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化,抑制淋巴液分泌,而達到治療目的的。
注射用博來霉素或平陽霉素一般以10毫升生理鹽水稀釋10毫克藥物,進行囊內穿刺,充分抽吸囊內液體後,以等量藥液進行注射。一般1~2周一次,一次總劑量不得超過每公斤體重5毫克。不宜劑量過大或濃度過高,以避免腫瘤潰瘍、組織脫落壞死。一般在注射後當天即有局部腫脹、疼痛、局部灼熱,可以有38℃左右的發燒,偶有嘔吐、腹瀉。一般在1~2周後腫塊逐漸縮小、硬化,進而消失。最近,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報道應用一種溶血性鏈球菌制劑ok-432及其國產制劑——沙培林,替代博來霉素和平陽霉素,進行淋巴管瘤的局部注射治療,用法與平陽霉素相似,以1個臨床單位稀釋於10毫升生理鹽水中,療效與博來霉素和平陽霉素相當,並可避免抗腫瘤藥物的不良反應和博來霉素和平陽霉素潛在的肺纖維化等並發症。
由於注射療法簡單、方便,並可避免手術可能出現的神經損傷和外觀容貌毀壞等副作用,目前注射療法已成為淋巴管瘤,尤其是囊狀淋巴管瘤的首選治療方法。
(2)手術治療方法:盡管注射療法已成為淋巴管瘤的首選治療方法,但對於注射療效不佳、某些要害部位不適合於進行注射療法以及深部淋巴管瘤均應手術治療。
淋巴管瘤有如下表現者,應被認為是必須進行手術治療的絕對指征:①眼睑部淋巴管瘤,影響嬰兒睜眼者。因嬰兒出生後如無光線刺激,視網膜細胞會發生退行性變,可造成失明。②縱隔淋巴管瘤。巨大瘤體壓迫造成上腔靜脈綜合征和氣管狹窄而危及生命。③頸部、口底巨大淋巴管瘤已影響呼吸、進食者。④頸部、腋部、胸壁淋巴管瘤有向縱隔、胸腔擴張趨勢,有引起呼吸困難可能,並經注射治療無效者。⑤肢體彌漫性淋巴管瘤和巨舌、巨唇影響功能和外觀者。⑥腹腔內淋巴管瘤引起腸梗阻、腹部腫塊、囊內出血繼發貧血、腫塊壓迫引起尿潴留、腹痛等症狀者。淋巴管瘤並發感染時不宜手術,須先行控制感染。囊內出血本身並非手術禁忌。
淋巴管瘤的手術時應盡可能將瘤組織完全切除。頸部、腋部的囊性淋巴管瘤的實際病變往往侵犯周圍組織,難以徹底切除。手術時要仔細地解剖局部的重要神經、血管,防止面部神經麻痺和舌神經、喉返神經及膈神經的損傷,以免引起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術後並發症狀。確應腫瘤完整切除困難,對殘存的囊壁可塗擦0.5%碘酒破壞內皮細胞以防復發。對肢體、舌部等處的彌漫性淋巴管瘤,需要分期手術。頸部創面術後應置橡皮片引流。
送您幾句話,對您的病很有好處: 少煙多茶少酒多水 少怒多笑少煩多眠 少食多嚼少鹽多醋 少衣多浴少藥多煉 少糖多果少肉多菜 少車多步少停多動 甲狀腺瘤
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病因不清,病理改變為甲狀腺濾泡增生,甲狀腺組織腫大。良性質地柔軟,惡性質地堅硬。良性:頸部腫塊多為單發,生長緩慢,大時可有壓迫症狀,腫塊隨吞咽上下活動、光滑、質地較軟、呈圓形或橢圓形,可引發甲亢。瘤體小時,可通過全科治療儀照射使其縮小、消失;瘤體過大時,應手術切除再行照射治療,可達到消炎、止痛、消腫,加快傷口愈合,防止感染及疤痕之目的。 良性甲狀腺瘤有十分之一可發展為惡性,惡性也可能與放射線照射有關。惡性甲狀腺瘤體分為乳頭狀腺癌、濾泡狀腺癌、未分化癌、髓樣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及淋巴瘤。甲狀腺或臨近部位頸部有腫塊,且質地堅硬而不平整。早期無明顯自覺症狀、晚期可出現聲音嘶啞、呼吸或吞咽困難、枕肩部疼痛或伴有腹瀉、心悸、顏面潮紅及血鈣降低等症狀。凡確診為惡性甲狀腺癌,則應根據病理類型做手術切除或放射性碘治療、化療、並可配合全科治療儀照射治療。甲狀腺病人除了用qk-全科治療儀照射治療外,嚴重者應使用qk-s15型全科治療床治療,效果更好。 照射部位:頸前部、頸後部、前胸部、後背部、腹部、腰部等。
病因及簡介:
