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孩拉肚子怎麼辦正文

小孩拉肚子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起腹瀉。主要症狀是大便次數增多,糞便溏薄,甚至稀如水樣,常伴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發熱,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狀。

按摩方法一按摩方法二生活調理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臥位,家長用大魚際逆時針摩腹5分鐘。
(2)患兒俯臥位,家長用大拇指自下向上推七節骨300次。
(3)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穴各1分鐘。


2.隨證加減

(1)傷食瀉:近期有傷食史,糞便稀搪,夾有食物殘渣,氣味酸臭,伴有惡心、嘔吐。納呆、口臭、腹脹,便前常有哭鬧不安,舌苔厚膩。常用手法加
①清大腸300次、揉板門200次。
②按揉雙側天樞、足三裡穴各1分鐘。
(2)熱瀉:腹痛即瀉,大便急迫,色褐而臭,可夾有粘液,伴發熱口渴,或渴不欲飲,肛門灼熱,小便短少,舌質紅,苔黃膩。常用手法加
①清脾經、清大腸各200次,清小腸100次。
②推三關100次,退六腑200次。
③按揉天樞穴2分鐘。
(3)寒瀉:便稀色淡,帶有泡沫,無臭味或臭味較輕,腹痛腸鳴,常伴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自膩。常用手法加
①補脾經200次,推三關100次。
②揉龜尾300次。
③按揉足三裡穴3分鐘。
(4)脾虛瀉:久瀉不愈,或時洩時止,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水樣,糞便中有食物殘渣或夾有不消化的奶瓣,面色少華,神疲納呆,舌質淡,苔薄膩。常用手法加
①補脾經、補大腸各300次,推板門100次。
②捏脊5~10遍。
③按揉腎俞、足三裡各2分鐘。
top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患兒平臥,用生姜汁為介質推脾經穴300次,揉板門穴200次,推大腸穴100次。
(2)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推三關穴,一直推到皮膚發紅為度。
(3)暴露腹部,用小魚際摩腹,從中脘穴至神厥穴周圍,直到皮膚發熱,術者手部發熱即止。
(4)患兒俯臥,用拇指推七節骨穴,從第4腰椎到長強穴,推到皮膚發紅。重揉龜尾穴10次。
(5)用拇指掐兩側足三裡穴2分鐘。
top

生活調理

(1)在按摩過程中,應注意護理。喂養要定時定量,不吃不潔食物,注意保護腹部,勿使受涼,每次便後用溫水洗淨肛門,勤換尿布。
(2)本病按摩治療有效,但不排除其他療法,特別是有感染因素的,可同時應用抗菌素等藥物治療,如出現脫水和中毒症狀時,更應及時靜脈輸液等治療。


小兒腹瀉又稱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調而導致的一種消化道疾病。本病四季皆有,以夏秋季較為多見。多發生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後易損耗氣陰,重症者可出現危險的病變。遷延日久,常導致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疳積等症。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嬰幼兒消化不良、脂肪瀉、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病毒性腸炎等病症。中醫認為小兒脾胃薄弱,凡喂養不當,饑飽無度,飲食生冷或不潔,或外感風寒,過熱或受涼,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失調,而引起腹瀉。主要症狀是大便次數增多,糞便溏薄,甚至稀如水樣,常伴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發熱,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狀。

按摩方法一按摩方法二生活調理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臥位,家長用大魚際逆時針摩腹5分鐘。
(2)患兒俯臥位,家長用大拇指自下向上推七節骨300次。
(3)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穴各1分鐘。


