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個月大的小孩每天早上都發發低燒是什麼意思 應該考慮是否為免疫力低下,建議給孩子查個免疫功能看看,如果真的有免疫功能低下,可以給孩子打免疫球蛋白以增強抵抗力的.如果不想打免疫球蛋白這種血制品,也可以打氨基酸的.
除了可以打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抵抗力外,要減少孩子得病的機會,做好日常的保健和調護是重要的.俗話說“3分藥醫,7分調理”,就是說預防勝於治療,對孩子加強調護是重要的.在天氣出現變化時請及時對衣被添加或減少,有汗要及時擦,等孩子大些的時候,要教育其不要過於劇烈運動.如果孩子平時出汗多,特別是頭頸部出汗多,可以用中成藥玉屏風沖劑治療以減少出汗,從而減少著涼的機會.還可以帶孩子到中醫院的的推拿科請醫生做做小兒捏脊,可以增強免疫力,順便學會了自己給孩子做,只要每天早晚各做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後您就會發覺孩子病少了. 有一個比較簡便的方法,是從小兒捏脊化來的:用食指、中指及無名指3個手指做,就是從尾骨開始,中指放在脊柱上,其余兩指也緊貼脊柱旁的皮膚,3指一起沿脊柱向上抹擦,重復多次,持續時間5分鐘,早晚各做一次.這樣做效果也不錯. 高燒與低燒,一般說來,高於38.5℃的為高燒病人,低於38.5℃為低燒病人。出現低燒應該先補充液體,如菜汁、花茶等。有條件的話可以用濕冷毛巾冷敷全身,或者以海綿擦拭全身,泡溫水澡等。期間注意增減衣服,不宜過多,以利散熱,但也不可太少以免寒冷。醫生提示,飲食後三十分鐘再測量體溫較為准確。即使只是發低燒最好也去發燒門診看病,在臨床上,常常可見一些習慣於自我診斷的病人贻誤了最佳治療時機,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多種疾病會引起低燒。發燒是一種症狀,風濕、結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會引起持續低燒;長期心理緊張、情緒不穩定也會引起體溫中樞紊亂,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續低燒。身體的任何系統出現問題都可能引起持續低燒。 當人免疫力低的時候就易感冒了。去醫院看看吧,一般退熱藥是阿司匹林,不過不明原因的發熱用它是有危險的。短時間的發熱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減少癌症的發病率。但持續發熱就不好了 低燒是指體溫在37.3℃~38℃,長期低燒是指持續發燒兩周以上,不包括間斷發燒。長期低燒最常見的為結核感染。結核病在小兒還是比較多見的,除低燒外,小兒尚有性格的改變。原來好動的孩子變得發懶不愛動,原來好靜的孩子性情急躁、愛發脾氣、食欲減退、消瘦、動則汗出或夜間多汗、疲乏無力、面色蒼白、頸部等淺表淋巴結腫大等。為此,應作結核菌素試驗(簡稱ot)或三聯皮拭(ppd—pha)。如為陽性結果,可作為參考,因孩子接種過卡介苗後也可見陽性反應。另外,過去得過結核病,也可以出現陽性反應。進一步還得檢查血沉,一般在結核病活動時,血沉均可增快。最後還得用x線檢查肺部,是否有結核病灶。假如以上各種檢查均為陰性,則可以排除結核病。長期低燒還見於病毒感染,主要見於嬰幼兒,多見於咽喉部感染,無全身表現。——般檢查均無明顯異常,也無呼吸道症狀,多為某次病毒感染高燒後,低燒較長時間不退。年長兒咽部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時,也可表現為長期低燒,可作咽分泌培養,如能找到細菌,即可確診。如為鏈球菌感染,還可取血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簡稱抗“o”),如滴定度高,說明有過鏈球菌感染。如抗“o”增高明顯,還應想到風濕熱的可能,應注意有無關節痛或腫脹,皮膚有無環形紅斑,心髒有無改變,這些都是診斷風濕熱的依據。女孩長期低燒應注還有兩種情況值得注意:一種是在服用抗生素過程中,可以產生藥物熱;另一種是服用魚肝油過量,維生素d中毒時,均可有低燒。長期低燒也可以是生理性的,即並非有病的表現。這種低燒多為37.2~37.5℃(腋下體溫),孩子精神食欲好,無病症表現,通過各方面的檢查也沒有發現不正常。在這種情況時最好同時測量肛溫,如肛溫在38℃以下,則不應認為發燒(肛溫較腋下溫度高1℃),對於小兒來講,這種低燒,也算是正常的。因為正常體溫的標准是根據多數人的數值,並非為絕對數值。當然,在判定為正常體溫前,應先排除各種病因引起的發燒。另外對這樣的孩子還應注意有無新的病症出現,而且應每半年做一次全面檢查。意泌尿系感染,可以檢查尿得到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