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寶寶6個月拉肚子怎麼辦?正文

寶寶6個月拉肚子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原因及危害  

小兒腹瀉腹瀉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拉稀。腹瀉包括兩個含義:一是大便次數較平時增加較多;二是大便性質改變,帶有較多水分。造成嬰幼兒腹瀉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由致病菌和病毒引起的腹瀉叫腸炎。細菌引起的有痢疾和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病毒引起的為病毒性腸炎,其病原主要為腸道病毒。還有一種近幾年來發現的輪狀病毒,因其形態似車輪,因此而得名。致病性大腸桿菌炎多發生在夏季,所以也稱夏季腹瀉。病毒性腸炎多見於秋季,故也稱秋季腹瀉。這類腹瀉也稱感染性腸炎或感染性腹瀉。
由於飲食質量問題引起腹瀉的有:吃了不新鮮或變質的牛奶或其他食物,常常又吐又拉,稱為急性胃腸炎。因為食物的量或質超過了嬰幼兒胃腸道消化功能的承受能力,以致負擔過重引起腹瀉的叫消化不良,也即中醫所說的“傷食瀉”。
其他,還有胃腸道以外的其他系統有病時,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引起腹瀉者,稱為腸道外消化不良。因食量不足引起的腹瀉叫饑餓性腹瀉。在正常情況下大便次數增多的稱生理性腹瀉。

嬰幼兒體質柔弱,正處在生長發育時期,因此腹瀉對嬰幼兒的危害很大。
腹瀉除影響嬰幼兒對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外,還消耗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損害某些機體組織。這是因為在腹瀉過程中,本來應該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不能進入機體,但機體內各器官還需照常進行各項生理功能。如長期慢性腹瀉就會造成營養不良,使患兒身體瘦弱,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種疾病。這不僅影響嬰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還會引起並發症。常見的並發症有:
(1)營養不良及維生素缺乏症:腹瀉病程較長,如禁食時間過久或長期熱量不足,常可引起營養不良和各種維生素缺乏症。消化不良與營養不良可互為因果,往往造成惡性循環,導致不良後果。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干眼症及角膜軟化症;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症。
(2)感染:常見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疖腫、敗血症、泌尿道感染及靜脈炎等。各種感染可能成為腹瀉的病因,但也有在腹瀉之後,由於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繼發感染。遷延性腹瀉或原有營養不良病兒,容易並發真菌感染,如鵝口瘡、真菌性腸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重型腹瀉可能出現黃疸,常見於營養不良及重症敗血症病兒,預後不良,故中毒性肝炎是腹瀉的嚴重並發症之一。
(4)其他:如急性腎功能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腦病等,如處理不當還可發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鉀、中毒性腸麻痺、腸出血、腸套疊等,偶可見腸穿孔和腹膜炎。
嬰幼兒腹瀉的預後與病兒的體質、病因、治療時機和治療方法有關。
(1)體質因素:體質衰弱(重症營養不良和佝偻病)的病兒,由於機體代謝調節功能較差,抵抗力低下,容易發生各種並發症,使腹瀉遷延不愈,預後較差。新生兒、早產兒病情易於迅速惡化,預後也較差。
(2)病因:耐藥性致病性大腸桿菌或其他耐藥細菌感染預後較差,繼發二重感染者如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預後也差。
(3)治療時機:輕型腹瀉若未及時治療,導致病情嚴重,遷延日久,預後較差。
(4)治療不當:未進行調整和適當限制飲食,減少胃腸道負擔;未及時控制腸道內外感染以及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和加強護理,導致各種並發症發生,影響預後。此外,濫用廣譜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調和二重感染,可加重消化功能紊亂,如不及時停藥,遷延不愈者預後差。


