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3歲幼兒如何教育正文

3歲幼兒如何教育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書,一邊設法還清老師的債務。他盡力所能及,到附近餐館洗盤涮碗,或揀些廢品賣給收購站。半年努力,終於掙足15美元。在還錢給老師時,他紅著臉說:“自從借了您15美元後,我一直注意自己的行為,力求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妨礙他人的利益。”30多年後,林肯成為美國第十六屆總統,他在自轉中寫道:“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得益於我的老師傑克·馬爾茲,正是他,培養了我高度自律、勇於負責的觀念。”一個小小的懲罰,造就了一位總統,老師的智慧成為學生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東西。我們很多老師在處理學生此類錯誤上一般都是狠狠訓斥一番,然後讓他們回家找父母掏錢賠,是多麼的缺乏藝術。

第三、懲罰決不能與打罵掛鉤,懲罰決不是體罰或變相體罰。教育是一門愛的藝術,它既不能光靠那些蒼白無力的說教,也不能異化為扭曲的暴力教育。懲罰並不意味著強迫與壓制,與體罰有著本質的區別。法國思想家蒙田說:“在開啟一顆脆弱的心靈,一顆為了榮譽和自由而鍛煉的心靈時,我反對一切粗暴行為。”那種動辄橫加指責、諷刺挖苦的態度,那種以體罰代替懲罰的簡單化做法,不僅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反而還會刺傷學生的心靈,甚至會陷入悲觀失望中不能自拔。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獨出心裁的懲罰新招值得大家借鑒:如果違反了班級的制度,影響了班級的榮譽,給班級帶來一定的損失,那麼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失。讓學生寫一份詳細的“說明書”——這樣可以提高寫作能力;為班級做一件好事——培養集體榮譽感;主動找老師談一次——培養口頭表達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等。這種高明的懲罰產生的精神力量不得不讓人歎服,看似無情的教育懲罰,卻體現了真正的人文關懷,會在學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動。

讓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舉起“懲罰”的武器,讓它真正成為一瓢警醒混沌者的涼水、一種激勵奮發向上的力量。
 
這個時候的孩子大腦正在高速發育,應該多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同時也要適當的進行早教,來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潛能開發,介紹給你一套非常不錯的早教教材《全腦智能數學》
學算術,背古詩,貼圖畫,玩折紙,變魔術,學兒歌,做游戲。《全腦智能數學》全面的開發寶寶的左右腦,激發孩子體內的八大潛能。從3歲到6歲,30本循序漸進的學習,寶寶的進步看得見。
 
對零至一歲寶寶進行智慧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供視覺刺激

家長可以在寶寶搖籃的四周貼些圖片,並經常更換,來促進孩子的用眼興趣。當他能自如地用手抓握時,就會拉扯這些圖片,好像他能把圖片上的人、景物拉出來似的。也可以將小床的圍欄油漆得鮮艷些,或者買一些純白或光亮的欄桿,用剪成小塊的氈制品、彩色廣告紙裝飾一下,再把小床圍起來。

懷特博士指出,寶寶對人類臉部的注意最多,所以,不妨把紙片剪成圖形,畫上人臉的大概特點,寶寶就會長時間地注視著這些圖案。

二、提供聽覺刺激

寶寶的聽覺很好,父母、保姆最好經常與他聊聊、哼哼歌。也許你還記得幼時媽媽哼的催眠曲。如有興趣不妨將這些輕柔、寧靜的曲子記錄下來在照料孩子時你就可以經常隨口哼哼。

聲音、音調、節奏的變換是轉移煩躁不安的寶寶的絕妙辦法。同時也可以將一些適合寶寶的流行歌曲記下來。例如一個正噼噼啪啪地拍打著洗澡水的寶寶聽到進行曲會更加活潑、有勁。父母也可以自編育兒曲只要有創造性能啟發想象力,寶寶就會喜歡。


三、提供動感刺激

父母、保姆應該經常變換寶寶在床上、椅子上的姿勢鼓勵他活動軀干、手臂和雙腿。一個能控制自己頭部、頸部的寶寶總是喜歡翻來滾去或玩著自己的手臂、雙腿。

父母可以輕輕地拉住寶寶的腿將它左右擺;讓寶寶用手抱緊某一個東西父母將他的手拉開再合攏。不過這些游戲只能持續幾分鐘最好在換尿布、洗澡時做。多數父母或保姆喜歡和寶寶一起坐在地板上讓寶寶打滾。如果在地板上放個玩具能吸引寶寶的注意那就鼓勵他爬到那裡。

四、開闊視野

不要總讓寶寶呆在搖籃裡,不妨用寶寶輕便推車或背帶隨身帶著寶寶走動,這能開闊他的視野,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周圍的人們,同時也促進其心智、生理、人際交往及感情等的發展。等寶寶會爬時父母、保姆就要重新布置房間以保證孩子的安全這使他能安全地探索周圍的一切。在圍欄裡長大的寶寶就不會有機會發展他的好奇心。