甲狀腺腺瘤(adenomaofthyroid),為最常見的甲狀腺良性腫瘤,病理上分濾泡狀(多見)和乳頭狀(少見)囊性腺瘤兩種,切面呈淡黃色或深紅色,具有完整包膜。可繼發甲亢(約20%)和惡性變(約10%)。
臨床表現:
多見於40以下婦女。患者常無任何不適,腫塊往往在無意中被發現。一般為單發結節,多位於近甲狀腺峽部,質較硬、光滑、無壓痛、呈橢圓形或球形、邊緣清楚、隨吞咽上下活動,生長慢,但惡變、囊性變和出血後,瘤體可迅速增大。
一般性治療和預防:
原則上應及早手術切除。一般行包括腺瘤在內的患側甲狀腺大部切除;如果瘤體小或已囊性變,亦可連同周圍部分正常甲狀腺組織將瘤體完整切除;近來有人主張作患葉全切加峽部加對側葉1/3切除,以防多中心瘤灶存在的可能;雙葉多發性腺瘤,則行雙葉甲狀腺切除。 良性甲狀腺瘤一般預後比較好,復發率不高。 甲狀腺大部切除後一般對生理沒有影響。 甲狀腺瘤
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病因不清,病理改變為甲狀腺濾泡增生,甲狀腺組織腫大。良性質地柔軟,惡性質地堅硬。良性:頸部腫塊多為單發,生長緩慢,大時可有壓迫症狀,腫塊隨吞咽上下活動、光滑、質地較軟、呈圓形或橢圓形,可引發甲亢。瘤體小時,可通過全科治療儀照射使其縮小、消失;瘤體過大時,應手術切除再行照射治療,可達到消炎、止痛、消腫,加快傷口愈合,防止感染及疤痕之目的。 良性甲狀腺瘤有十分之一可發展為惡性,惡性也可能與放射線照射有關。惡性甲狀腺瘤體分為乳頭狀腺癌、濾泡狀腺癌、未分化癌、髓樣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及淋巴瘤。甲狀腺或臨近部位頸部有腫塊,且質地堅硬而不平整。早期無明顯自覺症狀、晚期可出現聲音嘶啞、呼吸或吞咽困難、枕肩部疼痛或伴有腹瀉、心悸、顏面潮紅及血鈣降低等症狀。凡確診為惡性甲狀腺癌,則應根據病理類型做手術切除或放射性碘治療、化療、並可配合全科治療儀照射治療。甲狀腺病人除了用qk-全科治療儀照射治療外,嚴重者應使用qk-s15型全科治療床治療,效果更好。 照射部位:頸前部、頸後部、前胸部、後背部、腹部、腰部等。
病因及簡介:
甲狀腺腺瘤(adenomaofthyroid),為最常見的甲狀腺良性腫瘤,病理上分濾泡狀(多見)和乳頭狀(少見)囊性腺瘤兩種,切面呈淡黃色或深紅色,具有完整包膜。可繼發甲亢(約20%)和惡性變(約10%)。
臨床表現:
多見於40以下婦女。患者常無任何不適,腫塊往往在無意中被發現。一般為單發結節,多位於近甲狀腺峽部,質較硬、光滑、無壓痛、呈橢圓形或球形、邊緣清楚、隨吞咽上下活動,生長慢,但惡變、囊性變和出血後,瘤體可迅速增大。
一般性治療和預防:
原則上應及早手術切除。一般行包括腺瘤在內的患側甲狀腺大部切除;如果瘤體小或已囊性變,亦可連同周圍部分正常甲狀腺組織將瘤體完整切除;近來有人主張作患葉全切加峽部加對側葉1/3切除,以防多中心瘤灶存在的可能;雙葉多發性腺瘤,則行雙葉甲狀腺切除。 良性甲狀腺瘤一般預後比較好,復發率不高。 甲狀腺大部切除後一般對生理沒有影響。 參考文獻資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388837.html?si=1
甲狀腺腫瘤是常見病、多發病,其中絕大多數是良性腺瘤,少數為癌,罕見肉瘤。根據16個國家的統計資料,哥倫比亞、夏威夷和冰島的年發病率最高為3.5%/10萬,丹麥最低為0.9/10萬,日本、芬蘭、瑞曲等國居中。 甲狀腺腫瘤大多數是無痛的孤立結節,臨床上要注意和其他甲狀腺疾病鑒別,有時分化性腺癌和腺瘤也極為相似,影象學和細針穿刺等檢查可協助診斷。 甲狀腺瘤大多發生於青年女性,手術切除是唯一的治療手段。甲狀腺癌是由數種不同生物學行為和病理類型的癌腫組成,它們的發病年齡、生長速度、轉移途徑和預後都有明顯不同。甲狀腺癌的處理涉及外科、放療和化療等多個學科,其中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少數分化性癌術後的殘留灶應用放療可以獲得控制。