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主要原則
■關鍵期原則
孩子的發展是指身心的生長和變化。這種發展主要受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主要是後天教育的結果。關鍵期又稱敏感期,是指個體在發展過程有一段特殊時期,其成熟程度最適宜於學習某種行為。就習慣而言,幼兒期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從生理上講,7歲孩子的腦重約1280克,基本上已經接近於成人的腦重量(平均為1400克);大腦皮層結構也日趨復雜化。神經纖維的髓鞘化也逐漸完成,這使得神經興奮的傳導更加精確、迅速。總之,幼兒期對習慣的培養來說,基本上已具備了生理基礎。從心理上講,進入幼兒期,游戲成為幼兒的主導活動。孩子不論是在探索未知、和伙伴玩耍、還是在初步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都需要伴隨其行為,在行為中對幼兒來說都有無數個第一次。從行為習慣來說,首先建立什麼樣的條件聯系,這是非常重要的。
■差異性原則
每個人的遺傳基因和後天的家庭、環境、教育都有所不同,這就造就了人與人之間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具體來說,人與人之間在氣質類型、個性結構、認知風格、智力水平等方面均有差異,所以在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個體的特點,不能使行為習慣的訓練成為機械的固定模式。
■一致性原則
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定時間,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在一個階段內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園校是否一致,家裡成員對孩子的要求是否一致,都會影響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因為孩子還缺乏判斷力,成年人對他要求不一致,會讓孩子不知該怎麼做,難以形成良好的習慣。
■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一方面可以是人的心理過程的知、情、意、行的整體性。知可以看作為一種認識,情是情感,意是意志,行是行為。另一方面是從孩子生活、學習的整體性,也就是要把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放在正常的生活中來進行。
習慣形成的4類主要教育
■潛移默化的榜樣教育
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對生活環境中接觸最多的人的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學習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學習等行為,對孩子來說,就是一本沒有字的生動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習慣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主要前提,父母對人熱情、誠懇、文明禮貌,孩子就不會對人冷漠、粗魯;父母愛讀書,經常看書,逛書店,孩子也會愛看書。有位母親平時說話聲音很大,一次她女兒和她說話聲音也特別大。母親說:“跟我說話,嗓門為什麼這樣大。”女兒的回答是:“跟您學的。”一位剛上幼兒園小班的男孩,中午午睡時總把脫下的外衣疊得很整齊。當老師表揚他時,他說:“我媽媽每次睡覺時總把衣服一件件疊得很整齊,放在一邊。”可見,父母的言行在無形中構成了孩子學習的榜樣,這就是無聲勝有聲。
■主動參與的體驗教育
孩子年齡小,很多道理不能理解,因此我們要在創設的情境和活動中讓他親自去體驗。例如,要讓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可以組織一些游戲,不遵守游戲規則就不能很好地玩,或者不能取勝,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體驗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又如,可以讓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玩,在這過程中,讓大孩子學會幫助比他小的孩子,養成互相幫助、學會分享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只有在親自參與中才能體驗,而這種體驗也會影響他的行為。
■目標明確的訓練教育
每個人的良好習慣,除了先天的無條件反射行為外,極大部分的行為均是後天習得的。所以,在孩子的生活、學習、做事中,根據各個年齡段的特點,父母對孩子進行必要的訓練,也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所必需的。孩子一開始有不少行為是在成人的要求下才做的,如飯前洗手,不斷地對孩子提出這個要求,孩子就會逐漸變被動為主動,最後使其行為變成自動,這樣就形成了習慣。在訓練過程中,父母對孩子良好行為的正強化非常重要,也就是說,當孩子按要求做時,父母一定要對他的行為進行表揚或獎勵。這種強化會加速良好行為從被動轉入主動再到自動,從而形成習慣的過程。
■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教育
生活、學習中看似很細節的行為,往往反映了一個人的想法或者理念。如微笑待人,看書、塗鴉時拿筆及看電視時正確的姿勢,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嚷,過馬路看紅綠燈、走斑馬線,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父母如果能抓住身邊的這些小事,就能讓孩子自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要從今天做起,從我做起,從細節做起。
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什麼是習慣?為什麼要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什麼是習慣 1、習慣是一種行為方式。 2、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3、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二)習慣的分類 習慣簡單可以分為良好習慣和不良習慣。 (三)為什麼要培養兒童的良好學習習慣 1、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習慣就是素質,習慣影響人格。 2、兒童時期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期:培養始於父母,養成始於家庭,關鍵在於幼兒園和小學。 3、加強德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應該求真務實,從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開始。 