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必須向西方學習,借鑒和選擇西方文化的優點,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現代化管理制度經驗。他們強調學習西方的現代化,但不是全盤西化,反對盲目接受西方文化。新加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一度淪為日本殖民地。西方文化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他們獨立後堅決擯棄了西方文化中的那些平庸的、消極的、對青少年有害的成分,而借鑒和吸取了西方文化中有價值有成分,保持和發揚了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性和獨立性。因此,在新加坡出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相融合的現象。競爭的觀念、民主、自由的觀念與透明的法律、嚴格的科學管理制度和民族文化傳統得到了比較好的結合。 第二,主導與多元統一。價值觀是任何一種文化的核心。在新加坡並存的多元文化中,東方文化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了廣泛的共識,起著主導作用。政府力倡以群體利益為重的價值觀,批判和抵制西方的那種極端的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在新加坡的街道上、地鐵中、電視、報紙等媒體上和文學作品中,隨時可見儒家的一些著名格言。1997年春節期間,新加坡與山東省聯合舉辦的“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動,孔子成了最受尊敬的中心人物。濱河灣廣場在孔子的高大的站立塑像周圍,還塑了五個小學生的像,他們分別代表了新加坡存在的五大價值觀。這組群雕具有審美的象征意義,它形象地蘊含著新加坡文化的主導多元的基本特征。新加坡這種文化發展的模式,、綜合創新不僅給我們以啟迪,而且也給我們觀察中國文化問題提供了一個參照。 中外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表明:在一定時代某個國家存在的多元文化之間的關系往往不是平衡的關系,由於歷史的、社會的、文化傳統的原因,不同文化之中,往往由於一、二種文化適用於當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大眾的需要,而成為主要的或主導的文化。它之所以成為主導文化,是歷史的必然,不是某些人可以主觀杜撰的。國學大師張岱年對此說得很明確,他說:“每一時代,應有一個主導思想,在社會生活及學術研究中起主導作用,同時又容許不同的學術觀點存在。有同有異,求同存異。《周易·系辭》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又《睽卦·象傳》雲:‘君子以同而異’。同而且異,這是學術發展的規律。”我們說在新的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主導多元,這首先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從空間來講,中國的主體即大陸部分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作為中國的一個省的台灣和香港、澳門地區,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港、澳、台文化的多元性和體現不同性質、不同價值觀念的文化思想體系的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從時間來講,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經濟結構,必然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主導多元的形態。事實也正是這樣,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產生的各種各樣的體現不同價值趨向不同哲學基礎和審美觀點的文化理論著作紛紛介紹、翻譯到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20多年的時間,20世紀西方出現的種種理論學派幾乎都在中國文化舞台上亮了相。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指導下,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打破了前蘇聯的僵化模式,清除了形“左”實右的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影響,開始真正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軌道。同時我們又兼容並包,廣泛吸取和融合了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允許不同學派和不同學術觀點的存在和發展。因此,從一元走向多元,呈現主導多元的態勢,成了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走向。 〔內容提要〕世界進入了一個多元共生的時代,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時期。20世紀以來,世界各種文化紛紛在中國亮相。中國文化先後出現了五種主要范式:“中體西用”范式,“全盤西化”范式,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范式,“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專政論”范式,“綜合創新”范式。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新世紀伊始,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主導多元,綜合創新。呈現這種態勢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主導多元文化雙向互動綜合創新的過程。 〔關鍵詞〕中國文化發展態勢主導多元綜合創新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一個多元共生的時代。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自上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的舞台,五彩缤紛,世界各種文化競相紛呈。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佛教文化,儒、道、釋文化,無不登台亮相。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各種不同性質、色調的主義、理論、學說、思想和主張,都在頑強地表現自己,爭奪和占領陣地,盡力擴大自己的影響。 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什麼?這不僅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普遍關心的現實問題,而且也是世界中國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想圍繞這個中心命題,重點談談當代中國文化曾經出現的幾種主要范式和進入新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問題。由於水平所限,自己的看法是否得當,還希國內外專家、學者批評教正。 一 中國現代文化的起始,發生在19世紀40年代。 