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非洲有哪些流行寄生蟲病?正文

非洲有哪些流行寄生蟲病?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非洲有哪些流行寄生蟲病?
 
.決定病原體致病的因素:

1)病原體的毒力大小
2)存在狀態:
3)數量多少:(許多病原菌都是條件致病菌)
2.病原體的來源:

1)原發性來源:
2)次發性來源:疾病來自於帶有病原的水體,餌料和工具等
預防:四消—魚種消毒,餌料消毒,食場消毒和工具消毒
3.病原體的傳播方式:

1)經口感染:
2)經皮感染:主動經皮感染,被動經皮感染
4.病原對宿主的危害:

1)機械損傷:
2)奪取營養:
3)分泌有害物質:
4)壓迫和阻塞:如:絛蟲,孢子蟲的胞囊等(影響性腺發育)
5)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魚蛭,桡足類等
(二)宿主
1.宿主因素:

1)與宿主的大小與性別有關:
2)與宿主的遺傳因素有關:
3)與宿主的營養狀況有關:如缺vc,缺鈣等
4)與宿主的免疫能力有關:
2.宿主對病原體的作用:

1)組織反應:病原(侵入)→宿主組織反應(形成)→寄生部位胞囊(引起)→組織增生,發炎

2)體液反應
(三)環境因素
1.水溫(t水):

1)t水不適:生物體抵抗力下降,發生缺樣甚至死亡;
2)與某些疾病發生有關:如水霉病(20℃),白斑病
2.水質變化:
3.季節變化:

4.人為因素:

1)種苗放養密度不當:
2)種苗搭配比例不適:
3)餌料管理不當:
4)藥物使用不當:
病原,宿主和環境的相互關系
疾病的發生往往不是某個單一因素影響的結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第二節疾病的控制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診斷,預防和治療
一,疾病的診斷
(一)疾病診斷的基本原則:
1.診斷方法:先外後內,先腔後實,先肉眼後鏡檢
2.診斷材料:具典型症狀的活的或剛死不久的材料
(二)疾病的宏觀觀察診斷
1.觀察症狀和尋找病原:
2.調查飼養管理情況:養殖品種和放養密度;投餌種類,數量和質量;攝食情況和活動情況

3.調查水體環境因子:
包括:水源,水溫,鹽度,do,ph值,h2s,nh3-n,池塘環境條件等
4.調查發病史及以往采取的措施:避免抗藥性
(三)疾病的微觀觀察診斷
通過鏡檢(放大鏡,顯微鏡和電鏡)查找病原及宿主的病理變化
1.細菌性疾病的診斷:病原分離→純化培養→人工感染→病原種類鑒定

2.病毒性疾病的診斷:
1)病毒的特點:
2)病毒的檢測方法:組織學檢測(只適於具有包涵體的病毒種類),電鏡檢查,試劑盒等快速診斷(pcr),等.
二,疾病的綜合預防
水產疾病的防治原則: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
(一)為什麼水產病害要實施綜合預防
發現難,
,,診斷難,治療難
(二)疾病的綜合預防措施
1.徹底清池:清淤,漂白粉或漂白精清池,茶餅(粕)清池,氨水清池
2.保持適宜的水深和水色:"養魚先養水"

1)水深的調節
2)水色:黃褐色水系,綠色水系,紅色水體(原因),黑褐色(醬色)水體(原因),白濁色水體(原因)
,澄清色水體(原因)3)水色的調節方法:
3.放養健壯的種苗和適宜的密度
4.餌料應質優量適
5.改善養殖水體生態環境條件
:混合養殖,使用水體改良劑和生物制劑.
6.操作要細心:以免受傷
7.經常進行檢查:早晚巡塘,檢查餌料台
8.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止病原傳播
1)四消:種苗消毒,餌料消毒,食場消毒,工具消毒
2)隔離:病池,病體要隔離;死亡個體及時撈出深埋
3)加強檢疫:患病或帶病個體不能外移,以免病原傳播
9.制訂並嚴格執行檢驗檢疫制度(舉例:福建東山鮑病)
10.定期藥物預防
:進苗消毒,養殖時消毒
11.人工免疫
12.選育抗病力強的新品種
1)spr的選育

