礎。
(二)教師要有高尚的審美情操—鑒賞美、追求美、創造美
美感是人們在欣賞自然景物、文學藝術和社會現實事物是所體驗到的崇高、壯麗、優美等產生的情感,教師在教育、教學情境中表現出的審美情感,對學生美感的形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合格的教師應有強烈的美感,教師強烈的美感主要表現在:①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對美的心靈、美的行為、美的語言、美的環境、美的儀容的自信和追求之情;②教師對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藝術美濃厚的興趣;③教師對引導學生鑒賞美、創造美持積極的態度;④教師既有對自己人格美的執著追求,又有對他人人格美的贊賞、欽佩之情。
(三)教師要有濃厚的職業興趣—求精、求廣、求新。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它是在人的需要的基礎上,在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濃厚興趣。是積極地創造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
1、教師的中心興趣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對學生心理發展的興趣,對所教學科和教學方法探究的興趣是教師的中心職業興趣,這種興趣,不僅能驅使教師去接近和了解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學習規律、自覺尋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而且能促使教師積極地鑽研業務,認真地、滿腔熱情地從事教育工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職業興趣,常常會引起學生相應的學習興趣。如陳景潤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就源於他的一位中學數學教師對數學的興趣。
2、教師應有多方面的興趣
教師的興趣不應僅限於所教學科,教育經驗表明,許多優秀教師都有著廣泛的求知興趣,尤其是當今的信息社會、教理科的教師也應懂點文史知識。缺乏文史知識的理科教師往往語言不生動、不豐富、甚至詞不達意,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科教師也應該學點自然科學知識,因為,要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教師自己首先應該對自然科學有一定興趣。廣闊的求知興趣既是教師興趣的特征之一,又是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保證。
3、教師應樂意參與學生感興趣的活動
教師不但應積極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還就主動關心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在和學生共同活動、共同體驗中,建立自然並富有情感的關系,尋求教育學生的新方法,調整工作的新思路,師生的興趣也可以得到相互補充,協調一致。
(四)教師要有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適時、適材、適用
教育的效果並非全完決定於教師單方面的活動,它還以學生的“心理背景”與“知識基礎”為轉換,教師的教育活動只是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的現有知識狀況,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並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活動必須因材施教,視“材”為“教”的依據和出發點,“教”必須考慮不同的“材”。
因材施教是指依照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知識經驗和個別差異,恰當地選擇教學措施、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教師因材施教的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①通過對學生課堂內外和日常生活的觀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就可以在掌握學生各自細微的外部行為表現上,調查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狀況,了解學生知識技能的個別差異,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與心理發展狀況,把握學生認知、情緒、意志及個性方面的特點。②在教育、教學中善於把照顧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教育措施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另一方面也不能“遷就”或“迎合”學生。教師應對學生提出可望且通過努力又可及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向更高水平發展。這需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③在教育、教學中善於根據學生的性別差異施之以教。④幫助學生設計今後發展方向,提高學習興趣,全面發展學生個性。
(五)教師要有富有創造性的人格特征—敢想、敢干、敢闖。
富有創造是現代教學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的創造性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情境中,“傳道、授業、解惑”對表現出來的敢想、敢干、敢闖的獨創精神和獨創能力。
教師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富有創造性的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的把握都有新穎獨特之處,具體地說,表現出如下特征:(1)教學思想的開放性。富有創造性的教育傾向於把教學看成是一個從不平衡到平衡不斷的往復交替的動態開放系統,用變化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教學對象,處理教學問題,激發和愛護學生的創造精神、提倡對教學過程的自覺調控,(2)教學設計靈活多樣,富有彈性。現代教學強調教師要進行靈活、多樣化、獨創性的教學設計,提倡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實際狀況,選擇適宜的教學模式,有效的教學方法,自主增刪教學內容,使整個教學設計富有彈性,可以根據目標達成情況和學生心理接受能力隨時調整教學過程。(3)教學信息傳輸的經濟、迅捷性。從信息論觀點看,教學是信息傳輸的過程,教學的成效主要取決於能否經濟,快速地將教學信息傳輸給學生。要做到這一點,這要求教師創造性地組織教學信息,不斷探索既簡明迅捷又適合學生接受能力的信息傳遞方式,用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將計劃傳輸的教學信息准確有效的地傳遞給學生。(4)重視發散思維和直覺思維的訓練。(5)在教學活動中,善於將學生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創造能力。人們無論以哪種方式想出新異辦法解決問題,都是以一定知識為基礎的,但並不是一個人有豐富的知識就具備創造能力。從知識到能力有個轉化條件,這個轉化條件最主要的是實踐活動,富有創造性的教師,善於選擇課內外結合的途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創造能力。(6)不失時機地運用教學反饋信息,機智地進行教學調控。教學過程變化多端,富有創造性的教師善於捕捉教學反饋信息,及時進行教學調控,保證教學過程不受或少受無關變量的影響,達到預期的目的。
教師創造性地教學就會促進學生創造性地學習,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因此,富有創造性是現代教師必備的人格特征之一。