對於癌腫累及雙側喉返神經和氣管的治療,仍然是當代外科領域有待解決的課題。 由於甲狀腺癌有多種不同的病理類型和生物學特性,其臨床表現也因此各不相同。它可與多發性甲狀腺結節同時存在,多數無症狀,偶發現頸前區有一結節或腫塊,有的腫塊已存在多年而在近期才迅速增大或發生轉移。有的患者長期來無不適主拆,到後期出現頸淋巴結轉移、病理性骨折、聲音嘶啞、呼吸障礙、吞咽困難甚至horner綜合征才引起注意。局部體征也不盡相同,有呈甲狀腺不對稱結節或腫塊,腫塊或在腺體內,隨吞咽而上下活動。待周圍組織或氣管受侵時,腫塊即固定。 (一)乳頭狀癌是一種分化好的甲狀腺癌,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約占總數的3/4;病灶一般為單發,體積大小不等,最小的直徑在0.5cm以下,稱之微癌;直徑在1cm以下的稱之為隱癌,大的病灶直徑可大於10cm。小的腫瘤常常是實質性病灶,而大的腫瘤往往伴有囊性變。囊變者可見囊壁有葡萄簇樣結節突出囊腔,腔內存有陳舊性血水。該型癌腫一般無包膜,僅5%有不完整包膜。在顯微鏡下有些腫瘤細胞排列成乳頭狀,乳頭大小不等,長短不一,常見三級以上分支,乳頭中心為纖維血管囊,細胞大小均勻;核小、分裂少見。乳頭狀癌常伴有濾泡狀癌的成份,但腫瘤的命名仍為乳頭狀癌,而不稱為濾泡狀癌或者混合型。如果乳頭狀癌中含有未分化癌的成份,而命名應為未分化癌,也意味著這一種未分化癌可能是乳頭狀癌的進一步惡化。有時腫塊很小,頸部淋巴結轉移常見被發現。本癌惡性度較低,10年存活率可達88%。乳頭狀癌在臨床上常有甲狀腺區孤立性結節,直徑多在lcm以上。隱伏性癌多見於屍檢,或在已發生頸區淋巴結轉移時發現腫塊。 (二)濾泡狀癌占甲狀腺癌總數的10%~15%,肉眼檢查時看到濾泡狀癌是一種實質的具有包膜的腫瘤,包膜上常密布著豐富的血管網,較小的癌腫和甲狀腺腺瘤很相似。切面呈紅褐色,常可見到纖維化,鈣化出血和壞死。組織學上,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濾泡所構成。分化良好者,濾泡結構較典型,細胞異型性亦較小。這時與腺瘤不易區別,需依靠包膜或血管浸潤來確定病理診斷。分化不良者濾泡結構較少,細胞異型較大,核分裂象亦多見,可呈條索狀實性的巢狀排列。有時癌細胞穿出包膜進入多處靜脈中形成癌栓,常常成為遠處轉移的起點,所以濾泡狀癌多見於血道轉移,文獻報道占19%~25%。濾泡狀癌多見於40~60歲的中老年婦女,臨床表現與乳頭狀癌相類似,但癌塊一般較大,較少局部淋巴結轉移,而較多遠處轉移。少數濾泡狀癌浸潤和破壞鄰近組織,可以出現呼吸道阻塞等症狀。 (三)甲狀腺髓樣癌在1951年由horn首先描述,1959年hazard等進一步闡明了這種特殊類型的癌。並命名為髓樣癌。占甲狀腺癌總數的3%~10%,瘤體一般呈圓型或卵圓型,邊界清楚,質硬或呈不規則形,伴周圍甲狀腺實質浸潤,切面灰白色或淡紅色,可伴有出血壞死及鈣化,腫瘤直徑平均約2~3cm。顯微鏡下癌細胞呈卵圓型,多邊形或梭形,核分裂少至中等;細胞排列呈巢狀束帶狀或腺腔狀。間質中含有數量不等的澱粉樣物,癌細胞多時,澱粉樣物較少,反之澱粉樣物就多;轉移灶中也如此。甲狀腺髓樣癌是一種中度惡性的癌腫,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大多數是散發性,約10%為家族性。臨床上除了和其他甲狀腺癌一樣有甲狀腺腫塊和頸淋巴結轉移外,還有其特有的症狀。約30%患者有慢性腹瀉史並伴有面部潮紅似類癌綜合症,或cushing代謝綜合症,與腫瘤細胞產物有關。 家族性髓樣癌的特征如下: ①發病年齡較輕,診斷時平均年齡33歲,散發性髓樣癌診斷時平均年齡超過55歲。 ②均為雙側性癌腺葉和多中心病變,腫瘤分布和形態不對稱,可能一側有巨大腫物而對側僅有組織學征象,但無一例外地均為雙側病變。散發性者多為單側腫物。 ③家族性髓樣癌癌塊較小,由於篩查,也有隱性發現。散發性者癌塊直徑多超過4cm。 ④家族性者較少見淋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