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動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和思辯的特點,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創造的源泉,家長應留心注意,因勢利導,促其成材。
應善於理解孩子
(1)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系,並允許孩子也能參與家庭的管理。(2)家長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盡可能支持他們,在其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揚。(3)家長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
子女應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們大都視子女的幸福為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經驗的總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為子女應經常向父母談談自己的思想和活動內容。當自己的選擇與父母的願望相違時,要通過商量來解決,要擺出事實,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參考資料: http://learning.sohu.com/20060323/n242440555.shtml
父母若發現孩子有逆反心態,可采用以下方法來化解:
第一,觀察溝通。就是觀察孩子與自己的溝通方式。在很多時候,父母必須超脫自己的角色,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孩子叛逆的問題。並以不同的角度對待孩子,做有限度的遷就。
第二,保持冷靜。急躁的父母,應該提醒自己,保持冷靜,並等待孩子冷靜後,再進行溝通。
第三,尋求意見。管教孩子,有時應該尋求別人的意見,讓自己的思想更開闊。最好跟孩子的老師多加強交流,了解孩子平時在學校的表現。
第四,開放自我。父母發現孩子的興趣會影響功課時,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況。如陪孩子去電子游戲中心,和孩子討論他們的偶像,以此提醒什麼是應該學的,什麼是不應該學的。只有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得更融洽。當父母與孩子相處融洽了,孩子就不會反叛了。
第五,不斷試驗。父母管教孩子,要時常改變方式,孩子小的時候,一般只是父母講,孩子聽。上了中學後,就應嘗試雙向溝通,也聽聽孩子的建議。一旦發現某一種方法行不通,就應隨時改變方法,不斷試驗,直至發現有效的方法。
第六,實踐體驗。就是通過實踐,進行體驗,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有父子倆散步,兒子看了西瓜一定要買,父親說離家太遠,提回去太累了,不買。兒子不高興:“我喜歡吃的西瓜你不買,你喜歡我學習好,我也不好好學。”父親一想,對獨生子說:“買瓜可以,你要負責提回家。”獨生子同意了,累得滿頭大汗才把西瓜抱回家,使兒子感觸很深:“吃個西瓜真不容易啊。”
第七,將心比心。父母要與孩子將心比心,相互間的關系就會融洽,孩子也就沒有逆反心理了。
第八,分析說明。父母要仔細分析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具體原因,並進行充分的說明,這樣,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會逐漸消失。
總之,為了從根本上來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必須做好與孩子的溝通。要做好溝通,其一,父母必須很具體地說出不滿意孩子的某種行為;其二,父母應說出自己不滿意的心情;其三,父母不要作無謂批語和推測;其四,用提醒的語氣講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出發點是關心自己;其五,以問題的方式,啟發孩子思考,是引導而非教導;其六,父母要威嚴地做出要求,一定要注意語氣,並說明理由。 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的,你越阻止他越好奇,不如索性讓他搗亂,2歲的孩子,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正常的,等他覺得沒什麼意思了自然就不會再這樣了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愛和父母、老師對著干,這種情形,很容易引起老師、父母的惱火和反感。面對青少年學生的這種“逆反心理”,不少家長和老師情緒急躁,沉不住氣,往往采取粗暴的態度和壓制的方法。而老師、父母越是惱火地訓斥,越會使孩子產生反感情緒,將直接影響到與家長、老師之間的正常關系。 那麼,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麼? 心理學家認為,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從主觀方面來看,青少年到了青春期,思維方面由童年時的形象思維,漸變為以抽象思維為主的多種思維方式。伴隨這些變化的一個特殊轉變,是“自我意識”的逐漸清晰和“獨立思識”的日益強烈。 他們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處處要體現“自我”的存在。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做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但是,他們的世界觀畢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於是,他們會通過和父母“對著干”來體現“自我”,顯示自己的“成人感”。 當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自我表現欲望受到妨礙時,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情傾向於批判態度,會產生逆反心理,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表達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 2、從客觀方面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也是由於教育不當所造成的。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絕對優越的,教師和家長如果管教過嚴,干涉、限制過多,便很容易導致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
