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骨發揚得進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見樓主的這個帖子。實在是我三生之幸啊。看完樓主的這個帖子之後,我竟感發生出一種無以名之的悲痛感――啊,這麼好的帖子,假如將來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該怎麼辦?那我該怎麼辦?直到我盡不猶豫的把樓主的這個帖子收躲了,我內心的那種激動才逐漸平復下來。可是我立即想到,這麼好的帖子,倘若別人看不到,那麼不是浪費樓主的心血嗎?經過痛苦的思想斗爭,我終於下定決心,我要把這個帖子一直往上頂,往上頂到所有人都看到為止!我現在終於明白我缺乏的是什麼了,正是樓主那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樓主那種對理想的艱苦實踐所產生的厚重感。面對樓主的帖子,我震動得幾乎不能轉動了,樓主那種裂紙欲出的大手筆,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的翻開樓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贊賞之情就激長數分,我總在想,是否有神靈活在它靈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穿梁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穿梁,三日不盡的感受樓主,你寫得實在是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把這個帖子頂上往這件事了。樓主,我支持您! 多嬰幼兒身上會出濕疹(奶癬),臉上、脖子、身上到處都是。一出汗,癢得寶寶亂抓亂撓,哭個不停。這裡要提醒家長的是:首先不要亂抓,以免抓破皮膚,造成感染。 治療可用2%~3%的硼酸,開水沖開,用比較干淨的紗布或消毒棉簽蘸上少許,塗抹在患處。中藥可用金銀花20克、蒲公英20克,熬成水,晾涼後過濾,用涼濕毛巾蘸一點,緩緩擦敷患處。平時多補充維生素c、b1、b6,可適當讓寶寶喝點橘子汁。盡量別用熱水、開水燙洗患處。 另外,還可在藥房買一些黑豆餾油軟膏,用棉簽蘸少許抹在患處,一天一次。硼酸或中藥冷敷後,可接著塗抹軟膏,效果會更好。如果濕疹面積較大,患處皮膚發紅、化膿,就要到醫院接受治療。 對患濕疹的嬰兒一般采用以下護理方法: 給孩子洗臉洗澡時不要用肥皂刺激,如身體、四肢濕疹較重時,暫時不要盆浴,洗後要立即塗藥; 給孩子換上清潔柔軟舒適的衣服,枕頭要常換洗,衣服被褥均要用淺色的純棉布制作,不要用化纖制品; 不要使孩子著冷受熱,要躲避冷風,夏季不要暴曬; 乳母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蔥、蒜、酒等; 喂孩子的牛奶應多煮些時間,用以破壞牛奶中的致敏物質。孩子患濕疹嚴重時要及時請皮膚科醫生治療,家長不要隨便給孩子塗藥,以免加重過敏。一般濕疹經治療後容易好轉,但也容易復發,不過不用著急,一般停牛奶後(大約6個月)就會逐漸痊愈的。 以上幾點你不妨試試,祝寶寶健康快樂!參考資料: http://www.0-6.com/
不用上醫院,我家孩子前兩天上熱剛起了一身的濕疹,以前也起過但是都沒有這次多,密密麻麻,但是才兩天今天已經一個都沒有了,一個是不要讓孩子熱著,平時多喝水(很重要),再一個是勤洗澡(水裡放一些鹽,不要太熱),第三是給孩子穿寬大、柔軟、純棉的衣褲,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洗澡後給孩子身上塗抹澱粉(干的),而且隨著孩子活動不斷蹭掉再不斷的抹上,簡言之就是保持身上的干爽,注意一定要隨時觀察,持續兩三天不見好轉或有加重趨勢時,就要去醫院,不能耽誤病情,萬一不是濕疹而是一些別的疹呢,當然最好是不去醫院,離傳染源遠些總是好的。這些都是我的經驗之談,簡單卻很靈,祝你家寶寶早日康復! 得了濕疹後,家長不要替寶寶亂塗成藥。除了帶寶寶看醫生,使用藥物治療外,更需注意以下護理皮炎的一般方法。
