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企鵝如何捕食正文

企鵝如何捕食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冰上,又可以在無冰區的露巖上生活;在亞南極的企鵝,大都喜歡在無冰
區的巖石上棲息,並常用石塊築巢。
企鵝喜歡群棲,一群有幾百只,幾千只,上萬只,最多者甚至達10~20多萬只。在南極大陸的冰架上,或在南大洋的冰山和浮冰上,人們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企鵝聚集的盛況。有時,它們
排著整齊的隊伍,面朝一個方向,
好像一支訓練有素的儀仗隊,在等待和歡迎遠方來客;有時它們排成距離、間隔相等的方隊,如同團體操表演的運動員,陣勢十分整齊壯觀。
企鵝的性情憨厚、大方,十分逗人。盡管企鵝的外表道貌岸然,顯得有點高傲,甚至盛氣凌人,但是,當人們靠近它們時,它們並不望人而逃,有時好像若無其事,有時好像羞羞答答,不
知所措,有時又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唧唧喳喳。那種憨厚並帶有幾分傻勁的神態,真是惹人發笑,也許,它們很少見到人,是一種好奇的心理使然吧。
生活史因種的體形大小不同以及地理分布而異。同一種內的繁殖周期還與緯度有關。有的種長途遷移到內陸的祖傳營巢區去產卵,合恩角企鵝(s.demersus,即驢鳴企鵝)和小企鵝一年繁殖2次,大多數種一年僅繁殖1次。而王企鵝(a.patagonica)則三年內繁殖2次。王企鵝和帝企鵝每次產卵1枚,而其他種則產2枚,偶為3枚。大多數企鵝在南半球的春夏季繁殖。巴布亞企鵝(p.papua)的某些種群也在冬季繁殖。帝企鵝發育時間長,故在秋季開始繁殖,以使幼雛在成活率機會最大的夏季產出。
當企鵝入群和離群時,常有種種表演和鳴叫。求偶配對時,常有求偶鳴叫,鳴聲在兩性之間有二態性。合恩角企鵝鳴聲似驢鳴。到繁殖季節,帝企鵝能找到舊巢及舊配偶。除帝企鵝只由雄鳥擔任外,所有種都由兩性孵卵。在交配時企鵝群中十分熱鬧,鳴聲聒耳,到孵卵時則一片寂靜。卵和雛鳥的死亡率決定於氣候條件、幼鳥在生殖種群的百分比和敵害等因素,一般為產卵總數的40~80%。產卵後,雌鳥常常離群到海洋覓食,約10~20天後回來替換雄鳥,以後便以一兩周為期互相輪換。但雌性帝企鵝從鳥群到海洋需要走80~160公裡(50~100哩),一直到64天孵卵期之末才能返回;此時正值南極嚴冬,雄帝企鵝將卵置於足上孵化,並靠體內儲存的脂肪生活。
企鵝幼雛從卵殼孵出需24~48小時,孵出後即表現有取食行為,將嘴放入親鳥口腔,取食成液狀的吐出
的甲殼類或魚類食物。開始時,幼鳥藏在親鳥身下;逐漸長大後,幼鳥停留在親鳥體側。幼鳥從孵化到完全獨立的期限,在較小的種要2個月,帝企鵝需5個半月,王企鵝12~14個月。半成熟的幼雛會成大群由成鳥照管,如在“托兒所”內一般。
成鳥每年更換全部羽毛一次。換羽時不能入水,通常躲在鳥群以外的一個掩蔽地點。企鵝游泳迅速,用鳍肢作為推進器。需高速前進時,常常跳離水面,每跳一次可在空中前進1公尺或者更遠,並在此期間呼吸。在陸上則步態笨拙可笑,但前進速度甚快,以前肢為平衡器。可在巖石上靈活地行動,亦可在冰雪上以腹部著地滑行,以足及前肢為推進器。企鵝能藉太陽的位置來定向。
企鵝的食物隨著種、地理區域和季節的不同而異。大多數較小的南方企鵝以在南極富氧水面達到很高密度的磷蝦為食,象大型的企鵝同時也可以以魚為食物,在水中撲食的時候,由於企鵝是靠肺來呼吸,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到水面上換氣,例如:帝企鵝在水中捕食的時候可以呆20分鐘左右,一次最少可以捕6條魚。企鵝的大群體消耗的食物量驚人,一天超過幾噸,出海一次可達數周,成群捕食魚、烏賊和甲殼動物,天敵為豹形海豹(hydrurgaleptonyx)或逆戟鯨(orcinusorca)。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極附近地區的南非海獅屬(arctocephalus)和新海獅屬(neophoca)的海獅也捕食企鵝。
南極的企鵝常常在0℃(32℉)以下的水中游動,因而身體的保溫十分重要。水中高速運動又增加熱量的喪失。在陸地上時腳與冰塊密切接觸,皮膚溫度在0℃。皮膚溫度所以這樣低,是因為下肢內相鄰的動脈和靜脈之間存在逆流熱交換系統,使回心的較冷血液從流向末梢的血液中吸收熱量,從而節約體熱。與鸌類相似,企鵝也具鹽腺。研究證明,帝企鵝亦能感染鹦鹉熱淋巴肉芽腫型病毒病,阿黛利企鵝等體內帶痕量ddt。
企鵝與鸌形目(procellariiformes)有共同祖先,始新世後化石紀錄豐富。企鵝目含1科企鵝科(spheniscidae),下分5亞科,僅企鵝亞科(spheniscinae)現存18種。
[編輯本段]
物種溯源
企鵝的祖先是什麼樣的,它們會不會飛行?目前,很多證據顯示,企鵝似乎從祖先開始就不會飛行。