那麼,除了家長的配合外,當孩子自己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時,應該怎樣努力消除極端的逆反心理呢? 首先,要學著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成人。父母的哆嗦、老師的批語都是善意的。老師、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也會誤解人。只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去理解他們,也就不會只顧自己的感受,動不動就“逆反”了。 其次,把握自我,經常提醒自己,要虛心接受老師、父母的教育,遇事要盡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另外,還要主動與他們接觸,向他們請教,這樣多了一分溝通,也就多了一分理解。 最後,要學會適應,提高心理上的積極適應能力。如多參加課外活動,在活動中發展興趣,展現自我價值。這樣,“逆反心理”也就隨之克服了。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也有弊的,雖然“逆反心理”可能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很多負面影響,但也應該看到,它也其不可忽視的積極因素: 1、思維的批判性。 十二三歲的青少年處在生理發育的高峰期,這一階段也是心理發展的劇變時期。 這個時期是由青少年向成人過渡的心理“斷乳期”,他們不再像兒時那樣依戀父母,也不再像小學生那樣,把老師看作是“至高無上”的“權威”。這樣的心理素質,如果能悉心保護,正確引導,有利人的獨立創造性的發展。 2、好勝心。 中學生產生的“逆反心理”,應該說是他們心理上“突破”。 當他們心理上一進入“突破”階段,表現出來的,就不再是過去的聽話、順從,而是勇敢和冒險。現代社會充滿著競爭,從小培養好勝、敢闖的心理品質,有利於形成開拓、進取的個性。 3、求異思維。 “逆反心理”有時就是針對傳統思想的束縛而產生的。傳統觀念認為是這樣的,而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學生偏偏認為是那樣的。雖然有時可能“鑽牛角尖”或失之偏頗,但更多的時候,卻是學生求異思維的表現,他們在試圖獨辟蹊徑,從其他角度來觀察和分析問題。 4、情緒調節。 中學生處於發育的過渡時期,其中樞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過程,一般是興奮過程強於抑制過程。有“逆反心理”的學生,是不會讓情緒長期滯留在心中的,發洩後情緒會得到調節,實際效果是良好的。 為了防止消極的“逆反心理”,青少年自身要盡可能避免極端抵觸情緒的產生,同時,也要在了解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和利用自己的這種心理特點,使其朝著富有建設性的健康方向發展。 一、家庭的影響和父母的啟發誘導 學生在家庭中生活,良好和諧的家庭氣氛會給學生以巨大的心理影響,甚至對他一生的發展具有定向與導航的作用。在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切不可忽視家庭這個重要因素,創設有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家庭氣氛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每一位家長都應引起高度的重視,並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家長應以身作則,父母的角色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做父母的必須對自己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度進行反省,注意修正自身的不良個性,隨時為孩子提供健康的東西。 (二)建立合諧、愉快的家庭氣氛,勢必會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保持尊老睦鄰、互愛互助、同情別人的困難、樂觀地對待每一件事情的良好品質。 (三)建立穩定的家庭生活秩序。父母應該合理地孩子安排家務活動,從中培養孩子講信用、愛生活、勤勞節儉的生活品質,這對保持孩子良好的情緒與性格有促進和保護作用,為以後正確地待人處世做好心理准備。 (四)家長要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掌握愛和嚴的分寸,將真正的愛與無原則的嬌慣、溺愛、放縱區分開來,愛應當表現的有分寸、有理智,但嚴決不是扳起面孔、動辄訓斥、打罵、既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又要能抵制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耐心培養文明行為、良好品質和行為舉止。 (五)倘開家庭大門,讓孩子多與大自然接觸,多與社會接觸,多與同伴接觸,減少說教,加強孩子對社會、經濟、政治的接觸鍛煉。 (六)善於啟發誘導學生的心理,如果要求學生做一件事,最好不要生硬地規定怎麼做,而是想方設法地誘發孩子的興趣,讓他自願自覺地去做。孩子雖小,也是有獨立人格的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和榮譽感,但意志還比較脆弱,心理還不夠穩定,任何不當的批評或指責、或簡單的否定,都有可能傷害或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意志消沉、厭學逃學、直至荒廢學業。所以要盡可能地不對孩子施加壓力,發號施令,不要生硬地規定“不許做什麼”或“應該如何做”。對於要求孩子做的事,對他說希望你如何如何或是通過表揚,鼓勵他繼續這樣做,對於不許他做的事,要耐心講明道理,然後讓孩子自己說該不該做。以後,如果他又重犯了老毛病,應對孩子說:你自己要說話算數,爸爸媽媽可是相信你呢!這樣不斷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使孩子克服“逆反心理”,從而不斷進步。 二、在學校裡得到教師的培養和指導 (一)愛心感化法。 愛是消融心理障礙的溶劑。只有執著的愛才能引起學生的心理共鳴,激發上進心。愛得越少,學生的逆反心理越強。因此,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受教育的狀況,對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他們懂得老師之所以“責之嚴”,完全是因為“愛之深”。如果學生一旦明白家長或老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能大大減輕學生的逆反心理。愛要深入到學生心靈深處,看到學生心靈的排列組合,變化過程。有了愛,才能尊重學生,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把批評化為學生自我鞭策的內驅力;才能因材施教,嚴以律已,避免一切誘發逆反心理的外因;才能循循善誘引導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