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而且,中國版圖廣大,地理人文條件不同,我們很難只用上海人、北京人、陝西人、廣東人、四川人、東北人、內蒙人、香港人、台灣人或湖南人來代表中國人。
(3) 文化性的意義:中國人信仰儒家、道家的思想、佛教(藏、蒙、漢人所信仰的又大不相同)、回教和其它宗教,尤其前三者對漢人有深遠的影響。此外,近一百多年來,西方文化又透過種種方式進入中國,並影響海外的華人。
(4) 歷史性的意義:在長期的中國歷史中,中國境內的民族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變遷;自唐宋以後,佛教成為中國主流思想的主要成分;清末西方思想的侵入和學習,加上近五十年來,中國大陸的發展前階段大規模引進了馬列主義和蘇聯的制度,以及在後階段的開放政策,大量的引進外資和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交流,工業化因而更快速的發展,這些都是改變中國歷史性格的因素。由於各地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的不同,台灣、香港、新加坡以及其它地區華人的價值觀和行為也呈現不同的面貌。
現在我們來看看什麼是“中國文化”?首先,什麼是文化?如何了解一國或一個社會的文化?一般而言,文化可分為三個層次:
(1) 基本假設,探討人不知不覺的部分,認知、感覺、思想,例如關於人的天性、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真理與現實的性質、時間的性質、空間的感覺。
(2) 外顯的價值觀,是可知覺的部分,例如,對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守秩序等。
(3) 人造物(artifacts),看得見但不易解析的部分,例如,建築、文字、制度、產品、繪畫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可分為兩種:一是心理學家用問卷、測驗等直接衡量人的認知結構、價值等;二是人類學家用觀察、直接參與、體認、诠釋和比較不同的文化。另外哲學家則常透過文獻,來探討、分析古人,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等,是怎麼說的。
在這些方面的研究,通常有個毛病,研究者常忽略,不同文化(或國家、社會)間的比較涉及的是集體價值和行為的比較以及文化間的互動關系。傳統的研究通常用個人的資料,加總起來以求得集體的價值和行為。大家都知道,不論是最簡單的機器或是非常復雜的有機體,一個機組不是個體的總和,它有“不可化約”的復雜性。自行車不是輪子、把手和鐵架的加總;如果沒有大象的先行存在,瞎子摸到的大柱子、牆壁、水管等的形容加起來並不會構成大象;手、腳、眼睛等五官、身體加起來不會成為一個人。就這個意義來看,一個社會組織不是一些價值觀和一些政策加總起來的,它也像有機體一樣有不可化約的復雜性,有一種機制存在才能發揮作用。一些學者於是用隱喻(metaphor)的方法來形容一個組織或文化,例如用美式足球形容美國,用歌劇或時裝形容意大利,用交響樂團形容德國,用法國面包形容法國,用日本花園形容日本等等。這種隱喻法就像中國人用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西方人用星座來比喻一個人一樣,簡化我們對人的了解,但給一個廣大的想象空間。
什麼是中國文化?首先我們應知道,在傳統的思想上,有儒家,道家,佛教(禅)的不同思想。人們在實際行為上,是儒道佛共並,有大人和小人之分,有主文化/俗文化之別。在現代的層次上,現代的層次上,思想是傳統和西方合流的;在行為上,人是受年紀(老、中、青)、地區(都市、鄉村)、教育、收入、職業的影響。一般而言,人們認為文化表現在人的性格上,因此中國文化的問題就成為中國人的性格是什麼。有關中國人的性格的書籍很多,現引述幾種以供參考。
史密斯(smith)認為中國人有以下特色:保全面子、節儉持家、勤勞刻苦、講究禮貌、漠視時間、漠視精確、易於誤解、拐彎抹角、順而不從、思緒含混、不緊不慢、輕視外族、缺乏公心、因循守舊、隨遇而安、頑強生存、能忍且韌、知足長樂、孝悌為先、仁愛之心、缺乏同情、株連守法、相互猜疑、缺乏誠信、多元信仰。
他的結論是:中國人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現實性、快樂,這些方面他們都是傑出的,他們缺乏的是人格和良心。
林語堂認為中國人,老成溫厚,遇事忍耐、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和平主義、知足長樂、幽默滑稽、因循守舊、有生活智慧、女性化、缺乏科學、無邏輯、憑知覺、有限的想象。
