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出生之前的兩三千年時間裡,中華民族,即使是最孤陋寡聞的人,也都是“沒有見過豬跑,卻也吃過豬肉”的。吃了兩三千年的豬肉,卻不懂得少放水、用文火炖的烹調方法,這太匪夷所思了。我認為,“東坡肉”的做法,即使是於蘇東坡生前的某一天,站在黃州街頭說話,也應該是能用“古已有之”這個成語的。
實際上,那首描寫“東坡肉”具體做法的詩歌《豬肉頌》(還有作《煮豬肉羹頌》的),也有兩個問題。考慮到可能有朋友還不會背誦這首非著名的詩歌,這裡先照錄如下:
淨洗鍋(一作铛),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熟時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哪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詩的真偽問題,有人懷疑這詩是後人偽托的,並不是蘇東坡本人的作品。第二個是詩的內容中,詩人並沒有覺得是自己發明了這種烹制豬肉方法的意思。在這首詩中,詩人表達的重點是最後兩句,即:有肉吃就是大幸福,大自在。詩中絲毫都沒有自矜發現之功的意思,充其量他只是說“貧者不解煮”,並沒有講所有人都不解煮。我們知道,倘若是他自己的發明創造,東坡先生是一定會隆重地用自己的名字加以命名,並引以為自豪。凡是他自己和他家人發明的菜肴,他都一律冠以自己的名字。一次,蘇轼在田野間架一口斷了腿的破鼎,就地取材,拿蔓菁和蘆菔(就是蘿卜)煮了一鍋湯。自以為美味,於是就寫了一首詩(《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自诩“珍烹”,而且以“東坡羹”三字命名。這一款羹後來經過改良,材料多了,味道好了,他就作頌紀念,在頌文前邊,鄭重其事地寫了一篇引言,引言的第一句就是:“東坡羹,東坡先生所煮菜羹也。”(《東坡羹頌並引》)有一天,他的兒子蘇過突發奇想,用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都不錯。蘇東坡就得意洋洋道:“香似龍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齑脍,輕比東坡玉糁羹!”(《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還是標出了這羹的名字:東坡玉糁羹!
我認為,人們之所以把一種文火炖豬肉的烹饪方法叫做“東坡肉”,既不是源於知識產權意識,也不是科學考據的結論,而只是表達一下自己心中的感情:對一生坎坷、親近百姓的天才詩人蘇東坡的喜愛、尊敬與懷念之情。 東坡肉-來歷 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並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當他觸犯皇帝被貶到黃州時,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蘇東坡的烹調,以紅燒肉最為拿手。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不過,燒制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 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後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贊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麼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致,可口好吃。眾口贊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後農歷除夕夜,民間家家戶戶都制作東坡肉。相沿成俗,用來表示對他的懷念之情。現在成為杭州一道傳統名菜。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制這個菜,供應於世,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東坡肉-傳說故事
東坡肉 相傳系蘇東坡被貶於黃州時,在貧困的生活中,仿制前人的做法改良,將燒豬肉加酒做成紅燒肉小火慢煨而成。此菜在黃州發起,後傳至南宋首府杭州,發揚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在贛北的永修(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一帶,每逢酒席宴會,首先是兩大碗和菜,象征和睦相處。隨後上桌的就是兩大碗用稻草扎著的大塊豬肉。豐盛的酒宴上擺著這樣的兩碗豬肉,倒顯得別有風味,拿起剪刀,剪斷稻草,再仔細地品嘗品嘗,肉色清清爽爽,入口香酥綿糯。肉香味中還夾雜著一股稻草的清香味,沁人肺腑,確實是余味無窮。這種肉就叫“東坡肉”。為什麼這道菜稱為“東坡肉”呢?有這樣一個傳說。 傳說一 蘇東坡雲游四海,走遍天下。一年夏天的一個中午,他來到永修境內一個叫艾城的地方。此時,正是三伏暑天,天氣十分炎熱。恰好路邊有棵參天大樟樹,樹陰蔽日,真是個乘涼的好地方。蘇東坡坐在樹下石凳上,一邊納涼,一邊讀書。讀著讀著,突然傳來一陣哭聲。他抬頭一看,只見一農夫抱著個孩子急急忙忙朝這邊走來,後邊跟著個哭哭啼啼的婦人。東坡心想:八成是孩子得了什麼急病,我對醫學雖不在行,但醫書藥學倒也看過不少,常見病症也略知一二。於是就叫住農夫說:“讓我給看看吧!”原來這對夫婦中年得子,看得比生命還要寶貴,所以給孩子起了名字叫“金崽俚”。金崽俚今天突然得病,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兩口子嚇得要命,急忙抱孩子去找郎中。常言道“病急亂求醫。農夫看看蘇東坡的打扮,又如此熱誠,立即把孩子遞給他。東坡接過一看,孩子緊咬牙關,手足抽搐,正合醫書上中暑之說。於是招呼農夫把孩子平放在地上,順手摘了一把樟葉,搓了搓放在孩子的鼻子下。隨後又按醫書上的做法,這裡弄弄,那裡掐掐。一會兒,金崽俚“哇”地哭出聲來。兩口子真是喜出望外,抱起金崽,拉住蘇東坡就往家裡走。蘇東坡見農夫謝恩心切,也只好跟著走。來到農夫家一看,家雖不富,卻也十分整潔。農夫為了抱恩,留住蘇東坡熱情款待,一晃就是三天。 這天清晨,農夫興沖沖從集上買了兩斤豬肉,用一束稻草捆著提了回來。他一邊走,一邊想:肉買回來了,我還得去問問先生得口味。於是就去問蘇東坡。 這時,太陽剛露出半邊笑臉,朝霞滿天,露珠掛在田間得稻葉上,如一棵棵明亮的珍珠。蘇東坡被這美麗的大自然景色迷住了,他面臨東窗,詩興大作,正在賦詩填詞,推敲詞句呢!農夫在門口輕聲問道:“先生,你看這肉怎樣弄著吃?”