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安徽定居想去張家口買房子 每平方米2500元左右 如果是在市裡買,一般是3000~4000適合普通居住,多數是3500左右,不過市郊就便宜了,但很少低於2000的,房子還不錯,要買建議在高新區買,市區往那邊移,那的房子買了肯定升值,價錢基本不低於3500,還是自己親自來轉轉的好 很遺憾,她不是211,但她是本科,沒有專門的裝潢設計,但是有環境藝術設計。總體來說,院校不是太出名,但是每年的畢業生都有出色的。 很遺憾,她不是211,但她是本科,沒有專門的裝潢設計,但是有環境藝術設計。總體來說,院校不是太出名,但是每年的畢業生都有出色的。 游歷在京張鐵路的旁邊西直門站: 歷史的回聲與現實的眼睛已經有很多人忘了這個站台,出租車司機也沒進去過,他只知道到西直門地鐵站後往裡邊走。 隨著沿路一些“京效旅游乘車往前走”之類的寫在牆上的字樣的指引,走過賣盜版書的書店、走過由雜貨鋪和飯館間相排列的街道,五分鐘後就來到了西直門火車站售票處。除了地鐵站、公汽站附近聚集了靠出租面的、人力車討生活的人群之外,這一路上競然車少人稀,尤其是路兩旁的低矮建築物,讓人感覺歷史梗阻在這裡。 西直門火車站售票廳沒有人,有裝葺一新的氣象。與一百年前的老照片相比,依稀的式樣還在,只是已經失去近代史上歐式建築的白色典雅的風格,取而代之地是第若干遍油漆和殘損後的修補。按現在的要求,鐵路道班沿線的服裝和建築一律為醒目的黃色。這個空蕩蕩的售票廳也概莫能外。 售票員說,從去年5月開始,這個站台只發京郊旅游列車,取消了長途車。她說要坐車只有去北京南站或者是西站。她提醒說南站去張家口的車要多一些。 建國以後的60年代,詹天佑放棄的從北京豐台到河北沙河的線路被重拾修築。現在的情況是,京張鐵路已經被部分放棄了,西直門火車站原來是京張鐵路的第二站,但現在想去張家口,走的是“豐沙線”,不經過這個站台。 西直門火車站的主站台和天橋當時是由詹天佑設計,建造於1906年,至今已93年。因車站距西直門1公裡因而得名。車站東西方向被高粱河、護城河環繞,南靠“水門”,北有大片蘆葦塘。主候車室外形像一艘揚帆遠航的大船。這樣車站就很自然地融入周圍的環境中,並不會破壞周圍水域的自然美,體現了設計者優越的設計思路。 西直門站包括主站房、兩個站台和連接一、二站台的天橋。兩年前有過裝修後。主站房為西式二層木結構,牆為青磚,灰膏抹縫,跨度面積很大,屋頂平整,無變形,至今不漏雨。只有在主站房入口處牆上有一個一厘米的裂縫,內部未見其他損壞。 查閱了“站志”。車站站台的蓬罩很高,主體為木結構,第一站台的上部有鑄鐵裝飾件。天橋為鋼結構,由角鐵和“工”字形鋼冷鉚的,並無腐蝕。鋼材都有標記,很容易就可以辨認出使用了蘇格蘭的“蘭開夏鋼鐵公司”和“格林蓋諾克鋼鐵公司”出產的“工”字鋼和戴澤爾鋼鐵公司出產的角鐵。當時英國年產鋼鐵500萬噸左右,位居世界第二位。鋼材質量好,所用鋼材全部由英國進口。 詹天佑設計建造的西直門火車站,我們使用百年而無憂,一個優秀的建築工程本身就是一件與環境和諧的藝術品。這一近百年的建築於1995年已被列入北京市一級文物保護建築。 現在冷清的西直門火車站曾經擔負著北京市西城區、海澱區工農業生產、生活用品的到發,南菜北調及中央直屬部隊軍事運輸的任務。而現在因鐵路調配、提速的需要,這個站台的客運以輸送游客去京郊八達嶺、康西草園等地游玩為主。 西直門火車站又叫北站,附近就是展覽館、動物園等景點。離淨土寺、大鐘寺等大型農貿批發市場也不遠,還可到達中關村、上地高科技園區,可以說位置得天獨厚,但是,它的功用已經被其它交通樞紐漸次取代。 在侯車廳外的大院裡,一個老者坐在那裡曬太陽,瞇著眼睛。一盆洗衣服過後的污水從一家小賣鋪裡潑了出來,隨即溢滿了大半個空地。青龍橋站:養路工孤獨的言說午後的青龍橋站阒無一人,詹天佑的銅像矗立在那裡。 有一部分游客會造訪到這裡,在八達嶺游覽後沿下山的路即可到達。