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怎樣教育逆反心理強的孩子?正文

怎樣教育逆反心理強的孩子?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學生去認識、創造自己的價值。如對學生罰站,大聲訓斥,諷刺挖苦,翻過去老帳等做法,都易使學生產生對立情緒,造成逆反心理。教師應摒除這些不良作法,多給他們教育的愛心,幫助他們認清是非,創設有利條件,揚其善而救其失。做到以愛動其心,以嚴導其行,避免產生逆反心理。
(二)信任鼓勵法。
信任是學生對教師的心理寄托。一旦教師出現使學生喪失信任的行為,這時教師的威信的喪失與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是不可分離的必然逆差。信任是師生間的友誼之橋。如果我們在教學中,特別是某些細小環節上,投以信任的目光或期待的暗示,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表現欲。在教學中,對中差生應優先提問,優先板演,優先看作業,優先輔導,使其在老師的信任中,積極進取,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教師還要尊重學生,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對學生要一視同仁,絕不可厚此薄彼,對每一個學生,既要看到他的不足之處,更要善於發現他身上的積極因素,進而因勢利導。只有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了信任感和平等感,才能有效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三)成功激勵法。
學生逆反心理大都來自後天成績差,屢考屢敗,情緒低落,厭倦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要求不要過高,要耐心期待,使學生在成功中感到學習的樂趣,主動學習,消除逆反心理。因而教師必須因材施教,降低差生難度,放寬考試尺度。每個提問,每道練習,都應讓差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甚至哪類練習,哪種極書設計,考試內容,適合哪一層次學生,都要反復琢磨,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增強樂趣,消除逆反心理。要善於發現差生的閃光點,有分寸地予以表揚鼓勵,充分發揮其優勢特長,讓其在第二課堂施展才華。頻繁的成功激勵,使學生克服自卑,認識自我,自覺抵制逆反心理。
(四)興趣培養法。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接觸和認識事物的意識傾向,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是學習動機中最積極而又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學習的直接動力。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某學科產生了興趣,也就會去執著地追求和鑽研;反之,學習就索然無味,無異於一種苦役,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抵觸情緒,以致於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對於新鮮知識的好奇與探求之心,或創造情境,或設置疑問,或引爆情感,誘發學生渴求學習知識的濃厚興趣,引導他們進入知識的海洋,在教學中自然地滲透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學習目的,激發出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和願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善學”、“勤學”。
 
(一)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年齡特征。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年齡特征,是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的主要依據。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作,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家長必須理解孩子,才能正確地、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教育。孩子並不是縮小的大人,他有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心理過程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在對他們進行教育時,應注意方法形式上的有趣、生動和形象化。另外,孩子年齡小,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缺乏生活經驗,喜歡模仿,可往往又分不清是非,這也是他們的特點。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或說錯話時,家長不要急躁,更不能采取粗暴的方法訓斥、打罵。而應當循循善誘地講道理,使孩子知道錯在那裡,應當怎麼說、怎麼做才對,避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二)要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兒童有種種需要,冷了要穿,餓了要吃,渴了要喝,疲勞了要休息。每次合理的需要得到滿足,就會使兒童情緒愉快。除此之外,孩子還有心理需要,如活動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以及受人尊重的需要等。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忙於自己的工作、家務和學習,厭煩孩子纏人的行為,常常以“不要老纏著媽媽”,“這樣不是好孩子”的話語打發孩子,這樣會使孩子產生一種“媽媽不喜歡和我在一起”或“我不是一個好孩子”的意識,久而久之,孩子便不願與人交往,變得沉默、膽怯、退縮、抑郁,實際上是孩子的安全需要與交往需要得不到滿足所產生的消極情緒。當然,對孩子的種種需要,大人不能無限制地滿足,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需要時,父母要說理分析,講清不能滿足的原因,否則處處讓步、遷就,又會使孩子驕縱任性,同樣不利於心理健康。
