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8-10個月時可以完全斷奶(母乳)了,飲食也大部分固定為早、中、晚三餐,並由稀飯過渡到稠粥、軟飯,由肉泥過渡到碎肉,由菜泥過渡到碎菜,到快一歲時,可訓練寶寶自己吃飯,並必須斷奶(母乳),如果還繼續用母乳喂孩子,孩子可能既不喝牛奶,食欲也差,而且各方面的營養都跟不上寶寶生長的需要,但同時不得不遵循循序漸進的方法給寶寶添加輔食,從少到多,由稀到稠,從細到粗,習慣一種再加另一種,在孩子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時添加,出現反應暫停兩天,恢復健康再進行。
斷乳後喂養,嬰幼兒每日需要熱能大約1100~1200千卡,蛋白質35~40克,需要量較大。由於嬰幼兒消化功能較差,不宜進食固體食品,應在原輔食的基礎上,逐漸增添新品種,逐漸由流質、半流質飲食改為固體食物,首選質地軟、易消化的食物。鑒於此,嬰幼兒的飲食可包括乳制品、谷類等。烹調時應將食物切碎、燒爛,可用煮、炖、燒、蒸等方法,不宜油炸及使用刺激性配料。
嬰幼兒斷乳後不能全部食用谷類食品,也不可能與成人同飯菜。主食應給予稠粥、爛飯、面條、馄饨、包子等,副食可包括魚、瘦肉、肝類、蛋類、蝦皮、豆制品及各種蔬菜等。主糧為大米、面粉,每日約需100克,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豆制品每日25克左右,以豆腐和豆干為主;雞蛋每日1個,蒸、炖、煮、炒都可以;肉、魚每日50~75克,逐漸增加到100克;豆漿或牛乳,每日500毫升,1歲以後逐漸減少到250毫升;水果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供應。
斷乳後嬰幼兒進食次數,一般每日4~5餐,分早、中、晚餐及午前點、午後點。早餐要保證質量,午餐宜清淡些。例如,早餐可供應牛乳或豆漿、蛋或肉包等;中餐可為爛飯、魚肉、青菜,再加雞蛋蝦皮湯等;晚餐可進食瘦肉、碎菜面等;午前點可給些水果,如香蕉、蘋果片、鴨梨片等;午後為餅干及糖水等。每日菜譜盡量做到多輪換、多翻新,注意葷素搭配,避免餐餐相同。此外,烹調技術及方法,也能影響嬰幼兒的飲食習慣及食欲。若色、香、味俱全,可促進嬰幼兒食欲,增多食物攝入,加強其消化及吸收功能。
寶寶吃飯不乖,怎麼辦?許多父母常會發現,一頓飯下來孩子沒吃幾口、吃飯時不專心,盡管爸媽們用盡了所有的方法威脅利誘,寶寶還是一口飯也不肯吞進嘴裡,看在父母的眼中除了生氣之外,更多了一些憐惜。
關乎“權利之爭”的問題
家中的寶寶不肯在吃飯的時間裡乖乖地吃飯,與父母本身的態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肚子餓了,便想吃飯”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如果孩子的肚子真的很餓了,就不會有不肯吃飯的問題,因此,寶寶“拒絕吃飯”的理由多數來自想與父母做“權利之爭”。由於父母對孩子不肯吃飯的行為不了解及不放心,聰明的孩子們便會抓住父母的弱點,以不吃飯的行為做為與父母交換條件的籌碼,歐姿秀老師表示,面對這樣的問題父母應該具有: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及理解孩子的行為能力,如此才能正確的因應孩子不肯乖乖吃飯的問題。
父母應該避免的態度
父母除了不要讓孩子察覺自己對他不肯吃飯的行為產生擔心及焦慮的心態之外,也應該避免出現以下的態度:
1、家中存放過多的零食:
如果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吃零食,一到應該吃飯的時間,孩子自然就吃不下飯,更嚴重的會造成孩子營養不良。
2、放任孩子邊吃邊玩:
孩子邊吃邊玩的結果,便會延長吃飯的時間,等到下一頓吃飯的時刻到了,寶寶卻因此而還不餓,當然就不肯乖乖地坐下來吃飯了。
3、不愉快地吃飯時刻:
許多的職業父母在自己趕著去上班或是工作忙碌的時候,便會不自覺地要求寶寶吃快一點,如此便會使孩子對“吃飯”這件事產生不愉快的經驗,因而排斥吃飯。
4、以利誘的方式對待:
父母如果以利誘的方式叫孩子吃飯,久而久之,便會讓孩子以“吃飯”這件事當作交換條件,造成孩子成就的價值觀。
