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孩子患了“厭學症”怎麼辦正文

孩子患了“厭學症”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孩子患了“厭學症”怎麼辦
 
"當我們說一個孩子患了“厭學症”時,指的是他在一段重要時間裡對學校懷有長期的害怕情緒,無法參與和適應學校的日常生活規律。這種看起來毫無道理的害怕會讓孩子們產生一系列逃避上學的行為。孩子不願意上學,以頭痛或生病為借口,如果強迫他們上學的話,他們就哭叫吵鬧,糾纏不休。從醫學上講,厭學症也可能出現一些生理症狀,如頭痛、惡心、昏昏欲睡、沒有胃口、心跳過速和頭暈等。如果孩子不去上學而是呆在家裡,這些症狀就會消失。孩子厭學可能與學校有直接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弄清學校裡有什麼困擾孩子的問題。如與同學、老師和周圍的人的社會關系不好,不能適應學校的要求,缺乏學習動力,上學年齡太小不夠成熟等。
除了學校的原因,厭學也與家庭有關,因此有必要追究一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家庭的文化觀念。父母有沒有急於求成,其教育的方式僵硬嚴格和缺乏靈活性,孩子是不是因為未能達到父母的期望值而感到害怕等。厭學還與某些具體的事件有關:如與父母分離,孩子的親人生病或死亡,家庭暴力等。通常孩子都害怕考試分數低,學校的懲罰和學業失敗。家長最好是向那些理解並善於處理厭學問題的專家咨詢,他們可以給孩子支持,並指導家庭和教師以特殊的方式處理問題。但是首先要做到的是幫助孩子消除厭學的生理因素和那些讓孩子害怕的事情,了解學校的教學方式,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弄清他們面臨的困難並加以幫助。


每個小孩都會在某個時候對上學多少有些抗拒。中小學生的種種心理病中,近來增加最顯著的就是害怕上學,不肯到學校去。
以下是孩子不肯上學的幾種常見原因和解決之道:
焦慮孩子不喜歡上學,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一與家人分開就焦慮不安。這中情況最常發生於家庭氣氛緊張期間,或孩子就要去另一學校就讀的時候。父母如果反應不當,可能令孩子焦慮加深。孩子如果是剛開始上學,家長須注意頭幾天上學前和孩子道別的方式。
家長必須多鼓勵子女,而且不要太注重學業成績。只要子女已盡了力,即使考試成績不好,也不應苛責,父母要求不過高,子女便無須承受過大壓力,於是焦慮減少,念書也就不感到辛苦了。
寂寞有些孩子不喜歡學校是因為沒有朋友。如果小孩總是自己一個人,或者假裝生病逃避課外活動,又或以送貴重禮物來討好別人,很可能就會在學校沒有朋友。
教孩子社交技巧可幫助孩子解決感覺寂寞的問題。應多為孩子創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例如讓孩子幫助老師派發本子,或者全家去餐廳吃飯時讓孩子練習點菜。父母也要傳授孩子一些結交朋友的技巧。
受欺負有些學生討厭學校是因為害怕同學。如果孩子過分沉默焦慮,在學校沒朋友,或突然自信心低落,那他可能在學校受人欺負了。
解決此問題最常見的方法是向老師報告,但這是不夠的。向老師報告並不不能保證不會再受人欺負。最要緊的是幫助孩子采取主動,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找到防止欺負的辦法。
學習困難有些孩子不肯上學是源於生理問題。有些孩子不喜歡學校可能是因為患有學習障礙。他們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無論他們怎麼努力,進步都很有限,加上家長和老師不予體諒,久而久之,自然抗拒學習。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常常精神沮喪,老是沒法完成學校作業,或者似乎總是不聽從老師的話。他們也許無法記住簡單的事情。
家長要主動和學校商量解決之道。
怕老師如果孩子經常抱怨老師""太凶""、""不公平"",該怎麼辦?
家長該去找老師說明孩子的個性,這通常可改善老師和孩子的關系。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教孩子自己面對困境,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孩子好學上進,培養孩子積極的生活態度。父母應找機會帶孩子到他們工作的地方去,讓他們知道父母工作的情況,體會父母辛苦工作的樣子。從而讓他們了解刻苦是生活中應有的歷程,只要肯努力,就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1.給予實際的期望不要用野心來期望孩子將來做科學家和律師等。讓他們認識到每個人都有特殊的天分,都能走出自己的路。
2.相互分享父母應多花時間關心子女,跟他們分享喜悅和憂慮。
3.以身作則,把應有的生活態度傳達給子女。
4.作好學習的准備
心理上的准備在孩子將進幼稚園、小學和中學時,父母可帶他們到學校走一走,讓他們了解一下學習環境,認識老師和熟悉學習情況。
心智上的准備教孩子從小把話講清楚、說完整、培養全面的思考;孩子觀念的成長,必須在名詞底下有具體的例子,這樣他們才能歸納出具體的屬性,從而發展出那個名詞的觀念;好奇也是心智上的一種准備,懂得懷疑,好奇地問問題,才能不斷創造新的東西,不斷進步。培養孩子對事情感到好奇的原則仔細聆聽孩子的發問,欣賞童心的情趣;避免直接給孩子答案,以免抑壓孩子的好奇、思考和繼續追問的天性。給機會讓孩子思考,並與孩子一起尋找答案;讓孩子從實踐中學習;隨時准備回應。父母應隨時准備和孩子分享學習的經驗,將分享的氣氛和習慣帶動出來,這樣,家裡就有很多談話的題材和溝通的管道。
5.與老師合作要懂得欣賞老師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貶抑老師,或與老師發生沖突,否則,孩子就會看不起老師,這會對孩子造成學習上障礙。父母應多和老師溝通增進彼此得了解,尋找適合孩子學習的有效方法。
6.專注學習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和時間閱讀;別干擾孩子閱讀;列下粗略的時間表,留意學習進度。有效的練習方法父母應有步驟的講解;先示范,然後讓孩子做一次,不好的地方當場改正,再讓他獨立地做一次;密集式練習,但每次練習時間不要太長;有錯要及時正;注意預習和定時復習。
"
 
