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長期的育人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理論,孔子教育思想是我國教育思想寶庫裡的一塊瑰寶。 孔子從教學實踐中總結了“學而時習”、“溫故而知新”、“學思並重”、“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這些都值得我們結合今天教學改革的實際,認真學習、繼承、借鑒和創新。
一、教學相長原則
《學記》明確提出“教學相長”,它源於孔子。孔子對教與學、師與生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辨證的。他認為只有很好地當學生,才能更好地當先生。他不但提倡學生要向老師學習,而且提倡老師要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他說:“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相長是一條教育規律,它反映了教學雙主體相互作用產生的一種因果必然聯系。《學記》有這麼一句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意思是說: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夠,只有擔任教學工作才會真正感到困惑。知道不夠,才能回頭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斷努力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學相長”對於教師的要求,應該是明確教也要學習,教也是一種學習,這是至理名言,只有勤奮刻苦學習,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才能對教學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准確掌握和熟練運用;對學生來說,應是刻苦學習,從“知不足”而激勵“自反”,能從教師的“教”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學習遷移,培養自學能力。
二、啟發式原則
孔於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認為教學應該注重啟發誘導,循序漸進,比古希臘蘇格拉底(前469一前399)提出引導學生自己學思索,自己得出結論的教學主張要早幾十年。
孔子認為,不論是培養道德品質,還是學習、掌握知識,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自覺需要的基礎上,以現在的話說叫做有學習需要才能有學習動機;必須使學生自己對問題能加以深入思考,獲得切實的體驗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為了引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孔於反對注入式的教學,主張啟發式教學。
孔子對啟發式教學是這樣表述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於學生,先讓他苦心思索,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再去啟發他;當學生經過思考,有所體會,但又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去開導他。比如對一個方的東西,教師已指出一個角的樣子,如果學生不能由此類推其余三個角的樣子,教師就不必再告訴他了,因為他不肯動腦筋思考。“憤”與“悱”是學生學習心理狀態在外表面容和言語上的表現。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是這樣解釋的:“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返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學生經過相當時間還想不通時,就可以去啟發;學生雖然經過思考,又有所體會,但卻不能用恰當的言辭表述出來,這時候就可以去開導他。開導之後,讓學生再深入思考,以求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如今啟發式已成為廣大教師“授人以漁”,教學生“會學”的重要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必須注意創設憤悱學習情境,必須啟發學生感悟自得,經過自己的思考獲得知識,經過自己反復訓練形成能力,用《學記》上的話說,教師只能“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通過設疑,鼓勵和啟發學生求異探新,感悟自得。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領會到開動腦筋、探求知識是一種快樂的勞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溫故而知新原則
孔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第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復習舊的知識(學過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可以做老師。這是孔子從自己教書育人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規律,對於今天的教學工作仍然有指導意義。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新知識的獲得必須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溫故”,在教師的點撥下,通過思考,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就能夠自動地“知新”。為什麼“溫故”可以“知新“?這是因為在“新”與“故”知識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必須的邏輯聯系,兩者組成了連續的、不間斷的知識序列。因此,“溫故”的結果才導致自動地“知新”。如果“新”與“故”之間的差距太大了,不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相關、相互銜接,那麼,“溫故而知新”是不可能實現的。溫故而知新是一種很重要的思考問題的方法,也是一種認知策略。例如,學習“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先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計算長方形面積是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然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又如學習“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把它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然後再計算。
四、學思並重,學思結合原則
孔子有句論述學習方法的名言,叫做“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它精辟地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系:“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入和拓展,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在學習活動中,學和思是一個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學中有思,思中有學的緊密聯系的統一體,是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正確方法之一。例如,小學語文《羅盛教》一課,通過“摸”、“托”、“頂”三個動詞,記敘了志願軍戰士羅盛教三次潛入水中搶救朝鮮兒童的經過,生動感人地表現了羅盛教捨己救人的高尚品格和國際主義精神。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是通過學習課文獲得的。但是作者為什麼選用這三個動詞?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緊扣詞語,聯系課文內容,深入思考才能領悟。
以上教例說明,學生通過學、思的過程,仔細品味、揣摩三個動詞所表達的深刻內涵,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思想感情,不僅學習了羅盛教捨己救人的高尚品格,而且學習了如何准確地選用詞語,具體形象地描寫人物行為動作,揭示人物內心的道理和方法。這些都離不開學生的積極思維。
五、因材施教原則
孔子是我國古代第一位重視“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其經驗十分豐富。他認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學生,“不可以不知人”。怎樣了解學生?孔子認為應“聽其言而觀其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通過觀察和談話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學生的政治態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學習基礎、年齡特點、個性特征等,因而對學生的了解較為全面、准確、深刻。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為後人樹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他十分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然後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發展,這恰恰是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發展學生個性,培養特長,就得注意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應當繼承和創新。
不少教師、家長往往忽視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人與人之間在志趣、智力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在現實中,早慧與大器晚成的例子不勝枚舉。國外有一項有趣的統計發現,在大有作為的科學家、發明家中,小時候學習就特別突出的只占5%,而不突出的竟然占55%。有的學生雖然學業上暫時後進,其實智力潛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是由於沒有得到適當機會來表現自己的才華,或者沒有符合自己興趣的對象而不願意學習,或者沒有良好的教育時機來發展其智力而已。假如我們無視個別差異的客觀存在,一味采用單一的教學內容和劃一的教學方法,就難以取得教育的成功。
實踐證明,教學只有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才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深入實施,因材施教原則正在創造性地被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北京市十一學校大面積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實驗,實質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又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是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培養學生特長的因材施教。據介紹,該校分層次教學是在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實施的。不允許按成績分層次,而是把abc三個層次的教學內容、要求、方法、進度和授課教師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學目標保底不封頂,學生管理分層不分班,做到面向全體,有選擇而無淘汰,努力創造一種盡量適合全體學生的教學模式。這是運用因材施教原則的創新。
據報載,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1981年發表的一個宣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以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是什麼?這是很難用幾段文字就能表述清楚的。但是,從教學的角度說,孔子教育教學思想中的許多方面,對於我們思考和實施今天的素質教育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教學方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學習態度: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