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口唇、指甲淡白,舌淡,脈細無力。 1、發病多在6個月至3歲,大多起病緩慢,開始多不為家長所注意,致就診時多數病兒已為中度貧血。症狀的輕征取決於貧血的程度和貧血發生、發展的速度。
⑴一般表現:開始常有煩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愛活動,食欲減退,皮膚粘膜變得蒼白,以口唇、口腔粘膜、甲床和手掌最為明顯。學齡前和學齡兒童此時可自述疲乏無力。
⑵造血器官的表現:由於骨髓外造血反應,肝、脾和淋巴結經常輕度腫大。年齡越小,貧血越理,病程越久,則肝脾腫大越明顯,但腫大很少越過中度。
除造血系統的變化外,缺鐵對代謝都有影響。從細胞學角度看,可導致細胞色素酶系統缺乏;過氧化氫酶、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琥珀酸脫氫酶、單胺氧化酶、烏頭酸酶及α-磷酸甘油脫氫酶等酶的活力降低;並影響dna的合成。由於代謝障礙,可出現食欲不振、體重增長減慢、舌乳頭萎縮、胃酸分泌減低及小腸粘膜功能紊亂。異嗜症多見於成人,在小兒較少見。
神經精神的變化逐漸引起重視。現已發現在貧血尚不嚴重時,即出現煩躁不安,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智力測驗發現病兒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應慢。嬰幼兒可出現呼吸暫停現象(breathboldingspells)。學齡兒童在課堂上表現行為異常如亂鬧、不停的小動作等。此等現象於給鐵的關系尚不很是了,但近年來有實驗證明缺鐵性貧血病人尿中去甲腎上腺素濃度增高,給鐵後迅速恢復正常,提示神經精神變化可能與去甲腎上腺素降解代謝有關。尿中去甲腎上腺素增加可由單胺氧化酶缺乏所致,此酶是一種鐵依賴酶,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化學反應中起理要作用。現已測知缺鐵性貧血病人的血小板中單胺氧化酶活力降低,服用鐵劑後很快恢復正常。為進一步肯定缺鐵與神經精神症狀的關系,今後似應多做動物實驗的研究工作。
缺鐵性貧血病兒較易發生感染。此類病人e玫瑰花結、活性e玫瑰花結形成率皆降低,pha等皮膚試驗反應明顯低於正常,說明t淋廠細胞功能減弱。有報告外周血t淋糾細胞亞群cd3cd4淋巴細胞降低okt4/okt8比值降低。亦有報道病人nbt試驗低於正常。可能是含鐵的髓過氧化酶減少所致,因而粒細胞殺攻能力降低。經鐵劑治療後,粒細胞殺菌功能多於4~天人恢復正常。
當血紅蛋白降低至70g/l以下時,可出現心髒擴大和雜音,此為貧血的一般表現而非缺鐵性貧血的特有體征。由於缺鐵性貧血發病緩慢,機體耐受力強,當血紅蛋白下降至40g/l以一時,可不出現心功能不全的表現,但合並呼吸道感染後,心髒負擔加重,可誘發心力衰竭。 2.鐵的來源與吸收人體內的鐵主要來源於食物。食品中含鐵最高的首推黑木耳、海帶和豬肝等;其次為肉類、豆類、蛋類等。用鐵鍋做萊、煮飯也能得到相當量的無機鐵鹽。此外,紅細胞在體內破壞後,從血紅蛋白中分解出的鐵幾乎全部重新合成血紅蛋白或為其他組織提供所需要的鐵。 鐵的吸收率因食物的種類而異。蔬菜、大米等植物中的鐵吸收率僅1%左右,而肉類食品中鐵是以血紅素的形式存在,其吸收率高,約為10%~22%。
若魚肉或其他肉類與植物食品同時攝入,則可使植物飲食中鐵的吸收率增加,但牛奶、蛋等動物食品起不到這種作用。蛋中的鐵吸收較差,但其含量豐富,仍不人為供給嬰兒鐵的重要食品。
上一页 [1]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