2)雜交育種:如:
三,疾病的治療
1.目的:通過藥物控制或消滅病原,或改善環境及營養條件
2.治療的時機:早發現,早治療why
第三節水產養殖動物的健康管理
一,改善和優化養殖環境
1.合理放養:搭配要合理,混養的種類搭配要合適
2.保證充足的溶解氧
3.不濫用藥物
4.適時適量使用環境保護劑:
(1)種類:石灰類,em制劑
(2)作用:淨化水質,分解有害物質,抑殺病原,補充氧氣,補充營養.
二,增強養殖群體抗病力
1.培育和放養健壯種苗:(1)spf親本;(2)50ppmpvp-i洗卵;(3)使用清潔水;(4)忌高溫育苗,忌濫用抗生素;(5)餌料優
2.免疫接種:
3.選用抗病力強的養殖種類:spr;
4.降低應激反應:
三,控制和消滅病原體
1.使用無病原污染的水源;
2.池塘徹底清淤消毒:

3.強化疾病檢疫;

4.建立隔離制度;
5.實施消毒措施
四,加強飼養管理,保證優質飼料
(三)第三章免疫學原理在疾病診斷和防治中的應用
本章教學時間:6學時
本章教學目的與要求:要求學生了解海水養殖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主要類型和特點,掌握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及其影響因素,並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海水養殖動物疾病的免疫診斷,免疫預防和免疫治療.
本章教學重點:海水養殖動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類型,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對疾病發生的影響,免疫學方法在海水養殖動物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中有哪些應用.
本章教學難點:不同海水養殖動物的免疫特點及其與疾病發生的關系,海水養殖動物疾病的免疫檢測技術,各種魚用疫苗的制備方法與應用方法.
 
寄生蟲(parasite)指一種生物,將其一生的大多數時間居住在另外一種動物,稱為宿主或寄主(host)上,同時,對被寄生動物造成損害。其特征為,寄生其方式稱為寄生,在宿主或寄主(host)體內或附著於體外以獲取維持其生存、發育或者繁殖所需的營養或者庇護的一切生物。許多小動物以寄生的方式生存,依附在比它們更大的動物身上廣義上來說,細菌和病毒也是寄生蟲。
另外在社會學領域中,寄生蟲還指泛那些依靠別人,自己不肯努力的人。
[編輯本段]特征

