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廢或頻繁地轉換。做作業拖拉,不斷地以喝水、吃東西、小便等理由中斷,做作業時間明顯延長。有些患兒表現為凝視一處,走神,發呆,眼望著老師,但腦子裡不知想些什麼。老師提問時常不知道提問的內容。注意障礙是本症必須具備的症狀。 (2)活動過度:活動過度為另一常見的主要症狀。表現為明顯的活動增多,過分地不安靜,來回奔跑或小動作不斷,在教室裡不能靜坐,常在座位上扭動,或站起,嚴重時離開座位走動,或擅自離開教室。話多,喧鬧,插嘴,惹事生非,影響課堂紀律,以引起別人注意。喜觀玩危險的游戲,常常丟失東西。多動有兩種類型:一是持續性多動。患兒的多動性行為見於學校、家中等任何場合,常較嚴重。二是境遇性多動。多動行為僅在某種場合(多數在學校),而在另外場合(家中)不出現,各種功能受損較輕。 (3)沖動性:情緒不穩,易激惹沖動,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刺激而過度興奮,易受挫折。行為不考慮後果,出現危險或破壞性行為,事後不會吸取教訓。 (4)學習困難:主要表現為學習成績低下。多動症患兒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學習困難的原因與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有關。出現學習困難的時間,決定於智力水平及多動症的輕重程度。智力水平中下的嚴重多動症患兒在學齡早期就可出現學習困難。智力水平較高、多動症狀較輕的,可在初中階段才出現學習困難。 (5)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有半數左右患兒可見有神經系統軟體征,表現為快速輪替動作笨拙,共濟活動不協調,不能直線行走,閉目難立,指鼻試驗陽性,精細運動不靈活,部分患兒可有視覺-運動障礙、空間位置覺障礙等。 兒童多動症又稱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或腦功能輕微失調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為異常疾病.這類患兒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沖動,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長和教師感到沒有辦法。 兒童多動症的患病率國外報道在5%~10%之間,國內調查在10%以上,男孩多於女孩,早產兒及剖宮產兒患多動症的幾率較高,大約在60%以上。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但是卻經常見到一些家長為孩子的表現而苦惱。這些孩子表現為: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書寫潦草;還有的孩子任性、不合群,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或行為幼稚、怪僻,肢體抽動,或行為無目的、貪玩、逃學、打架,甚至說謊、偷竊等,教育也無濟於事。少數病例成年後,還留有性格和行為缺陷。這就是兒童多動症。 兒童多動症是兒童多動綜合症的俗稱。其發病原因很多,是兒童時期常見病。因為人們認識不足,有時會誤診、漏診,如果不及時治療,則會造成家庭和學校中的不良影響。 [編輯本段]【多動症的特征】 多動症的最新臨床診斷標准是1989年由美國精神醫學會制定的,現摘錄如下。當與大多數同齡兒童相比,下列行為更為頻繁,符合下面14條中的8項,並持續6個月的,診斷具有注意缺乏多動障礙。 1.手或腳不停地動,或在座位上扭動(少年為坐立不安的主觀感受)。 2.即使必須坐好,也很難靜坐在座位上。 3.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分散注意力。 4.在集體活動或游戲時,不能耐心地等待輪轉。 5.別人問話尚未結束,便立即搶著回答。 6.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並非故意違抗或不理解)。 7.在做功課或玩耍時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8.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有始無終. 9.不能安安靜靜地玩耍。 10.說話太多。 11.常常打斷他人的活動或干擾他人學習、工作。 12.別人對他說話,他往往沒有聽進去。 