2.隨證加減

(1)傷食瀉:近期有傷食史,糞便稀搪,夾有食物殘渣,氣味酸臭,伴有惡心、嘔吐。納呆、口臭、腹脹,便前常有哭鬧不安,舌苔厚膩。常用手法加
①清大腸300次、揉板門200次。
②按揉雙側天樞、足三裡穴各1分鐘。
(2)熱瀉:腹痛即瀉,大便急迫,色褐而臭,可夾有粘液,伴發熱口渴,或渴不欲飲,肛門灼熱,小便短少,舌質紅,苔黃膩。常用手法加
①清脾經、清大腸各200次,清小腸100次。
②推三關100次,退六腑200次。
③按揉天樞穴2分鐘。
(3)寒瀉:便稀色淡,帶有泡沫,無臭味或臭味較輕,腹痛腸鳴,常伴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自膩。常用手法加
①補脾經200次,推三關100次。
②揉龜尾300次。
③按揉足三裡穴3分鐘。
(4)脾虛瀉:久瀉不愈,或時洩時止,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水樣,糞便中有食物殘渣或夾有不消化的奶瓣,面色少華,神疲納呆,舌質淡,苔薄膩。常用手法加
①補脾經、補大腸各300次,推板門100次。
②捏脊5~10遍。
③按揉腎俞、足三裡各2分鐘。
top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患兒平臥,用生姜汁為介質推脾經穴300次,揉板門穴200次,推大腸穴100次。
(2)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推三關穴,一直推到皮膚發紅為度。
(3)暴露腹部,用小魚際摩腹,從中脘穴至神厥穴周圍,直到皮膚發熱,術者手部發熱即止。
(4)患兒俯臥,用拇指推七節骨穴,從第4腰椎到長強穴,推到皮膚發紅。重揉龜尾穴10次。
(5)用拇指掐兩側足三裡穴2分鐘。
top

生活調理

(1)在按摩過程中,應注意護理。喂養要定時定量,不吃不潔食物,注意保護腹部,勿使受涼,每次便後用溫水洗淨肛門,勤換尿布。
(2)本病按摩治療有效,但不排除其他療法,特別是有感染因素的,可同時應用抗菌素等藥物治療,如出現脫水和中毒症狀時,更應及時靜脈輸液等治療。
 
腹瀉是指排出異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膿血,並且排便次數頻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周圍不適、失禁等症狀。腹瀉極少是嚴重疾病的症狀,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由於腹瀉會丟失大量的腸液,多次腹瀉後可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紊亂,特別是鉀離子丟失過多,造成全身不適。如果腹瀉持續不止或伴有膿血便、劇烈嘔吐或高熱,應到立即醫院就診。
一、腹瀉的自我診斷要點
伴隨的症狀
可能的診斷
急性腹瀉,水樣便,可伴有(或不伴有)發熱,臍周疼痛胃腸炎,多為食用不潔、變質或使用過敏的食物引起
急性腹瀉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並發現大便中帶膿血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但也不能排除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腹瀉伴發熱常見於慢性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和結腸癌等
慢性腹瀉還有間歇性便秘結腸過敏、直腸或結腸息肉,還須排除結腸癌
糞便呈醬紅色或血水樣,含有膿血小塊,量較多且有惡臭急性阿米巴痢疾
糞便量多,惡臭異常,呈灰白色油脂狀一般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礙所致的腹瀉
嚴重腹瀉,伴有劇烈嘔吐、發熱、嚴重脫水,糞便呈米泔水樣,病情凶險可能為霍亂和副霍亂
常見腹瀉的病因及治療
夏季是菌痢的高發季節,此時,沙門氏菌腸炎、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也到了發病高峰期。由於三者在臨床上均有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易混淆診斷。此外,菌痢與沙門氏菌腸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盡相同,而輪狀病毒性腹瀉則不需要用抗生素。因此,對三者加以鑒別,於及時治療有重要意義。
菌痢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少見,首發症狀為先瀉後吐,同時有腹痛,以左下腹痛為主,腹瀉的特點是便次頻繁,每日大便次數超過十次,甚至更多,但大便量少,大便性狀為粘液或膿血便,裡急後重明顯,大便鏡檢滿視野白細胞,大使培養可查到志賀氏菌。氟哌酸為目前最佳抗痢藥物。
沙門氏菌腸炎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牛奶、蛋類、家禽、內髒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多見。首發症狀為先吐後瀉,常有嘔吐,以臍周腹痛為主,每日便次在3-10次,大便量多,大便性狀為水樣帶粘液,裡急後重不明顯,大便鏡檢白細胞總數多正常,大便培養可找到沙門氏菌,治療藥物選用復方新話明、氯霉素、氨苄青霉素或第三代頭孢菌素。
輪狀病容是6歲以下幼童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以6個月~2歲小兒發病率最高。輪狀病毒性腹瀉首發症狀為嘔吐、咳嗽,腹瀉每日3-10次,大便為稀便、水樣或蛋花樣。有酸臭味,無粘液及膿血,大便鏡檢、大便培養均陰性,血象不高,病毒檢測可分離出輪狀病毒。如果沒有繼發細菌感染,可不用抗菌藥物。
抓“肚筋”醫治拉肚子
因受涼而引起的拉肚,可用抓“肚筋“的方法來治療。讓患者俯臥於床上,可在患者兩肩胛骨內側分別抓住一根較粗的筋“即肚筋”。抓住此筋提起來,再猛地松開,這樣左右如是幾次,便有奇效。

