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qq牧場不可以種牛和羊呢 我吧 亞蒙·哈默 亞蒙·哈默(hamerarmand,1898~1990) 美國企業家。祖籍俄國,生於美國紐約,卒於1990年12月10日。是一個很有志氣的偉人.191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文學士學位時,接管了父親的制藥廠。192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時,已擁有200萬美元的資產,成為一名學生企業家。隨後,他去了蘇聯,為兩國的貿易和礦物開發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時還在蘇聯建立了鉛筆生產廠,把美國成功的管理經驗傳授給這家工廠。1931年返回美國,創建了現代化酒桶廠和種牛牧場。1956年購買了西方石油公司,開創了西方世界的又一個石油王國。80年代,他大力推動西方石油公司的多樣化經營,使西方石油公司成為肉食品加工的巨頭和美國石化產品制造商中的佼佼者。哈默也由此被人們稱為經營奇才。哈默在蘇聯期間與列寧建立了友誼;與美國幾屆總統、外國首腦、王公貴族、將軍及教皇等都有過交往;他還曾如圖多次訪問過中國,與中國進行生意上的合作,為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捐款。他耗費巨資和精力收藏了大量的藝術珍品,並又把它們作為人類共同的財富,送到世界各地展出。因此,人們又稱他為政治外交型企業家。 [編輯本段]尊嚴 一個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爾遜小鎮來了一群逃難的人。他們面呈菜色,疲憊不堪。善良而樸實的沃爾遜人,家家燒火做飯,款待他們。這些逃難的人,他們顯然很久沒吃著這麼好的食物了,連一聲感激的話也顧不上說,就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只有一個骨瘦如柴的年輕人例外,那就是哈默。當傑克遜鎮長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時,他不吃。他說:“我不能不勞動,就這些得到食物!”鎮長傑克遜大叔想了想,說:要不你吃過飯再干活?哈默不同意。傑克遜大叔微笑地看著他,知道不讓他干活,他不會吃東西。傑克遜只好讓哈默給他捶捶背,捶了幾分鐘後,傑克遜大叔感到十分惬意,讓哈默吃東西了。哈默才狼吞虎咽地吃下了飯。傑克遜鎮長很欣賞他,就留下了他,讓他成為自己莊園裡的人手。果然,哈默不久就成了傑克遜莊園裡的一把好手。因為哈默有尊嚴,傑克遜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並告訴女兒:哈默現在雖然什麼都沒有,但他以後百分之百是大富翁。傑克遜的預言,後來真的實現了,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 這是小學四語文年級下冊書裡的《尊嚴》課文。 紅色資本家哈默 亞蒙·哈默是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長,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點石成金的萬能富豪,而在蘇聯和中國,他卻是家喻戶曉的“紅色資本家”,因為他是第一個與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合作的西方企業家,被列寧親切地稱為“哈默同志”;他又是第一個乘坐私人飛機訪問中國的西方企業家,被鄧小平譽為“勇敢的人”,《哈默自傳》在中國更是成了頗受歡迎的暢銷書。 哈默是俄國移民的後裔,於1898年5月21日生於美國紐約市。他的曾祖父弗拉基米爾是俄國猶太人,曾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時以造船而成為巨富。到哈默的祖父雅各布娶妻生子時,一場台風引起的海嘯把家財沖刷得蕩然無存。1875年,雅各布帶著妻子和兒子朱利葉斯移居美國。朱利葉斯長到15歲時,就放棄了學業,到一家鋼鐵廠當鑄造工,以補貼家用。他年輕力壯,在工人中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參加了社會勞工黨,組織工會,成為積極的社會主義者、朱利葉斯19歲時,去應聘當了藥劑師。幾年後,他用積攢下的工資買下了老板的藥店,後來又開了兩家分店,辦了一家制藥廠。就這樣,這個年輕的社會主義者成了年輕的資本家。