潘光旦認為中國人,易活難死、沒有神經、耐性太好、不求精確、勤勞、守節、知足長樂、有私無公、無恻隱之心、言而無信、爾詐我虞、愛臉皮、婉轉、客氣。這些特性造成民族在社會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病象。
最近,在管理上引用最多的,荷蘭籍社會心理學者霍夫士德(gerrthofstede)比較了四十幾個國家,認為中國人有較高的權力距離、集體主義、逃避風險、女性主義。香港中文大學彭邁克(michaelbond),收集中國學者的意見,中國文化與下列價值有關:孝(服從、尊敬、贍養父母、尊崇祖先)、勤勞、容忍、隨和、謙虛、忠於上級、禮儀、禮尚往來、仁愛(恕、人情)、教育、團結、中庸之道、修養、尊卑有序、正義感、恩威並濟、不重競爭、穩重、廉潔、愛國、誠懇、清高、毅力、耐心、儉、報恩報仇、文化優越感、適應環境、謹慎小心、信用、知恥、有禮貌、安分守己、保守、要面子、知己之交、貞節、寡欲、尊重傳統、財富。他收集了22個國家的資料,統計分析,這些特色可歸納為四價值面相:整和、儒家動能、仁慈心、道德感。
以上所列的性格,與那些思想家的思想有關,是儒、釋、道、法?有那些是“理想高尚的”,那些是“世俗和日常生活的”文化?那些是人類的共同性?那些是相異性?我們無法也無能在此分析和回答。
不過,以上研究的結果離實際我們了解的中國人有一段距離,例如,霍夫士德和彭邁克的五種指標能描繪香港、台灣、新加坡的文化價值觀嗎?如果稍微對這三地區有了解的人會很快發現:上述文化價值觀與現實的感受相差很大。例如,香港人的集體主義並不濃厚,反而有高度的個人主義;香港人雖然非常男性主義,在就業上相當歧視女性,但香港有相當高比例的女經理人員和高級政府官員。
這種調查研究的結果離實際現象很遠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研究方法的缺失所造成:
(1) 概念上的局限:很多概念有特定文化的意義。正如前述,兩文化間概念有的可以相對應,有的不能相對應但在功能上能相對應。例如,中國人沒有強烈的“自我”概念,個人主義是西方的觀念。個人主義到了中國就成為“個體主義”,所強調的是個人主義的負面,即“自私自利”的一面,而不是“自立自責”的一面。不過,中國人也強調“自立”、“自力更生”等個人主義所重視的一面。此外,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強烈影響集體和個人間的關系。縱使概念沒問題,個人主義的高低並不能說明一個社會人際間的復雜性。其他概念亦是如此。
(2) 測量的偏誤:縱使概念沒問題,如何測量呢?前面談過,價值觀是抽象、見不到的。不管學者用的統計方法多復雜,但垃圾進去,出來的還是垃圾。例如,對“勤儉、堅毅、社會階級和羞恥心”的重視雖然與儒家有關,但是它們是否表示對“未來”和“長期”的重視?
(3) 樣本的代表性:從事國際比較時,誰是一國的代表?誰代表中國人、誰代表美國人?霍夫士德的研究對象是ibm公司的銷售人員,雖然他們不一定是各國的代表,但是霍氏堅稱至少他們在各個社會的地位應該是一致的。事實是如此嗎?1960年代在各國ibm工作的日本人、香港人、馬來西亞人、南非共和國人都有相同的社會屬性?這是非常令人懷疑的。一般的比較研究常犯的毛病就是這種沒有考慮各國國內的差異性。用統計學的語言來說,每個國家像個分配圖,每個分配圖的形狀不一樣,有的是常態分配,有的是非常態分配。稍具統計常識的都知道,兩種不同分配不能隨意比較。就實際的例子來看,美國和日本國內人種和文化的分配就大為不同,雖然日本人有區域上的區別,但是美國人不但有區域上的區別,而在內部人種和文化上有很大的歧異性。日本可說是個同質的社會,美國是個異質的社會,有黑人、白人、拉丁美洲人、亞洲人和其它各色各樣的人種。又如,馬來西亞可說是個二元的社會(還有少數印度人),馬來人和華人兩大族群在風俗、習慣和信仰上就有很大的區別,南非聯邦也類似,黑人為大多數,白人為少數,雖然最近政治上已有改變,但是白人控制著各行各業。
(4) 變遷的研究:大陸、香港、台灣以及其他海外華人組織已經歷了百多年來的大變,步入了現代化的途徑。這種變化迫使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在傳統、西方和現代問題上,摸索掙扎,企圖創造出自己的典范。傳統是什麼,西方的是什麼,現代的是什麼,三者又如何沖突、融合和創新?這是目前最受忽視的地方,而且可能是學術上最有興趣的地方。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環境的改變,西方文化的沖擊,影響了華人的價值觀。
考慮了過去的傳統和變遷,台灣楊國樞教授研究的結果,中國人的傳統性:1、孝順父母,2、積極心態,3、男權至上, 4、宿命主義,5、自我控制等,除了孝順父母外,已大幅降低,而現代化:1、男女平等,2、進取和樂觀,3、民主心態,4、尊重個人感情,5、獨立自主等則大幅上升。
就是中國文化拖著中國人的後腿,養成了保守封閉的習慣,從思想上限制了國人創新。不錯燦爛輝煌的文化和歷史可以讓我們自豪,但和燦爛輝煌的未來相比一文不值。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