什麼是腹瀉?
腹瀉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症狀,系指排便次數多於平時,糞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時脂肪增多,帶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膿血。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1次,個別人每2~3天排便1次,或每天2~3次,且糞便成形,不應稱為腹瀉。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手術後的病人常常會發生直腸性便秘,此時由於糞便嵌塞於直腸腔內,刺激直腸粘膜,可有排便次數增加,且伴有裡急後重感,有時還會有粘液排出,也不應列為腹瀉,其實際上是嚴重的便秘,這種便秘需灌腸或用手挖幫助排便,醫學上稱之為假性腹瀉。

腹瀉怎樣分類?
腹瀉是一種症狀,其發病機理相當復雜,引起腹瀉的疾病也很多,因此,腹瀉有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1)根據病程長短,分為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兩種。
急性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並呈不同程度的稀便,往往伴有腸痙攣所致的腹痛,病程在兩個月以內者;臨床上,如腹瀉持續或反復超過兩個月,可稱為慢性腹瀉。當然,這種區分是人為的,腹瀉病程超過兩個月固然可稱為慢性腹瀉,但病史短於兩個月者亦未必全為急性,其中一些病例可能是慢性腹瀉的初期,或臨床表現不明顯的慢性病例的初次發作,在實際診斷時,必須與急性腹瀉互相參照。
(2)根據病理生理的特點可分為:
a滲出性腹瀉
b分泌性腹瀉
c滲透性腹瀉
d吸收不良性腹瀉
e胃腸蠕動加速性腹瀉
(3)按解剖部位可分為:
a胃原性腹瀉
b腸原性腹瀉
c胰原性慢性腹瀉
d內分泌失常性腹瀉
e功能性腹瀉
其中,腸原性腹瀉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
a病原感染性腹瀉
b炎症非感染性腹瀉
c腫瘤性腹瀉
d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礙性腹瀉
e食物(中毒、過敏)性腹瀉
f藥物作用或化學品中毒性腹瀉
g功能性腹瀉

腹瀉的發病基礎是什麼?
腹瀉主要是病毒、細菌、食物毒素或化學性毒物、藥物作用、腸過敏、全身性疾病等原因造成胃腸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紊亂的結果。
我們知道,人體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物質,經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後,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正常人每天攝入的飲食和從各種消化腺(如唾液腺、胰腺等)及胃腸粘膜上皮細胞分泌到消化道的消化液和水分,總量約9l,並含有大量電解質,一般24小時內,空腸吸收水分3~5l,回腸2~4l,進入結腸者只剩約1~2l,且大部分被結腸吸收,最終隨糞便排出的水分不過100~150ml,還有少量的電解質。由於腸道吸收水分的潛力強大,所以正常人糞便的含水量一般是穩定的,不會因飲水的多少受影響。在小腸上段腸腔內,由於食糜質和量的差異和電解質含量的多少,其滲透壓可呈高張或低張狀態,水分不斷由血漿滲入腸腔,或從腸腔吸收入血漿,使血漿與腸腔之間的滲透保持著動態平衡。
腹瀉的發病基礎是胃腸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發生障礙或紊亂,以致分泌量增加,消化不完全,吸收量減少和(或)動力加速等,最終導致糞便稀薄,可含滲液,大便次數增加而形成腹瀉。

如何根據腹瀉一症推測疾病?
腹瀉一症,若結合患者病史、症狀、體征等方面表現,可以有助於進一步推測腹瀉的病因。
(1)從年齡來分析:兒童腹瀉多為輪狀病毒感染、雙糖酯酶缺乏症、先天性氯瀉、腸系膜淋巴結核和胰腺纖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田嶺娣在哪裡出診?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