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趾間感染,應先用腳氣粉等,待皮損收干脫皮後,再用克霉唑霜或槿皮酊等藥。也可以用派瑞松、益膚清、蘭美抒(丁克)、美克等膏劑塗搽。
如果合並有過敏現象(如瘙癢、出現密集小疙瘩及小水疱等),就要避免用刺激性的藥物,如腳氣藥水(如水楊酸酊)。
如果出現發燒,局部皮膚紅腫,考慮有丹毒,或有淋巴管炎時,就需要找醫生,采用抗生素治療,如內服紅霉素、阿莫西林或注射青霉素等治療。
如果遇到反復發作的腳氣,或出現癬菌過敏、癬菌疹,或者慢性角度增厚型腳氣,或合並甲癬(灰指甲),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口服抗真菌藥(如蘭美抒、斯皮仁諾等)。
足癬雖說不上是什麼大病,現在已有很多藥物能將其治好,但令人煩惱的是此病極易復發或再感染,所以治療要徹底,不要見皮損稍有好轉就停藥。即使已經治愈,也應注意遠離傳染源,不要再被感染上。 還是盡快帶寶寶去醫院看看吧! 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腳氣,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
(一)病因和發病
本病是由皮膚癬菌(真菌或稱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濕或鞋襪不通氣等都可誘發本病。皮膚癬菌常通過污染的澡堂、游泳池邊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腳盆
而傳染。
(二)病人表現
醫學上通常將腳氣分三型:糜爛型、水疱型、角化型腳氣。
1.糜爛型:好發於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趾間。初起趾間潮濕,浸漬發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脫屑後,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有奇癢,易繼發感染。
2.水疱型:好發於足緣部。初起為壁厚飽滿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圍無紅暈。自覺奇癢,搔抓後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發於足跟。主要表現為皮膚粗厚而干燥,角化脫屑、搔癢,易發生皲裂。本型無水疱及化膿,病程緩慢,多年不愈。
(三)家醫養護
1.家庭用藥
(1)糜爛型:先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或0.1%雷佛奴爾溶液浸泡,然後外塗龍膽紫或腳氣粉,每日2次,待收干後再外搽腳氣靈或癬敵藥膏,每日2次。(2)水疱型:
每日用熱水泡腳後外搽克霉唑癬藥水或復方水楊酸酊劑一次。皮干後再搽腳氣靈或癬敵膏。(3)角化型:可外用復方苯甲酸膏或與復方水楊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
一次。最好塗藥後用塑料薄膜包扎,使藥物浸入厚皮,便於厚皮剝脫。(4)近年來臨床上應用足光粉治療各型腳氣,療效顯著,每晚泡腳一次,3次奏效。具體用法可
見說明。
2.中藥及偏方
(1)枯礬、黃柏、五倍子、烏賊骨,任選一種研末備用,洗淨腳後撒於患處。適用於糜爛型。
(2)苦參、白藓皮`馬齒苋、車前草各30克,蒼術、黃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對水疱型或有感染時應用有良好效果。
(3)白鳳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選—種,放入半斤醋內,浸泡一天後,於每晚臨睡前泡腳20分鐘。連續治療7天,對角化型有良效。
(四)注意事項
1.腳氣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防止自身傳染及激發感染。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以免傳染他人。
2.用藥治療的同時,對病人穿的鞋襪要進行消毒處理。可用日光曝曬或開水燙洗,最好用布塊蘸10%福爾馬林液塞入鞋中,裝入塑料袋封存48小時,以達滅菌目
的。
(五)預防常識
1.要保持腳的清潔干燥,汗腳要治療。勤換鞋襪,趾縫緊密的人可用草紙夾在中間,以吸水通氣。鞋子要通氣良好。
2.不要用別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3.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經常處理,用漂白粉或氯亞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傳染腳氣。 寶寶在一歲多的時候就發現腳底及腳趾裡有脫皮現象,但沒爛,有時會紅紅的,後來去兒科醫院看了,說是腳癬,開了一種噴的和一種藥膏,說要定時塗一定要弄好不然以後會發的。我回來每天洗了很仔細的擦,後來好了。 可是昨天晚上快睡前我發現他一直指著腳,說哦哦哦。我就看了腳趾裡紅了,給他噴了藥,他就睡了。可是今天我看他的腳趾裡,唉,有點破了,煩啊,怎麼辦啊。。。。這麼小就得,以後怎麼辦啊。。。。 大家有知道針對小寶寶治腳氣的方法的,麻煩告之,我將感激不盡啊。。。。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