觀眾"進行表演。這些"觀眾"可以用洋娃娃、小熊、小狗坐在凳子上來代替,讓寶寶假想它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人流後注意事項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