讓孩子喜歡吃飯的秘訣
1、大人本身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
“言教不如身教”。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如果大人們本身的飲食習慣不正常,或者常常隨便以零食裹腹,自然沒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時吃飯習慣。
2、固定的開飯時刻
盡量做到吃飯的時間一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的習慣,並規定孩子須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如果孩子不吃完,就算他等一下餓了,也不要再給他任何零食,久而久之,孩子便會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
3、減少正餐之外的食物
雖然零食的給予有其必要性,然而卻不可過量,尤其垃圾食物盡量不要給予,才能避免孩子因多吃了一些零食,造成“本末倒置”吃不下正餐。
4、促進孩子的食欲
孩子肚子不餓當然吃不下飯,若父母只一味地強迫孩子進食,反而會造成反效果,試著促進孩子的食欲,如:增加他的活動量,他的肚子真正感到餓了,自然不會抗拒吃飯。
5、選購孩子喜愛的餐具
孩子都喜歡擁有屬於自己獨有的東西,替孩子買一些圖案可愛的餐具,可提高孩子用餐的欲望,如能與孩子一起選購更能達到好效果。
6、多花心思在菜色上做變化
在飲食均衡的條件下,父母可以多種類的食物取代平日所吃單純的米飯、面條。例如:有時以馬鈴薯當成主菜,再配上一些蔬菜,也能擁有一頓既營養又豐盛的餐點。
7、讓孩子參與做飯的過程
例如:上市場買菜、幫忙提回家、一起清洗水果……等等,甚至可詢問孩子的意見,請孩子協助您一起做飯,孩子不但能有參與感,同時也能因而了解做一道菜之前的每樣步驟,進而更喜愛吃飯這件事。
8、為吃飯增添趣味性
在喂孩子吃飯時,加入一些輕松、活潑的語氣,讓吃飯不再只是吃飯而已,將吃飯時刻與方式變成有趣的事情。其實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會碰到很多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解決,不要隨意的根據自己或寶寶的需要而改變什麼.
巧治小兒積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方法有哪些?
1、酸牛奶。先將牛奶加5~10%蔗糖煮沸消毒,待奶液冷卻後,徐徐滴入乳酸液(按每100毫升牛奶加5%的乳酸液5毫升),邊加邊攪,使成細顆粒狀即成。酸牛奶易於消化,適用於胃腸炎的患兒。
2、脫脂奶。將牛奶煮沸,待冷卻後除去脂肪膜,再煮沸余乳,再冷卻後去脂肪膜,如此反復3次即可。脫脂奶適用於嘔吐、腹瀉、痢疾等患兒。
3、炒奶糕。將奶糕炒至淡黃色,炒後澱粉變為炭化糊精,可吸收水分。有止瀉和幫助消化的作用。
4、焦米湯。將大米洗干淨,晾至半干炒成焦黃色,100毫升水中加炒焦米6克,用文火煮1小時,過濾去渣,再加0.4%的食鹽煮沸後即可。焦米湯中澱粉變成糊精,易於消化。適用於嚴重腹瀉及消化不良的患兒。
5、胡蘿卜汁。先用胡蘿卜500克,洗淨搗碎,加入少許水煮10~15分鐘,用紗布過濾,加水至1000毫升,再加3~5%的蔗糖煮沸倒入瓶中,煮5~10分鐘消毒後飲用。
6、蘋果泥湯。取熟透蘋果500~700克,洗淨後搗成泥狀,放入淡茶水中。蘋果纖維較細,對腸道的刺激小,並富含鹼性及果膠,有吸附、收斂作用,適用於1歲以上的腹瀉患兒。
7、淡茶水。取紅茶少許用開水沖泡,每日4次,因茶內含咖啡因、鞣酸等,具有興奮、強心、利尿、收斂、殺菌、消炎等作用,對急性胃腸炎有療效。以上幾點你不妨試試,希望對寶寶有幫助,祝寶寶健康快樂! 東西不對他的胃口吧
好好下心思作好吃的東西孩子自然就會吃 因為進食是人類的本能