1840年英國帝國主義用鴉片和大炮打開了清王朝閉關自守的大門,使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迅速解體,逐漸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的失敗,敲響了封建主義文化的喪鐘,同時也促使中國人民的覺醒。“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救亡與圖存成了全民族的頭等大事。無數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在各個戰線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展開了前赴後繼的頑強斗爭。恩格斯在1857年就科學地預見到:“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世紀的曙光。” 從鴉片戰爭開始,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主要有五種文化范式。 一是中體西用范式。清末張之洞最早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裡所說的“體”是指原理原則,“用”則是指原理原則的應用。“中體西用”的思維范式,其實質是以封建主義文化的思想體系為“體”、為“本”,以西學即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思想體系為“用”、為“末”,其目的在於維持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種思維范式,反映在文化領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復古主義理論流派。 二是“全盤西化論”范式。系統提出這種主張的是陳序經(1903-1967)。他認為“中國文化根本上既不如西洋文化之優美,而又不合於現代的環境與趨勢,故不得不徹底與全盤西化”。而創造新文化的唯一出路,則是“全盤西化”。如果不“全盤西化”,則必然為西洋文化所壓迫,其結果則是“國家滅亡”,“連了種族也許滅亡”。“全盤西化”論不時在我國以不同形態浮現出來,在一些提倡者和鼓吹者看來,中國的一切不如人,甚至連中國的月亮都沒有西方的圓。在理論上則是不加分析和消化,照抄、照搬西方的理論、學說,成為十足的洋人的“傳聲筒”。 三是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范式。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間接性。“以俄為師”“走俄國人的路”,在一段時間內成了權威的思維模式。蘇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列寧主義藝術概論”、“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文學原理”、“文藝學引論”等等,成了高等學府必修的教科書。但是無可否認,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范式,具有明顯的封閉性和教條主義傾向,並留有庸俗社會學的痕跡。這種思維模式自然要突出意識形態性。因此,文化的黨性、階級性、人民性、思想性,在整個思想體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相反對各民族文化本身的特點規律的研究和論述就顯得相對薄弱。在文藝領域獨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結果,必然要排斥世界各民族文藝中出現的新理論流派。斯大林時代主管意識形態的日丹諾夫,對西方現代主義一概斥之為反動頹廢的文藝思潮就是重要佐證。前蘇聯文化領域的這種“馬克思主義”范式對中國的影響,我們絕不能低估。 四是中國“文化大革命”中出現的“文化專政論”范式。這種范式的代表作是林彪委托江青炮制出的“部隊文藝座談會紀要”。這個“紀要”以毛澤東晚年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為指導,大批“人性論”、“真實論”、“現實主義深化論”、“中間人物論”,鼓吹“根本任務論”。它披著“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外衣,掩蓋著“四人幫”陰謀篡黨奪權的實質。因此“紀要”所代表的是一條形“左”實右的極“左”文藝路線,它所產生的嚴重後果,直接成為毀滅文化的那場“大革命”的前奏曲。 五是“綜合創新”范式。在我國較早倡導“綜合創新論”的是張岱年、王元化先生。在20世紀的30年代中期,張岱年先生就主張哲學發展的一個新路,“當是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解放後他又明確提出“文化的綜合創新”論,他說:“我反對‘中體西用論’、國粹主義,更反對‘全盤西化論’,提出‘文化綜合創新論’。社會主義文化必然是一個新的創造,同時又是多項有價值的文化成果的新的綜合。”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王元化先生呼吁學術界應重視綜合研究法,認為綜合研究是科研工作的必然趨勢,並提出應注意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蔣孔陽先生在《美學新論》中,進一步強調在美學、文藝學研究中應走綜合創新之路,他認為不僅在觀點上應綜合創新,而且在研究方法也應綜合創新。這是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古今巨變、中外匯合的時代,各種思想和潮流紛至沓來,我們面臨多種的機遇和選擇。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我們要把古今中外的成就,盡可能地綜合起來,加以比較,各取所長,相互補充,以為我所用。學者有界別,真理沒有界別,大師海涵,不應偏聽,而應兼收。綜合比較百家之長,乃能自出新意,自創新派。” 歷史是最好的鏡子。經過一個世紀的曲折、反復的發展過程,我國的社會實踐和文化實踐表明前四種范式都不可取,而綜合創新才是適應時代的要求和學術的發展,有益於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范式。 二 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轉瞬已成為歷史。中國文化將以什麼樣的態勢呈現於21世紀?未來學家在作著種種預測,浪漫主義詩人正在構思自己夢幻般的暢想曲,現實主義不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現在站在哪裡,腳步又要邁向何方?站在新世紀伊始的門檻上,面對20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實際,考慮到時代挑戰,社會的轉型與發展的機遇,我認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主導多元,綜合創新。 冷戰時代結束後,世界呈現多極化趨向。就全世界范圍來講,意識動態領域(包括文化藝術領域)出現多元化景觀,很難說有哪一種哲學觀、價值觀、文化觀、藝術觀能夠成為全世界的主導理論。那麼,我們是否能據此同意如某些學者所說的中國現在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多元化呢?我認為這僅僅是說明了部分特征,不能概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總趨向。 " 什麼是中國文化?
(1) 地理性的意義:中國人包括中國大陸的中國人,包括台灣、香港,甚至新加坡和在其他國家的華人。由於種種原因,台灣、香港、新加坡和其它海外華人的管理,與大陸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管理不同。
(2) 種族性的意義:中國包括漢、滿、蒙、回、藏、苗、壯等不同的民族,雖然漢族占絕大多數,但少數民族所分布的范圍卻占非常高的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