總之,教師就應不斷加強修養,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成為新世紀的合格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取得優異成績。 參考資料: http://www.zxxjs.net/article/ccc/xl/xqtl/200705/70343.html
生活教育不僅要適應幼兒當前的發展,更要為幼兒的持續發展與未來生活奠基。從幼兒當前發展看,生活活動能保護幼兒的健康生存,促進幼兒健康發展;從幼兒長遠發展看,生活活動為幼兒適應未來的社會做准備,並為他們今後的持續發展奠定做人與做事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質。
當孩子第一次進入幼兒園時,首先面臨的是如何適應集體生活,特別是進餐、午睡、入廁等生活自理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挑戰。同時,小班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正在迅速發展之中,而生活自理活動充滿了精細動作的嘗試和練習。所以,讓幼兒學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僅能幫助他們形成自服務的能力,還能使他們在自服務的過程中發展動作,體驗成功,增強獨立性,從而盡快地適應集體生活。
一、問題的提出
當今的幼兒,基本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各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多,卻忽視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他們自幼受寵,依賴性強,獨立意識差,自理能力差,所以在幼兒教育中,培養自理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然而現代家庭的獨生子女,進入幼兒園後,許多小班的孩子不會獨立進餐,不會自己洗手、擦臉,不會自己解小便,脫穿簡單衣服等。這種狀況不僅會影響孩子現在的生活,而且也會給孩子將來學習、生活、處事帶來極大的影響,所以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從小班孩子入園的情況看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家長造成的,通過分析,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家長過度溺愛
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心肝寶貝”,在家裡許多大人圍著他轉,哄他開心,因此許多小朋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時候吃一頓飯,孩子在前面玩,大人在後面邊跟邊喂,邊玩邊吃、邊看電視邊吃的現象屢見不鮮。許多應該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長習慣包辦代替,親力親為,大人認為這是義不容辭的事。卻不知處處包辦代替,孩子的獨立能力會漸漸消失,養成依賴心理。 2、補償心理
許多家長因為自己孩提時代生活條件不好,現在便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高水平”的生活待遇。想到自己小時候受的苦,現在有條件了,就絕不能再讓自己的孩子受到同樣的苦,從而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影響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要知道,給孩子一定的動手機會並不是意味著讓他受苦。 3、放縱心理 一些家長在“樹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認為孩子小、能力差,以後學習也不晚。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孩子的這些請求:“自己吃,自己拿,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還小,不會做。”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自然而然地就學會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現在孩子小,不必急於讓他們自己動手。因此生活在這種家庭中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動手的事,幾乎全由大人包辦,養成了嚴重的依賴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發展都較遲緩。
4、怕麻煩 由於小班孩子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協調還不夠。讓孩子自己吃飯常常桌上地上都是飯粒,家長嫌髒,吃好了還要搞衛生,認為還不如自己喂得快,而且干淨;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結果手沒洗干淨,還弄濕了衣服;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結果衣服穿反了,還要重穿……。所以許多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做,不如自己做,節省時間,避免麻煩。其實,家長這種拒絕孩子動手做,包辦代替的做法,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
找到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就能更好地解決問題,認為要提高小班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定要取得家長的配合,做到家園互動。
三、家園互動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養,那麼不管教師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圓滿的教育效果。”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環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至關重要。如果失去家長的配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就難以實現。因此,在進行工作時一定要得到家長的配合。
針對小班孩子的特點,總結了以下幾種家園互動的方法:
1、在幼兒入園前,進行家訪
從家庭到幼兒園是幼兒生活的一大轉折。他們離開了溫暖的家庭、親愛的父母,來到完全陌生的環境,內心充滿焦慮和不安。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暗自落淚、有的不肯上床、有的拒絕進食等等。孩子的種種不適應,必然會使家長不放心。
因此在孩子入園前,都會進行家訪,了解幼兒在家庭生活中的情況與家庭教養方式等,使幼兒園教育更貼近幼兒的實際,教師的指導才能更具有針對性。家訪不僅讓和孩子的情感更加融洽,同時讓家長親身經歷老師和孩子的言語交流和行為指導。家訪時從老師和孩子的交往中,家長看到了老師對自己孩子的關心和喜歡,看到了教師不惜犧牲個人休息時間為了自己孩子而獻出的真情。同時告知家長幼兒入園要做的准備。請家長在家中教幼兒一些必要的自服務的技能,如自己學著吃飯、穿衣、如廁等,教孩子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感受,幫助孩子做好入園前的准備。每年的暑假裡,都會頂著烈日,到一個個孩子家裡上門家訪,不僅熟悉了孩子,而且孩子也熟悉了,同時還給家長以一定的指導,解答了家長在孩子入園問題上的許多困惑,使孩子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2、開放家長半日活動,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
對於剛進小班的孩子來說,家長非常關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