據調查,中國學生厭學的比例相當大,尤其是中學生,有厭學情緒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5%以上,厭學已成為中小學教育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報上周的關於矯治學生厭學的教育熱線就接到眾多家長和學生本人的來電,孩子厭學成為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問題。


我們特整理了一組不同階段孩子的案例,請山東省青少年素質教育培訓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究主任孫吉茂給出建議,希望能對厭學的孩子和家長以幫助。

幼兒:過分依賴家長

小明今年6歲,是個聰明可愛的小男孩,可就是不愛上幼兒園。媽媽每次送小明去幼兒園,小明總是鬧著不去。小明的媽媽一直沒工作,小明是媽媽一手帶大的。小明吃飯睡覺都和媽媽在一起。平時媽媽要是出去買東西或者有事,把小明交給爸爸帶一會都不行,媽媽做什麼都要帶著小明。小明平時也不愛和別的小朋友玩,沒有朋友。

專家建議:

一、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要讓孩子過分的依賴媽媽,首先和小明分床睡。分床時,為了讓孩子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可以先在父母的大床邊放一張小床,等孩子適應後再讓孩子分屋睡。平時多讓爸爸帶孩子出去玩玩,讓孩子不要過分地依賴媽媽。

二、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有時間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玩,鼓勵孩子多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成為好朋友。

三、培養孩子上幼兒園的興趣。父母應該和幼兒園的老師做一些溝通,講明情況,讓老師平時對孩子多關注一些。讓老師鼓勵小明和小朋友交朋友,讓更多的小朋友找小明玩,讓小明感覺到老師喜歡他,小朋友愛和他玩,將會使小明慢慢喜歡上幼兒園。

小學生: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丁丁是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十分好玩,每次回家總是先出去玩,最後沒辦法了才寫作業,並且寫作業時拖拖拉拉的要很晚才能寫完。