但是,朱利葉斯並沒有放棄他的信仰,依然是美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忠實追隨者。1897年在一次社會主義者郊游中,朱利葉斯與一個年輕的寡婦羅絲一見鐘情,不久即結婚。一年後,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朱利葉斯特地給兒子起名為亞蒙·哈默,據稱這取意於美國社會勞工黨的旗徽“手臂(arm)與錘子(hammer)”。 哈默出生後僅4個月,父親朱利葉斯考上了哥倫比亞醫學院。在後來的4年中,朱利葉斯既要經營藥店和制藥廠,又要攻讀他的醫學課程,但他不愧是鐵打的漢子,做到了學業和事業兩不誤,終於在1902年畢業。這一成就的取得,對後來哈默的成長影響很大。 朱利葉斯認為治病救人比做買賣賺錢更高尚,便毅然將藥店和制藥廠賣掉,在紐約市布朗克斯地區辦了一家診所,成了一名醫生。他行醫一生,曾拯救了5000多個嬰兒的生命。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們長大了。哈默是三兄弟中最不聽話的,但也是最富有創造精神的一個。他逃過學,經過父親的教育,他變了,學習從中不溜上升到第一,課余還學會了擺弄無線電,制造飛機模型,並在高中畢業班演講競賽中獲得了金質獎章。此外,他還迷上了諸如洛克菲勒、卡內基等白手起家的美國著名企業家的傳記,開始四處尋找賺錢的門徑。16歲那年,他正在讀高中,就成功地做了第一筆“大買賣”。一天,他在百老匯大街看見一輛雙座舊敞篷車在拍賣,決心要買下來。他向在藥店售貨的同母異父哥哥哈裡借款,並胸有成竹地保證不久就償還他。原來,他已從報紙的廣告中找到可做的工作了,即用汽車為一個糖果商送貨,每天可得到20美元的酬金。果然,兩周後,他不僅如數還清了哥哥的錢,獲得了這輛汽車,而且口袋裡還有錢幣在叮當作響。 3年後,即1917年,哈默在完成兩年的醫學預科課程的基礎上,躊躇滿志地來到久負盛名的哥倫比亞醫學院,遞交了入學申請。主管注冊的工作人員上下打量他後說:“你是朱利葉斯醫生的兒子吧?1898年你出生的那年我辦理了你父親入學的申請,今天我又在這裡歡迎你。”就這樣,哈默自豪地成為哥倫比亞醫學院的學生,命運之舟載著他似乎正沿著子承父業的方向前進。 然而,有一天,父親來到校園找到哈默,告訴兒子一個壞消息:他傾其積蓄投資的制藥公司瀕臨破產。而且他本人因身體不好,特別是還想繼續行醫,沒有精力去顧及公司的管理;因此,他要求兒子去當公司的總經理,但不許他退學。他強調說:“兒子,我過去就是這麼於的,你也可以這樣子。” 其實,父親的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哈默早就躍躍欲試。他極其興奮地迎接了這樣的挑戰。為不誤學業,哈默邀請一個家境貧困而學習優異的同學住在一起,免費供給對方食宿,條件是這位同學每天去上課,做大量的筆記,晚上帶回給他,供他應付考試和寫論文。有了這個學習的“替身”,哈默就可以專心致力於公司的經營了。他改革了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推銷方法,組織了一支強有力的推銷員隊伍,並把公司名字也改為響亮的“聯合化學制藥公司”。哈默終於把發發可危的公司從破產邊緣拯救過來,雇員從十幾人發展到1500人,產品暢銷全國,公司開始跨身於制藥工業的大企業行列。 時隔不久,哈默成了哥倫比亞醫學院,乃至全國院校中獨一無二的正在大學攻讀的百萬富翁。1919年美國的平均收入是625美元,而那一年哈默個人的淨收入超過1億美元。在學習上,他的大多數考試成績是“a”,並被評為畢業班裡“最有前途的學生”。1921年6月,他取得了童年時就夢寐以求的醫學博士學位。從此,人們始終尊稱他為博士,盡管他以後從未正式行過醫。 這時,哈默決定利用從課業結束到實習開始之間短短半年的間隔,做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即去蘇聯訪問。十月革命後,哈默的父親作為美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對蘇聯十分關注,並向被封鎖的布爾什維克政權提供過必需品。但由於一次醫療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親受審入獄。這一突然變故,使年輕氣盛的哈默決心完成父親未遂的願望,到父親出生的國家,去幫助蘇聯戰勝正在那裡蔓延的饑荒和傷寒。 於是,哈默以200萬美元的售價賣掉了制藥公司,而花了十幾萬美元買下一座野戰醫院以及與之配套的醫藥用品和醫療器材,還花了1.5萬美元買了一輛救護車,在車身側面刷上“美國赴莫斯科醫療團”字樣。他要把這些作為見面禮物送給蘇聯人。當時的蘇聯與大多數西方國家隔絕,因此在許多人看來,哈默此行無異於到月球上去探險。