俄羅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烏申茲基說過:人的好習慣就像是在銀行裡存了一大筆錢,你可以隨時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個人的壞習慣就好像欠了別人一筆高利貸,老在還款,老還不清,最後逼得人走入歧途。這個比喻非常好。今天的家長要想給自己的兒女留下什麼?我想應該給我們的子女從現在開始留下好的習慣,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財富。 二、培養兒童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嬰兒期(0-3歲)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禮貌習慣。 (二)幼兒期(3-6歲)鞏固和擴展嬰兒時期養成的習慣,培養初步的學習習慣和遵守規則的習慣。 (三)小學時期(6-11歲)鞏固和擴展嬰幼兒時期養成的習慣,培養學習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交往的習慣、生活自理和自我保護的習慣。 我重點講講小學生的學習習慣。 我總結一個小學生學習好的三個關鍵要素是:1、學習的動力,就是愛學2、學習方法,就是會學習3、勤學習,就是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勤學習是學習好的保障。 小學生要培養的學習習慣有八個: 1、明日學具,准備齊全 我在西城區一所比較不錯的小學做過一個調查,這個學校有一千個孩子,我在學校大門口站著看遲到情況,一千個學生竟然一個遲到的都沒有。等上課鈴聲一響,我就看見有八個孩子慌慌張張的往教室外跑,我就攔住他們問他們干什麼去。其中一個小男生說:“我媽沒把我的語文書裝我書包裡,我得回家取書”。我又問另外一個:“你干嗎去?”答:“今天有體育課,我忘記穿運動鞋了”。我問你們都是幾年級了,他們說是四年級了。我就說這些事情不是你父母的事,是你們自己應該准備好的。你們早應該在一、二年級就養成這個習慣。 2、今天任務,今天完成 3、發現錯誤,及時改正 有一個小男孩,挺聰明,但是數學總是80多分,沒得到一回滿分。我就覺得奇怪。後來就知道怎麼回事了。這個小男孩到四年級的時候,班上剛換了一個男班主任,這個班主任老師看了這個小男孩的數學卷子就明白了,就把小男孩叫到身邊來,說:“過來過來,我考你一道題”。老師問:“7×8=?”小男孩說:“這太簡單了,7×8=58啊”。同學聽了都哈哈大笑。老師說:“你錯了,你都錯了三年了,你自己好好演算一下7個8相加是多少?”孩子演算完了說:“怎麼7×8=56啊,我一直以為7×8=58呢。”就是這麼一個小故事告訴大家,孩子在第一次錯誤的時候,我們老師和家長都沒有及時地幫助孩子糾正,所以孩子才會一直把錯的當對的。學習上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知識上的錯誤,所以家長和孩子不要怕學習上出現的錯誤,錯了要馬上改過來。 4、專心學習,珍惜時間 六一節前我給孩子的家長咨詢發現家長普遍反映一個問題:孩子學習磨蹭。我建議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寫作業提出三個要求;數量、質量、時間。以前家長和老師只對孩子寫作業有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但是現在不要忽視學習效率,重視學習效率就要重視學習的時間掌握。 5、讀書寫字,姿勢端正 現在的小學生很多讀書姿勢不正確,眼睛離書本太近,現在北京的小學生近視率達到百分之三十多,近視情況非常嚴重。我們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讀書寫字姿勢端正,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 6、課前預習,單元復習 小學生要從二年級開始培養這個習慣,這個對學習非常重要。我這裡提倡單元復習,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往往掌握的知識是分散的知識點,掌握系統的知識才會對學習的應用個更為有用。所以家長要讓孩子注重單元的復習,學會把零散的知識組織成系統的知識。 我給大家介紹三個復習方法:正向復習法、橫向復習法、重點復習法。 7、讀書看報,查找資料 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讀課外書是浪費時間。其實讀課外書有四點好處:學會做人、增長知識、學會寫作、有助於課內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新課程標准對小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小學生要閱讀145萬字。對一年級小學生沒有要求,對二年級小學生要求看5萬字,三、四年級小學生各看20萬字,五、六年級小學生各看50萬字。學會查找資料最好的辦法就是上網查找,正是為了適應這個要求,我們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 8、學有計劃,學有目標 三、怎樣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要求合理 不同時期重點不一樣;一段時間內只能培養一、兩個習慣。 比如我們給小學的建議是孩子剛入學的一個月要培養孩子“學習用品准備齊全”的習慣,等到第二個月了,在鞏固這個習慣的基礎上對小學生提出“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在培養習慣時,一個習慣一個習慣的培養,在一個習慣基本形成的基礎上在提出新的習慣要求。我們在總結習慣形成的時間上發現,培養習慣關鍵是第一個月。如果能第一個月堅持下來,基本上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能一學期培養好三個,那麼一年下來就是六個,這個成就就不小了。 (二)明理激情 用教育者自己的體驗或名人的故事講點養成好習慣的道理,激發兒童努力養成好習慣的熱情;對年齡小的兒童可以少講點,對年齡大的兒童可以多講點。家長還可以讓孩子收集一些養成好習慣的格言,貼在孩子房間的明顯處,時刻提醒孩子。過去我們的教育迷信講道理,所以我們的孩子現在知道的道理並不少,你說的時候他都不愛聽了。所以道理要講一點,但不要講得太多。 (三)榜樣示范 兒童的行為是從模仿開始的,家長、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要求兒童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我舉一個例子:有一次,我教一年級的小學生學習字詞,當學習到“中”這個字的時候,我要求同學給我用“中”字組成一個詞,有的同學說“中國”、“中間”、“中華”,我都說好,有一個小朋友也用“中”字組成了一個詞組:紅中,我就問,“紅中”是什麼呀,他說“紅中”就是麻將牌啊,這你都不知道啊。我說你怎麼這麼熟悉啊?他說,我媽我爸特愛打麻將,天天打到半夜。我說這影響你學習嗎?他說當然影響我學習了,後來我學不進去的時候我就在旁邊看,現在他們“三缺一”的時候,我還能補缺。大家想想,這樣的父母還能培養出愛學習的孩子嘛。另外同齡伙伴的榜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也要注意讓孩子向同齡人中優秀典型的伙伴學習。 四)激勵強化 心理學中有一個學派,行為主義學派,這個學派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只有得到不斷的強化,這種行為再出現的可能性才會增多。這種強化就是正強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