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誰說的立秋要吃肉?正文

誰說的立秋要吃肉?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誰說的立秋要吃肉?
 
也許是其他地區的一種說法而已,以下是有關立秋的來歷和相關風俗,希望對你有用
 農歷七月間(陽歷8月7日)的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立秋日晨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後,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而在飲食方面,立秋這天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飲,或是飲燒酒,都廣泛流傳由來已久的食俗。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准。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焖肉,以及肉餡餃子、炖雞、炖鴨、紅燒魚等。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焘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時,人們立秋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14粒紅小豆,而且必須面朝西站著,也是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瀉等症。現在我國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時分,許多老皇歷中都標出具體時間),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麼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南通風俗,以立秋節氣的時間在朝或夜,來預卜立秋以後天氣的炎涼。諺語“朝立秋、涼飕飕;夜立秋,熱吼吼”即是此意。從日歷上看來,今年是8月8日早上6時24分立秋,想來應該是天涼好個秋吧!南通民俗還認為立秋這一天的天氣變化,與秋季農田收成關系極大。如立秋這天聽到雷聲,田裡的莊稼就“秀”(吐穗開花)不好,谷子長不飽滿,癟谷多,將大大減產。又認為:稻秀時節,若濃霧大作並有白虹貫天,這種沙地人叫作“白鲎”的天象,收獲時秕谷必多,俗呼為“天收”。可見民間對立秋日雷鳴和出現虹這類自然現象,甚為忌諱。

南通和江南一帶一樣,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南通及江南地區西瓜旺市在小暑和大暑之間,酷熱的盛夏也在這一時期,而立秋一般在大暑之後的8月7日、8日二日,此時這一帶的西瓜已入末市,瓜的甜度和質量也明顯下降,氣候亦將告秋,所以立秋食西瓜應是於理不通。但是為何會有立秋吃西瓜的風俗呢?原來,西瓜雖從宋代傳入中原,但種植並不普遍,所以那時並沒有產生和形成立秋吃西瓜的風俗。但在西域,西瓜原產地已普遍盛行立秋吃西瓜的風俗。因西域地處中國的西北,緯度較高,立秋前後西瓜剛進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種嘗鮮。此風俗約在清代影響南方,而此時江浙滬等地的西瓜已進入末市,人們對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種種解釋。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後,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別之意。

立秋以後,如天旱少雨,赤日炎炎,產生連續酷熱天氣,就把伏天拖長了,即所謂“秋老虎”,意謂炎勢如虎,反常的酷熱不遜於大暑。此時人們更感到悶熱難當。當然秋天的炎熱畢竟像“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立秋後如逢雨水多,下一陣雨涼一陣,處暑後,暑氣當已消退,確實進入秋季了。
 
還有好利來牛肉餡的鴨蛋黃的月餅。。。
 
也許是其他地區的一種說法而已,以下是有關立秋的來歷和相關風俗,希望對你有用

農歷七月間(陽歷8月7日)的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立秋日晨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後,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而在飲食方面,立秋這天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飲,或是飲燒酒,都廣泛流傳由來已久的食俗。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准。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焖肉,以及肉餡餃子、炖雞、炖鴨、紅燒魚等。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焘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時,人們立秋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14粒紅小豆,而且必須面朝西站著,也是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瀉等症。現在我國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時分,許多老皇歷中都標出具體時間),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麼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南通風俗,以立秋節氣的時間在朝或夜,來預卜立秋以後天氣的炎涼。諺語“朝立秋、涼飕飕;夜立秋,熱吼吼”即是此意。從日歷上看來,今年是8月8日早上6時24分立秋,想來應該是天涼好個秋吧!南通民俗還認為立秋這一天的天氣變化,與秋季農田收成關系極大。如立秋這天聽到雷聲,田裡的莊稼就“秀”(吐穗開花)不好,谷子長不飽滿,癟谷多,將大大減產。又認為:稻秀時節,若濃霧大作並有白虹貫天,這種沙地人叫作“白鲎”的天象,收獲時秕谷必多,俗呼為“天收”。可見民間對立秋日雷鳴和出現虹這類自然現象,甚為忌諱。



南通和江南一帶一樣,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南通及江南地區西瓜旺市在小暑和大暑之間,酷熱的盛夏也在這一時期,而立秋一般在大暑之後的8月7日、8日二日,此時這一帶的西瓜已入末市,瓜的甜度和質量也明顯下降,氣候亦將告秋,所以立秋食西瓜應是於理不通。但是為何會有立秋吃西瓜的風俗呢?原來,西瓜雖從宋代傳入中原,但種植並不普遍,所以那時並沒有產生和形成立秋吃西瓜的風俗。但在西域,西瓜原產地已普遍盛行立秋吃西瓜的風俗。因西域地處中國的西北,緯度較高,立秋前後西瓜剛進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種嘗鮮。此風俗約在清代影響南方,而此時江浙滬等地的西瓜已進入末市,人們對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種種解釋。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後,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別之意。



立秋以後,如天旱少雨,赤日炎炎,產生連續酷熱天氣,就把伏天拖長了,即所謂“秋老虎”,意謂炎勢如虎,反常的酷熱不遜於大暑。此時人們更感到悶熱難當。當然秋天的炎熱畢竟像“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立秋後如逢雨水多,下一陣雨涼一陣,處暑後,暑氣當已消退,確實進入秋季了。
 
在我國北方地區,流傳著每到立秋這個節氣就“貼秋膘”的習俗。對於這種習俗的來歷,可能存在多種說法,但廣為人知的是,由於以前我國北方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比較低,經過夏季辛勤的勞作,為了彌補勞動者身體的虧損,到了立秋這個節氣,就要殺豬宰羊,做些營養比較豐富的菜肴,給那些壯勞力補養身體,也就是所謂貼秋膘。有些鄉下人進了城,這個習俗也隨之帶到城裡。可以說,在生活水平低下、物質條件比較缺乏的年代裡,貼秋膘這個習俗不僅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對保護我國勞動人民的身體健康也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然而,時至今日,貼秋膘這個習俗也應與時俱進,有所轉變了。這是因為近十年來,由於我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改善。城市居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因脂肪攝入量增加已經出現了營養過剩,尤其是脂肪攝入量的問題更為突出。據調查,一些大城市的居民油脂的消費量已遠遠超出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所規定的攝入量指標,以致肥胖者層出不窮,高脂血症、高血壓及脂肪肝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對於這部分人來說,應該說是不必貼秋膘的。否則,很可能會雪上加霜,誘發或加重病情。對於農村居民和正常人群而言,平時以素食為主的人,到了立秋的時候,在身體和經濟情況允許的情況下,還是可以貼秋膘的。但要注意“貼”得適度,講究飲食衛生和葷素搭配,不暴飲暴食,以免把好事變成壞事。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注重平衡膳食、合理營養,才有益健康。
 

怎樣熬小米粥最好喝?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