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時,不能耐心地等待輪轉。 5.別人問話尚未結束,便立即搶著回答。 6.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並非故意違抗或不理解)。 7.在做功課或玩耍時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8.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有始無終. 9.不能安安靜靜地玩耍。 10.說話太多。 11.常常打斷他人的活動或干擾他人學習、工作。 12.別人對他說話,他往往沒有聽進去。 13.學習時的必需物品,如書本、作業本、鉛筆等常常丟失在學校或家中。 14.往往不顧可能發生的後果參加危險活動,例如,不加觀察便跑到馬路當中。 15.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易走神,學習困難,成績差,缺乏時間觀念。 16.活動過多:難以靜坐,愛跳愛跑,興奮多話,小動作多,不能自制,愛管閒事。 17.沖動任性:惹事生非,不顧後果,隨心所欲,缺乏思考,不聽勸告,難以管教,行為異常。 18.情緒不穩:心神不定,情感脆弱,性情急躁,易發脾氣! 19.多動症兒童成年後,反社會人格和犯罪行為風險是正常兒童的5-10倍 1989年,我國中華神經精神學會通過的《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准》(第二版)中,對注意缺乏多動障礙確定了以下診斷標准。起病於學齡前期,病程至少持續6個月,具備下列行為中的4項的診斷為注意缺乏多動障礙兒童。 1.需要其靜坐的場合下難以靜坐,常常動個不停。 2.容易興奮和沖動。 3.常干擾其他兒童的活動。 4.做事常有始無終。 5.注意難以保持集中,常易轉移。 6.要求必須立即得到滿足,否則就產生情緒反應。 7.經常多話,好插話或喧鬧。 8.難以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和紀律。 9.學習成績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礙引起。 10.動作笨拙,精巧動作較差。 排除標准為:不是由於精神發育遲滯、兒童期精神病、焦慮狀態、品行障礙或神經系統疾病所引起。 [編輯本段]【兒童多動症的病因】 1、腦神經遞質數量不足。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腦內神經遞質濃度降低,削弱了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活動,使孩子動作增多。因此,多動症兒童首先必須考慮藥物治療。非母乳喂養的兒童,父母尤其應該注意這一原因。 2、腦組織器質性損害。母親孕期患高血壓、甲狀腺肥大、腎炎、貧血、低熱、先兆流產、感冒等;分娩過程異常;兒童出生後1-2年內,中樞神經系統有感染或外傷。這樣的兒童易患多動症。 3、遺傳因素。一部分觀點認為,先天體質缺陷和器官異常、染色體異常、父母的精神病等遺傳因素,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孩子的腦功能,造成其先天體質缺陷,從而導致多動。 4、其他因素。教育方法不當及早期智力開發過量,環境壓力遠遠超過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導致孩子心理發育滯後,自控能力降低。另外,過量攝入食物中的人工色素、含鉛量過度的食物,雖不一定達到鉛中毒,但可能會導致多動症。 [編輯本段]【兒童多動症的類型】 世界衛生組織1978年公布的《國際疾病診斷分類手冊》第9版,將本病命名為“兒童期多動綜合症”,共分為4型。 1型:單純活動過多和注意障礙,以注意持續時間短暫和活動過多為主要表現,並無明顯的行為障礙和發育遲延。 2型:伴有發育遲延的多動症,伴有言語發育遲延,笨拙,閱讀困難或其他特殊技能的發育遲延。 3型:伴有行為障礙的多動症,伴有明顯的行為障礙,但無發育遲延。 4型:其他。 [編輯本段]【兒童多動症的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add/adhd的方法有多種: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和"迪普音"音樂療法。 