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反應,綠原酸首先被分解成綠原酸內酯,如果烘烤繼續進行,綠原酸內酯又會分解成另一種物質———苯基林丹。盡管在輕度和中度烘烤程度的咖啡中,內酯只會產生溫和的苦味,但是,如果咖啡豆烘烤時間比較長,內酯的二次分解產物就會產生濃烈的苦味。 在西方國家,人們每天早上都會喝一本咖啡,為了掩蓋咖啡的苦味,往往要加一些奶粉、砂糖。但是,咖啡為什麼是苦的?看起來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卻在幾十年的時間裡,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現在,科學家已經縮小了研究范圍,把目標
鎖定在兩個化學分子上。在美國化學協會的年會上,科學家報告說,這兩個引起苦味的化學分子,是在咖啡的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這一發現可能會引起咖啡加工業的變革。
你喝一杯咖啡,其實是喝下了一杯含有30多種化學物質的混和液體,在這麼多化學物質中,有些會散發出香味,有些能讓讓口感更好,有的則與酸味有關。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科學家就開始從咖啡中分離化學物質,與很多味道相關的化學物質先後被科學家從咖啡中分離出來,但唯獨沒有找到讓人感到苦澀的化學分子。
為有所發現,德國慕尼黑科技大學的托馬斯-霍夫曼(thomashofmann)及其同事再次對煮好的咖啡進行了分離。他們發現,咖啡中分子量最小的一部分化學分子,味道是最苦的,而這一部分子也就成為了下一步的研究對象。利用質譜儀分析之後,霍夫曼鑒定出了其中一個分子——綠原酸內酯(chlorogenicacidlactone),這是綠原酸(幾乎存在於所有植物中)的分解產物。然後,霍夫曼的研究小組配置了一系列不同的咖啡,分別測定了其中綠原酸內酯的含量。
他們發現,在烘烤咖啡豆時,會激發一個連鎖反應,綠原酸首先被分解成綠原酸內酯,如果烘烤繼續進行,綠原酸內酯又會分解成另一種物質,苯基林丹(phenylindanes)。盡管在輕度和中度烘烤程度的咖啡中,內酯只會產生溫和的苦味,但是,如果咖啡豆烘烤時間比較長,內酯的二次分解產物就會產生濃烈的苦味。
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納什維爾分校的精神病學教授彼得-馬丁(petermartin)說,綠原酸內酯的二次分解產物的發現,有助於我們認識咖啡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幫助咖啡制造業改善咖啡的口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