1、保持皮膚清潔干爽 給寶寶洗澡的時候,宜用溫水和不含鹼性的沐浴劑來清潔寶寶的身體。患有間擦疹的寶寶,要特別注意清洗皮膚的皺褶間。洗澡時,沐浴劑必須沖淨。洗完後,抹干寶寶身上的水分,再塗上非油性的潤膚膏,以免妨礙皮膚的正常呼吸。寶寶的頭發亦要每天清洗,若已經患上脂溢性皮炎,仔細清洗頭部便可除去瘡痂。如果瘡痂已變硬粘住頭部,則可先在患處塗上橄榄油,過一會再洗。
2、避免受外界刺激 家長要經常留意寶寶周圍的冷熱溫度及濕度的變化。患接觸性皮炎的寶寶,尤其要避免皮膚暴露在冷風或強烈日曬下。夏天,寶寶運動流汗後,應仔細為他抹干汗水;天冷干燥時,應替寶寶搽上防過敏的非油性潤膚霜。 除了注意天氣變化外,家長不要讓寶寶穿易刺激皮膚的衣服,如羊毛、絲、尼龍等。
3、修短指甲 若患上劇癢的異位性皮炎或接觸性皮炎,家長要經常修短寶寶的指甲,減少抓傷的機會。
4、戒口 除異位性皮炎外,其他濕疹都無須戒口。讓寶寶少吃動物蛋白質,如牛奶、蛋,必須在醫生或營養師的監督下進行。在沒有明顯證據時,最好不要隨便禁食某類食品。不提倡為了避免過敏,而使寶寶得不到應有的營養。在戒口期間,一般性的治療,如潤滑膏及藥膏,必須持續使用。
以下是濕疹的用藥注意事項 1、名稱中帶什麼“松”或帶化學藥名的不要用;
2、藥物一般都有激素,萬不得已時最好選藥中藥的;
3、氣味太大、太香、太臭或有刺鼻氣味的不要用。
另外,曬太陽,衣服穿得太多,寶寶太熱、洗澡過頻、過熱都會加重寶寶的濕診。 一、什麼是濕疹
濕疹,中醫稱為「濕毒瘡」或「濕氣瘡」。所謂「毒」,是指一些熱毒,令身體產生排斥及敏感反應,而這些熱毒可能是由食物、藥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樟腦丸等)引致。至於「濕」,是指身體機能受濕阻以致呆滯。由於人體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運行停滯不順,身體便會處於「濕」的狀態,症狀是四肢沉重、水腫、脾胃不和、大便稀薄等。
二、濕疹病因病理
濕疹(eczema)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淺層真皮及表皮炎。病因復雜。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系。臨床上瘙癢著明,急性期以丘疱疹為主,有滲出傾向;慢性期常以苔藓樣變為主,易反復。
濕疹的原因和誘發的因素常因個體因素和疾病的不同階段而異,因此不易確定。
其誘因可分為外因和內因。前者在食物方面常見的有魚、蝦等,吸入方面的如花粉、塵螨、羊毛等,微生物如體表化濃性球菌和淺表真菌的感染,生活環境中的如日光、炎熱、干燥,各種動物皮毛、皮屑,及各種化學物質如化妝品、肥皂、合成纖維等。
內因方面如慢性感染病灶、慢性膽囊炎、扁桃體炎、腸寄生蟲;內分泌及代謝改變方面如月經周期、妊娠等因素,血循環障礙常見的如小腿靜脈曲張誘發小腿濕疹;神經精神因素對本病的發生也有密切關系如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等。個體的素質也很重要。個體對各種因素的易感性或耐受性還可受生理或病理生理的影響而增強或減弱。
這似乎可以說明,在同一環境和條件,有些人易發濕疹而另一些人則不發病,而有些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可使患者病情加重,而在其他情況下又不引起疾病再發。根據臨床表現、發病過程和組織病理所見,有些患者的發病機理可能與遲發型變態反應有關。
三、濕疹症狀
濕疹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期,急性和慢性濕疹有明顯的特征,亞急性期常是急性期緩解的過程或是向慢性期過渡的表現。
1.急性濕疹