藥物治療 多數adhd兒童在服藥物後多動行為或認知功能都有改善,但藥量難掌控及藥物副作用可導致因營養不良影響骨骼生長和成長發育,以及停藥可能引起行為反彈現象(出現未用藥前更加嚴重的行為症狀)等問題,要求在用藥過程中,藥物劑量的控制和藥物療效的評價一定要做得專業精確可靠。 心理治療 主要針對adhd兒童的情緒、親子關系、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方面展開,這些方面對於adhd兒童適應社會、發展自我是非常有益的,但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本身的症狀效果不明顯,可作為adhd的一個常規的輔助治療出現。 行為治療 對改善兒童行為有明顯作用。主要體現在自我管理、時間管理、學校及家庭行為控制等方面。行為治療是adhd的必要治療措施。如果單純的藥物治療很可能隨著停藥效果就消失了,但如果同步配合行為學治療就會在停藥後保持某些有效的行為特點。 "迪普音"音樂療法 人的雙耳跟神經系統有著緊密的聯系。耳前庭是內耳的組成部分內可傳遞神經元,促進腦垂體分泌內啡肽,控制神經系統的神經條件反應和平衡;外受頭部位置變動控制,維持身體平衡、協調、肌肉緊張度。正是由於耳前庭和神經系統的協調作用,我們才可以在空間中表達我們的身體,做出各種動作,說出想表達的語言,保持積極的情緒。耳前庭也是身體傳達給肢體所有感官信息的重要中繼站,耳前庭出現失衡就會影響人體神經系統和其他器官功能的發揮。 科學試驗表明:如果發生耳前庭聽覺失衡,就會刺激大腦中樞系統影響腦垂體正常工作。使大腦產生焦慮感;在這種焦慮感的影響下,人會對各種不如意的事情非常敏感,並產生抵觸情緒,因此這些不如意事件就會被無限放大,最終導致抑郁症、老年焦慮症的發生。 迪普音是一種對頻率、相位都進行過特殊處理的聲音,它的頻率與人耳固有頻率相同,能夠在耳蝸、耳前庭狹窄的空域內引起共振,並通過共振對中耳、內耳進行按摩理療,對耳神經能起到調劑的作用減輕耳前庭功能紊亂狀態,反饋到人的大腦,中樞神經和腦垂體,幫助內啡肽生成,降低、平撫焦慮不安的情緒。 1958年,法國著名音樂學家阿爾弗雷德?托馬提斯研究了一種特定頻率的行波("高頻音"),並證實了該種行波對人耳蝸具有共振和理療作用,並對人的心理有著神奇的安撫和治療作用,這是世界上首次對"迪普音"進行的系統研究。 阿爾弗雷德?托馬提斯認為:聲波傳到人耳,引起了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端向頂端移動。基底膜上各部位的振幅並不相同,頻率越高,最大振幅部位越接近蝸底。頻率越低,最大振幅越接近蝸頂。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決定了音高。由於人的雙耳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雙耳聽到的聲音就有差異。要減少這種差異,只有采用這種特殊頻率的行波,對雙耳進行理療和鍛煉,使耳朵能夠主動的“彌補”差異。 1984年,香港仁濟醫院心理科通過172例研究證實,阿爾弗雷德?托馬提斯發現的這種特定頻率的行波對抑郁症、厭學症、多動症、自閉症有很好的物理治療效果. 美國的gosistar研究室的bernardrimland醫生和ruthsullivan醫生對阿爾弗雷德?托馬提斯研究的“行波”的頻率、相位都進行過特殊處理,開發出一系列的具有理療功效的音樂,實驗證明這一系列音樂能夠循序漸進,在人耳內產生所需的共振,通過理療和鍛煉,消除雙耳聽覺差異,對抑郁症、焦慮症、厭學症、多動症、自閉症進行對症治療。研究者們將這種聲音命名為“迪普音”. 迪普音治療多動症 迪普音是一種對頻率、相位都進行過特殊處理的聲音,它的頻率與人耳固有頻率相同,能夠在耳蝸、耳前庭狹窄的空域內引起共振,並通過共振對中耳、內耳進行按摩理療,對耳神經能起到調劑的作用,減輕耳前庭功能紊亂狀態,反饋到人的大腦,中樞神經和腦垂體,幫助內啡肽生成,降低、平撫焦慮不安的情緒。 神經生理訓練 對改善adhd兒童的神經反應能力有效。adhd歸根到底是一種神經病學疾病,因此有著明確的神經反應缺陷。神經生理訓練可以有針對性的、循序漸進的切實改善這種神經反應缺陷。具體效果的可反應在兒童對目標刺激反應的正確率越來越高、疏漏越來越少、反應在正確的前提下越來越快。因此,神經生理訓練對改善adhd兒童學業反應的高錯誤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還有腦生物反饋訓練、中醫藥、針灸等治療方式。 