13.學習時的必需物品,如書本、作業本、鉛筆等常常丟失在學校或家中。 14.往往不顧可能發生的後果參加危險活動,例如,不加觀察便跑到馬路當中。 15.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易走神,學習困難,成績差,缺乏時間觀念。 16.活動過多:難以靜坐,愛跳愛跑,興奮多話,小動作多,不能自制,愛管閒事。 17.沖動任性:惹事生非,不顧後果,隨心所欲,缺乏思考,不聽勸告,難以管教,行為異常。 18.情緒不穩:心神不定,情感脆弱,性情急躁,易發脾氣! 19.多動症兒童成年後,反社會人格和犯罪行為風險是正常兒童的5-10倍 1989年,我國中華神經精神學會通過的《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准》(第二版)中,對注意缺乏多動障礙確定了以下診斷標准。起病於學齡前期,病程至少持續6個月,具備下列行為中的4項的診斷為注意缺乏多動障礙兒童。 1.需要其靜坐的場合下難以靜坐,常常動個不停。 2.容易興奮和沖動。 3.常干擾其他兒童的活動。 4.做事常有始無終。 5.注意難以保持集中,常易轉移。 6.要求必須立即得到滿足,否則就產生情緒反應。 7.經常多話,好插話或喧鬧。 8.難以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和紀律。 9.學習成績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礙引起。 10.動作笨拙,精巧動作較差。 排除標准為:不是由於精神發育遲滯、兒童期精神病、焦慮狀態、品行障礙或神經系統疾病所引起。 [編輯本段]【兒童多動症的病因】 1、腦神經遞質數量不足。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腦內神經遞質濃度降低,削弱了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活動,使孩子動作增多。因此,多動症兒童首先必須考慮藥物治療。非母乳喂養的兒童,父母尤其應該注意這一原因。 2、腦組織器質性損害。母親孕期患高血壓、甲狀腺肥大、腎炎、貧血、低熱、先兆流產、感冒等;分娩過程異常;兒童出生後1-2年內,中樞神經系統有感染或外傷。這樣的兒童易患多動症。 3、遺傳因素。一部分觀點認為,先天體質缺陷和器官異常、染色體異常、父母的精神病等遺傳因素,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孩子的腦功能,造成其先天體質缺陷,從而導致多動。 4、其他因素。教育方法不當及早期智力開發過量,環境壓力遠遠超過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導致孩子心理發育滯後,自控能力降低。另外,過量攝入食物中的人工色素、含鉛量過度的食物,雖不一定達到鉛中毒,但可能會導致多動症。 [編輯本段]【兒童多動症的類型】 世界衛生組織1978年公布的《國際疾病診斷分類手冊》第9版,將本病命名為“兒童期多動綜合症”,共分為4型。 1型:單純活動過多和注意障礙,以注意持續時間短暫和活動過多為主要表現,並無明顯的行為障礙和發育遲延。 2型:伴有發育遲延的多動症,伴有言語發育遲延,笨拙,閱讀困難或其他特殊技能的發育遲延。 3型:伴有行為障礙的多動症,伴有明顯的行為障礙,但無發育遲延。 4型:其他。 [編輯本段]【兒童多動症的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add/adhd的方法有多種: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和"迪普音"音樂療法。 藥物治療 多數adhd兒童在服藥物後多動行為或認知功能都有改善,但藥量難掌控及藥物副作用可導致因營養不良影響骨骼生長和成長發育,以及停藥可能引起行為反彈現象(出現未用藥前更加嚴重的行為症狀)等問題,要求在用藥過程中,藥物劑量的控制和藥物療效的評價一定要做得專業精確可靠。 心理治療 主要針對adhd兒童的情緒、親子關系、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方面展開,這些方面對於adhd兒童適應社會、發展自我是非常有益的,但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本身的症狀效果不明顯,可作為adhd的一個常規的輔助治療出現。 行為治療 對改善兒童行為有明顯作用。主要體現在自我管理、時間管理、學校及家庭行為控制等方面。行為治療是adhd的必要治療措施。