有國道、高速公路通過此地。所以坐火車來游玩的客人並不多。而青龍橋則顯得尤為冷清。 八達嶺有一家肯德基快餐店,但是沒有麥當勞。而青龍橋孤零零的站台上,只有一輛出售小吃的推車,無人照管。 詹天佑紀念館在八達嶺,他的銅像卻在青龍橋。後人認為青龍橋對他來說有特殊的意義。 詹天佑銅像於青龍橋站背山而座。銅像建於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是漢粵川路鐵路同人及中華工程師學會與京綏鐵路同人會所建。像左側是孫中山所頒碑文;像後山坡上為詹天佑及夫人譚菊珍墓。 銅像正對著的地方就是“人字形”軌道,當時曾經解決了工期和造價的問題,將需要施工的山洞從1900米減少到1001米。後人一直認為,這是詹天佑了不起的發明。實際上,在同一時期,利用“人字形”鐵路已經有國家采用過。但因為涉及到更換車頭以及火車運行速度等環節而采用者少,但詹天佑當時是否知曉尚不可知。後來詹天佑也對此陳述過,當初選擇人字形軌道是迫於工期不得以為之。 現在山區鐵路修築中,一般不采用之字形路線,而是普遍采用螺旋式線路。“但在當時,這是了不起的成就。”唯一一名行走在青龍橋的養路工說,他是當地人。 京張鐵路運行速度緩慢的問題在建國後一直存在,跟不上鐵路發展需要。據養路工說,其運行速度在僅每小時40公裡左右。但是,京張鐵路在當時是代表現代運輸能力出現在北國疆土,可以說揭開了沿線經濟發展新的一頁。同時,京張線在經濟上的輻射與震動,也有力地呼喚著內蒙及晉北的開發。 京張鐵路投入運營後,僅七年就延伸到大同;又經過五年於1921年延伸到包頭;形成一條為實現政治統一、鞏固國防,繁榮北方地區的大動脈。京張、京綏、京包鐵路聯通後,交通順利了,已不再是以前古老民歌所唱的“牛牛車,慢慢游,何日到包頭”那種令人失望、困惑的景象,而成為“前程萬裡,遠走遐荒”、在政治上更是“睦我五族、固我邊防”。 京張線通車更深層次的影響是給內外蒙及西伯利亞的商貿帶來機遇,使其納於國際經濟大循環。有資料顯示,1909年京張線通車後運量直線上升。當年貨運量為42萬噸,客運量為41萬人次,至1915年,貨運量達到180萬噸,客運91萬人次,短短七年,貨運量增長了3.3倍,客運量增加了1.2倍。運量增長實際反映吸引范圍內生產的迅速發展與經濟空前繁榮。 據這位養路工人說,現在的青龍橋車站不象以前那樣繁榮了。因為京張鐵路的過往機車都要在這裡換車頭,所以這裡以前實際上是個樞紐性質的站。而現在除了郊游的火車外,實在沒有更多的列車出現。詹天佑時代的京張鐵路已經完成了使命。 這位工人每天的工作,也就是沿著鐵路從八達嶺走過來,沒有什麼可檢修的東西。 侯車室每到有列車來的時候才打開,列車在此站停5分鐘,但常常是上下的人很少。停車的意義更多是像在給詹天佑的銅像致敬。雞鳴山:建了廟宇,少了煤礦京張線用了四年時間完工,比預計工期提前了兩年完工,且造價比預算節約白銀28萬兩。開采雞鳴山煤礦正是詹天佑當年統籌下的得力舉措。 雞鳴山位於下花園車站東側一裡許。山勢高兀,海拔1190米。傳說遼國肖太後游雞鳴山時在這裡建有上、下花園兩座,延稱至今。 據介紹,早在1901年,當地人即用土法開采雞鳴山一帶埋藏的煤炭。據記載,京張鐵路修建前,詹天佑在給清政府的奏章中提到了雞鳴山煤礦: “宣化府屬之雞鳴山煤礦頗旺,已有土法開采,其煤質亦甚佳,可供火車鍋爐、機器廠之用,也可商用。若派遣礦師赴該山查勘,果系可用,再行設法開采,則京張全路藉資利用,既省運轉之費,取值亦廉並可運銷各處,而全路進款亦日益加增。 “查懷來屬之新保安素產硬煤,為該處居民所日用。如遣礦師查勘雞鳴山煤礦時,可就便勘驗。如煤苗果旺,宜一並開采。就地銷售,亦必流行。若再由火車運銷各處,則車價較駝運取值尤廉,於本路進款裨益更多。如能開采以上兩礦,先有三利:本路免購開平煤炭,既省運費又可就地裝用,利一:該礦出煤愈多,轉運別處銷售必由火車裝運,則車腳日多,利二;由火車裝運,車價既廉則民間日用亦多,其煤價亦必照現在減少,而民間更樂為購用,且附近小民更可藉該礦工作以謀生,利三。” 