小兒腹瀉-治療  

小兒腹瀉



采用多種中藥配伍成的“吳萸散”敷臍療法,對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症、輪狀病毒感染及其他細菌感染、大便次數增加、腹部不適等多種原因引起的嬰幼兒腹瀉均有較好的療效。
“吳萸散”包括吳茱萸、丁香、木香、肉桂、蒼術、五倍子等中藥材。
中醫認為,吳茱萸、丁香辛熱,除寒嘔、溫胃;木香微溫,散滯和胃調風;肉桂辛熱,通脈,溫補;蒼術苦溫,健脾燥濕,發汗寬中;五倍子味酸寒收斂固澀;此外醋也有收斂固澀的功效。這些藥合用敷臍能通神阙穴,具有通風燥濕健脾,解除腹脹調氣血的功效,從而達到促使胃腸功能恢復治病的目的。
家庭使用方法:
藥物:吳茱萸3克,丁香1.5克,木香1.5克,蒼術3克,肉桂3克,五倍子10克。
方法:將以上藥物共研成細末,混勻後加食醋適量調成糊狀,敷於臍部,用膠布或傷濕止痛膏嚴封固定,每兩天換藥1次。如腹瀉嚴重有脫水症狀者,可同時口服補液鹽。
傷食瀉如何辨證與治療。
傷食瀉臨床表現:腹脹腹痛,瀉前哭鬧,瀉後痛減,大便酸臭,或如敗卵,呈黃綠色稀薄液狀,夾有食物殘渣或奶瓣,可有少許粘液,嗳氣酸馊,惡心嘔吐,不思飲食,睡臥不安,舌苔薄黃或垢膩。治以消食化滯,和中止瀉。方選保和丸加減,藥用焦山楂、六神曲、法半夏、茯苓、陳皮、連翹、炒麥芽、萊菔子。水煎,日1劑,分3次服。若以傷乳為主者,重用炒麥芽、炒谷芽、砂仁(後下);傷於肉食積者,重用焦山楂;傷於面食積者,重用萊菔子;傷於谷食積者,重用神曲;病情較重者,加雞內金、莪術;大便多水者,加澤瀉、車前子(包煎);兼有嘔吐者,加藿香、生姜汁;脾胃本虛,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者,加白術、生谷芽、薏苡仁。風寒瀉如何辨證與治療。
風寒瀉臨床表現:腹部脹痛,喜溫喜按,瀉下泡沫狀稀便,色淡黃,無味,腸鳴漉漉,口渴但不喜飲,或有惡寒、發熱,舌質淡苔薄白。治以疏風散寒,化濕和中。方選藿香正氣散加減,藥用藿香、蘇葉、白芷、腹皮、厚樸、陳皮、半夏、生姜、茯苓、蒼術。水煎,日1劑,分3次服。小便短少者,加澤瀉、豬苓、車前子(包煎);腰腹部痛劇、腸鳴者,加煨姜、砂仁(後下)、草豆蔻。
濕熱瀉如何辨證與治療。
濕熱瀉臨床表現:腹瀉急迫,便下稀薄,水分較多,或如水注,糞色深黃而臭,或夾有粘液,肛門灼紅,腹痛陣作,煩鬧不安,口渴喜飲,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肢體倦怠,發熱或不發熱,小便黃少,舌質紅,苔黃膩。治以清熱利濕,和中止渴。方選葛根芩連湯加減,藥用葛根、黃芩、黃連、車前子(包煎)、蒼術、木香。水煎,日1劑,分3次服。若高熱煩渴者,加生石膏(先煎)、寒水石(先煎);小便色赤而短者,加六一散;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嘔吐頻繁者,加藿香、半夏、竹茹;若舌苔厚膩,渴不欲飲,瀉下稀薄如蛋花湯樣,淡黃不臭,發熱不高,惡心欲嘔者,宜芳香化濁,燥脾滲濕,忌用苦寒之品,以免濕蘊難化,用藿香正氣散合五苓散加減。
脾胃虛弱瀉如何辨證與治療。
脾胃虛弱瀉臨床表現:病程較長,洩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後易瀉,吃多後見腹脹、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瘦弱,舌質淡,苔薄白。治以健脾益氣,助運化濕。方選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用黨參、白術、茯苓、山藥、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陳皮、砂仁(後下)。水煎,日1劑,分3次服。如時見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膩者,加蒼術、厚樸;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隱隱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氣懶言,便瀉不止,甚至脫肛,加黃芪、升麻、葛根;兼夾濕熱,口苦舌黃,或大便夾粘凍,加黃連、馬齒苋。
脾腎陽虛瀉如何辨證與治療。
脾腎陽虛瀉臨床表現:久瀉不止,纏綿不愈,大便清稀,無味,下利清谷,或見脫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食欲不振,腹軟喜按,精神萎靡,或有睡時露睛,舌質淡,苔薄白。治以補脾溫腎,調中止瀉。方選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藥用熟附子、炮姜、五味子、米殼、吳茱萸、黨參、白術、補骨脂、肉豆蔻。水煎,日1劑,分3次服。如久瀉不止,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脫肛者,加黃芪、炙升麻。
腹瀉傷陰傷陽有何表現,如何治療。