1887年,孟茲比爾提出過一個理論,認為企鵝有可能是獨立於其他鳥類,單獨從爬行類演變進化而來。企鵝的鳍翅不是鳥類的翅膀變異形成的,而是由爬行類的前肢直接進化形成的,企鵝根本沒有經歷過飛翔階段。
後來,科學家們在南極發現了一種類似企鵝的動物化石,它高約1米、體重有9千克,具有兩棲動物的特征。這個發現似乎印證了孟茲比爾的猜測。
1981年,日本也發現了一種類似企鵝的海鳥化石。專家認為,這是一種距今3000萬年、不會飛的原始企鵝的化石,或許它就是現代企鵝的史前祖先。
近年,鳥類學家在研究了北半球的海鴉化石的構造之後提出,距今3000萬年前美洲沿岸生活的一種海鴉可能與企鵝的起源關系密切。這種已滅絕了的海鴉也是一種不會飛行的海鳥。科學家們認為,盡管企鵝與海鴉,一個生活在南半球,一個生活在北半球,但它們骨骼形體卻有許多相似之處,不能非親非故吧?
從以上證據來看,企鵝的祖先就是一種不能飛翔的動物。但是,有些動物學家對此持不同看法。他們依據多年積累的研究資料,斷言企鵝的祖先應該是會飛行的。因為從現代企鵝的身體結構上依然能找到它們會飛翔的遠祖遺留給後代的烙印。
[編輯本段]
企鵝進化
科學家在秘魯南部海岸出土了一些巨型的熱帶企鵝的化石殘骸。這是一種已經絕跡的企鵝,身高至少達1.5米,體型大得讓研究人員也感到非常震驚。就連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企鵝——身高1.2米左右的帝王企鵝,在它面前也十分遜色。
此外,這種巨型企鵝還是目前所有已知水禽中鳥喙最長的。它的喙長達18厘米,比頭骨還要長出兩倍多。據估計,這種巨型企鵝生活
在距今大約3600萬年前。
除了巨型企鵝之外,古生物學家還在秘魯南部海岸發現了另一種已滅絕的熱帶企鵝種類。這種熱帶企鵝身高約0.9米,和現代的帝企鵝個頭差不多,它們生活在約4200萬年前的遠古時期,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企鵝種類之一。
研究人員表示,這兩種企鵝的化石殘骸,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殘骸。它們對研究現代企鵝的進化過程,以及企鵝在海洋中的分布地點和歷史,都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在發現這些化石殘骸之前,科學家一直認為,企鵝一直在高緯度地區,直到1000萬年前,才首次游到低緯度的赤道水域生活。但新發現的化石殘骸,卻將這一時間往前推了整整3000萬年。
科學家認為,自從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之後,地球曾經歷了一段歷史上溫度最高的時期。從大約3400萬年前,即南極冰蓋形成後,地球的溫度才逐漸開始降低。而這兩種企鵝在赤道水域生活的時間,都要遠遠早於地球開始降溫的時期。
由秘魯、阿根廷和美國科學家共同組成的研究小組,對這些在2005年發現的化石殘骸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站上。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朱莉娅·克拉克表示:“我們以前總是傾向於認為,企鵝是習慣低溫環境的動物——就連今天生活在赤道區域的小企鵝也是這樣。”
克拉克說,“但這些新發現的化石,卻可以追溯到過去6500萬年中地球上最熱的一段時間。這些證據表明,企鵝到達低緯度地區的時間,比我們之前的估計還要早3000萬年。”
與此同時,兩種新企鵝在進化過程中的各種特征,以及它們的生存年代和分布情況,也使研究人員必須對企鵝的整個“家譜”進行改寫。
和目前地球上生活的企鵝種類不同,身形巨大的遠古企鵝擁有長而窄的喙,尤其是巨型企鵝,它的喙特別長,就像長矛一樣。克拉克猜測,這種喙很可能是用來幫助高個子的巨型企鵝吞食大型獵物。不僅如此,遠古企鵝還能潛到很深的水下,並能像現代“親戚”那樣在水面下優雅地“滑翔”,邊滑翔邊捉小魚吃。
研究人員認為,新發現的這兩種企鵝是在地球上的不同區域分別進化的,後來才游到溫度更高的赤道水域生活。研究人員相信,巨型企鵝曾在現在的新西蘭附近生活,而較小的那種熱帶企鵝則發源於南極洲。
雖然從這兩種已經滅絕的企鵝種類身上能夠看出,它們願意離開南半球緯度較高的低溫水域,前往水溫更高的地方生活,但克拉克博士表示,並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現代企鵝也能適應目前的氣候變化所導致的高溫環境。
克拉克博士說:“這些在秘魯發現的物種是企鵝家族中的早期分支,對現代企鵝而言,它們是相對較遠的遠房親戚。”她表示:“目前的全球變暖,發生在一個相對要短得多的時間段裡。從這些新化石物種上得到的數據,並不能夠證明,氣候變暖不會給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企鵝帶來任何負面影響。”