早期的京張鐵路的開通被看作是關內外貿易的唯一通道。關外的煤炭、礦石、牲畜、毛皮和糧食等源源不斷地運入關內,而關內的棉布、磚茶、煤油、紙張等工業產品也遠銷於西北各省區,沿京張鐵路西側形成了一條以礦產資源和農牧業為主的經濟帶。宣化鐵礦、下花園、新保安等處的煤礦都得到了飛速發展。 百年以後的雞鳴山與當年相比,荒涼了許多。煤礦開采的重點已經轉移到別的山頭,只有零星的私人小煤窯在工作。開出租車的司機以前是下花園煤礦的工人,後來效益不好就改行了。從他那裡獲悉,四井因為老出事故,且都有死亡發生,已經關閉。解決事故的辦法是給死者家屬一次性補償兩萬元,給子女安排工作、轉城鎮戶口。 煤礦少了之後,雞鳴山並未閒著。山頂上建了一個道冠,接近山頂處正在修建一座廟宇,並且接近尾聲。當地人說道冠的道士算卦非常靈,11月1日的中午他在廟宇外跟和尚曬太陽。不遠處的山腰裡,一對母子使用鋤頭刨一種叫“鑽地龍”的藥材,曬干後一公斤可賣到兩元左右。他們一天挖到的藥材曬干後沒有一公斤之多。 上山的路上,正遇著當地的幾個醫生從山上騎著摩托下來。他們是去山上游玩的。進廟門的票五元一張,票是油印的。 離雞鳴山不遠,就是一個火力發電廠,濃煙滾滾籠罩著下花園上空。這個火力發電廠是日本人戰敗後接手的,經改造一直維持到現在。 山上的寺院並非新建,而是重塑。據考公元231(魏太和五年)年山頂就出現了寺廟,山中部的寺廟最早則出現在公元1024年(遼太平四年)。 上山的路上,正碰上牧羊人驅趕著一群山羊下山,約有二十多只。而野雞則隨處可見。張家口:塞外,塞外張家口是我國北方在經濟上有重要意義的城鎮,商貿之盛可遠溯到元、明,1869年中俄條約之後,更開辟為與俄國通商的陸路商埠。 據張家口市政協文史處主任楊繼先介紹,在京張鐵路通車之前,合適的地理位置及多年商貿史,早已使張家口成為商貿中心。當時文獻記載“內外蒙古,察哈爾日用所需一切雜物無不取於此,且其他大宗物資也以此為轉運之場”;據文通史記載這裡“每歲貿易額達三千萬兩以上”。 饒是如此,交通仍制約著當地的發展。這個地區天然資源豐富,有煤、鐵礦石、以及錳、銅、金銀、石墨、大理石等,均屬大宗物資,運輸能力不足。毛皮禽畜、糧食,也是本地久負盛名的特產,因交通不便難以外運。張家口地區以及它作為商埠所聯系吸引的廣大腹地,包括內外蒙甚至蘇聯西伯利亞地區,所出產的產品運不出;所需要布匹、絲綢、茶葉、煤油、紙張、細糧等,運入也極為有限。運輸物資主要靠駱駝、騾馬、每日經南口等處北上役畜達千頭,可謂聲勢浩大,規模可觀,但運力很小,遠不能滿足需要。 京張鐵路通車後,使地區經濟走向繁榮,人口迅速地在沿線城鎮集聚。當時一首歌表現了交通與經濟的關系:“礦、農、禽、畜,物產殷繁,移民邊圉,尤賴輸將”。 有資料顯示,當時張家口經商人數為三萬五千多人,占總人口的一半;大小商號一千四百五十余家,旅蒙行業竟達七百余家,占總商號的一半之多。另外,還有四十幾家外國洋行及其代理商,他們除專門收購旅蒙商由蒙古運回來的畜牧產品外,還銷售一些洋貨;其余商號,又大多是靠旅蒙業發展起來,成為相關行業。 張家口為西北要塞,北倚長城、三面環山,是連接內蒙與內地的重要城鎮,因此成為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物資集散地”,有“陸路大商埠”、“旱碼頭”之稱。交通瓶頸的制約在京張線修建後極大地解放。 1921年鐵路延伸到綏遠,1923年又展至包頭,沿線受益者眾,河北、山西、察哈爾、綏遠、寧夏、甘肅、青海等地皆“無往而不利”。成為一條連接西北少數民族民眾與中華民族人民交融的“臍帶”。京張線構成了近代中國鐵路的重要區段,和支線聯通了華北一大片地域。 張家口市[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