專家分析:丁丁的問題主要是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不良的學習習慣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當然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糾正過來。針對這樣的情況,專家建議:

一、對丁丁的學習提出明確規律化的要求。有規律地學習生活,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父母應對孩子學習的規律化提出明確要求。例如,要按時休息,使每天的學習活動有條不紊;要養成提前預習的好習慣,努力提高課堂聽講的效率;要針對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及時向老師和同學請教;要認真完成課外作業後,才能出去玩。

父母提出的要求越明確越具體越有針對性,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越有可能逐步形成。

二、加強對孩子學習情況的檢查和督促。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提出明確要求後,要經常進行檢查督促。對孩子學習習慣上的進步,要予以及時的鼓勵,對孩子說明這是堅持良好學習習慣的結果,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中學生:壓力過大導致厭學

王磊是一個重點高中的學生,初中時學習成績在班裡都是前三名。

後來升入高中後,第一次考試才考了全班30名,王磊很是焦慮,感到壓力很大,覺得重點高中強手如林,高中的課程太難,自己不如別人,考試成績也一次比一次差,於是產生了厭學情緒。針對上述問題,專家從以下幾方面對王磊進行了解答;

一、進行正確的歸因。因為學生對自己成就情境的不同歸因,就會引起不同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反應。合理的歸因可以提高自信與堅持性,而錯誤的歸因會增加自卑和自棄等不良情緒和行為。我告訴王磊第一次考試成績不好,並不能說明自己不如別人,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但他把原因歸於強手如林,課程太難,自己就不行了。高估了學習中的困難,低估了自己的學習能力,所以學習成績才會越來越差。

王磊應正確的認識自己,認識課程的難度,要相信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課程也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難,只要自己努力,一定會取得好成績。

二、設置恰當的學習目標。設置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剛開始目標不要過高,過高的目標容易使學生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往往造成欲速則不達;目標太低則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所以目標要明確為中等難度,可以近期達到,這就要求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

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遭遇,因此產生厭學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父母因孩子成績稍有下降就非打即罵,過度地追求孩子分數,父母對孩子灌輸了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孩子管束不嚴導致孩子結交了不良朋友,老師對孩子有歧視或教育方法不當等都能導致孩子產生厭學心理,所以解決的途徑就不是惟一的。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家長、學校很好地配合和孩子自己的努力。
 
孩子不願意學習,這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每個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都出現過不願學習的情緒。什麼是厭學症呢?

厭學症指的是對學校的學習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倦怠情緒、冷漠逃避和對抗的心態及行為表現。具體表現為:不願學習,學習動力不足;上課注意力分散,聽課不專心,作業不用心;學習消極被動,思維緩慢;學習效率低,知識脫節無系統;考試及作業錯誤率提高,學習成績較差。嚴重者,還可能有逃學、說謊、離家出走等不良行為。

據一次調查顯示:“喜歡學習”的小學生僅占8.4%,初中生僅占10.7%,而高中生僅為4.3%。可見厭學是在學生中間廣泛存在的現象。

長期的厭學,會使學生成績下降,還會帶來逃學、吸煙、沉溺網絡等品行障礙,從而產生嚴重的後果。厭學產生的原因很復雜,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1.客觀原因

從客觀原因說,與我國國情有關。我國人口眾多,教育資源不足,升學壓力極大。大多數學校施行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而是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教材內容陳舊單調,教學方式死板機械,以應試為目的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學校為追求升學率,延長學生學習時間,加大作業量使學生超負荷運轉,長時間的疲勞過度,使學生厭學,學習效率低下。

2.主觀原因

一些學生由於在早期教育中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時經常遇到挫折,考試失利、成績不高,努力卻無濟於事,加上父母的批評、老師的訓斥、同學的歧視,使他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從而認為自己笨,不是塊學習的材料。越不想學越學習不好,越學習不好越不想學,如此惡性循環,導致厭學情緒加重。

[1] [2] 下一页

關於孕期的體溫?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