東坡作詩入迷,口中朗朗念著:“禾——草——珍——珠——透心香。。。。”農夫聽了一楞,先生這是什麼意思?仔細一琢磨:對了,他是叫我把肉和著稻草整煮,並要煮透心,那樣吃才香,所以說:“和草整煮透心香”。這先生和我們作田人真不一樣,說話開口是詩,連吃肉都特別。想到這裡,農夫把肉拿到廚房,按蘇東坡講的和自己想的,叫老婆和著稻草把豬肉整塊地放在鍋裡悶煮,煮得透爛。 到吃飯時,菜端上桌來,蘇東坡見一塊整肉,沒斫沒切,還用稻草捆著,想來想去,不知什麼原因。想問,又不好意思開口,要吃嗎,一整塊肉,稻草還捆在上頭,不知如何動手。農夫見蘇東坡望著肉出神,也挺奇怪。就對蘇東坡說:“早上我去問你,你不是說‘和草整煮透心香’嗎?我是按照你的意思給弄的,先生怎麼不吃呢?” 蘇東坡恍然大悟。原來農夫把他的話給串起來了,斷斷續續的詩句,被他聽成一句話。既然如此,也只好順坡下驢。於是叫剪開繩子同農夫一家高高興興地吃起來。真沒想到豬肉摻雜著稻草香味,十分清香可口。吃完飯,農夫夫婦出門去了。東坡想:主人如此盛情款待,打擾幾天了,十分過意不去。幾次要走,主人都不肯,今天還是走了吧。主意一定,從包袱裡取出五兩紋銀,放在桌子上,留下一張字條,上寫著:“主人盛情難卻,東坡不辭而別。”農夫夫婦回來,看見條子大吃一驚,原來救自己孩子的恩人竟是鼎鼎大名的蘇東坡先生。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學著用稻草扎肉煮著吃,果然香酥可口。鄉親們便把這種肉稱作“東坡肉”。因其味道鮮美,做法別致,所以一直流傳。
東坡肉 傳說二 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時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 西湖治理後,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澇也不愁旱了,這一年又風調雨順,杭州四鄉的莊稼得了個大豐收。老百姓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好處,到過年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東坡收下很多豬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然後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大家很高興,人人都有誇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把他送來的豬肉叫做“東坡肉”。 杭州有家大菜館,菜館老板見人們都誇說“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掛出牌子,也取名為“東坡肉”。 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館的生意就興隆極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殺十頭大豬還不夠賣呢,別的菜館老板看得眼紅,也學著做起來,一時間,不論大小菜館,家家都有“東坡肉”了。後來,經過同得公認,就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蘇東坡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朝廷中的那班奸臣本來就很恨他。這時見他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心裡更不舒服。他們當中有一個御史,就喬裝打扮,到杭州來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蘇東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頭一天,在一家館裡吃午飯。堂倌遞上菜單,請他點菜。他接到菜單一看,頭一樣就是“東坡肉”!他皺起眉頭,想了一想,不覺高興得拍著桌子大叫:“我就要這頭一道菜!”吃過“東坡肉”,覺得味道倒真是不錯,向堂倌一打聽,知道“東坡肉”是同行公認的第一道名菜,於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館的菜單都收集起來,興沖沖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馬上就去見皇帝。他說:“皇上呀,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貪贓枉法,把惡事都做絕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可有什麼證據嗎?”
東坡肉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膩的菜單呈了上去。皇帝一看菜單,就不分青紅皂白,立刻傳下聖旨,將蘇東坡掉職,遠遠地發配到海南去充軍。 蘇東坡被調職充軍後,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處,仍然象過去一樣贊揚他。就這樣,“東坡肉”也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東坡肉是1956年浙江省認定的36種杭州名菜之一,直到今天,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杭州名菜,流行於江浙。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所創制。制作方法:將五花肉切成大塊,用蔥姜墊鍋底,加上酒、糖、醬油,用水在文火上慢焖即可。蘇東坡《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東坡肉用豬肉炖制而成。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入口肥而不膩,帶有酒香,十分美味。 有的。典故樓上的兄弟姐妹們說的都很清楚了 東坡肉與蘇東坡一樣的出名 是蘇東坡下放時創出的一道菜。 是因蘇東坡得名的!! 蘇轼是中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中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制作紅燒肉。
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轼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轼在徐州及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