現在主要的治療多動症的方法為感覺統合訓練和高頻音樂療法: 1)感覺統合訓練 自閉症(孤獨症)是一種兒童腦功能的失常,從它被人認識開始,一直被許多專家和父母所困惑。導致自閉症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自閉症的兒盤顯現出許多感覺處理不良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觸覺學習的不足.但它所衍生的問題遠遠超過一般單純的觸覺敏感或遲鈍。這些兒童如觸覺不足的兒童。其大腦對感覺的分辨能力不好,甚至極差。 他們的大腦可以接受感覺信息.所以他們大部分是可以學習的,只是大腦分辨信息的能力非常奇特,常常是接受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則完全拒絕,顯示腦干的前庭覺系統有很大問題.過濾及選擇的方式非常的奇特。只要能進到大腦皮層的信息,自閉症兒童會學得比任何人都好;進不去的部分,則似乎如何加強刺激都沒有用。 自閉症兒童除了少數有講言障礙外,大多能講話,只是他們的耐匯很少.就喜歡用固定的幾種。發音上雖然也不錯,但缺乏抑揚銳挫,聲高和頻率變化很少。對很多刺激經常沒有反應.沒有喜歡也沒有厭惡,對某雌刺激又非常情緒化。甚至自傷或攻擊他人的現象。 感覺統合失常的生理基礎 感覺統合失常,一般稱為“神經運動機能不全症”,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障礙問題,一般都發生在孩子的身上。這些孩子的智能測驗都在平均水准以上,確有學習上或行動上的障礙,有四分之一以上甚至造成學習成績低落,被誤認為有智障的現象。 這種孩子最明顯的症狀是有緊張性頸反射的神經運動機能不全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和腦性麻痺症孩子類似的行業。不過通常這類孩子都屬於輕微症狀,因此一般的智力測驗、腦波檢查或官能檢查都很難發現,這正是父母親最感頭痛的問題。 由於幼兒對原始反射抑制性不足,導致平衡反射發展遲緩,使身體的反應出現嚴重異常.造成知覺機能和注意力的障礙,對自己身體自覺能力和心理的自尊能力受到影響。 知覺機能障礙會影響孩子自動化知覺技能(theautomtizedpercepualskills)發展不良。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日前在小學生身上,最常見的是遺成閱讀認字困難的眼球運動抑制機能(ocularmotorcontrol)不足。 這種現象大多來自於前庭神經系統的障礙。前庭屬於人類內耳的一部份,具有統合訊息向大腦皮層反應的功能,並能抑制直接姿勢動作的反射作用.是屬於生理性的感覺,無法用意識化的能力了解。如果這方面產生問題,在生理上會有刺激過份強化、嘔吐感、動搖感、升降感無法平衡的現象。 幼教專家應亞傑(jeanpieget)在早年的研究使已發現.感覺運動成熟與否,是孩子在日後智能學習式思考前期(三至六歲)運作成功與否的基礎。缺乏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用大腦做記憶性的學習,但在觀察、組織、想象、推理上的大腦功能.也會有應用上的困難。 感覺統合能力不佳所造成的學習能力不足,在理論上稱為神經運動機能不全(neurobehavioraldysfunction,nbd)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項; 感覺和知覺信息相互協調,是學習的要素。 因此感覺訊息的接受和整台上有所困難時。必定造成知覺信息的不順暢,而影響學習能力。愛爾絲博士便指出:“無目的動作中,仍會引出大量的感覺信息(特別在固有感覺和觸覺方面),這些感覺信息和身體的各器官必須保持足夠的統合力和協調力.這是人類身體形象發展的最重要基礎。” 由於身體形象的充分發展.視覺、聽覺、特別是雙手的大小肌肉及手眼協調能力才能充分發展,對孩子學習能力自然有直接的影響。 動作所產生的感覺訊息無法和知覺有正常的統合機能時,將會影響正常的學習能力。 德基若斯及希拉及在一九七九年所著的neumpsychologicalfunldamentalsinlearningdisability一書中表示:“有目的性的協調是學習過程中最主要的努力重點.這種協調在日常生活運動神經系統中最為重要。”如果日常的活動所產生的感覺信息,無法有效回歸到有統合能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