表現為原發性及多形性皮疹。常在紅斑基礎上有針頭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嚴重時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在損害的外周,上述多形性皮疹逐漸稀疏。瘙癢較重,常因搔抓使皮疹形成糜爛面,並有漿液性滲出及結痂。如伴有繼發感染可形成膿疱、膿液及膿痂,相應淋巴結可腫大。感染嚴重時可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急性濕疹的分布常對稱,多見於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嚴重時可擴展全身。自覺症狀有劇烈瘙癢和灼熱感,可陣發加重,尤以晚間加劇,影響睡眠及工作。有些患者先有皮膚損傷或蟲咬等損害的化膿性感染灶,其膿性液滲出物中的細菌毒素和組織分解產物塗布於周圍皮膚,引起創傷周圍紅斑、丘疹、丘疱疹、水疱及膿疱等多形性損害,逐漸向外擴展,如未及時治療,可在遠隔部位,發生紅斑、丘疹及水疱性損害,瘙癢劇烈,稱為傳染性濕疹樣皮炎(infectiouseczematoiddermatitis),其皮損紅腫滲出較多,發展快.似急性濕疹,但膿液更多。病程一般為1—2周,如處理不當或反復發作可成慢性。
2.亞急性濕疹
濕疹在急性發作後,紅腫及滲出減輕,進入亞急性階段,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呈暗紅色。水疱和糜爛逐漸愈合,可有鱗屑,瘙癢及病情漸輕好轉。有的可因再次暴露於致敏原、新的刺激或處理不當及搔抓過度再呈急性發作或可時輕時重,經久不愈發展為慢性濕疹。
3.慢性濕疹
常由急性及亞急性期遷延而成,或自開始炎症即不十分嚴重,有散在紅斑及丘疹或皮膚搔癢所致的抓痕。久之患部皮膚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樣變,有色素沉著或部分色素減退區和鱗屑等,可時輕時重,延續數月或更久。
慢性濕疹好發於手、足、小腿、肘窩、股部、乳房、外陰及肛門等處,多對稱發病。由於發病部位不同,表現也有所異。
(1)手部濕疹
因接觸外界各種刺激因子機會較多。活動頻繁,故發病率高。多數起病緩慢,在手背手指等處出現暗紅斑塊,浸潤肥厚明顯,邊緣清楚,表面干燥粗糙,直徑可1-2至數厘米或更大,冬季常有裂隙,在足部的跟部常有類似損害。如由足癬誘發產生,是足癬濕疹化病變。
(2)肘部濕疹
常見於肘關節的屈側或伸面,分布對稱,為邊緣清楚的斑塊。皮損干厚覆以少許鱗屑,可有輕度苔藓樣變。如遇刺激可急性發作。乳房濕疹多見予哺乳期婦女,乳頭和乳暈及乳房下呈暗紅斑、丘疹和丘疱疹,邊界不清楚可伴有糜爛。滲出和裂隙,瘙癢明顯,可一側或對稱,停止哺乳後易痊愈。
(3)外陰、陰囊和肛門濕疹
瘙癢劇烈,常因過度搔抓、熱水燙洗而呈紅腫、滲出和糜爛,慢性者呈苔藓樣變。
(4)小腿濕疹特別是位於小腿內側下部的慢性濕疹常繼發於下肢靜脈曲張。初起為暗紅斑,邊界不清楚,繼而出現小丘疹、丘疱疹,易滲出,產生糜爛和潰瘍。久之,皮膚明顯增厚,硬化,伴有色素沉著。重時可誘發自身致敏性皮炎。在四肢、軀干、面部等遠隔部位突然對稱地出現多數散在或群集性小丘疹、丘疱疹,有時皮損呈玫瑰糠疹樣分布及排列,瘙癢劇烈,可伴有淺淋巴結腫大,也可伴有低熱及全身不適。原發病灶好轉後自身致敏性皮炎可逐漸消退。
尚有一些具有特征性的類型如:
(1)錢幣狀濕疹
損害由密集的小丘疹和丘疱疹組成圓形或類圓形錢幣狀斑塊,境界清楚,直徑約1-3cm。急性時色潮紅有滲出,轉為慢性後,皮損肥厚,色素增加,表面覆有干燥鱗屑,自覺瘙癢,好發於四肢。
(2)汗疱症(pompholyx)
慣發於手掌、跖、趾側面,皮疹為粟粒至綠豆大小深在半球形水疱,疱壁緊張而厚,疱液澄清,周圍皮膚顏色正常,或輕度潮紅,常成批出現,可有癢感。病程一般2-3周,消退後留下領口狀脫屑,如有繼發感染,疱液混濁,可形成膿疱,局部明顯腫脹、疼痛,相應淋巴結腫大。本病好發於春、秋季節。過去稱之為汗疱疹,實質上與汗管、汗腺無關,可能是一種濕疹樣反應。
四、濕疹診斷檢查
根據急性期皮損原發疹的多形性,易有滲出液,瘙癢劇烈,對稱發作及慢性期的浸潤、肥厚等特征診斷不難。急性濕疹需與接觸性皮炎相鑒別。慢性濕疹需與神經性皮炎相鑒別。手足濕疹、汗疱疹易與手足癬相混淆。後者常單側起病,進展緩慢.可有小疱和干燥脫屑,當蔓延至手、足背出現邊緣清楚的損害時有很大診斷價值,真菌檢查陽性時可以確診。
五、濕疹治療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