如果單純的藥物治療很可能隨著停藥效果就消失了,但如果同步配合行為學治療就會在停藥後保持某些有效的行為特點。 "迪普音"音樂療法 人的雙耳跟神經系統有著緊密的聯系。耳前庭是內耳的組成部分內可傳遞神經元,促進腦垂體分泌內啡肽,控制神經系統的神經條件反應和平衡;外受頭部位置變動控制,維持身體平衡、協調、肌肉緊張度。正是由於耳前庭和神經系統的協調作用,我們才可以在空間中表達我們的身體,做出各種動作,說出想表達的語言,保持積極的情緒。耳前庭也是身體傳達給肢體所有感官信息的重要中繼站,耳前庭出現失衡就會影響人體神經系統和其他器官功能的發揮。 科學試驗表明:如果發生耳前庭聽覺失衡,就會刺激大腦中樞系統影響腦垂體正常工作。使大腦產生焦慮感;在這種焦慮感的影響下,人會對各種不如意的事情非常敏感,並產生抵觸情緒,因此這些不如意事件就會被無限放大,最終導致抑郁症、老年焦慮症的發生。 迪普音是一種對頻率、相位都進行過特殊處理的聲音,它的頻率與人耳固有頻率相同,能夠在耳蝸、耳前庭狹窄的空域內引起共振,並通過共振對中耳、內耳進行按摩理療,對耳神經能起到調劑的作用減輕耳前庭功能紊亂狀態,反饋到人的大腦,中樞神經和腦垂體,幫助內啡肽生成,降低、平撫焦慮不安的情緒。 1958年,法國著名音樂學家阿爾弗雷德?托馬提斯研究了一種特定頻率的行波("高頻音"),並證實了該種行波對人耳蝸具有共振和理療作用,並對人的心理有著神奇的安撫和治療作用,這是世界上首次對"迪普音"進行的系統研究。 阿爾弗雷德?托馬提斯認為:聲波傳到人耳,引起了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端向頂端移動。基底膜上各部位的振幅並不相同,頻率越高,最大振幅部位越接近蝸底。頻率越低,最大振幅越接近蝸頂。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決定了音高。由於人的雙耳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雙耳聽到的聲音就有差異。要減少這種差異,只有采用這種特殊頻率的行波,對雙耳進行理療和鍛煉,使耳朵能夠主動的“彌補”差異。 1984年,香港仁濟醫院心理科通過172例研究證實,阿爾弗雷德?托馬提斯發現的這種特定頻率的行波對抑郁症、厭學症、多動症、自閉症有很好的物理治療效果. 美國的gosistar研究室的bernardrimland醫生和ruthsullivan醫生對阿爾弗雷德?托馬提斯研究的“行波”的頻率、相位都進行過特殊處理,開發出一系列的具有理療功效的音樂,實驗證明這一系列音樂能夠循序漸進,在人耳內產生所需的共振,通過理療和鍛煉,消除雙耳聽覺差異,對抑郁症、焦慮症、厭學症、多動症、自閉症進行對症治療。研究者們將這種聲音命名為“迪普音”. 迪普音治療多動症 迪普音是一種對頻率、相位都進行過特殊處理的聲音,它的頻率與人耳固有頻率相同,能夠在耳蝸、耳前庭狹窄的空域內引起共振,並通過共振對中耳、內耳進行按摩理療,對耳神經能起到調劑的作用,減輕耳前庭功能紊亂狀態,反饋到人的大腦,中樞神經和腦垂體,幫助內啡肽生成,降低、平撫焦慮不安的情緒。 神經生理訓練 對改善adhd兒童的神經反應能力有效。adhd歸根到底是一種神經病學疾病,因此有著明確的神經反應缺陷。神經生理訓練可以有針對性的、循序漸進的切實改善這種神經反應缺陷。具體效果的可反應在兒童對目標刺激反應的正確率越來越高、疏漏越來越少、反應在正確的前提下越來越快。因此,神經生理訓練對改善adhd兒童學業反應的高錯誤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還有腦生物反饋訓練、中醫藥、針灸等治療方式。 現在主要的治療多動症的方法為感覺統合訓練和高頻音樂療法: 1)感覺統合訓練 自閉症(孤獨症)是一種兒童腦功能的失常,從它被人認識開始,一直被許多專家和父母所困惑。導致自閉症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自閉症的兒盤顯現出許多感覺處理不良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觸覺學習的不足.但它所衍生的問題遠遠超過一般單純的觸覺敏感或遲鈍。這些兒童如觸覺不足的兒童。其大腦對感覺的分辨能力不好,甚至極差。 他們的大腦可以接受感覺信息.所以他們大部分是可以學習的,只是大腦分辨信息的能力非常奇特,常常是接受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則完全拒絕,顯示腦干的前庭覺系統有很大問題.過濾及選擇的方式非常的奇特。只要能進到大腦皮層的信息,自閉症兒童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