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薩測試”是經合組織“國際中學生測試計劃”的英文縮寫,它是迄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教育比較測驗。第二次“比薩測試”共有41個國家參加。從測試結果看,德國的名次雖然比上一屆提高了一名,但平均成績比位居第一的芬蘭相差50分,這意味著,德國學生的文化程度要比同齡的芬蘭學生落後一年半。據報道,如今在德國15歲的中學生中,有五分之一的人不能很好地理解一篇簡單的課文,甚至不能流暢地讀下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中學畢業時,其計算能力僅相當於小學水平!
德國不僅產生過歌德、席勒那樣的文學巨匠,也湧現出康德、黑格爾、愛因斯坦等一大批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然而在這“詩人的國度”和“思想家的故鄉”,後代子孫如此不濟,不能不使德國人深感震驚。人們紛紛發問:德國的教育制度出了什麼問題?
對此,德國時下普遍看法是,缺乏競爭機制的德國教育體制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如今,德國依然沿用19世紀的教育模式,把中學分為“三等”。學生在念完小學四年級後,就要面對一次“殘酷”的淘汰選擇:學習好的進入文理中學,畢業後可直接上大學。其余的學生只能進入實科中學或普通中學,將來畢業後或參加職業培訓或直接走上社會。結果,在德國的中學裡,很少有爭上進、求進取的氣氛。上了文理中學的學生以為進了“保險箱”,不再努力學習。而上了普通中學的學生則因為升學無望,從此破罐破摔。專家指出,“10歲定終身”的做法是德國教育的一大弊端。過早分流的教育體制扼殺了許多學生的潛能和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據統計,目前德國高校的入學率僅為32%,遠遠低於芬蘭、瑞典的60%,甚至低於經合組織國家47%的平均水平。
另外,德國中小學教育片面強調寬松自由而缺乏嚴格管理,家長也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和督促;不少學生熱衷休閒娛樂,不思勤奮刻苦。德國的學校大都只上半天課,全年課時加起來不過700學時。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德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
兩次“比薩測試”的結果給德國敲響了警鐘。有識之士指出,當務之急還是要在全社會和教育體制中引進競爭機制,營造奮發進取的氣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