對早期教育一說,許多父母並不陌生。然而,目前許多家庭中的早期教育卻存在著觀念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空白。
誤區1:早教只是單純的智力開發。
實際:0歲至3歲嬰兒的教育不是單純的智力開發,而是教育引導孩子早期良好個性人格、習慣、健康情緒情感的養成,是一種全面的教育。
誤區2:早教只是盲目灌輸知識。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上早教應該讓孩子學會某種技能,無視孩子的興趣。
實際:早教首先應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科學規律,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在孩子快樂的游戲中引導他吸收知識或掌握技能。
誤區3:高智商家庭可以自己早教。許多家長覺得自己小時候也沒有進行早教,自己同樣上大學,讀研、考博,自己完全可以對孩子進行早教。
實際: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要比普通家庭的好,但和專業的早教班比,還是有差距的。
誤區4:隨時上早教班,沒有計劃性。目前許多家長已經認識到早教的重要,但是考慮到孩子還小,等到1歲、2歲時才去早教。
實際:科學計劃很關鍵。孩子6個月就可以進行早教。
早期教育的重點包括身體、良好性格和智力開發三方面內容,孩子早期良好個性人格、習慣、健康情緒情感的養成,是一種全面的教育,讓孩子在健康、快樂中成長。
早教: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
山西大學心理學王教授說,對幼兒實施早期教育的好壞,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對幼兒實施早期教育,關鍵是讓他獲得更多的知識“觸點”,發掘智力潛能和各種能力,在樂趣中成長。
其實,在早期教育問題上,最最應該擺平心態的是父母自己:孩子的智力可以不超常,日後也許不出人頭地、成龍成鳳,但孩子必須身心健康。因為積極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質,是孩子從容應付未來一生榮辱、坎坷與坦途的保證。這一點早已得到了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認可。
 
孩子小的時候都把父母看作是巨人,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常常說“我爸爸如何如何——”或者“我媽媽怎樣怎樣——”。
一個在外留學的女孩子在自己的廚房裡煮開水,一不小心燙傷了手,她不知道做任何處理,卻抓起電話打給遠隔重洋的媽媽,“媽媽,我該怎麼辦?”而在幾年後,當她自己成為一個小女孩的母親的時候,她的小女兒受傷的時候,她卻迅速的作出了反應,進行了一系列安全而恰當的處理。事後她回憶到,她自然的知道怎麼做,雖然沒有受過訓練。

是的,父母不是完美的,在我們逐漸長大的時候,我們確實可以認識到父母並不是知識和真理的唯一來源,甚至很多人會推翻父母的權威性。但是,父母一直給了兒童無條件的關注與支持,從父母那裡,兒童首先知道世界上有人愛自己,有人支持自己,在了解世界的同時也接納自己。對自己的接納與熱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想一想,如果一個人自己都不愛自己,那麼他還會努力改變自己與發展自己嗎?那麼他也不會熱愛生活,熱愛我們這個世界。
人們對自己的接納源於父母對其的接納。父母之愛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之一,它不僅會樹立孩子的信心、自尊心、面對生活的勇氣與決心,而且它本身也使父母具有強大的力量,尤其是在面對危險的時候。所以,請珍惜你成為父母的機會,並且努力的愛你的孩子。




家長應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不少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

首先,要教會孩子正確看待造成自己失敗的原因,父母親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問題,教孩子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抓住問題的關鍵。

其次,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了解並發揮自己的長處。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正在成長的孩子們就更需要時間來體驗挫折,享受成功,進而認識自己。

家長們除了教孩子正確分析和理解造成挫折的原因外,也要幫孩子做應付困境的心理准備。

只要父母注意從小培養孩子以積極的心態來應付自己周圍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會時時充滿了陽光,當他遇到困難時,就不會總是感到自卑和畏縮了。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注重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快樂性格呢?以下幾個方面可為您提供參考:

第一,密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在培養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

第二,給孩子提供決策的機會和權力。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指導和控制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父母要設法給孩子提供機會,使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

第三,教孩子調整心理狀態。應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樂,其秘訣在於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這使他們能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在孩子受到某種挫折時,要讓他知道前途總是光明的,並教孩子注意調整心理狀態,使他恢復快樂的心情。


第四,限制孩子的物質占有欲。因為給孩子東西太多會使其產生“獲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這樣一種錯覺,所以應結合事例教育他們,人生的快樂不能僅與物質財富的占有劃等號。

第五,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平時注意孩子的愛好。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業余愛好廣泛,自然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


第六,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有資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多得多。


過去常說"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其實,孩子生下來之後心理狀況也如一張白紙一樣,家長的心理素質、教養方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心理發展方向。有些家長帶孩子來咨詢時總是訴說孩子這不好那不好,殊不知許多問題都是由於家長的病態心理造成的。

首先,家長的過分要強、虛榮心過高會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讓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負荷的壓力,最終導致這樣那樣的心理障礙甚至疾病。例如,有位家長把一個七歲孩子所有的課余時間都安排了各種各樣的訓練課程,鋼琴、繪畫、英語、書法、下棋、作文等等,結果孩子由於過於緊張造成抽動-穢語綜合症。還有的孩子在家長的嚴密監督下仿佛學習考試都是為了家長,平時學習還可以,一到考試就緊張得不得了,失眠、厭食、歇斯底裡發作等,有的臨近考試竟要放棄。


第二,家長的過分挑剔、完美主義造成孩子許多心理障礙。例如,家長對孩子寫作業要求甚多,孩子寫一筆要反復描,擦了寫,寫了擦,結果動作拖拉,有時考試都寫不完,嚴重的還會造成強迫行為。
第三,家長的緊張焦慮情緒會傳給孩子。有的孩子從小體弱多病,家長非常擔憂,經常抱怨、煩躁不安、絮絮叨叨,對孩子過分關注,結果孩子變得敏感多疑、自卑、退縮、神經質。
第四,家長對孩子總是否定,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家長總希望孩子要表現得和自己小時候一樣好,甚至更好,稍有一點缺點就橫加指責,把打罵當成家常便飯。有個5歲的孩子經常發脾氣,做事沒有長性,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說老做不好,挨媽媽說,一天要說三次,沒有表揚,所以想發脾氣。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要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家長要容忍孩子有缺點,耐心等待孩子成長。當發現孩子的問題時,先反省自己的問題,放松一點,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自己解決不了,可以找心理醫生幫助分析和矯正。
美國人教子十二法則
1、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2、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偶想讓寶寶參加心欣早教,但是聽說他們是會員制的,請哪位家長幫我介紹?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