就這樣,23歲的哈默走上了一條將從根本上改變他的生活的道路。 這位年輕的百萬富翁一路上歷盡艱辛,終於在1921年初夏到達蘇聯。由於旅途勞累,他病倒了。但他毫無怨言,謝絕特殊優待,與蘇聯人民一起過著戰時淒苦的生活。他每天堅持背誦和學習使用100個俄語單詞,以便能很快開始工作。 1921年8月初,哈默隨一個代表團到烏拉爾地區考察。這裡的情況令他大惑不解:一方面蘊藏著巨大的寶藏,物產豐富,白金、寶石、毛皮等貴重物品幾乎應有盡有;另一方面饑荒嚴重,餓殍遍野,最起碼的生活必需品奇缺。於是,他問帶隊的蘇聯人:“為什麼你們不出口這些東西換口糧食?”“那不可能,”他們回答,“歐洲剛剛解除對我們的封鎖,要賣出這些東西,進口糧食,所需時間太長。而且要使烏拉爾地區的人民免於饑餓,至少需要100萬蒲式耳的糧食。”這時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哈默頭腦中形成。他聯想到當時美國糧食大豐收,糧價已跌到每蒲式耳1美元,便提出建議:“我有100萬美元的資金,可以在美國緊急收購100萬蒲式耳的小麥,海運到彼得格勒,卸下糧食後,再將價值100萬美元的毛皮和其它貨物運回美國。”哈默的建議很快傳到莫斯科,列寧親自回電表示認可這筆交易,並請哈默速返莫斯科。 到達莫斯科的第二天,哈默就被召到列寧的辦公室。為使年輕的蘇維埃得到休養生息,列寧當時正實行新經濟政策,因此對哈默的提議格外重視。列寧從辦公桌邊站起來歡迎哈默,並用英語與他親切交談。當列寧代表蘇聯政府向哈默表示誠摯的感謝時,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竟激動地流下了熱淚。從此,他們之間結下了真摯而深厚的友誼。列寧鼓勵哈默投資辦廠,允許他開采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棉礦,從而使他成為布爾什維克蘇聯第一個取得礦山開采權的外國人。 美蘇的易貨貿易由此開始。哈默組織了美國聯合公司,溝通了30多家美國公司,他俨然成了蘇聯對美貿易的代理人。後來,由於一次偶然的發現,哈默在蘇聯辦起了鉛筆廠。一天,他順便走進一家文具店想買鉛筆,但店裡只有價格昂貴的德國貨。他靈機一動,發現制造鉛筆是一項新的有利可圖的事業。他本人並不懂得怎樣制造鉛筆,但他懂得如何使用懂行的人。他以高薪從德國和英國聘來技術人員興辦鉛筆廠,用美國的計件工資制度來管理生產,結果短短七八個月,就奇跡般地投入生產,第一年就達到了250萬美元的產值。幾年後,哈默不僅滿足了蘇聯鉛筆、鋼筆市場的需要,而且把20%的產品出口到英國等十幾個國家。這家工廠很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鉛筆廠之一,給哈默也帶來了幾百萬美元的收入。 哈默在莫斯科度過了將近10年,蘇聯成了這位億萬富翁的發跡地,同時他也用自己的努力支持了年輕的蘇維埃政權。 然而,哈默一生中最活躍的時期卻是1931年從蘇聯回美國後開始的。他四面撒網,點石成金,不管從事哪種行業,都取得了成功。他就像一名萬能的魔術師,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從大禮帽裡變出一只又一只兔子來。他的經營范圍令人眼花缭亂,除了從事藝術品買賣之外,他還涉足無線電廣播事業、黃金買賣和慈善事業;而最能顯示他的才干的,卻是從事威士忌酒和種牛生意。 哈默回到美國時,正值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但他卻認為是賺錢的機會到了。他的眼睛雖然盯著藝術品銷售的生意,可他的耳朵卻在傾聽四面八方的信息。他捕捉到一個清晰的信息:羅斯福正在走向白宮總統的寶座,如果他一旦當選,實施他的新政,那麼,1919年頒布的禁酒令將被廢除。這將意味著全國對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數量也會呈現出空前的需求,而當時市場上卻沒有酒桶出售。哈默當機立斷,立即從蘇聯訂購了幾船優質木材,在紐約碼頭設立了一座臨時的桶板加工廠,並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座現代化的酒桶廠。禁酒令廢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從生產線上源源滾下之時,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廠用高價搶購一空。哈默不滿足於當一名酒桶供應商,又插手制酒業,開始經營威士忌酒生意。他接連購買了多家釀酒廠,采取大幅度削價和大做廣[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