小兒腹瀉傷陰證臨床表現:瀉下無度,質稀如水,小便短少,或伴頻繁嘔吐,皮膚干燥,目眶、囟門凹陷,啼哭無淚,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口渴欲飲,牙齒發干,口唇紅绛,舌绛無津,或起芒刺。治以酸甘化陰,生津救液。方選連梅湯加減,藥用烏梅、白芍、麥冬、生地、石斛、葛根、黃連、生甘草。水煎,日1劑,分3次服。另加紅參濃煎,頻灌服。
傷陽證臨床表現:久瀉或暴瀉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蒼白或青灰,神疲氣弱,表情淡漠,哭聲低微,氣弱少動,四肢發涼,膚出冷汗,尿少色清,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微。治以溫補回陽,救逆固脫。方選參附龍牡湯加減,藥用人參、附子、煅龍骨(先煎)、煅牡蛎(先煎)。水煎,日1劑,頻服。若洩瀉不止者,加干姜、白術。如患兒陰陽兩傷,治療時應當回陽、救陰並舉,方用參附龍牡救逆湯合連梅湯加減。
中藥處方
中藥處方(一)
辨證:濕熱。
治法:淡滲利水,清利濕熱,健脾燥濕。
方名:止瀉湯。
組成:匾蓄7.5克,瞿麥7.5克,車前子7.5克,木通5克,滑石7.5克,通草7.5克,黨參7.5克,赤苓7.5克,白術7.5克,生甘草5克,蓮肉7.5克,扁豆7.5克,薏苡仁7.5克,木香2克,黃連5克,罂粟殼3克,白頭翁7.5克。
用法:水煎服,6個月以下患兒分6日服,1歲以內分4日服,1歲以上分2日服,日服3次。
出處:宋從有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脾虛熱,胃失和降。
治法:健脾和胃,清熱利濕。
方名:止洩靈。
組成:車前子(微炒)32克,澤瀉(炒炭存性)64克,木瓜24克,胡黃連24克,焦白術24克,炒扁豆24克,生山藥24克,黨參16克,廣木香16克,葛根16克,桔梗9克。
用法:共研細末過篩,瓶裝備用,開水調服,日服3次,3-6個月者每次1.2-1.5克,6個月-1歲服1.5-2克,1歲1個月-1歲8個月服2-3克,1歲8個月-2歲服3-4.5克。
出處:胡安黧方。
中藥處方(三)
辨證:濕熱洩瀉。
治法:清熱除濕,斂陰固腸。
方名:龍牡三石湯。
組成:煅龍骨30克,煅牡蛎30克,生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滑石30克。
用法:煎湯化水,頻頻進服,日服1-2劑。
出處:李志山方。
中藥處方(四)
辨證:脾胃虛弱。
治法:補中益氣,健脾止瀉。
方名:健脾粉。
組成:黨參120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面,篩為散。2歲以下每次1-2克,日服2次,2歲以上加量,6歲以上者,每次3克,日服2次。出處:鄭振華方。
中藥處方(五)
辨證:喂養失節,饑飽無時,損傷脾胃,健運失司。
治法:消導止瀉。
方名:消導止瀉湯。
組成:佛手5-10克,山楂5-10克,麥芽5-10克,連翹5-10克,白術5-10克,陳皮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朱永厚方。


山楂
中藥處方(六)
辨證:脾胃嫩弱,喂養不當,損傷脾胃。
治法:消食和中,燥濕健脾。
方名:建食和中湯。
組成:建曲6克,山楂6克,蒼術6克,麥芽9克,茯苓9克,陳皮5克,法夏5克,厚樸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上方系1歲左右小兒用量)。
出處:汪鑫濤方。
中藥處方(七)
辨證:飲食不節,脾郁不舒,運化失司,濕邪內停。
治法:醒脾和胃,滲濕利水。
方名:新加胃苓湯。
組成:蒼術10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車前子15克,桂枝7.5克,厚樸7.5克,陳皮7.5克,炙甘草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柴國劍方

腹瀉的治療應根據感染的病原體不同、有無脫水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尤其是急性水樣便腹瀉的治療是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及時采取有效可行的治療措施。如依靠實驗室的病原檢驗結果再決定治療方案是不及時、也是不現實的,急性水樣便腹瀉病原常常是病毒,有一定的病程,因此,腹瀉的孩子可在家治療,其治療原則是:
(1)及時補充水分,預防和糾正脫水:尤其是對急性水樣便腹瀉的病兒,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qq農場中怎麼知道好友的狗不咬人了沒狗糧了,還有夠沒有狗糧了還會顯示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