 (三)要引導孩子在集體活動和同伴交往中感受成功的喜悅。一方面,在集體生活中養成孩子關心集體、尊重別人、團結互助、平等相處、禮貌待人等優良品質;另一方面,逐步提高他們的活動能力,改變不良行為習慣和糾正性格缺陷。
 (四)要啟迪孩子積極的智力活動。家長要重視進行早期的智力教育。活躍的智力是心理健康的一項標志。父母要經常帶著孩子去散步、爬山,參觀動物園、博物館和展覽館,為孩子准備一些圖書、玩具等,開拓他們的視野,激發好奇心和主動探索的願望。
 (五)要指導孩子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由於孩子年齡小,在活動中經常會遇到困難,孩子遇到困難後的態度是堅持還是退縮?家長要積極引導。有的孩子在比賽失敗、表演沒選上、紅花獎給別人時,顯得很沮喪,這時,家長應啟發孩子冷靜地想一想-失敗的原因,指出改變現狀的努力方向,及時給予疏導,鼓勵他們積極努力去克服困難,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勝任感,增強對挫折和失敗的承受能力,維護心理健康。
 (六)要處理好心理衛生問題o/b理衛生問題是心理發展失常的結果,通常表現為情緒不安,過度焦慮;或智力遲滯,理解問題困難;膽怯、不能堅持行動。也表現為許多行為問題,例如上課時好動;在集體中,逞強搗亂,攻擊別人;孤僻退縮,不合群,和周圍人不能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不能適應集體生活等。
 在處理子女心理健康問題時,先要仔細分析原因,勿急勿怒,逐步采取糾正的措施。例如孩子學習困難,是有智力缺陷,不能領會,還是缺乏學習興趣,或是家長要求過高?查明了原因,才能找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但不能輕率推斷,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
 (七)教給孩子必要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安全和自我保護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平時,我們比較重視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現在看來,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一,教給孩子簡單的安全知識,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大干世界,無時無處不存在危及生命健康的因素,因此對孩子進行安全知識教育,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尤為重要。
 教育孩子保護自己的器官。讓孩子了解眼睛、耳朵、鼻子、牙齒等器官的作用,知道不能損傷這些器官,學會保護的方法。如:鼻子出血了怎麼辦?耳朵進水了怎麼辦?眼睛有異物怎麼辦?腿跌破了怎麼辦?等等。當看到別的小朋友或圖書、電視中有類似問題時,家長要及時抓住教育的機會,聯系比較,讓孩子積累有關的經驗。
 教育孩子不做過於冒險的動作。由於年齡小,他們缺乏生活經驗,不善於識別危險情景,如爬樹、爬牆,有時甚至想學“飛人”、從高處往下跳等。報紙不也報道過有個小學生為了感受一下上吊的滋味,險些將自己吊死的事嗎?所以家長一方面要注意教育,另一方面也要為孩子創設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
 教育孩子不要靠近危險場所。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活動范圍大了,必須讓孩子懂得哪些是危險場所。比如水井、水坑、糞池、魚塘、大型機器及施工現場等。要隨時告訴孩子,什麼是危險的事情,也可通過周圍人群中發生的事教育孩子,使他們樹立不靠近危險物的意識,增強避免危險、保護自己的能力。
 讓孩子懂得玩水、玩火、玩電的危害性。四五歲的孩子活潑,好奇心強,在沒有嘗到水、火、電的苦頭之前,常背著大人們亂摸亂動,他們並不知道有很大的危險性。因此,家長應從孩子稍稍懂事起,就教他們不玩水、火、電,通過講故事或講現實生活中溺水致死、觸電致傷等例子對孩子進行教育;對孩子易觸摸到的電插座、生火爐的地方、煤氣灶等,除家長嚴加防范外,根本一點還必須讓孩子懂得玩後的危險性以及如何預防的基本知識。
 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規則。雖然,獨生子女人園一般由成人接送,但懂得一些交通規則也是必要的。應該讓孩子懂得,不能在馬路上玩,過馬路時要看看來往車輛,在橫道線上過馬路。有的家長有意讓孩子帶著自己過馬路,以培養孩子穿過馬路的能力。這種做法是很聰明的。
 第二,培養孩子具有一些社會應變能力。
 在生活中,孩子會面臨許多矛盾和問題。如果我們做父母的一味包辦解決,那孩子遇到了困難往往也只會求助於父母,很少甚至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
 比如,筆者就曾遇到過:一次,孩子跑來告訴我房門的拉手松了,我拿出螺絲刀問道:“你有辦法修好嗎?”孩子高興地拿著螺絲刀把螺絲重新擰緊,臉上泛起自豪的神情。還有一次,我們一起去商店購物,忽然裝東西的塑料袋破了,東西撒了一地,我說:“你能不能想想辦法找個塑料袋來。”他環顧四周,便向附近櫃台上的營業員要了一個大塑料袋,問題順利地得到解決,我倆高興地回家了。由此看來,孩子是能解決一定問題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利用這些機會,鍛煉孩子的社會應變能力。如果我們的孩子很好地掌握了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就能更健康地成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牙齒黃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