[挪威皇家衛隊授予一只企鵝爵士封號]
挪威皇家衛隊授予一只企鵝爵士封號
 
不是,是卵生的
企鵝是海洋鳥類,雖然它們有時也在陸地、冰原和海冰上棲息。在企鵝的一生中,生活在海裡和陸上的時間約各占一半。

企鵝不會飛,善游泳。在陸上行走時,行動笨拙,腳掌著地,身體直立,依靠尾巴和翅膀維持平衡。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迅速臥倒,舒展兩翅,在冰雪上匍匐前進;有時還可在冰雪的懸崖、斜坡上,以尾和翅掌握方向,迅速滑行。企鵝游泳的速度十分驚人,成體企鵝的游泳時速為20~30公裡,比萬噸巨輪的速度還要快,甚至可以超過速度最快的捕鯨船。企鵝跳水的本領可與世界跳水冠軍相媲美,它能跳出水面2米多高,並能從冰山或冰上騰空而起,躍入水中,潛入水底。因此,企鵝稱得起游泳健將,跳水和潛水能手。

企鵝以海洋浮游動物,主要是南極磷蝦為食,有時也捕食一些腕族類、烏賊和小魚。企鵝的胃口不錯,每只企鵝每天平均能吃0.75公斤食物,主要是南極磷蝦。因此,企鵝作為捕食者在南大洋食物鏈中起著重要作用。企鵝在南極捕食的磷蝦約3317萬噸,占南極鳥類總消耗量的90%,相當於鯨捕食磷蝦的一半。


企鵝的棲息地因種類和分布區域的不同而異,帝企鵝喜歡在冰架和海冰上棲息;阿德利企鵝和金圖企鵝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無冰區的露巖上生活;在亞南極的企鵝,大都喜歡在無冰區的巖石上棲息,並常用石塊築巢。

企鵝喜歡群棲,一群有幾百只,幾千只,上萬只,最多者甚至達10~20多萬只。在南極大陸的冰架上,或在南大洋的冰山和浮冰上,人們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企鵝聚集的盛況。有時,它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面朝一個方向,好像一支訓練有素的儀仗隊,在等待和歡迎遠方來客;有時它們排成距離、間隔相等的方隊,如同團體操表演的運動員,陣勢十分整齊壯觀。

企鵝的性情憨厚、大方,十分逗人。盡管企鵝的外表道貌岸然,顯得有點高傲,甚至盛氣凌人,但是,當人們靠近它們時,它們並不望人而逃,有時好像若無其事,有時好像羞羞答答,不知所措,有時又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卿卿喳喳。那種憨厚並帶有幾分傻勁的神態,真是惹人發笑,也許,它們很少見到人,是一種好奇的心理使然吧。

企鵝不是哺乳動物。不是哺乳動物,是卵生動物 企鵝是南極的土著居民,人們把它稱為南極的象征,當之無愧。


一是因為企鵝的數量多、密度大、分布廣,現已發現南極地區約有1億多只企鵝,占世界海鳥總數的1/10,南極大陸的沿岸及亞南極區的島嶼上都有它們的蹤跡。凡是登上南極陸地的人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成群結隊、滿山遍野的企鵝,企鵝給南極洲這個冷落、寂寞的冰雪世界帶來了生機。


二是因為企鵝的長相令人喜愛,特別是它那種道貌岸然、彬彬有禮、紳士般的風度,給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薩摩耶喂什麼?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