從自然生活演化為寄生生活,寄生蟲經歷了漫長的適應宿主環境的過程。寄生蟲長期適應於寄生環境,在不同程度上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對於營養和空間依賴性越大的寄生蟲,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歷史愈長,適應能力愈镪,依賴性愈大。寄生蟲只能選擇性地寄生於某種或某類宿主。寄生蟲對宿主的這種選擇性稱為宿主特異性(hostspecificity),實際是反映寄生蟲對所寄生的內環境適應力增強的表現。
寄生蟲可因寄生環境的影響而發生形態構造變化。如跳蚤身體左右側扁平,以便行走於皮毛之間;寄生於腸道的蠕蟲多為長形,以適應窄長的腸腔。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如寄生歷史漫長的腸內絛蟲,依靠其體壁吸收營養,其消化器官已退化無遺。某些器官發達,如體內寄生線蟲的生殖器官極為發達,幾乎占原體腔全部,如雌蛔蟲的卵巢和子宮的長度為體長的15~20倍,以增強產卵能力;有的吸血節肢動物,其消化道長度大為增加,以利大量吸血,如軟蜱飽吸一次血可耐饑數年之久。新器官的產生,如吸蟲和絛蟲,由於定居和附著需要,演化產生了吸盤為固著器官。
腸道寄生蛔蟲,其體壁和原體腔液內存在對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物質,在蟲體角皮內的這些酶抑制物,能保護蟲體免受宿主小腸內蛋白酶的作用。許多消化道內的寄生蟲能在低氧環境中以酵解的方式獲取能量。雌蛔蟲日產卵約24萬個;牛帶絛蟲日產卵約72萬;日本血吸蟲每個蟲卵孵出毛蚴進入螺體內,經無性的蚴體增殖可產生數萬條尾蚴;單細胞原蟲的增殖能為更大,表明寄生蟲繁殖能力增強,是保持蟲種生存,對自然選擇適應性的表現。
[編輯本段]寄生現象、寄生蟲與宿主
自然界中,隨著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更形復雜。凡是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現象,統稱共生(symbiosis)。在共生現象中根據兩種生物之間的利害關系可粗略地發為共棲、互利共生、寄生等。
1.共棲(commensalism)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稱為共棲。例如,魚(echeneisnaucrates)用其背鳍演化成的吸盤吸附在大型魚類的體表被帶到各處,覓食時暫時離開。這對魚有利,對大魚無利也無害。
2.互利共生(mutualism)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在營養上互相依賴,長期共生,雙方有利,稱為互利共生。例如,牛、馬胃內有以植物纖維為食物的纖毛蟲定居,纖毛蟲能分泌消化酶類,以分解植物纖維,獲得營養物質,有利於牛、馬消化植物,其自身的迅速繁殖和死亡可為牛、馬提供蛋白質;而牛、馬的胃為纖維蟲提供了生存、繁殖所需的環境條件。
3.寄生(parasitism)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後者給前者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這種生活關系稱寄生。受益的一方稱為寄生物(parasite),受損害的一方稱為宿主(host)。例如,病毒、立克次體、細菌、寄生蟲等永久或長期或暫時地寄生於植物、動物和人的體表或體內以獲取營養,賴以生存,並損害對方,這類過寄生生活的生物統稱為寄生物;而過寄生生活的多細胞的無脊椎動物和單細胞的原生生物則稱寄生蟲。
寄生是在一定條件下出現在寄生蟲與宿主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寄生蟲進入宿主,對宿主產生不同的損害;同時宿主對寄生蟲的反應是產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設法把它清除。其結果在寄生蟲可能導致形態與功能的改變,在宿主可能出現病理變化。寄生蟲與宿主之間的相互影響,常常是綜合地作用於對方,經過長期演化的過程,寄生蟲與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某些特性被保存下來,並反映在雙方的種群遺傳物質上。
[編輯本段]寄生蟲對宿主的作用
寄生蟲在宿主的細胞、組織或腔道內寄生,引起一系列的損傷,這不僅見於原蟲,蠕蟲的成蟲,而且也見於移行中的幼蟲,他們對宿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奪取營養
寄生蟲在宿主體內生長、發育和繁殖所需的物質主要來源於宿主,寄生的蟲數愈多,被奪取的營養也就愈多。如蛔蟲和絛蟲在腸道內寄生,奪取大量的養料,並影響腸道吸收功能,引起宿主營養不良;又如鉤蟲附於腸壁上吸取大量血液,可引起宿主貧血。
(二)機械性損傷
寄生蟲對所寄生的部位及其附近組織和器官可產生損害或壓迫作用。有些寄生蟲尤其個體較大,數量較多時,這種危害是相當嚴重的。例如蛔蟲多時可扭曲成團引起腸梗阻。棘球蚴寄生在肝內,起初沒有明顯症狀,以後逐漸長大壓迫肝組織及腹腔內其它器官,發生明顯的壓迫症狀。另外,幼蟲在宿主體內移行可造成嚴重的損害,如蛔蟲幼蟲在肺內移行時穿破肺泡壁毛細血管,可引起出血。
(三)毒性和抗原物質的作用
寄生蟲的分泌物、排洩物和死亡蟲體的分解物對宿主均有毒性作用,這是寄生蟲危害宿主方式中最重要的一個類型。例如溶組織內阿米巴侵入腸粘膜和肝時,分泌溶組織酶,溶解組織、細胞,引起宿主腸壁潰瘍和肝膿腫;闊節裂頭絛蟲的分泌排洩物可能影響宿主的造血功能而引起貧血。另外,寄生蟲的代謝產物和死亡蟲體的分解物又都具有抗原性,可使宿主致敏,引起局部或全身變態反應。如血吸蟲卵內毛蚴分泌物引起周圍組織發生免疫病理變化-蟲卵肉芽腫,這是血吸蟲病最基本的病變,也是主要致病因素.又如瘧原蟲的抗原物質與相應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於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在補體參與下,引起腎小球腎炎

[1] [2] [3] [4] [5] [6] 下一页

狗狗吃進異物拉血了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