另外要提醒你 要是孩子有口氣並且舌苔白的話可能是孩子積食 那就不要強迫孩子吃東西了 給吃點清淡的例如稀飯等 到藥房買點雞內金吃 等孩子積食的症狀解除了 孩子自然愛吃飯 我家寶寶也有過類似經厲害的,不用害怕,那是高燒退了之後的反應,我們當時也怕死了,去看了醫生,結果什麼都不用配就回家了,二三天後會自動消退的.放心吧!以前我的寶寶也試過一次,原來還以為是麻疹什麼的(你看看小紅點是不是一對一對兩顆長得比較靠近的?),抱去問醫生,說是吃錯藥反應,屬於尋麻疹,開了藥吃了就好。去看看醫生吧 你的問題懷疑是藥物性過敏所致.你停藥後會慢慢消失的.必須停藥.嚴重時加用抗過敏藥物或皮質激素治療.你的問題很多新手媽媽都遇到過,我也遇到過,沒事的,因為這可能是孩子第一次發燒,退燒後的一種跡象,去醫院配點苯海拉明滴劑,服用2天就會退掉的我家寶寶6個月的時候出了一次荨麻疹,也是發燒後出的,去醫院看看吧看症狀象是急疹,不要太擔心,很正常的,出了疹子別見風,過幾天應該沒事兒的。下面的文章你看一下可以更多了解這種病。
幼兒急疹,也叫燒疹或玫瑰疹,由病毒引起,是嬰幼兒時期一種常見的出疹性傳染病。可能是由病毒引起,通過唾液飛濺而傳播,不如麻疹傳染力強。冬春季節發病較多。發病多是1歲以內的小兒,2歲以上者少見。患過此病後,一般不再患第2次。 一般家長對幼兒急疹可能不如對麻疹、水痘等那麼熟悉。這病也是嬰兒常見的出疹性疾病,老年人俗稱“燒疹子”,它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這種病多發生在2歲以下的嬰兒,年長兒極少,而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多見。病毒通過呼吸道進入體內經過一段潛伏期就開始發燒,起病很“凶猛”,小兒突然高燒,可達39~40℃。個別患兒病初有因高熱發生抽風的,一般僅抽一次,時間很短,抽風後仍然一切如常。查白細胞也不高,嗓子有點紅,常在耳朵後面或枕骨後兩側可摸到黃豆大的淋巴結,孩子發燒一直不退,吃藥、打針都無效,等燒到3~4天突然退燒,全身出粉紅色的斑丘疹,面前和四肢疹子較少或無疹,本來伴隨發燒出現的症狀如厭食、惡心、嘔吐、腹瀉等也隨著燒退疹出逐漸消失,1~2天疹退後不留痕跡、不脫皮,這就是幼兒急疹的特點。 幼兒急疹和麻疹不一樣,它是由另一種病毒引起的發疹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1歲以內的嬰兒,所以又叫嬰兒玫瑰疹。它的最大特點是熱退後周身迅速出現皮疹,並且皮疹很快消退,沒有脫屑、沒有色素沉著。這些嬰兒在沒有出現皮疹前也有發熱,熱度可以比較高,但是感冒症狀並不明顯,精神、食欲等都還可以,咽喉可能有些紅,頸部、枕部的淋巴結可以觸到,但無觸痛感,其他也沒有什麼症狀和體征。及至體溫將退或已退清時,全身出現玫瑰紅色的皮疹時才恍然大悟,其實這時候急疹已近尾聲。急疹對嬰兒健康並沒有什麼影響,出過一次以後也不會再出。
得了幼兒急疹怎麼辦? ①讓患兒休息,病室內要安靜,空氣要新鮮,被子不能蓋得太厚太多。 ②要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經常給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漬,以免著涼。 ③給孩子多喝些開水或果汁水,以利出汗和排尿,促進毒物排出。 ④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⑤體溫超過39℃時,可用溫水或50%酒精為孩子擦身,防止孩子因高熱引起抽風。何謂幼兒急疹?發生於兒童,特別是4歲以下兒童,一種常見的,輕微的病毒性疾病。這種病毒最近被鑒定命名為人類疱疹病毒6型。如何感染?傳播方式未明。然而幾乎所有4歲以下兒童都曾受過感染。有那些症狀?突然發熱,有時高達華氏106度,持續3-5天。發燒後出現皮疹,一般持續1-2天。症狀通常輕微,偶爾導致高燒、驚厥。皮疹與麻疹有所不同,本病皮疹較小,為分散的玫瑰色小點。而麻疹的皮疹為紅色、突出且相連,一般持續3天以上。症狀何時出現?通常在感染病毒後約10天出現症狀。傳染期有多長?傳染期仍然未知,可能在發燒時感染性最大。如何治療?無任何特殊療法,一般只需細心照料。是否會再感染?不會。是否需要隔離?學生患病要等到疹子消失,康復後方可返校。如何預防?防止本病傳播的最好方法是,避免與患病且處於發燒期的兒童直接接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